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2届浙江省九年级第三次月考语文卷
一、其他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补充下列成语。(4分)

寻章(  )句   根深 (   )固 (  )自菲薄    吹毛求 (  )

 

二、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古诗文填空。(10分,每空1分)

①过尽千帆皆不是,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_    __,可怜白发生。

③____________________,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日高人渴漫思茶。

⑤在联想集团处于经营困境时,“联想之父”柳传志再度出山担任集团董事长,真可谓“              ,______________         _。”(用《出师表》中的名句填空。)

⑥《武陵春》中描写哀愁,创意独特的句子:                              

⑦《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采用典故,作者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句子:               

                                

 

三、选择题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2分)

读史使人    ,读诗使人    ,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       ,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A.善辩、 深刻、灵秀、明智;

B.善辩 、明智、深刻、灵秀;

C.明智 、灵秀、深刻、善辩;

D.深刻、 灵秀、明智、善辩;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2分)

A.那烟雨中的柳叶湖,恰如一幅淡雅而隽永的水墨画,展现出她别样的风姿。

B.在即将举行的广州亚运会上,体育健儿们纷纷表示一定充分发扬自身水平。

C.我们只要相信自己的能力,才能在各种考验面前充满信心。

D.我永远不会忘记老师耐心细致地纠正并指出我考试中的问题的情景。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下列句子标点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2分)

A.别太过分以为我们“地大物博!”

B.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C.里根总统在白宫电视机旁看到爆炸时,“震惊得一语不发”,里根夫人失声喊道,“天哪,不可能!”

D.在困难面前,你是退避三舍呢?还是勇往直前呢?

 

四、文学作品阅读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名著阅读(4分)

(1)弗兰西斯·培根是      国著名的思想家,他关于求知或德行的一句名言是“           

                           ”。

(2)这一天,他们走到野猪林的险恶去处,董超、薛霸便把林冲捆在树上,举起水火棍往林冲脑袋上便劈下去。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喝道……

“生的面圆身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貉绒须。身高八尺,腰阔十围。手持一柄禅杖,腰系一把戒刀。”

这段话选自一部古典小说,其中选段中的“胖大和尚”是           ,可看出他是一个                    的人。

 

五、其他题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根据下面语言材料,运用对偶知识对出下联。(3分)

春天时,湖水涨满,湖天一色,船行湖中,如行天上;秋日里,山色斑斓,山景如画,人游山中,如行画中。

上联:春水船如天上行;下联: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实践探究(3分)

下面是小明摘抄的鲁迅名言,这些名言反映了鲁迅的哪些精神?请你分别用四字词语概括。(概括出三种精神即可)

名言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名言二: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名言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名言四:单是说不行,要紧的是做。

名言五: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六、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一)松 子 茶(16分)       林清玄

朋友从韩国来,送我一大包生松子,我还是第一次看到生的松子,晶莹细白,颇能想起“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那样的情怀。

松子给人的联想自然有一种高远的境界,但是经过人工采撷、制造过的松子是用来吃的,怎么样来吃这些松子呢?我想起饭馆里面有一道炒松子,便征询朋友的意见,要把那包松子下油锅了。

朋友一听,大惊失色:“松子怎么能用油炒呢?”

“在台湾,我们都是这样吃松子的。”我说。

“罪过,罪过,这包松子看起来虽然不多,你想它是多少棵松树经过冬雪的锻炼才能长出来的呢?用油一炒,不但松子味尽失,而且也损伤了我们吃这种天地精华的原意了。何况,松子虽然淡雅,仍然是油性的,必须用淡雅的吃法才能品出它的真味。”“那么,松子应该怎么吃呢?”我疑惑地问。“即使在生产松子的韩国,松子仍然被看作珍贵的食品,松子最好的吃法是泡茶。”

“泡茶?”“你烹茶的时候,加几粒松子在里面,松子会浮出淡淡的油脂,并生松香,使一壶茶顿时津香润滑,有高山流水之气。”

