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3-2014学年江苏省无锡市3月阶段测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和书写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自栩(xǔ) (hài)人听闻     B(suō)  鞠躬尽(cuì)

C(yàn)如火如(tú)      D(kuàng)(qì)而不舍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为了让分别多年的老同学不期而遇,我们精心组织了这次同学会。

B、贝聿铭年轻时就以他惊人的天才和不懈的努力,在美国建筑界崭露头角

C、似乎人类在自然科学上一遇到“起源”的问题就一筹莫展,宇宙起源、生命起源、思维起源都是人类碰到的几个最大的难题。

D、《红楼梦》是一部脍炙人口长篇小说,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对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明日徐公来,视之,自以为不如;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我者,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A.孰:通,仔细。   B.窥:偷看。

C.美:以……为美。     D.私:偏爱。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在经典诵读比赛的舞台上,动情的朗诵和变幻的舞台背景让人目不暇接。

B.在阅读文学名著过程中,常常能够使我们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悟出世间人生的真谛。

C.我永远不会忘记老师耐心细致地纠正并指出我考试中的问题的情景。

D.他连续三天旷课,我们能不批评他不遵守学校纪律吗?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对下面文段中加点句子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429哈格尔宣称,钓鱼岛适用于日美安保条约第5条,美国反对任何旨在削弱日本行政管辖权的单方面行为。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430在华盛顿就美防长关于钓鱼岛争端的言论对部分中国媒体发表谈话时警告说,挑起紧张局势、加剧紧张局势的是日本方面,事实和是非都很清楚,希望其他方面不要去搬日本这块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A.警告美国不要干涉钓鱼岛的争端,要采取中立立场。

B.警告美国日本也是美国的敌人,不能一味纵容它。

C.警告美国中日局势紧张对美国没有什么好处。

D.警告美国不要妄图利用日本对付中国,反而损害了自己的利益。

 

二、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12分)

杨万里为人刚而偏①。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高官。万里曰:“官可弃,记不作可。”侂胄恚,改命他人。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侂胄专僭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几邸②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③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④,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落笔而逝。

注释:①偏:固执。②邸(dǐ):此指官府。③族子:宗族里的年轻人。④吾头颅如许:意为我头发已白,年已老。

1.下列句中“之”与“属万里为之记”中的“之”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汝心  B.属子作文以记   C.辍耕垄上     D.公将鼓

2.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孝宗当初爱惜杨万里的才干,因韩侂胄的谗言而未重用杨万里。

B.韩侂胄“属万里为之记,许以高官”,曾经想要笼络杨万里。

C.“官可弃,记不作可”,表现了杨万里是个很有气节的人。

D.杨万里最终因奸臣当道,忧愤国事而死。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筑南园  尝:    万里为之记  属:

③侂胄 恚:       ④又十四言别妻子 书: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①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2分)

译: 

②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2分)

译: 

 

三、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4分)

过山农家

【唐】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10、阅读上面的一首古诗,回答问题。(4分)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2分)

答:

2.后两句诗中的“莫嗔”“ 却喜”,反映出山农怎样的心情?(2分)

答:

 

四、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5分)

安全的空中旅行

①现在,长途旅行乘坐飞机是最节省时间的方式,但总有些人会认为飞机不安全。即使不得不乘坐飞机出行,整个飞行过程也是惶恐不安的。为什么人们会觉得乘坐飞机不安全呢?他们在担心什么?

