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如图所示,甲图说明发声的物体在 ;乙图中的游泳者在水下能听到岸上的音乐声,说明声音不仅能在空气中传播,也能在 中传播;丙图中小白兔能分辨出叫门的不是外婆,是根据声音的 来判断的. |
2. 难度:中等 | |
音叉发出的声音圆润悠扬,小刀刮玻璃发出的声音尖锐刺耳,如图所示是通过示波器显示出的这两种声音的波形,请你判断: 图显示的是音叉发出的声音, 图显示的是小刀刮玻璃发出的声音. |
3. 难度:中等 | |
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 m/s,光在其他各种介质中的速度比在真空中的速度都 . |
4. 难度:中等 | |
如图所示,早晨的太阳光斜射到一块水平放置的平面镜上,经镜面反射后,反射角为 ,随着时间的推移,从早晨到中午,反射角将 (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
5. 难度:中等 | |
晶晶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经前3m处,晶晶在镜中的像到镜面的距离是 m;当她向平面镜靠近1m时,她在镜中的像距是 m,她在平面镜中的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
6. 难度:中等 | |
小丽站在平静的湖边,一只小鸟在湖面上飞翔,她看到湖中鸟在飞和鱼在游.她看到的湖中鱼是由于光的 而形成的 (选填“虚”或“实”)像;她看到的湖中的小鸟是由于光的 而形成的 (选填“虚”或“实”)像. |
7. 难度:中等 | |
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用玻璃三棱镜使太阳光发生了 ,这个现象说明了白光是由 混合而成的,如图所示,在棱镜和白屏之间放一块透明的红色玻璃,则白屏上被光照射的地方呈现 色. |
8. 难度:中等 | |
在光谱的红光以外的看不见的光叫 , 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可以用做钞票或商品的防伪;电视机遥控器是利用 来实现对电视机控制的. |
9. 难度:中等 | |
日常用语有时并不符合严格的科学含义.比如在歌唱时有人说“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这里“高”指的是 ,而“引吭高歌”中的“高”指的是 ,平静的湖中,有岸上景物的“倒影”,这里的“影”实际上是 . |
10. 难度:中等 | |
第一次测定铸铁传播声音的速度是在巴黎进行的,一个人在铸铁管的一端敲一下,另一个人在管的另一端贴近管口听到两次声响,第一次是由铸铁管传来的,第二次是由空气传来的,若管长931m,两次声响相隔2.5s,当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声音在铸铁中的传播速度约是 m/s.(结果保留整数) |
11. 难度:中等 | |
以下几个实验,是为了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琴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 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然后放入水中,人们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C.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向外抽时,听到电铃的声音逐渐减弱 D.拉的一样长的两条橡皮筋的松紧程度不一样,分别拨动两条橡皮筋发出的声音不同 |
12. 难度:中等 | |
声音从声源发出,在空中传播的过程中(设空气是均匀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波的波速不断减小 B.声波的频率不断减小 C.声波的振幅不断减小 D.声波的波速、频率、振幅均保持不变 |
13. 难度:中等 | |
以下减弱噪声的方法中,属于在声源处减弱的是( ) A.影剧院的墙面用吸音材料制成 B.在飞机旁的工作人员佩带有耳罩的头盔 C.城市某些路段禁鸣喇叭 D.高架道路两侧某些路段设有隔音板墙 |
14. 难度:中等 | |
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 A.盛了水的碗,看上去好像变浅了 B.人在河边看见“白云”在水中飘动 C.“海市蜃楼”奇观 D.太阳光穿过茂密的树叶,在地面上留下光斑 |
15. 难度:中等 | |
彩色电视机呈现出的各种颜色都是由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这三种颜色是( ) A.红、绿、蓝 B.红、黄、蓝 C.红、绿、紫 D.红、黄、绿 |
16. 难度:中等 | |
晴朗的中秋夜晚,人们能看到美丽的月亮,这是因为太阳光在月亮的表面发生了( ) A.漫反射 B.镜面反射 C.可以是镜面反射,也可以是漫反射 D.不发生反射,是月亮本身发光 |
17. 难度:中等 |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照在物体上时,我们看到物体的颜色由照射光的颜色决定 B.实验表明,色光的混合规律与颜料的混合规律是不同的 C.红外线辐射的强弱与物体的温度有关,人们根据这个原理制成了夜视仪 D.任何情况下,紫外线的照射对人体都是有害的 |
18. 难度:中等 | |
下面列出的知识结构中错误的是( ) A.声音 B.声音的特性 C.光的传播 D.平面镜的应用 |
19. 难度:中等 | |
有关光的传播和反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个定值 B.严格遵从反射定律的反射叫镜面反射 C.漫反射的反射光向四面八方射出,因此说它不遵从反射定律 D.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从反射定律 |
