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3届湖南省岳阳市生阅读竞赛语文试卷(初二组)
一、其他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1.4月23日,是《堂·吉诃德》作者(西班牙)         和《哈姆雷特》作

者(英国)     的辞世纪念日。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这一天为“世界读书日”。

(2分)

2.“如果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这句诗的作者是(    )。(2分)

A.拜伦

B.雪莱

C.泰戈尔

D.普希金

3.古代男子年二十行“_______”礼,女子年十五行“_______”礼,以示成年,这时男子才能取“_______”。(3分)

4.传说中的“开天辟地”“炼石补天”“衔石填海”的神话人物依次是:         

    (3分)

5.根据提供的相关事件,在横线上填入小说的人物姓名。(4分)

            醉打蒋门神               大战流沙河

           单刀赴会                  焚烧诗稿

6.“入则孝,出则悌。”“孝”指善待_____,“悌”指善待_____。(2分)

7.“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更添一度春秋。”这是一幅写给        岁老人的寿联。(2分)

 

二、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诗文填空(12分)

1.花草无语人有意。在文人笔下,花草常折射出人的精神魅力。请填出诗文名句。(8分)

①菊花里有陶渊明的隐士情怀:                                    

②小草里有白居易的进取力量:                                    

③莲花里有周敦颐的高洁品格:                                   

④落花里有龚自珍的奉献精神:                                   

2.中国古代关于清明、七夕、重阳节的诗词很多,请你选择其中两个节日,分别写出连续的两句。(4分)

①清明:                                                                   

②七夕:                                                                  

③重阳:                                                                  

 

三、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阅读《渡荆门送别》,完成答题。(6分)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像,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4分)

2.诗歌第四联抒写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2分)

 

四、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答题。(13分)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解释下列句子划线的词(4分)

⑴渔人甚之(         )   ⑵阡陌交通(        )

⑶颖脱不 (         )   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 (         )

2.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2分)

3.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有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五、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阅读《遥远的岛》,完成答题。(16分)

遥远的岛

(芬兰)别卡宁

  在天气晴朗的日子,辽阔的水面上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一座孤独的小岛。打从汉奈斯和别卡记事的时候起,他们就一直对那个岛怀着永不减退的兴趣。岛上密密层层长着一片茂密的、异常高大的松林,小岛因而宛若一束绝妙的花束,插在一望无垠的大海花瓶里。它从早到晚一直沐浴在阳光之中。当太阳的巨轮在东方天际刚一露头,转瞬间,阳光就已经在爱抚小岛上那些参天大树的树梢了;而当红日西沉的时候,它又仿佛依依惜别,用熊熊燃烧着的余晖把那些树染得红艳艳的。风和暴雨在小岛上比在任何其他地方都更加猖獗。不管风从哪边吹来,无依无靠的小岛总是怀着快乐的轻信态度迎接它。风暴大作时,海浪撞击着岸边的岩石,浪花四溅,几乎一直飞上松树梢头。风在浓密的树冠间狂暴、凶狠地猖狂肆虐。阴雨的时候,小岛仿佛裹在一片灰蒙蒙的雾幕里,看起来神秘得像是一个谜。秋天,树林被红红黄黄的斑点装扮得绚烂多彩。渐渐地,树叶都落光了,小岛上挺拔俊秀的松树却依然像往常一样,在秋日浪花飞溅的寒波上巍然耸立着,朝气蓬勃,郁郁葱葱,青翠欲滴。而冬天,当大海冰封,雪为万物盖上一层白毡的时候,小岛就穿上一身冰霜的盛装,宛如披上豪华的王袍,上面缀满了千百万颗灿烂发光的钻石,变幻莫测,异彩纷呈。

  他们竭力探听小岛上的情况,常常向父亲提出一连串无穷无尽的问题,然而得到的却只是一些很简短的回答。小岛实在是太没有价值了,怎么能引起一个成年男人的兴趣呢?