②很多人认为在陆地上行驶的交通工具,不管汽车还是火车,如果遇到机械故障,一般可以停下来检修,等待故障解除或救援,而飞机就不同了。其实这种担心有些杞人忧天,现代化的民航客机一般都有2—4台涡轮风扇发动机,即使在飞行中一台发动机停工,也可以使用另外的发动机,安全地降落在附近的机场。相反,如果你认为地面上的交通工具可以在行驶中随便停车检修,那真是大错特错了。近年来无论是在公路上还是在高铁上,都出现过因停车而造成的重大事故。

③颠簸在飞行中比较常见。遇到气流颠簸,飞机就变成了一个载着几百人的过山车,忽上忽下,乘客轻则心惊肉跳,重则人仰马翻……我们不得不承认,飞机颠簸起来可不像汽车在路面上颠簸那样。大型客机飞行在大气对流层的上部,接近平流层的底部(8000—11000米),对流层就是风雨雷电的所在之处。还好,现代客机一般都装备气象雷达,通过雷达回波图可以准确判断前方的雨云,再加上地面航空气象部门的预报,基本上可以避开恶劣天气。

④不过,阳光明媚时,你也别洋洋得意,高空中才真是“无风三尺浪”。即使在没有云的高空,飞机也经常遇到“晴空颠簸”。这是大气活动造成的,通常出现在6000米以上的高空,是与对流云团无关的乱流,气象雷达也监测不到。遇到这种颠簸也不可怕,飞行员有足够的反应时间和处理预案,乘客只要乖乖地听从空乘人员的要求,在座椅上系好安全带,感受一下肾上腺素上升的刺激就好了。

⑤有些第一次坐飞机的乘客会问:为什么不给我降落伞?万一……我还可以跳伞!跳伞这事可不是一般人能完成的,跳伞这项运动可不像街头篮球一样,随随便便找个地方就可以开展。从几千米高、-40℃左右的空中跳伞,呼吸着稀薄的空气、面对未知的着陆点,你还有勇气和自信吗?而且几百人从4—6个舱门跳出飞机,你以为你是空降兵吗?

⑥实际上,在绝大多数航空事故中,飞机仍然是可控的。在可控的情况下迫降,成功率非常高。与其盲目惊慌地跳出飞机,还不如把身家性命交给经验丰富的飞行员,让他从容地化险为夷。

⑦无数事例证明:民用航空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据统计,民用飞机造成多人伤亡的事故率约为三百万分之一。也就是说,要积累三百万个航班,意味着你每天坐一次飞机,也要8200年才有可能遇到一次飞行事故。

(选自《科学Fans》2012年第12期,有删节)

1.通读全文,说说为什么空中旅行是安全的。(3分)

答: 

2.本文第⑥段中加点的词语“绝大多数”可以去掉吗?为什么?(2分)答: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4分)

读书声与强国路

陈晨

①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读书在我们的生活字典里模糊起来。有人不爱读书,有人没时间读书,也有人认为,现在网络上的海量信息触手可得,不需要读书,还有人认为读书只是个人的事。其实不然,读书更能强国。

②有数据显示,2011年的国民图书阅读率依然有所上升,但仍低于12年前的水平。不可否认,这其中有网络阅读、手机阅读等新阅读方式兴起的原因。但信息的浏览终归无法取代系统的阅读,我们更应该思考,当我们的社会像一列高速行进的列车,以日新月异的态势向前发展时,难道可以让书籍所承载的文明风景落在后面?对于一个数千年诗礼相传、崇文重道的民族来说,今天读书价值面临的忽视,读书生活遭遇的种种困扰,实在令人不安。

③相传,犹太民族在孩子刚出生时,父母就会在书页上涂满蜂蜜让孩子舔食,目的是要告诉孩子,书是甜的。这个民族被誉为 世界上最爱读书的民族,每年人均读64本书。他们用事实雄辩地说明了知识就是力量:诺贝尔奖获得最多、科学发明世界人均第一、世界上人均拥有论文发表量第一、转化为科学技术的比例世界第一……

④一位作家说过:文化不体现在一个国家高楼大厦的多寡,也不体现在一个国家的基本建设,但一定关乎一个民族的魂魄和整体素质。抽掉文化这根筋,这个民族将会成为植物人。读书,带给人们文化。读书,可以凝聚一个民族的精神,可以升华一国民众的灵魂,可以让一 个民族获得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文化力量。

