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难度:简单 | |
|
找出各组中注音有错的一项,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1)A.陋室(lòu) B.德馨(xīng) C.调素琴(tiáo) ( ) (2)A.鸿儒(hóng) B.案牍(dú) C.西蜀(shǖ) ( ) (3)A.诸葛亮(gé) B.嗫嚅(rú) C.磐石(pán) ( )
|
|
| 2. 难度:简单 | |||||
|
划线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
| 3. 难度:简单 | |||||
|
下列句中划线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无丝竹之乱耳
|
|||||
| 4. 难度:简单 | |
|
翻译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孔子云:何陋之有?
|
|
| 5. 难度:简单 | |
|
佳句默写 (1)山不在高,____________。 (2)斯是陋室,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草色入帘青。 (4)____________,西蜀子云亭。
|
|
| 6. 难度:简单 | |
|
阅读《陋室铭》,回答文后问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铭”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列举你所知道的含文体标志的题目。(不少于两个) 2.写出本文的中心句。 3.写山水对写陋室有何作用? 4.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陋室的特点。 5.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对写陋室有何作用? 6.“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都是写室中事,写作角度有何不同? 7.作者为何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8.作者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请你对这种交友之道进行辩证的分析。
|
|
| 7. 难度:简单 | |
|
本文作者 是 著名文学家。
|
|
| 8. 难度:简单 | |
|
注意下列划线字的读音: 德馨( ) 苔痕( ) 鸿儒( ) 案牍( )
|
|
| 9. 难度:简单 | |
|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 ) 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 ) ⑶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 ) ⑷无丝竹之乱耳(丝竹: ) ⑸无案牍之劳形(劳: )
|
|
| 10. 难度:简单 | |
|
文中提挈全篇的句子是
|
|
| 11. 难度:简单 | |||||
|
下列各句不属于骈句的一项是( )
|
|||||
| 12. 难度:简单 | |
|
文言文阅读。 1.“铭”是 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 2.课文的前两句有什么作用? 3.文中怎样描写陋室环境的?请用文中原话回答,再谈自己的理解。 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 ,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 。 5.文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哪一句?
|
|
| 13. 难度:简单 | |||||
|
与下面一段话衔接准确得体的一句话是( ) 崇山峻岭,比起人来,山总是高大、雄伟的--人站在它面前不过是粒芝麻儿。但人总是踩山于脚下,哪怕它是万山之王--珠穆朗玛峰。人为攀登而欣喜。 。
|
|||||
| 14. 难度:简单 | |||||||||||||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用原文回答下面各题: ⑴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 ⑵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3.译句: 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⑵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5.开头二十四字,实写的是 ,虚写的是 。虚写是为了引出实写中的 二字点题,这里写山写水,是为了与 进行类比,写仙写龙,是为了与 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 6.下列说法有误的项是( )
|
|||||||||||||
| 15. 难度:简单 | |||||||||||||||||
|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祁黄羊,晋大夫,名奚,字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曰:“解狐(解狐,人名)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日:“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为: ) ⑵解狐非子之仇邪(仇: ) ⑶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善: ) ⑷外举不避仇(举: ) 2.下列句子中的“之”字与“臣之子”中的“之”用法相同的是( )
3.判断下列理解的正误,正确的在后面的括号内打“√”,不正确的打“×”。
4.与“其谁可而为之?”语气相同的一句是( )
5.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 ⑵善哉,祁黄羊之论也! 6.对《去私》这篇文章的中心内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