当夜,我们便就着月光,在屋内喝松子茶,果如朋友所说的,极平凡的茶加了一些松子就不凡起来了。那种感觉就像是在遍地的绿草中突然开起优雅的小花,并且闻到那花的香气,我觉得,以松子烹茶,是最不辜负这些生长在高山上历经冰雪的松子了。

“松子是小得不能再小的东西,但是有时候,极微小的东西也可以做情绪的大主宰。诗人在月夜的空山听到微不可辨的松子落声,会想起远方未眠的朋友,我们对月喝松子茶也可以说是独尝异味,尘俗为之解脱。我们一向在快乐的时候觉得日子太短,在忧烦的时候又觉得日子过得太长,完全是因为我们不能把握像松子一样存在我们生活四周的小东西。”朋友说。

朋友的话十分有理,使我想起人自命是世界的主宰,但是人并非这个世界唯一的主人。就以经常遍照的日月来说,太阳给万物以生机和力量,并不单给人们照耀;而在月光温柔的怀抱里,虫鸟鸣唱,不让人在月下独享。即使是一粒小小松子,也是吸取了日月精华而生,我们虽然能将它烹茶,下锅,但不表示我们比松子高贵。

佛眼和尚在禅宗的公案里,留下两句名言:

水自竹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

水和竹原是不相干的,可是因为水从竹子边流出来就显得格外清冷;花是香的,但花的香如果没有风从中穿过,就永远不能为人体知。可见,纵是简单的万物也要通过配合才生出不同的意义,何况是人和松子?

我觉得,人一切的心灵活动都是抽象的,这种抽象宜于联想;得到人世一切物质的富人如果不能联想,他还是觉得不足;倘若是一个贫苦的人有了抽象联想,也可以过得幸福。这完全是境界的差别,禅宗五祖曾经问过:“风吹幡动,是风动?还是幡动?”六祖慧能的答案可以作为一个例证:“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

仁者,人也。在人心所动的一刻,看见的万物都是动的,人若呆滞,风动幡动都会视而不能见。怪不得有人在荒原里行走时会想起生活的悲境,大叹:“只道那情爱之深无边无际,未料这离别之苦苦比天高。”而心中有山河大地的人却能说出“长亭凉夜月,多为客铺舒”,感怀出“睡时用明霞作被,醒来以月儿点灯”等引人遐思的境界。

一些小小的泡在茶里的松子,一声在夏夜里传来的微弱虫声,一点斜在遥远天际的星光……它们全是无言的,但随着灵思的流转,就有了炫目的光彩。记得沈从文这样说过:“凡是美的都没有家,流星,落花,萤火,最会鸣叫的蓝头红嘴绿翅膀的王母鸟,也都没有家的。谁见过人蓄养凤凰呢?谁能束缚着月光呢?一颗流星自有它来去的方向,我有我的去处。”

灵魂是一面随风招展的旗子,人永远不要忽视身边事物,因为它也许正可以飘动你心中的那面旗,即使是小如松子。

1.、 文中说,看到松子“颇能想起‘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那样的情怀”,结合下文,指出“情怀”的含义(摘取文中的语句回答)。(4分)

2.、文中说, “我觉得,以松子烹茶,是最不辜负这些生长在高山上历经冰雪的松子了”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4分)

3.、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本文语言华丽,词藻丰富,且大量地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使文章呈现出一种典雅高贵的富态美。

B.本文行文曲折有致,从对松子食用的错误认识到领略人生的真谛,作者的思想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

C.从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主旨来看,文章倒数第二段至倒数第三段似乎是多余的,删去并无大碍,反而更加精炼。

D.“因为它也许正可以飘动你心中的那面旗”句中的“它”指的是“身边的事物”。

4.、本文通过如何吃松子这件小事阐发了一个深刻的人生道理。作者阐发的这个人生道理是什么?(4分)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二)读书养气  (17分)

①说读书是为了升学,为了获取知识,为了提高修养,为了改变命运,为了做官,为了就业,为了成名成家,为了报效祖国,等等,均无不可。但我觉得,最根本的一条是:读书可以养气。