20. 难度:中等 | |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在改变,轿车已进入一些百姓家庭.小明家买了一辆小轿车,他发现小轿车的挡风玻璃都是倾斜安装的.而且车夜间行驶用的头灯都安装的较低,用你所学的光学知识解释为什么轿车的挡风玻璃都是倾斜安装的,而且车的头灯都安装的较低? |
21. 难度:中等 | |
如图所示是一个房间的平面示意图,AB是窗口,S是一个发光点,请画出在室内的观察者能看到发光点S的空间范围(用阴影标出). |
22. 难度:中等 | |
如图所示,一条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既有反射也有折射,请画出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
23. 难度:中等 | |
作出图中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
24. 难度:中等 | |
在探究“什么因素决定音调的高低?”时,如图所示,将钢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拨动钢尺使之振动,听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 (1)实验时要用手紧靠桌边压住钢尺,否则会既听到______振动发出的声音,又听到______振动发出的声音. (2)实验通过改变______来改变钢尺振动的快慢,比较发生的音调变化,拨动钢尺时注意使钢尺每次振动的______大致相同. (3)利用实验中的钢尺还可以探究声音哪个特性的决定因素?答:______. 请你写出操作方法:______. |
25. 难度:中等 | |
为探究声音的反射与吸收特点,小明同学进行了实验探究. (1)在玻璃圆筒内垫上一层棉花,棉花上放一块机械表,耳朵靠近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cm处,能清晰地听见表声,表声是通过______传播的. (2)当耳朵水平移动离开玻璃圆筒口一段距离后,如图(甲)所示位置,恰好听不见表声. (3)在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cm处安放一块平面镜,调整平面镜的角度直到眼睛能从镜面里看到表,如图(乙)所示,则∠AOB是该光路的______角.此时耳朵又能清晰地听见表声了,说明声音______(填“能”或“不能”)像光一样反射. (4)用海绵板代替平面镜听见的声音明显减弱,说明海绵板吸收声音的能力______(填“强”或“弱”)于玻璃板. |
26. 难度:中等 | |
如图所示装置时用来探究“光的反射现象遵循什么规律”的.M是一块小平面镜,把一个画有角度的白色硬纸板竖直立在镜面上,硬纸板由E和F两部分站接在一起,可绕垂直于镜面的轴转动. (1)第一步如图甲,使光线沿纸板射向镜面O点,改变入射光的方向,观察反射光线的变化,得出的结论是:反射角 ______入射角,且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______. (2)第二步如图乙,把纸板的半面F向后折,现象如图所示,比较甲、乙两图可以得出: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 ______. |
27. 难度:中等 | |
如图所示的是“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直尺与玻璃板垂直;两只相同的蜡烛A、B竖立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 (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______(选“较明亮”或“较黑暗”)环境中进行;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______,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如果有一块较厚的玻璃板和一块较薄的玻璃板,实验时应选______的玻璃板. (2)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重合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体的大小______;进一步观察A、B两只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______. (3)移去蜡烛B,在原处放一个光屏,光屏上______(填“能”或“不能”)显示蜡烛的像,说明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是______(填“实”或“虚”)像. (4)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 (______) A、保持A、B两只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2)相同的操作. |
28. 难度:中等 | |
(1)雷雨天,我们总是先看见闪电而后听到雷声,其中的原因是什么?答:______. (2)在一次雷电时,小明从看到闪电开始计时,大约3s后听到雷声,则发生雷电处距离小明大约有多少m?(声音和光在空气中的速度分别取340m/s和3×108m/s) |
29. 难度:中等 | |
人们利用声纳系统可以测海洋的深度,利用激光测距仪可以测量某个天体与地球之间的距离. (1)这两种测距离的方法共同点是从声纳仪(或激光测距仪)发出声(或光)信号,声(或光)信号遇到目标会 ______回来,测出声(或光)信号往返所需的 ______,就可以计算出信号源与目标之间的距离. (2)利用声纳系统能否测出地球到月球之间的距离?答:______.原因是:______ (3)从地球发出的激光脉冲束照射到月球的反射器,经2.56s返回地球,请计算一下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是多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