1. 难度:中等 | |
如图所示,小华家的小猫在平面镜前欣赏自己的全身像,此时它所看到的全身像应是中的( ) A. B. C. D. |
2. 难度:中等 | |
一个人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看不到自己的全身像,如果此人想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 A.应向前移动 B.应向后移动 C.向前移动或向后移动都看不到 D.向前移动或向后移动都看得到 |
3. 难度:中等 | |
“一叶遮目不见泰山”的道理是( ) A.光是直线传播的 B.光的反射定律 C.光不能通过不透明物质 D.光的镜面反射 |
4. 难度:中等 | |
要想在光屏上得到一个与物体一样大小的像,应当用( ) A.平面镜 B.凸透镜 C.凹透镜 D.凸面镜 |
5. 难度:中等 | |
会聚光束经过一平面镜反射后( ) A.变成平行光束 B.变成发散光束 C.仍是会聚光束 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 |
6. 难度:中等 | |
潜水员在水中看见岸上景物,实际是( ) A.变高了的实像 B.变矮了的实像 C.变高了的虚像 D.变矮了的虚像 |
7. 难度:中等 | |
小军用放大镜看指纹,觉得指纹的像太小,为使指纹的像大一些,正确做法( ) A.眼睛和手指不动,让放大镜靠近手指 B.眼睛和手指不动,让放大镜远离手指 C.放大镜和手指不动,让眼睛靠近放大镜 D.放大镜和手指不动,让眼睛远离放大镜 |
8. 难度:中等 | |
简易“傻瓜”照相机镜头的焦距不能改变,暗箱长度也不能改变.拍照时只要把景物全部纳入取景器内,无论物距如何变化,都能拍出比较清晰的照片,这种“傻瓜”照相机的镜头应选用( ) A.焦距较大的凸透镜 B.焦距较小的凸透镜 C.焦距较大的凹透镜 D.焦距较小的凹透镜 |
9. 难度:中等 | |
某兴趣小组同学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试验时,记录并绘制了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u跟实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凸透镜的焦距为( ) A.60cm B.40cm C.20cm D.10cm |
10. 难度:中等 | |
在凸透镜的主轴上放着一根粗细均匀的木棒,A端在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B端在2倍焦距之外,则木棒所成的像( ) A.粗细均匀 B.A端较粗 C.B端较粗 D.无法判断 |
11. 难度:中等 | |
利用凸透镜在光屏上已得到烛焰清晰的实像,此时如果用黑纸遮住透镜的下半部分,则光屏上的像( ) A.上半部分没有了 B.下半部分没有了 C.整个像缩小了 D.整个像变暗了 |
12. 难度:中等 | |
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在物体表面发生了 反射的缘故.(填“漫”或“镜面”) |
13. 难度:中等 | |
古诗词中有许多描述光学现象的诗句,如“潭清疑水浅”说的就是光的 现象,“池水照明月”说的就是光的 现象. |
14. 难度:中等 | |
人站在竖直挂着的平面镜前,以1m/s的速度靠近平面镜,则像相对于人的速度是 m/s. |
15. 难度:中等 | |
清晨的草或树叶上,露珠下面的叶脉看起来比较大,这是露珠产生 镜功能的结果,形成了 像. |
16. 难度:中等 | |
如图所示,人的眼睛是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 镜,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 像. |
17. 难度:中等 | |
照度是表示物体被照射的 程度的物理量,单位是 . |
18. 难度:中等 | |
戴一头金黄色假发,穿一件白上衣的歌唱演员,在红色灯光照射下,它的假发是 色,上衣是 色. |
19. 难度:中等 | |
如图所示,小球沿水平面向左做直线运动,在小球运动的前面A点处有一平面镜,从镜中观察到小球竖直向下运动请在图中画出平面镜. |
20. 难度:中等 | |
如图所示,发光点S从水中发出一条射向空气的光线,在水面发生折射后,经过P点,请你在图中大致画出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及相应的反射光线. |
21. 难度:中等 | |
如图所示,在方框中填入适当的光学元件 |
22. 难度:中等 | |
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某同学将光屏和点燃的蜡烛分别放在凸透镜的两侧,如果他在光具座上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呈现烛焰的像,则可能有几种原因? |
23. 难度:中等 | |
设计两个实验测出同一个凸透镜的焦距. |
24. 难度:中等 | |
张小姐的房子正对着一座新大厦的玻璃幕墙.有时站在她家的窗前,看着对面玻璃墙,就将同楼居民家的一举一动看得清清楚楚.只要晴天,她的房间就被强烈的反射光照得通亮,无法正常休息.尤其是那种凹形建筑物,其玻璃幕墙在客观上形成一种巨型聚光镜,一个几十甚至几百平方米的凹透镜,其聚光功能是相当可观的,能使局部温度升高,造成火灾隐患… (1)从文中找出一个光学方面的物理知识填入横线:______. (2)文中有一处出现了科学性的错误,请在错误句子下面画上横线. (3)如何预防光污染?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