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2-2013学年四川省绵阳市九年级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选出下列加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弱(chuì)             澈(hé)               赋(bǐn)                   狡(xiá)

B.笔(yàn)                透(jìn)  细(qiān)           官(pàn)

C.圈(yùn)     烤(lào)     挑剔(tī)                   婆娑(suō)

D.订(jiào)    教(fú)            道(yǒng)              虚(xián)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下列各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

A.军裂   猗郁        锲而不舍 杉杉有礼 B.漫骂             馅媚 纵横绝荡 前仆后继

C.深澳   茶盅        妙手可得 金壁辉煌 D.诓骗            呵斥 地大物博 死心塌地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下列各选项中,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每当遥想过去,我就会浮想联翩

B.他秉公执法,不循私情不怕报复,他那坦荡如砥的胸怀令人肃然起敬。

C.那老头昂着光彩熠熠的秃脑袋,走进巷子里去了。

D.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时至今日,距2013年中考还有大概不到一年左右的时间。

B.他们需要得到鼓励,呵护和照顾。

C.第十三届青歌赛,有我市两名歌手加盟的“兄妹组合”夺得了原生态唱法金奖。

D.我渐渐为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依旧不放走它。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下列对文章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孔乙己》一文通过孔乙己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封建社会末期下层知识分子精神和肉体受到的双重摧残,揭露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的罪恶,更主要是揭示民众精神麻木、思想愚钝的精神状态,小说正是为揭示社会的这一病态,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B.《大小猫洞》通过是否开猫洞和门桥的开设以人为准还是以事为准的故事,分别告诉了我们要关注普通大众和弱势群体,即民主和共和的思想。

C.由波兰作家伊瓦·什凯维奇所作的《草莓》一文,行文错落有致,脉络波澜起伏,内容情理相生。

D.驳论文常见批驳方式有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三种,《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采用的是驳论证的方式。

 

二、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

甲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乙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往:处处

B.且欲与常马不可得     等:等同

C.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 “饲”,喂养

D.君将哀而之乎       生:生存,活下去

2.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苛政猛虎也

或泄

B.比吾乡邻之死则后矣

是亦不可

C.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哗然而骇者,鸡狗不得宁焉

D.而吾捕蛇独存

策之不其道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是古代文体名,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其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甲、乙两文都是先叙后议。

B.乙文中作者慨叹的“伯乐不常有”是世上众多千里马被埋没,摧残的根本原因。

C.甲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同情。

D.甲、乙两文行文流畅,逻辑严密,但甲文段卒章显志,乙文段却开篇点明主旨。

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2分)

⑵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2分)

 

三、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答题。(5分)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

1.上片中“可怜”一词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2.下片着重采用了即景明志的写法,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3分)

 

四、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综合性学习。(6分)

1.你班将举行关于“名人效应利弊谈”的辩论会,假如你作为这次辩论赛的主持人,请为本次辩论赛写一段开场白(不少于50字)。

开场白:                                                          (3分)

正方观点:名人效应利大于弊

反方观点:                              (1分)

2.请谈谈下面这则神话带给你的启示?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漫画中的夸父逐日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启示:                                                         (2分)

 

五、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请用课文原句填空。

1.商女不知亡国恨,                                           。(《泊秦怀》)

2.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                                   ,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白杨礼赞》)

3.                          ,归雁入胡天。                             (《使至塞上》)

4.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鱼我所欲也》)

5.                ,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6.《滁州西涧》中                               一句表明作者好象要在急剧变化的潮流中去寻求一点自由和安静这一心迹。

7.《论语》中阐明正确对待先进与落后态度的句子是:                                     

8.《水调歌头》中,                                      一句最能表达诗人不为离愁别苦所束缚的乐观思想。

 

六、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共21分)

她特地倒休带小也来玩。

京城里难得有这一大片森然的绿地。未及靠近,便有湛凉的冷绿之气漫溢而来。仿佛正要面临一座山谷或是一道飞瀑。小也从妈妈手里夺过门票,又含在喉里,飞快地跑向金碧辉煌的寺门,仿佛一只渴极了要饮水的小动物。

