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佝偻(gōu) 伫立(zhù) 深邃(suì) 强聒不舍(guō) B、陨落(yǔn) 睿智(ruì) 灵柩(jiù) 恪尽职守(gè) C、繁衍(yǎn) 诉讼(sòng) 刹那(shà) 一抔黄土(páu) D、扶掖(yè) 亵渎(xiè) 骈进(bìng) 一幢房子(zhuàng)
|
2. 难度:简单 | |
选出下列书写无误的一组( ) A、一代天娇 润如油膏 化为乌有 喏喏连声 B、温声细雨 断章取义 无与伦比 不言而谕 C、重蹈覆辙 怒不可遏 心无旁骛 廓然无累 D、涕泗横流 歇斯底里 自之知明 妇儒皆知
|
3. 难度:简单 |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他活过的八十四年,经历了登峰造极(比喻达到顶峰)的君主政体和曙光初现的革命年代。 B、不论他正义的愤怒多大,总会过去,恼羞成怒(因羞愧到了极点而发怒)的伏尔泰总会让位于心平气和的伏尔泰。 C、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句话断章取义(意思是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造出来的。 D、上帝在这对男女的眼睛中看到了无与伦比(没有比得上的)的美和更伟大的力量,其中还含有一种新的东西。
|
4. 难度:简单 |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雪》中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今朝”是指今天的人民大众。 B、《敬业与乐业》是一篇演讲稿,文中用了大量的事实论证了乐业比敬业重要的观点。 C、《出师表》的作者是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而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 种文体。 D、词又称“长短句”,句式长短不一。兴盛于宋,当时的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而李清照可以说是婉约派的代表。
|
5. 难度:简单 | |
下列句中空白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行走大地宛如行在 ① 的诗页间。虽然我在大地上留下的脚印远不及一片树叶上 的叶脉,每一次与雄山秀水的对话也都说不上② ,但是,当我的心智在大自然的启迪中一次次开放如花,我与高山流水的亲近就成了一次次诗意阅读。这种阅读是鲜活的,流动的,因而也就永远是崭新的。衬以阅历的底色,浪花会翻卷成诗韵,落叶会飘落成警句。大地诗页的阅读,是一种生命的③ ,更是一种生长于大地的生命的张扬。 A.①纷飞 ②刻不容缓 ③充沛 B.①缤纷 ②刻骨铭心 ③充实 C.①纷纭 ②刻意求工 ③充裕 D.①纷纷 ②刻意经营 ③充足
|
6. 难度:简单 |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他写文章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诉诸笔端,从不矫饰,率真而自然。 B.他个人说话做事太果断,什么都不愿听取群众意见。 C.我们顺利地按照高老头画的那张简图,找到了深山中的那位猎手。 D.国家级的报刊,更应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增加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
|
7. 难度:简单 | |
下面从文段中抽出的句子,原来的顺序被打乱了,照文意排列,句序正确的一项是( ) 仔细分析起来,形体之美更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①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 ②曾经有两位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作画合成一张最完美的人像。 ③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 ④这是一种奇妙的美。 ⑤其实像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本人喜欢。 A.①③④②⑤ B.①④②⑤③ C.②⑤①④③ D.②⑤①③④
|
8. 难度:简单 |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冰心的小说、散文、诗歌以“满蕴着温柔” 的的笔墨,清新隽丽的文字,表现了“爱的哲学”。 B、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C、在《沁园春 雪》这个题目中,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二者都与词的内容有密切关系。 D、阅读议论文要把握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
|
9. 难度:简单 |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沁园春 雪》是一首写景抒情之作。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B.《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先生阐述人生与事业关系的演讲词。这篇演讲词在写法(论证)上的最突出特点是大量引用经典和格言。 C.《故乡》一文成功塑造了闰土、杨二嫂和“我”等人物形象,其中的“我”是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形象。 D.《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这篇演讲,语言幽默风趣,辛辣地讽刺了统治阶级的黑暗专制。
|
10. 难度:中等 | |
阅读李清照的《武陵春》选出对该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A、首句“尘香”二字写落花已经化为尘土,流露出词人对美好事物遭受摧残的惋惜之情。 B、“欲语”而泪先夺眶而出,写出词人有难以抑制的满腹忧愁和伤痛,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C、“春尚好”“泛轻舟”用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词人随遇而安的喜悦心情。 D、词作最后两句将哀愁比作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来写“愁”之浓重,即形象生动有自然妥帖。
|
11. 难度:简单 | |
日常交际中,注重礼貌用语、讲究措辞文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下列不同场合中使用敬辞谦语不当的一项是( ) ①探望朋友,可以说“特意来看您”,更文雅一点,也可以说: ②想托人办事,可以说“请您帮帮忙”,也可以说: ③请人原谅,可以说“请原谅”、“请谅解”,也可以说: ④询问长者年龄,可以说“您多大岁数”,也可以说: A.①“特意登门拜访。” B.②“麻烦您一下!” C.③“请您理解。” D.④“您老人家高寿?”
