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晚上,叶子姐姐在吊灯下玩“手影”,这是利用了_____的原理。她通过客厅光亮的瓷砖地面看到了天花板上吊灯的像,如果吊灯和它的像相距5m,则吊灯到地面的距离是_____m。
|
2. 难度:中等 | |
如图所示,一束激光沿_____射到空水槽底部O点,形成一个光斑.现在向水槽中注入一定量水,光斑将移动到O点的_____(填“左”或“右”)侧.继续沿水槽壁缓慢注水,在此过程中,折射角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
3. 难度:简单 | |
丽丽在阳光下吹泡泡,空中飞舞的泡泡上出现了彩色条纹,这是光的_____现象。现在城市里很多高楼大厦采用玻璃幕墙作装饰,当强烈的太阳光照射到玻璃幕墙时,就会发生_____反射,造成“光污染”,周末日月湖游玩,在水边看到“云在水中飘,鱼在云上游”的景象。丽丽看到的鱼是由于光的_____形成的。
|
4. 难度:简单 | |
电视机的遥控器能发射一种不可见光,即_____, 以实现对电视的控制,此不可见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_____m/s。用高倍放大镜观察正在播放节目的彩色电视机屏幕,你会看见排列有序的红、_____、蓝三色点状或条状发光区域。
|
5. 难度:简单 | |
游客将手机装在自拍杆上进行自拍,自拍杆像伞柄一样可以伸长或缩短,如果希望照片上的人脸更小一些,则应该将自拍杆_____(选“缩短”或“伸长”)。小明手机中有一张楼阁的照片,楼阁在水中的“倒影”清晰可见,当时的“倒影”是由于光的_____形成的,照片中楼阁的倒影部分_____( 选填“是”或“不是”)实际光线进入手机镜头形成的。
|
6. 难度:简单 | |
当小明在观察阳光通过甲、乙两个眼镜在地面上形成的光斑时,发现两个眼镜形成的光斑不同。阳光通过眼镜甲形成的光斑中间比四周亮,而阳光通过眼镜乙形成的光斑中间比四周暗,由此可以判断眼镜甲是_____透镜,眼镜乙是_____透镜。如果小明近视眼,应该佩戴眼镜_____。(选填“甲”或“乙”)
|
7. 难度:中等 | |
望远镜能使远处的物体成像在_____,显徵镜可以把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物体_____,使人眼能看清楚;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都是_____镜.
|
8. 难度:简单 | |
如图所示,用天平测量冰块的质量,此时天平平衡。若水的蒸发忽略不计,一段时间后,部分冰熔化成水,则此时天平_____(选填“左端下沉”“右端下沉”或“仍然平衡”);测量后,将砝码放回砝码盒时,发现有砝码上粘有一小块橡皮泥,则测得的冰块质量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与真实值一致”)。
|
9. 难度:中等 | |
某同学在测量某液体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的实验中,得到了如图所示图象,其中纵坐标m表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V表示液体的体积,该液体的密度是_____kg/m3,图中m的值应为_____g
|
10. 难度:简单 | |
下列有关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海市蜃楼是由光的色散形成的 B.巨大的玻璃幕墙造成的光污染是由光的漫反射形成的 C.日食和月食现象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D.人们在湖边看到“白云”在水中飘动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
11. 难度:简单 | |
古诗词是我国的文化瑰宝,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落日”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B.“潭清疑水浅”,这种现象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C.“一道残阳铺水中”,这个现象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D.“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中的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形成的
|
12. 难度:简单 | |
浙江大学柏浩研制出一种神奇织物,给白兔身体披上该织物,如图甲所示:用红外照相机拍摄得到的照片上,兔子身体“隐形”了,如图乙所示,兔子身体“隐形”是因为该织物 A.呈洁白色 B.隔热性好 C.导热性好 D.密度较小
|
13. 难度:简单 | |
下列关于凸透镜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近视眼需要佩戴凸透镜来矫正 B. 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物镜都是凸透镜,其作用相当于放大镜 C.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时,应使二维码位于手机镜头一倍焦距之内 D. 要使投影仪成像变大,应使投影仪远离屏幕,同时使镜头靠近投片
|
14. 难度:中等 | |
如图所示,一块玻璃砖内有一个类似凸透镜的空气泡,你猜猜看,当平行光线穿过它后,光线会( ) A.发散 B.会聚 C.仍平行 D.不改变方向
|
15. 难度:简单 | |
现代生话,智能手机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但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容易导致视力下降。如图是课本中甲、乙两眼睛的成像示意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是近视眼应配戴凸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B.甲是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C.乙是近视眼,应配戴凸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D.乙是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