②人有三宝精气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豪气,灵气,平和之气,浩然正气,可以养也;邪气,戾气,酸腐之气,阴阳怪气,亦可养也。读书于人,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或缺,我们可以从书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不,汲取气,汲取一种激荡在我们的血管,充盈于我们的周身,又从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里散发出来的气。同时,读书也要像吃饭那样,吃各种蔬果和五谷杂粮,摄取多种营养——阅读各式各样的书,汲取各种各样的气,以避免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不过,血气方刚的少男少女,不仅要杂学旁收,大量读书,还要有目标,有选择地读书,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就像孟夫子说的那样: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

③如果说读书是养气,是输入,那么写作则是释放,是输出。作者把气注入文章,读者又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了文章的气。你我常说的“回肠荡气”,不正是说一种读书的经验,不就是说文气在我们的胸腹之间流转激荡吗?是什么样的人,读了什么样的书,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气不同,文章的味道就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大不相同。所谓韩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如澜,便是韩柳欧苏四大文豪的禀赋、气质、学养之差异,贯透于文章中的具体表现

④曹丕说“文以气为主”。韩愈也强调“气盛言宜”——就是说,写文章的人,只要气足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所谓“气”者,分为两个层面,先天为禀赋(本气),后天为学养(养气)。自身气弱的人,器小力薄,容易被书拿住,故世上多有食书不化的“两脚书橱”。而自身气足的人,不仅读书可以养气,而且善于融会,善于吐纳,作文时自然就会“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也。正因如此,“野孩子”们的身上虽有侠气、野气和不驯之气,可是经过书卷气的浸染,其笔下之文,便多有杀气、霸气和蓬勃之气,别有手眼,异光灿烂,爽!

⑤人虽有先天的禀赋、气质上的差异,然而读书可以养气,则是共同的,也是共通的。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读书不足,养气不够,写起文章来只有出的气,没有入的气,就像游泳的人不会换气,用不了半个时辰,便三魂荡荡,七魄悠悠,蹬小腿儿翻白眼儿,简直像个垂死挣扎的瘪三。真正的文章好手,必然读书多,养气厚,厚积而薄发。那手笔,真叫个: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1.、选文论述的观点是                                   。(4分)

2.、 第③段中划线句子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作用是什么?(4分)

3.、第⑤段“厚积而薄发”中“厚积”指的是          ,“薄发”指的是             。(4分).

4.、下面是几句关于读书的名言,如果要在本文中引用,可以引用哪两句?并说说理由。(5分)

①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高尔基)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③任何一个有学问的人,在他的一生中都阅读过大量的书。(列宁)

④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位益友。(臧克家)

 

七、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二)

余读书之室,其旁有桂一株焉,桂之上,日有声啁啾然者,即而视之,则二鸟巢于其枝干之间。去地不五六尺,人手能及之。巢大如盏,精密完固,草节盘而成。鸟雌一雄一,小不能盈掬,色明洁,娟皎可爱。不知其何鸟也。

雏且出矣,雌者覆翼之,雄者往取食辄息于屋上不即下。主人戏以手撼其巢,则下瞰而鸣,小撼则小鸣,大撼之即大鸣,手下鸣乃已。他日,与从外来,见巢坠于地,觅二鸟及雏无有。闻之,则某氏僮奴取以去。

嗟乎!以此鸟之羽毛洁而鸣好也,奚不深山之适而茂林之栖?乃托身非所,见辱于人奴以死,彼其以为世路为甚宽也哉!                     ——戴名世《鸟说》

1.、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雄者往取食辄息于屋上不即下

2.、选出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2分)

A.人手能之觅二鸟雏无有

B.主人戏手撼其巢寡人欲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C.不知何鸟也真无马邪

D.则二鸟于其枝干之间主人戏以手撼其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雏且出矣,雌者覆翼之。

4.、 用原文回答,小鸟的“娟皎可爱”表现在:              

      。本文借鸟喻人,提醒我们人才的发展需要         。(4分)

 

八、作文题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写作(60分)

在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语言有文采。

(1)题目:         ,牵动我的情思

看到这个题目,丰富多彩的生活会撩拨你刻骨铭心的记忆,牵动你感情的神经,请将文题补充完整。

(2)题目:    

在横线上填一个字(为名词),将题目补充完整。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