  不过孩子们从远处用自己的眼睛眺望着小岛,他们绝不能相信,它是像父亲所断言的那样索然无味。他们从前就已发现,世界上有不少事物,它们的美不能打动父亲的心。

  孩子们的思想里片刻也忘不了这个小岛,直到有一天他们觉得:他们简直是非到那儿去一趟不可了——这是不足为奇的。

  不过怎么去呢?路很远,父亲极其严格地禁止孩子们用船,他们也不敢违抗他的命令。那么怎么办呢?因为要到那个小岛,只能从海上去——坐船或者是从冰上走过去。这么说,没有任何别的办法了——得等到冬天。

这期待已久的日子、实现理想的日子终于来到了。

两个孩子用因急不可耐而发抖的手拿出了滑雪板,偷偷地上路了,他们的心在战栗。一月的寒风冷彻骨髓,刺痛他们的面颊,使他们感到像火烧似的。遥远的太阳的寒光照得人眼花,可是毫无暖意。滑雪板滑得很顺利,孩子们看到前面就是在寒冷的闪光中变化万千的目的地,于是越来越鼓足劲头,继续向前滑去。他们所有的念头、所有的思想都集中到了那个奇迹的岛上,而随着每一次挥动滑雪杖,它离他们就越来越近了。

  他们曾那样日夜梦想的奇遇,令人头晕目眩的童话中的奇遇,当他们的脚踏上小岛的一瞬间,这一切就都要实现了!所有他们读过的童话,所有他们梦想过的奇迹,千千万万的童话和奇迹,今天一定都会成为现实。他们的嘴笑得闭不拢,向太阳和灿烂发光的雪面冰凌微笑着,他们忘记了世界上的一切,只除了一点:今天是他们的节日,滑雪板正带着他们向遥远的小岛飞驰。

  当太阳的最后一束光线在遥远的小岛上逐渐熄灭的时候,孩子们回来了。他们回来的时候十分疲倦,神情严肃。虽然在深红色的夕照中,岛上寒冷的闪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耀眼夺目,但他们不再眺望了,因为他们已经知道了真实情况,赤裸裸的、阴郁而令人痛苦的真实:遥远的神话般的小岛原来只不过是一片不成样子的可怜的荒野,遍地砾石,遍地都是暴风雨遗留下来的痕迹。那儿只有普通的泥土和石头,最常见的石头和泥土——和他们的脚每天踩着的泥土完全一样,甚至还要差一些,更加粗糙,更加贫瘠。岛上的树林里也是一些最普通的树木,最常见的松树,高大的褐色的树干耸立在乱石之间,生着弯曲的、被暴风雨折断的树枝。

  不,他们再也不想那个小岛了。无论是今天,还是旁的日子——永远,纵令生活突然变得千百倍阴郁、枯燥无味和毫无意义。

  这天晚上,他们躲在自己的床上悄悄地哭了,背着父母,甚至互相隐瞒着。他们伤心地痛哭,不能回答自己,为什么他们这么难过,为什么睡梦不肯来临。   

1.从全文看,标题“遥远的岛”指代哪些内容?(3分)

2.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不管风从哪边吹来,无依无靠的小岛总是怀着快乐的轻信态度迎接它。

3.品味下面这个句子的含义。(3分)

这天晚上,他们躲在自己的床上悄悄地哭了,背着父母,甚至互相隐瞒着。

4.文章第1段说遥远的神话般的小岛“变幻莫测,异彩纷呈”,第9段又说小岛“只不过是一片不成样子的可怜的荒野”。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5.你从两个小孩的故事中获得了哪些启示?(写出一点即可)(3分)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阅读《小品建筑》,完成答题。(9分)

小品建筑

①小品,是一种文体的名称,凡属随笔、杂感、散文一类的小文章统称为小品。“小品建筑”是借用文体“小品”之名,专指那些小而简的建筑。

②中国古代建筑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古代建筑相比,有它鲜明的特点:除了以木构架为主要的结构体系以外,建筑的群体性也是重要特点之一。中国古代建筑的群体性表现为一个建筑往往是由许多单幢建筑组合而成的,从老百姓的住宅到皇帝宫殿莫不如此。明清两代紫禁城中的太和殿,作为当时地位最重要、规模最大的建筑也就是一幢平面为长方形、内部也没有分割的单层大殿。然而,就是这些简单的单幢建筑组合成紫禁城这个建筑群体。

③这些建筑群体除了有连成一体的殿堂、廊屋、门楼等,还有不少形形色色的相对独立的小建筑与之相配。例如,一座宫殿、一组寺院或者坛庙,甚至大型的住宅,人们都可以看到在建筑群的最外面往往竖立着牌楼;在建筑群大门的前面立有华表、石狮子;在建筑群的主要殿堂前面排列着香炉、日晷以及龟、鹤等兽像。人们熟悉的天安门是明清两代皇城的大门,九开间的大殿坐落在高大的城台之上。它的形体已经够宏伟的了,但是还不够,在天安门前金水河上有几座金水桥,在桥的左右两边又各安放了一尊石雕狮子和一根华表。正是这威武的狮子、高耸的华表,装点了这座气势恢宏的皇城大门。可见,这些小品建筑在整个建筑群中虽然不是主要部分,但确实起着重要的作用。

