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物理试卷 > 试卷信息
黑龙江省2018-2019学年八年级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物理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一艘集装箱货轮载满货物后,从南京港出发驶向辽宁大连港,在长江口进入大海的过程中,货轮(海水密度大于江水密度)( 

A. 所受浮力增大 B. 所受浮力减小 C. 排开水的体积增大 D. 排开水的体积减小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新鲜鸡蛋在水中会下沉,小华向水中加盐并轻轻搅拌,随着盐的溶解,可以看到鸡蛋会上浮,这是因为( 

A. 鸡蛋的重力减小,重力小于浮力 B. 鸡蛋的质量减小,浮力增大

C. 鸡蛋排开盐水的体积增大,浮力增大 D. 液体密度增大,鸡蛋所受浮力大于重力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3牛的小球轻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溢出2牛的水,小球所受浮力( 

A. 一定为1 B. 一定为2 C. 可能为3 D. 可能为5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如下图所示,是学校物理小组制作的演示潜水艇原理的模型,通过胶管A向烧瓶吸气或吹气,就可使烧瓶下沉或上浮,当从烧瓶中吸气使其下沉时,烧瓶所受到的浮力将( 

A. 增大 B. 减少 C. 不变 D. 无法判断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如图所示,将一只玩具青蛙放入水中,它能漂浮于水面上;把它放入另一种液体中,它却沉入底部.则在这两种情况下这只玩具青蛙受到的浮力大小相比较( 

A. 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较大 B. 在另一种液体中受到的浮力较大

C. 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D. 无法比较浮力大小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自行车的结构和使用涉及到不少科学知识,自行车的车轮表面有不少花纹是为了(   

A. 增大压力 B. 减小摩擦 C. 减小压力 D. 增大摩擦力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下列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是(  )

A. 吊在天花板下静止的电灯 B. 在路上匀速直线行驶的汽车

C. 随传送带一起匀速转弯的食物 D. 空中匀速直线下落的跳伞运动员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下列是生活中的一些摩擦现象:走路时鞋底与地面之间的摩擦;汽车行驶时,汽车与空气之间的摩擦;骑自行车时,车轮与轴之间的摩擦;皮带传动中,皮带与皮带轮之间的摩擦,其中属于有害摩擦的是( )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如图是用来研 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当蜡烛和透镜放在图示位置时,通过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与物体等大的像。 若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到刻度为30cm处,则(    

A.

A.移动光屏,可以在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像

B. 移动光屏,可以在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像

C. 移动光屏,可以在屏上得到正立放大的像

D. 不论光屏移到什么位置, 都不能在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对于力的认识,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扔出去的皮球在空中飞行,不再受到手的推力

B. 手拍桌面时感觉到疼,说明桌也是施力物体

C. 苹果从树上下落在空中时,仍受重力作用

D. 骑自行车下坡,不踩脚踏板也会越来越快,说明自行车受自身推力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如图所示,小明遛狗时,用力拉住拴狗的绳子,正僵持不动,如果绳子的质量不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小明一定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

B. 绳拉狗的力小于狗拉绳的力

C. 狗由于静止不动,所以没有惯性

D. 小明拉绳的力与狗拉绳的力是一对平衡力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某次演练中,直升机悬停于高空,一伞兵(含伞)跳伞后竖直降落,其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0t2内,伞兵受到的重力小于阻力

B. t1t2内,伞兵受到的重力等于阻力

C. t2t3内,伞兵的重力大于阻力

D. t2t3内,伞兵受到的阻力保持不变

 