⑤今天,我们正行进在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征程。或许,在不少人看来,文化强国是一个很宏大很遥远的概念。然而,文化建设是一个全民工程,离不开每一个个体的努力。当一个国家的民众洋溢着清新的书卷气,这个国家才会历久弥新、朝气蓬勃,激发出不可遏抑的创造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读书不仅是有益个人身心、提升幸福指数的生活方式,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寻求文化发展的基础工程。

鲁迅先生曾说: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读书作为终身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在信息化社会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面对读书的困境,我们固然需要创造更宽松的阅读环境,需要更为亲民的图书价格,需要更有营养的出版精品,但首先,是带着一颗爱知、求知的心去拿起书本、翻开来静静地读。读书也是读心,从琅琅书声中,能感知个人心灵成长的历程,更能倾听到一个民族走向文化强国的铿锵足音。

(选文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答:

2.文章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2分)

答: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14分)

老屋

周克武

1)这一辈子,不管自己身居何处,在我的潜意识里,只有走进乡下的那栋老屋才叫回家。

2)我家的老屋,只是傍山而建的一栋普通农舍,土墙青瓦,杉木门窗。靠西头的几间,至今还盖着稻草,山风吹过,弥散着一股亲切的草屑味,淡淡的。可是岁月的磨蚀无情,如今老屋的鱼鳞瓦沟里长满青苔,黄泥墙壁粉尘脱落,两扇略显笨重的大门也是油漆斑驳,绽开一条条深深浅浅的裂缝,好似老人额头遍布的鱼尾纹。

3)老屋真的""了。落日衔山时分,我站在村口远远望去,它像在酣睡,许是太累,睡得那样安详、静谧。(4)我默默走近老屋。A】夕阳下,风如佛手,柔柔地摩挲路边的草木,没有声响;鸟儿慵倦地栖落在树上,伸出尖尖小嘴巴梳理自己的羽毛,没有鸣唱。也许它们此刻一如我的心情——轻轻抚摸深褐色的大门,却不敢推开,怕惊扰了老屋,惊碎了它的梦。

5)梦里有我的童年。也是在这样的傍晚,太阳渐渐沉落,屋檐下飘落起母亲长一声短一声催我回家的呼唤。我,还有鸡们、鸭们、牛羊们,朝同一个方向——炊烟轻笼的老屋,踏碎了一路残阳。我难以自控地抬眼望望,屋顶的炊烟仿佛还在,柴火饭的香味仿佛还在,飘飘拂拂,又落到了我的鼻尖上。此刻,我真想再像孩提时那样,一路飞跑进屋,猴急火急拈起一块香喷喷的白米锅巴塞进嘴里,再听一声母亲骂我"馋嘴猫"……

6)老屋是心的归宿。当我终于抬脚跨进门槛的一刹那,一种久违的感觉涌动全身:真的到家了。

7)老屋是父亲耗尽心血的杰作。我小时候,常听父亲说起,他和一家人是在赤日炎炎的酷暑下挥锄破土,头顶满天繁星赶运木料、砖块、沙石,直至北风呼啸的严冬圆垛上梁。像春燕衔泥般,几经周折,终于盖起了这个属于自己的窝。B】那时候,每当亲友上门,父亲总会喜形于色地拍拍门窗,或者指指屋上的椽皮、横梁,夸他这房子坚固耐用。一个秋日,村里来了位摄影师,平日不爱照相的父亲,突然换上他仅有的一件中山装,拉着一家人在老屋前照了张相。还一再叮嘱我记住,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8)几十年岁月蹉跎,转眼间物是人非。奶奶和父亲去了另外一个世界,母亲也随我住进了城里。夜深了,我一个人默默地坐在堂屋里,孤灯只影,满屋的冷清。

