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估测是初中生应具备的一种技能,下列所估测的数据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人的正常体温是37℃ B.初中生的身高大约为170mm C.普通铅笔的长度大约为40cm D.中学生百米赛跑速度大约为12m/s
|
2. 难度:简单 | |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电视画面的颜色是由红、绿、蓝 三种色光混合而成 B.地震时产生的次声波,某些动物能够听到,人听不到 C.在海难打捞中,沉船定位和测量海深都要用到声呐 D.验钞机是利用红外线辨别钞票的真伪
|
3. 难度:简单 | |
下列对声学现象的理解中正确的是( ) A.在全县中学生运动会上用高音喇叭播放《运动员进行曲》,高音喇叭的主要作用是增大音调 B.歌迷们能准确辨别自己所喜欢的歌手的声音,主要是根据音色来辨别的 C.在太空中漫步的翟志刚可以在舱外和队友面对面交谈 D.考场周围禁止鸣喇叭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
4. 难度:简单 | |
关于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密度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的体枳成反比 B.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C.密度与物体所处的状态无关 D.密度与物体的温度无关
|
5. 难度:简单 | |
下列有关光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小孔成像”时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B.在平静的湖面可以看到蓝天白云,这是光的反射现象 C.凹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D.显微镜的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照相机
|
6. 难度:简单 | |
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的是( ) A.日偏食 B.海市蜃楼 C.筷子变“弯” D.桥面倒影
|
7. 难度:简单 | |
在“使用托盘天平测物体质量”时,某同学用已调好的天平在测物体质量过程中,通过增、减砝码后,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左边一点,这时他应该( ) A.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右旋出一些 B.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左旋出一些 C.把天平右盘的砝码减少一些 D.向右移动游码
|
8. 难度:简单 | |
下列常见的四个物态变化中,说法正确的是( ) A.早晨的大雾,是汽化现象 B.冰棒冒“白气” 是升华现象 C.清晨小草上的露珠,是凝固现象 D.冬天瓦片上的霜,是凝华现象
|
9. 难度:简单 | |
如图甲、乙、丙、丁四幅图中的图象表示同一运动规律的是( ) A.甲乙 B.丙丁 C.乙丙 D.乙丁
|
10. 难度:简单 | |
如右下图所示三个规格相同的杯子里分别装有质量相等的水、盐水和煤油。(盐水的密度1.1×103㎏/m3,如图煤油的密度0.8×103㎏/m3)根据杯中液面的位置可以判定( ) A.甲杯是水,乙杯是盐水 B.甲杯是盐水,乙杯是煤油 C.乙杯是盐水,丙杯是水 D.乙杯是水,丙杯是煤油
|
11. 难度:简单 | |
站在河岸上的人看见水中的鱼,其实看到的是( ) A.鱼的虚像,较鱼的实际位置深 B.鱼的虚像,较鱼的实际位置浅 C.鱼的实像,较鱼的实际位置浅 D.鱼的实像,较鱼的实际位置深
|
12. 难度:简单 | |
现有一焦距为10cm的放大镜,如果想看一张邮票,则物距范围应( ) A.大于20cm B.等于20cm C.小于10cm D.大于10cm小于20cm
|
13. 难度:简单 | |
下列有关成像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投影仪和放大镜成的都是放大的像 B.投影仪、照相机、放大镜成的都是正立的像 C.投影仪、放大镜成的都是实像 D.照相机成的是缩小的像
|
14. 难度:简单 | |
电脑迷小聪同学看远处的某点时,其光路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聪的眼睛是近视眼 B.应配凸透镜做成的眼镜 C.应配凹透镜做成的眼镜 D.小聪的眼睛是远视眼
|
15. 难度:简单 | |
质量相同的铜铁铝三个球,他们的体积也相等,已知ρ铜>ρ铁>ρ铝,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铜球一定是空心的 B.铁球一定是空心的 C.铝球一定是空心的 D.铁球可能是实心的
|
16. 难度:简单 | |
吹奏竖笛时,竖笛内的空气柱就会______发出声音,按住不同的笛孔,声音的_______就会改变。(填“音调”“响度”“音色”)
|
17. 难度:简单 | |
广州亚运会火炬传递选出2010名火炬手,传递火炬历时30天,若火炬手以1m/s的速度沿直线匀速通过60m,需____s,以路旁的树木为参照物,火炬手是___的(选填“静止”或“运动”)
|
18. 难度:简单 | |
如图是一款电子噪声监测器,此时的噪声是62.7________,这个数字表示的是当时环境声音的__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
19. 难度:简单 | |
如图甲所示,玻璃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用抽气机将空气抽出,铃声变轻最后消失,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__。在图乙中,拿一张硬纸片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划得快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_____(选填高或低),这说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的_______有关。