二、填空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炒菜时,碘盐不宜与油同时加热,这是因为碘在高温下很容易_____;很远就闻到菜香是因为_____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当马拉着载有800kg货物的雪橇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向东行驶时,马对雪橇的水平拉力是400N,雪橇在水平方向上受到的阻力是 ____N,方向是  ___;若雪橇上的货物卸下了500kg,马拉雪橇仍是匀速行驶,马对雪橇的水平拉力将会 _____(填“增大”、“减小”、“不变”)g=10N/kg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如图所示,拴在细线下的小球在竖直平面内来回摆动,小球到达A点和B点时均处于_____状态(选填“平衡”或“非平衡”),你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如图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受到水平拉力F1F2作用而静止,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______N;若仅撤去F1,则物体将_______(选填“保持静止”或“开始运动”),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________N,方向 _______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物体从焦点处逐渐远离凸透镜时,在凸透镜另一侧光屏上得到的像越来越 _______,像到凸透镜距离越来越  ______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如图所示的装置中,甲、乙两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已知甲物体受到的重力为4N,乙物体质量为0.5kg。若不计弹簧测力计的自重,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_______N,此时乙物体对地面的压力为 ____ N,压力的受力物体为_____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如图甲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推力F的作用,F的大小与时间t的关系和物体运动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乙所示.由图象可知当t=1s时,物体处于__________状态. t=5s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__________N。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让太阳光垂直射到透镜上,在透镜的另一侧来回移动一张白纸,若能在白纸上得到很小很亮的一个光点或光斑,则这个透镜是___ 透镜;若能在白纸上只能得到一个比透镜更大的光斑,则这个透镜就是________透镜。

 

三、作图题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如下图,题中已画出光通过透镜前后的方向,请在(a)、(b)方框中分别填上适当类型的透镜。

_______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如图物体A静止在斜面上,画出物体A所受的重力G和物体对斜面压力F的示意图.

_________

 

四、实验题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明利用小桌、钩码、泡沫塑料等器材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甲、乙、丙三个实验。

1)在实验中,小明同学是通过观察泡沫塑料的  ______________ 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

2)图中甲、丙两个实验控制了____________ 因素不变,来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是否有关的;甲、乙两个实验是控制了受力面积不变,来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是否有关的。

3)在甲实验中,小明往小桌上连续加了6个钩码,每多加一个钩码,压力的作用效果就更明显,此实验说明:______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在探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中,小明做了如下实验:用方向相同,大小不同的力推放置在水平地面上的箱子,用较小的力推箱子顶部,没有推动箱子,用较大的力推箱子同一位置时,使箱子运动起来。由此说明,用方向相同的力,作用在箱子相同位置处,力的作用效果与 _________  有关。再用大小和方向都相同的水平力推水平地面上的箱子,第一次推箱子的下部,箱子沿地面滑动;第二次推箱子的上部,箱子翻倒在地,由此说明用大小、方向都相同的力作用于箱子时,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____ 有关。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在“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1)如图所示实验中为了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应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_____拉动木块,测的的实验数据如下:

序号

接触面

压力/N

滑动摩擦力/N

1

木块与木板

4.0

0.8

2

木块与木板

5.0

1.0

3

木块与砂纸

4.0

1.2

 

 

 

分析 _______(选题序号)两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压力的关系,它们的关系为:____

2)一个实验小组对测量摩擦力大小的方案进行了改进:将轻质弹簧测力计一端固定,另一端勾住木块,木块下面是一块长木板。如图乙所示,实验时拉着长木板沿水平方向向右运动,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即可测出木块所受摩擦力大小。这种改进的好处是___ (写一种即可)

 

 

五、计算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如图是用动滑轮提升货物A的示意图。在竖直向上的拉力F的作用下,使重450N的货物A50s的时间里,匀速竖直上升了10m。在这个过程中,拉力F做的功为5000J.求:

(1)有用功W

(2)拉力F的功率P;

(3)动滑轮的机械效率η。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提升物体A。在匀速竖直提升A的过程中,卷扬机加在绳子自由端竖直向下的拉力F400 N,物体A上升的速度vA0.1 m/s,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90%,不计绳重和滑轮与轴的摩擦。求:

(1)拉力F做功的功率P

(2)物体A所受的重力GA

(3)动滑轮所受的重力G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