16. 难度:简单 | |
显微镜中物镜成像,目镜也成像,则 A.物镜成正立虚像,目镜成倒实像 B.物镜成倒立实像,目镜成正立虚像 C.物镜、目镜均成倒立实像 D.物镜、目镜均成正立虚像
|
17. 难度:简单 | |
“盎司”属于英制计量单位,可以作为质量单位,也可以作为容积单位。作为质量单位时,如图一个普通鸡蛋大约2盎司,请你估计1盎司与以下哪个质量最为接近( ) A.0.3kg B.30g C.3g D.300mg
|
18. 难度:简单 | |
一块金属的密度为,质量为m,把它分割成三等份,每小块的( ) A.质量和密度都是原来的三分之一 B.质量是m的三分之一密度仍为 C.质量和密度都与原来相同 D.质量仍为m,密度是的三分之一
|
19. 难度:困难 | |
一个由甲、乙两种金属做成的零件,其体积为61 .3cm3。若用与零件质量相同的纯金属甲和纯金属乙做此零件,其体积分别为96.5cm2和52.5cm3。则原零件中金属甲的质量和金属乙的质量之比为( ) A.l:2 B.1:3 C.1:4 D.1:5
|
20. 难度:简单 | |
一束光射向块玻璃砖(如图),并穿过玻璃砖,请你画出这束光进入玻璃和离开玻璃后的光线。 (____)
|
21. 难度:简单 | |
如图所示,请画出两条光线经过凹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______)
|
22. 难度:中等 | |||||||||||||||||||
某同学在做探究光的折射特点实验,如图是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光路。实验中发现,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通过实验还得到如表数据:
(1)在探究中,该同学在清水中滴入几滴牛奶并搅匀,在水面上方的空气中熏了点烟雾,这一做法是为了_____. (2)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 ①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将同时发生_____和_____现象; ②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是:_____,且折射角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入射角。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到水面时,折射角等于_____度。 ③光在空气和水之间折射时,_____(选填“空气”或者“水”)中的角总是更大。
|
23. 难度:中等 | |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甲,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f=_____cm:实验前应调节烛焰和光屏中心位于_____上。 (2)实验过程中,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如图乙所示时,在光屏上可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生活中利用这个规律制成的光学仪器是_____。如果此时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把凸透镜移到它们的中间位置,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成_____(放大/等大/缩小)的像。 (3)在实验时,发现光屏上出现的像只有中间清晰,两侧却较模糊,小明只对凸透镜进行了调整,就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他的调整是_____ A.左右适当移动凸透镜 B.上下适当移动凸透镜 C.适当扭转凸透镜 D.左右适当移动光屏 (4)如图丙,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副眼镜,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了,将光屏向透镜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像变_____(大/小/不变),该眼镜是_____(近视/远视)眼镜。
|
24. 难度:中等 | |
小刚妈妈从银座超市买了一桶花生油,小刚想利用在学校学到的“测量物质的密度”知识来测量花生油的密度,于是他从学校借来了有关器材,进行了如下操作: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拨在标尺左端零刻线处,此时指针指在如图甲所示位置,小刚接下来的操作应该是_____,使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 (2)将空烧杯放在左盘,向右盘加减砝码,当加入最后一个最小砝码时,指针的指向仍然如甲图所示。小刚接下来应该进行的操作是_____,使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最后测出了空烧杯的质量为; (3)将花生油倒在量筒里,如图乙所示。花生油的体积为V=_____cm3; (4)将量筒中的花生油倒在空烧杯中,将烧杯放在已经调平的天平的左盘,向右盘中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使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此时右盘中砝码和游码的刻度值如图丙所示,则花生油和烧杯的总质量为=_____g; (5)小刚根据测量的数据算出花生油的密度为=_____kg/m3 (6)已知该花生油的密度在之间,请你根据小刚的测量结果分析,小刚的测量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是_____。
|
25. 难度:中等 | |
一个巨大的石碑体积为40米3,因为其体积太大无法直接测量质量,所以我们从这块石碑上去一小块得样本的体积为10厘米3,质量为25克,求: (1)这块大石碑的密度: (2)大石块的质量?
|
26. 难度:简单 | |
一个空瓶质量是300g,如果装满水总质量是800g,今先向瓶内装一些金属颗粒,使瓶和金属颗粒总质量为1.1kg;然后再向瓶内装满水,则三者质量为1500g,求: (1)空瓶的容积; (2)金属颗粒的质量 (3)金属颗粒的密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