|
20. 难度:简单 | |
质量是27g的铝块,体积是10cm3,则铝的密度是___g/cm3,其物理意义是____,将这个铝块削去一半,其质量是__g,密度为____kg/m3。
|
21. 难度:简单 | |
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__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如图示寒暑表的一部分,其读数为_________℃。
|
22. 难度:简单 | |
去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遭遇了百年一遇的大旱。农民用地膜覆盖的方法抗旱保苗,这样做可以减少水分的_________。人工降雨可缓解旱情,在有利的气候条件下,用飞机或炮弹把干冰送入高空,干冰______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于是高空中的水蒸气_____成小水滴或________成小冰晶,这些小冰晶逐渐变大,遇到暖气流就________为雨点降落到地面上。
|
23. 难度:简单 | |
小明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如图所示,他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______,物体的长度为______cm。
|
24. 难度:简单 | |
一瓶6 kg/m3的氧气,用掉三分之一后,体积_____(填“变大”“变小”“不变”)密度变为_____kg/m3。
|
25. 难度:简单 | |
如图是某种物质熔化图象,它的熔点是_______℃,该物质是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持续了______min。此过程中该物质处于______ 状态。(填 “固态“液态”“固液共存”)
|
26. 难度:简单 | |
小明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选用了焦距未知的凸透镜: (1)将凸透镜安装在光具座上,用平行光作光源,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甲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cm; (2)正确安装调节好实验装置后,小明同学进一步实验,当把烛焰放在距凸透镜25cm处时,在凸透镜另一侧前后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清晰的实像,在生活中可制成______(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 (3)接下来将蜡烛向凸透镜方向移动,若在光屏上还能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______凸透镜(选填“靠近”或“远离”); (4)当烛焰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一实像时,小明用不透明的纸挡住透镜下半部分,则光屏上 所成的像______ (选填“完整”或“不完整”); (5)如图乙所示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把光屏向右移一小段距离后,要想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可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放一个______(选填“近视眼镜”或“远视眼镜”)。
|
27. 难度:中等 | |||||||||||
小雨所在的学校为学生发放营养配餐牛奶,小雨为知道牛奶的密度进行了测量。 (1)小雨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在烧杯中再倒入适量的牛奶测出烧杯和牛奶的总质量,然后将烧杯中的牛奶全部倒入量筒中测牛奶的体积,小聪对小雨的测量方法进行了分析评估,由于将烧杯中的牛奶倒入量筒中时会___________,使测得的密度值偏________; (2)小聪和小雨对实验进行了改进,实验过程如下: ①在烧杯中倒入牛奶,放在调节好的天平上,测得总质量为123.8g ②把烧杯中的部分牛奶倒入量筒中,其示数如图甲所示 ③测烧杯和剩余牛奶的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 请你帮小聪和小雨将数据及计算结果填在下表中。
|
28. 难度:简单 | |
小丽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在此实验中: (1)小丽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________关系; (3)为使实验效果更好,实验应在________(较暗,较亮)的环境中进行; 小丽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_____(填“变大”、“变小” “不变”)。
|
29. 难度:简单 | |
放电影时银幕上发生什么反射?请详细说明。
|
30. 难度:简单 | |
寒冷的冬天,温度很低,手冻得难受,向手上呵气就会感觉暖和;用手拿热的东西时,手被烫的难受,向手上吹气时就会减轻烫的感觉,为什么?
|
31. 难度:简单 | |
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4s后收到回波。如果海水中声音的平均速度为1500m/s,此处海底的深度?
|
32. 难度:中等 | |
我省富“硒”的矿泉水资源非常丰富,如果要将其开发为瓶装矿泉水,且每瓶净装550g,则: (1)每个矿泉水瓶的容积至少要多少mL? (2)若用该矿泉水瓶来装家庭常用的酱油,装满后至少能装多少mL的酱油?(ρ矿泉水=1.0×103kg/m3ρ酱油=1.1×103kg/m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