④自然,所谓小品建筑,只是相对大建筑而言,二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例如,在重要建筑群中,作为标态的牌楼应属小品。而一般建筑群的一些院门虽然形体并不大,也有一定的装饰作用,但是,因为这类院门都附在院墙上,并非独立存在,所以不属于小品建筑。中国古代众多的小品建筑都有着特殊的形态和特定的文化内涵,它们在我国古代建筑发展中也是相当有成就的。(有删改)

①[日晷(guǐ)]古代一种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

1.文章开头从一种文体的名称“小品”写起,有什么作用?(2分)

2.第②段的说明层次是:先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个字),再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5 个宇)(3分)

3.阅读下面介绍“宁寿宫”的材料,借助文章中的相关知识,说出“宁寿宫”中哪一个建筑属于“小品建筑”,为什么?(4分)

【链接材料】

北京紫禁城内的宁寿宫,是清代乾隆皇帝准备退位后当太上皇时居住和使用的。这是一组有相当规模的宫殿建筑群。这些建筑的布置很注意显示皇家气魄。主建筑宁寿宫建于单层石台基之上,与皇极殿相接。宁寿宫建筑群的入口是面向南的皇极门,皇极门气宇轩昂。皇极门的南面,立着一座很长的影壁,影壁上有九条用琉璃烧制的巨龙,这就是有名的“九龙壁”。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阅读《为别人鼓掌》,完成答题。(12分)

为别人鼓掌

 骏马虽千里,耕田不如牛;耕牛虽勤奋,看家不如狗。一个人只要用一种健康的心态来看待别人,就会发现,周围的人都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长处。因此,我们要乐意把掌声送给别人。

为别人鼓掌,不是刻意抬高别人、贬低自己,更不是吹牛拍马、阿谀奉承,而是恰到好处地对别人进行肯定。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要有正常的心态,否则就不能正确看待别人的成绩。发现新大陆的航海家哥伦布回国后,就受到一伙人的公然挑衅:只要条件允许,任何人去航海、去寻找,最终都能找到新大陆。这些挑衅者自己不能成功,还不能容忍别人成功。

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心态,这种小肚鸡肠很可能会发展到害人害己的地步。周瑜虽年轻挂 帅,意气风发,却因诸葛亮的精彩表现而自惭,责怪上天“既生瑜何生亮”,终因气量狭小而自夭;庞涓贵为魏国大元帅,屡立奇功,却因妒孙膑之才,设下阴谋诡计以膑刑加害于他。孙膑任齐国军师后,所向无敌的庞涓终于落得个兵败身亡的下场。

为别人鼓掌,也是在给自己的生命加油。在我们的成长时期,成功人士的经历往往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他们的成功会正确指引我们,在无形之中帮助我们。当我们走向成功时,更要学会为别人鼓掌;为别人鼓掌,也会获得别人的喝彩。

              (选自《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1.文章开头画线的句子在文中形象地说明了什么?(2分)

2.第2段中“为别人鼓掌”的含义是什么?“为别人鼓掌”的关键在哪里?(4分)

3.第3段中作者列举周瑜和庞涓这两个事例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

4.文末说“为别人鼓掌,也是在给自己的生命加油”,你怎样理解这句话?(3分)

 

六、其他题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阅读下列材料,作一些思考(任选二题回答)。(4分)

材料一: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儿童研究专家舒华教授公布:很多孩子的学习问题是由阅读问题引起的,很多智力正常的孩子存在不同程度的阅读困难,严重的已经发展成阅读障碍,阅读困难不仅会使孩子的语文学习产生困难,也会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

材料二:随着音像制品的迅速普及,“读图”已逐渐成为未成年人获取知识的重要形式。有关媒体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用影视、漫画来代替名著。不少孩子对图像产生依赖心理,逐渐降低乃至失去了对文字阅读的兴趣。对图像的过量摄入,导致了语言表达能力的大幅下降。不少青少年反映说:“很多时候,心里明明知道怎么说,但就是说不出来。”

1.以上两则材料反映了一个什么现象?

2.简要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3.如果就这一问题进行一次采访,请以语文老师为采访对象设计两个问题。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