陶影突然有些伤心。不就是一座庙吗?怎么连妈妈都不等了,旋即又释然,带儿子出来,不就是要让他快乐嘛!庙门口的守卫是一个穿着红衣黑裤的青年。想象中应该穿黄色工作服,现在这一身打扮,令人想起餐厅和饭店。

小也很流畅地跑过去,好像那是流量很大的泻口,而他不过是一滴水珠。红衣青年很敏捷地摘下他口中的票,仿佛那是清明节前的一片茶叶。

陶影用目光包裹着儿子,随着小也的步伐,这目光像柔软的蚕丝从茧中抽了出来。

“票。”红衣青年拦住她,语句简单得像吐出一枚枣核。

陶影充满感情地指了指小也。她想所有的人都会喜欢她的儿子。

“我问的是你的票。”红衣青年僵硬地说。

“不是刚才那孩子已经给你了吗?”陶影安静地解释。这小伙子太年青,还没来得及做爸爸。今天出来玩,陶影心境很好,她愿意有始有终。

“他是他的。你是你的。”红衣青年冷淡地说。

陶影费了一番思索,才明白红衣青年的意思:他们娘俩应该有两张票。

“小孩不是不要票吗?”陶影不解。

“妈妈你快一点啊!”小也在远处喊。

“妈妈就来。就来。”陶影大声回答。附近有人围拢来,好像鱼群发现了灯光信号。

陶影急了,想赶快结束这件事,她的孩子在等她。

“谁说不要票?”红衣青年歪着头问,他挺喜欢人越聚越多。

“票上说的。”

“票上怎么说的?”红衣青年仿佛一个完全的外行。

“票上说不足一米一的孩子免费参观,超过一米一的孩子照章购票。”陶影自信自己背得一点不错,但她还是伸手想从废票箱里掏出一张,照本宣读比背诵更接近真实。

“别动!别动!”红衣青年突然声色俱厉。陶影这才感到自己举动不当,像冬天触到暖气片似地缩回手。

“您很清楚吗?”红衣青年突然称她为“您”。陶影听出了敌意,还是点点头。

“可是您的孩子已经超过了一米一。”红衣青年很肯定地说。

“没有。他没有。”陶影面带微笑地说。

人们天生地倾向母亲。

“他从这里跑过去,我看得很清楚。”小伙子斩钉截铁。他顺手一指,墙上有条红线,像雨后偶尔爬上马路的蚯蚓。

1.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文段内容。(2分)

2.第二段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2分)

3.画线句属于什么描写方法?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何作用?(3分)

4.请从修辞的角度,给合上下文赏析句子。(任选一句)(3分)

(1)陶影用目光包裹着儿子,随着小也的步伐,这目光像柔软的蚕丝从茧中抽了出来。

(2)他顺手一指,墙上有条红线,像雨后偶尔爬上马路的蚯蚓。

我选第    句,赏析: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泉 (贾平凹)  

①我老家的门前,有棵老槐树,在一个风雨夜里,被雷击折了。家里来信说:它死得很惨,是拦腰断的,又都列开四块,什么也不能做,劈成木柴烧了。”我听了,很是伤感。

②打我记事起,这棵老槐就在门前站着,似乎一直没见长,便是那么的粗,那么的高。我们做孩子的,是日日夜夜恋着它,在那里荡秋千,抓石子,踢毽子,快活得要死。冬天,大地上光秃秃的,老槐也变得赤裸裸的,鸟儿却来报答了它,落得满枝满梢。这时,一个鸟儿是一片树叶;一片树叶是一个鸣叫的音符,寂寞的冬天里,老槐就是一首歌。我们就听着冬天的歌,喜欢得跑出屋来,在严寒里大呼大叫。