|
12.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小题。 植物本是有情物 ①植物学家们通过大量的试验和观测得出一个结论:植物是有着丰富感情的。 ②动物长着眼睛,植物长着“眼睛”没有呢?其实植物也有“眼睛”,它的眼睛就是植株细胞上的一种光感受器。植物依靠自己的这双“眼睛”,不仅能够“看见”光,还能感受到光的波长以及光照的时间和强度。正因为植物有了“眼睛”,它才能根据时间开花、换叶和生根, 在感光的过程中,植物“眼睛”对光照的需求量是各不相同的。有的植物光照时间超过12小时以上才能开花,例如稻 子、小麦等:但也有光照时间不足12小时开花的,例如大豆、豌豆等:还有对光照要求并不高的“给点阳光就灿烂”的植物。当然植物学家们发现所有植物的“眼 睛”都喜欢阳光。只不过不同的植物偏好光照时长不同的阳光。 ③如今,植物学家们从植物细胞内提取出一种感光视觉色素,它是一种带着染色体的蛋白质,它就是植物的“眼睛”。这种“眼睛”能使每一个细胞都成为一个 光感受器,这样不仅能“看见”光,还能识别光的强度和光照时间。早晨,太阳冉冉升起,“眼睛”显得特别活泼;黄昏时分,视觉混沌,植物就闭上“眼睛”。随 着色素的变化。“眼睛”就能分辨出是早晨还是夜晚了。 ④飞机、轮船遇到紧急情况时能紧急求援,那么植物也会求援吗?2011年春天,南亚湄公河闹旱灾,中国、美国和日本植物学家赶赴越南进行探测研究。他们用遥感装置检测植物,发现这些受干旱的植物都在发出一种特殊的信号。这种信号声发自植物体内,由植物体导管震动所引发,近似于人的呻吟声,这就是植物在危急时刻发出的呼救信号。 ⑤为了了解植物的“语言”,植物学家制造出一种别出心裁的“植物活性翻译机”。这种机器也是通过遥感装置,不同的是装上一种合成器,人们就可以直接听 到植物发出的不同声音。例如,当植物受到强烈的光照时,会发出“惊讶”的声音:当植物遇上雨水泛滥的天气时,会发出“痛苦”的声音。“植物活性翻译机”不仅可以对植物所处的环境进行判断,而且对植物本身是否遇上疾病等也能帮助判断。 ⑥人累了要休息,那么植物要不要睡眠呢?近年来,人们通过研究发现,植物长期处在阳光或月光下会对自身的生长速度带来影响,植物生长必须要有“睡眠状态”。例如合欢,一到夜晚便垂下叶片。其实,植物通过“睡眠”不但有利于生长,而且还能更好地保护自己。例如花生、山芋等植物的叶子在夜幕中下垂,既减少了热量的散发,叉避免了水分的蒸腾:牡丹 等花瓣在晚间闭拢,也是为了防止自然灾害的侵袭。这是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一种适应。经研究还发现,植物在夜间的温度往往比白天低1℃。正是这细微的温差变化 成为影响植物叶子生长的重要因素,也才能使这种植物更能适应环境。有利于生长。 1.下面对句中引号和加点的代词指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实植物也有‘眼睛’”,“眼睛”加引号,表示特殊的意义,有别于动物的“眼睛”。 B.“还有对光照要求并不高,‘给点阳光就灿烂’的植物”,“给点阳光就灿烂”加引号,标明是引用的话。 C.“它的眼睛就像是植物细胞上的一种光感受器”,句中加点的“它”指的是“植物”。 D.“这就是植物在危急时刻发出的呼救信号”,句中加点的“这”指的是“人的呻吟声”。 2.本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植物的“有情”?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植物有“眼睛”,能够感受光照; B.植物能够发出求救信号; C.植物学家用“植物活性翻译机”来了解植物的“语言”; D.植物能够利用“睡眠”来使得自己适应环境,有利于生长。 3.对本文的结构安排及层次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采用总分式的结构方式。第①段总起,概括说明中心;第②段到第⑥段分述。 B.第②段到第⑥段的分述,分两个层次进行具体说明。 C.第一层说明植物也有“眼睛”,它的眼睛就是植株细胞上的一种光感受器。 D.第二层说明植物在危急时刻会发出呼救信号。 4.下面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说明的事物及其特征是:植物是有着丰富感情的。 B.第②④⑥段文字的开头都运用了设问的方式,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第②段文字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在感光的过程中,植物“眼睛”对光照的需求量是各不相同的。 D.这篇文章文字平实、准确,但行文中有变化,如第③段中的描写用词华美,读来十分生动。
|
13. 难度:中等 | |