9)窗外的上弦月,瘦瘦的。也许是我与它相隔太久,彼此之间已经陌生,它刚刚露出半张脸,一转身,又躲进了薄薄的云层。我突然想起,儿时老屋的月亮似乎不是这样。那时,我走到哪里它就跟到哪里。夏夜,奶奶把在外纳凉的我抱上床,月亮也悄悄地从窗口跟进来轻抚着我的脸。我至今记得奶奶一直坐在床沿,边给我打扇边哼童谣:月光光,夜光光,伴随我家乖乖郎……我迷迷糊糊入睡了,奶奶的歌声还在继续,像温婉的明月,落在我的枕上,我的梦里。今晚,我可用记忆的碎片还原全部细节,却再无法听到奶奶的歌声。只有墙角那张静卧的雕花床仿佛与我达成心灵上的某种默契,无可辩驳地见证这里曾经氤氲的天伦之乐

(10)而这一夜,我久久无法入睡。

(11)第二天一早起来,太阳刚刚露头,温煦的阳光投射在老屋的房顶,染成一片熟悉的金黄。我在老屋的里里外外转来转去,每走一步,仿佛都可弯腰拾起儿时的一段记忆。门槛上,父亲抚膝而坐,眉飞色舞讲三国;杂屋里,母亲筛糠剁菜喂猪仔;后山竹林中,与儿时伙伴追追闹闹捉迷藏;屋前小道上,高举火把,紧跟大人去看电影……在我眼里,老屋是一本贮满情与爱的大书,翻开任何一页,都会找到生命之源的温暖。

(12)吃过早饭,我站在老屋门口与亲友们闲聊。邻家小侄劝我拆除老屋,盖幢时尚气派的“小二层”。

(13)我摇摇头:不拆!他哪里知道,没了老屋,我的灵魂只能浪迹天涯

(选自2008年第3期《散文海外版》,有删改。)

1.文中老屋有哪些特点?请用词语或短语简要概括。(4分)

答:

2.文中描写细腻感人,请对文中【A】【B】两个画线句任意选择一句加以品析。(3分)

答:选【】

3.第(9)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耐人寻味。怎样理解奶奶的歌声落在我的梦里?(3分)

答:

4.你对结尾处作者不拆老屋的决定如何评价?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4分)

答: 

 

五、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根据课文默写。(10分)

苟全性命于乱世,  。(诸葛亮《出师表》)

   ,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乱花渐欲迷人眼,   。(白居易《钱塘江春行》)

  ,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无意苦争春,  。(陆游《卜算子 咏梅》)

晴川历历汉阳树,   。(崔颢《黄鹤楼》)

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赋壮词以寄之》)

  ,灵旗空际看。(夏完淳《别云间》)

 

六、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近来,南京准备移栽数百棵树龄近百年的法国梧桐,为地铁的建设让路。梧桐树是南京的标志之一,是当地人引以为豪的一道风景。树龄较大的树移栽后存活率很低,但日益拥堵的城市交通状况也给百姓的出行带来了诸多不便。而采用增加下挖深度避免大树遭损的做法,又使建设成本大增。一方面是耗资上百亿的特大利民工程,一方面是具有文化符号意义的梧桐树,孰去孰留,请发表你的看法。

 

 

 

 

 

 

 

 

 

 

 

 

 

 

 

 

 

 

 

 

 

 

 

 

 

 

 

 

 

 

 

 

 

 

 

 

 

 

 

 

 

 

 

 

 

 

 

 

 

 

 

 

 

 

 

 

 

 

 

 

 

 

 

 

 

 

 

 

 

 

 

 

 

 

 

 

 

 

 

 

 

 

 

 

 

 

 

 

 

 

 

 

 

 

 

 

 

 

 

 

 

 

 

 

 

 

 

 

 

 

 

 

 

 

 

 

 

 

 

 

要求:①观点鲜明;②不少于80字。

 

七、作文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同学们在平时的家庭生活、 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 经常会遇到一些事情(如接受长辈教育、 选择学习方法、 学会待人接物, 以及目睹父母料理家务、 观察他人处理问题等) 你对这类事情涉及的对与错、好与坏、美与丑等的认识又往往有一个提高的过程……

请以这样做确有道理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以记叙为主,适当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 名、地名校名,否则扣分。

3不少于 600 字,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