③我不能不去看它了。一回到村口,就急切切地找那老槐,果然不见了它。进了院门,我立即就看见了那里那老槐,劈成粉碎片,乱七八糟地散推在那里,白花花的刺眼,心里不禁抽搐起来。我大声责问家里人,说它那么高的身架,那么大的气魄,骤然之间,怎么就在这天地空间里消灭了呢?!如今,我幼年过去了,以老槐慰藉的回忆再也不能做了,留给我的,就是那一棵刺眼痛心的树桩了吗?!我再也硬不起心肠看这一场沧桑的残酷,蕴藏着一腔对老槐的柔情,全然化作泪水流下来了。

④夜里,我无论如何都睡不着,走了出来,又不知身要走到何处,就呆呆地坐在了树桩上。树桩筐筛般大,磨盘样圆,在月下泛着白光,可怜它没有被刨了根去。那桩四周的皮层里,又抽出了一圈儿细细的小小的嫩枝,极端地长上来,高的已经盈尺,矮的也有半寸了。

⑤小儿从屋里出来,摇摇摆摆的,终伏在我的腿上,看着我的眼,说:“爸爸,树没有了。”“没有了。”“爸爸也想槐树吗?”我突然感到孩子的可怜了。我的小儿出生后一直留在老家,在这槐树下爬大,可他的幸福、快乐霎时消失了。

⑥小儿突然说:“爸爸,我好像又听到那树叶在响,是水一样的声音呢。”水一样的声音?这是我曾听过的。可是如今,水在哪儿呢?“爸爸,水还在呢!”小儿又惊叫起来,“你瞧,这树桩不是一口泉吗?”我转过身来,向那树桩看去,啊!真是一口泉呢!那白白的木质,分明是月光下的的水影,一圈儿一圈儿的年轮,不正是泉水绽出的涟漪吗?我的小儿,多么可爱的小儿,他竟发现了泉。我要感谢他,他真有发现了新大陆的哥伦布一样的伟大!

⑦“泉!生命的泉!”我激动起来了,仅仅握住了我的小儿,想这大千世界,竟有这么多出奇,原来一棵树便是一条竖起的河,雷电可以击折河身,却毁不了它的泉眼,它日日夜夜生动,永不枯竭。那纵横蔓延在地下的每一根每一行,该是那一条一道的水源了吧!

⑧我有些不能自已了。月光下,那嫩嫩的枝条上,绿绿的小叶绽了开来,绿的鲜鲜的,深深的:这绿的结晶,生命的精灵,莫非就是从泉里溅起的一道道水坝柱吗?那锯齿一般的叶峰上的露珠,莫非是水溅起时的泡沫吗?哦,一个泡沫里都有了一个小小的月亮,灿灿地,在这夜里摇曳开光辉了。“爸爸,这嫩枝儿能长大吗?”“能的。”我肯定地说。

⑨说完了,我们就在没有言语,静止地坐在树桩的泉边,谛听着在空中溅起的生命的水声。

(选自《贾平凹散文选集——喝酒》有删改)

1.请认真阅读选文,在表格A、B处填写恰当的内容。(2分)

事  件

作者感情

听到老槐树死的消息

A

看到老槐树被劈成碎片

痛心

小儿发现了树桩是一口“泉”

B

2.读到选文第⑤段“我突然感到孩子的可怜了”一句,有人错误地认为孩子可怜的原因是“出生后一直留在老家”,请你说说这种看法为什么是错误的。(2分)

                                                                                        

3.请谈谈你对第⑦段画线句子含义的理解?(3分)

                                                                                        

4.选文中的“小儿”是作者精心安排的人物,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作具体分析。(4分)

                                                                                        

 

七、作文题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作文。(40分)

提示:从那天开始我喜欢或改变了对某人、事、物的看法;告别了美好时光,开始了新的征程,结识了一段珍贵的情缘,珍藏了一份永恒的记忆,读懂了一种深邃的思想,改掉了一些陋习,树立了远大理想……请以《从那天开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