默写填空(6分) 辛弃疾一生最大的理想就是收复失地,为国建功立业,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句子: , 。 范仲淹《渔家傲》中表达诗人虽有乡愁但却以忧国忧民保家卫国为使命的句子 , 。 刘方平在《月夜》中写春气萌发,蛰虫涌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14. 难度:困难 | |
阅读 完成小题(34分) (一)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 A 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 B 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辗转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①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手制的②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我在蒙胧中,眼前展开海边一片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16分) 1.文中A、B两处应分别填上括号里的词 A B ( 隔膜 隔绝 )2分 2.选这三段文字在内容上主要是写“我”离开故乡时的( )(2分) A.所见所闻 B.心情感受 C.留恋之情 D.离愁别绪 3.对文中“新的生活”的理解是.(2分) 4.文中有三个短语都有“辛苦”一词,但含义不完全相同,请选择正确释义。 ①都如我的辛苦辗转而生活 ( ) ②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 ( ) ③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 ) (3分) A.为生活而辛勤劳苦 B.为寻找真理与正义而劳碌奔波 C. 为谋求私利而处心积虑 5.为什么“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2分)
6.选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文中第①处的偶像是指 文中第②处的偶像是指 (3分) 7.“我想:希望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深刻含义是什么?(2分)
|
15. 难度:困难 | |
(12分)完成下面小题 亮答曰:“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交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洛、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解释下列词语。(1)众寡: (2)非惟:(3)存恤:(4)岩阻: 2.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于:曹操比于袁绍 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B、之:今操已拥百万之众 贤能为之用 C、以:以弱为强者 挟天子以令诸侯 D、而:而其主不能守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②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4.理解填空。诸葛亮提出的近期策略目标是:跨有荆、益;最终策略目标是: 。他主张在内政方面遵循的方针是:内修政理;外交方面的方针是: 。
|
16. 难度:困难 | |
《知人》 赵开心为御史大夫,车马辐辏①,望尘②者接踵于道。及罢归,出国门③,送者才三数人。寻召还,前去者复来如初。时吴园次独落落不以欣戚④改观,赵每目送⑤之,顾谓子友沂曰:“他日吾百年后,终当赖此人力。”未几,友沂早逝,赵亦以痛子殁于客邸,两孙孤立,圆次哀而振⑥之。抚其幼者如子,字⑦以爱女。一时咸叹赵为知人。 [注释]①辐辏:归聚、会集。②望尘:拜尘,谄媚权贵。③国门:指京师。④欣戚:比喻赵开心的宦途浮沉。⑤目送——随其人之去而以目注视,在此表看重之意。⑥振——同赈,接济。⑦字:嫁女儿。 (6分) 1.解释文中画线的词语 (2分) (1)寻召还 ( ) (2)顾谓子友沂曰 (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句子。(2分) 一时咸叹赵为知人。 译文: 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的做人道理? (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