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6届湖南省邵阳县黄亭市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其他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按要求回答问题

真正的文学和文学阅读,都应该是进入一种境界,而不仅仅是一种简单和本能化的交流。如目前被宣扬得沸沸扬扬的“网络文学”,(    )大多数并没有给我们的社会和人生带来什么严肃和深刻的思考,所以只是一些私人话语的无序展示和群体语境的重复交流。

(1)下列加点字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A     B     C、展      D、 

(2)在文段括号处填上关联。    (         )

(3)按部首检字法查“真”字,应查      部;按音序检字法查“沸”字,应查      

 

二、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诗文默写根据提示,默写填空。

①春蚕到死丝方尽,          

②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                .

③无可奈何花落去,         

            ,千里共婵娟。

⑤大漠孤烟直,                     

 

三、选择题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下列叙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如毕淑敏的《一厘米》,陆蠡的《囚绿记》,吴敬梓的《范进中举》都是小说。

B.《白杨礼赞》是一篇借景抒情散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以赞美白杨树的内在气质为写作目的。

C.《捕蛇者说》中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近似现代的杂文,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形式上叙议结合,核心是议。该文选自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柳河东集》。

D.《大小猫洞》是一篇典范的驳论文,列举牛顿开猫洞和晏子使楚的故事批驳了“名人都有故事流传,真假难辨”错误观点。

 

四、综合性学习
详细信息
4. 难度:困难

语文综合性学习

今年的“世界水日”,学校开展了以“水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探究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题目。

(1)水是中国神话故事的不绝源泉,请写出两个与水有关的神话故事名称。

(2)水的意蕴丰富,历来是古代文人吟咏的对象,请写出一句有关水的诗文。

                                                      

(3)为保护水资源,请你撰写一条宣传标语。

                                                      

 

五、文学作品阅读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名著阅读。下面的一段话节选自《西游记》第五十九回,读后回答问题。

裙钗本是修成怪,为子怀仇恨泼猴。行者虽然生狠怒,因师路阻让娥流。……罗刹无知轮剑砍,猴王有意说亲由。女流怎与男儿斗,到底男刚压女流。这个金箍铁棒多凶猛,那个霜刃青锋甚紧稠。劈面打,照头丢,恨苦相持不罢体。

(1)“裙钗”指的是                   

(2)她因何“为子怀仇恨泼猴”?                      

(3)猴王又为什么要“有意说亲由”?                 

(4)用简洁语言概述《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受的最后一难。

 

六、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阅读《愚公移山》一文,完成小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表明愚公移山任务艰巨的两句话是                         
2.指出下列“其”和“之”的不同用法。(   )(  

其:A.其妻献疑曰  B.惧其不已也    C.其如土石何   D.帝感其诚

之:A.河阳之北  B.以君之力     C.笑而止之曰  D.毁山之一毛
3.智叟认为愚公很“愚”的原因有二,一是                        

二是                             

4.分析“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内容,回答:

其妻对愚公的举动是从         角度说的,话语中带有      的语气,其目的是                      

智叟对愚公的举动是从         角度说的,话语中带有      的语气,其目的是                      
5.“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穷匮也”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顶针,运用这种句式,其目的是表现愚公(   )

A、思想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B、把希望寄托在难以实现的幻想中。

C、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罢休。 D、要造福子孙后代,创建千秋伟业

6.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山之一毛:山上的一根草。 B、固不可彻:固执得不够彻底。

C、孀妻弱子:寡妇孤儿。 D、无穷匮:无穷无尽。
7.下列句意解说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甚矣,汝之不惠——你真是不实惠呀。

B、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虽然我死了,有儿子存在。

D、河曲智叟亡以应——河曲智叟一边答应一边逃走了。

 

七、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7. 难度:困难

比较阅读《孔乙己》和《范进中举》课文选段,完成题。

【甲】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乙】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1.用简要的语言分别概括【甲】、【乙】两段选文的主要内容。

【甲】

【乙】
2.选文用字准确生动,请结合语境体味下列句中划横线词的妙处。

(1)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出九文大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比较鉴赏,有人认为,在范进的脸谱上可贴一“丑”字标签,而孔乙己的灵魂深处却渗透出几缕“悲”,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请说说理由。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4.两文作者对各自笔下的人物的情感态度是怎样?

【甲】文作者对孔乙己的态度是:                     

【乙】文作者对范进的态度是:                       
5.范进与孔乙己,一个中举而疯,一个潦倒而死,他俩在思想性格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两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暴露了科举制度怎样的弊端? (2分)

(1)相同之处:                                                

(2)弊端: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完成小题。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这是一篇驳论文,作者反驳的论点是                         
2.从全文看,作者反驳对方的错误观点,所用的批驳方式是(  

A先驳论点,再驳论据          B先驳论据,后驳论点

C先驳论证,后驳论点          D先驳论据,后驳论证
3.作者针对敌论错误观点而提出的论点是                         
4.第⑧段划线句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的作用:                                   

内容上的作用:                                   

5.作者举了四种有自信的中国人,请你为其中的一种人补充一个具体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阅读下文,完成题。

⑴那个时候我在一所中学教书,对我在一所中学教书,对我和我的学生来说,教室是圣洁和纯净的殿堂,我所面对的是一双双明亮的眼睛,那分明是一扇扇心灵的窗户,过滤着缕缕阳光、徐徐清风。我的讲解像一支笔,写在那一张张智慧的脸庞上——笑着的,严峻的,俊美的、粗陋的,白皙的,黑亮的,胖胖瘦瘦的……

⑵门“砰”地一下开了!

⑶同学们的目光一下子集中在站在门口的中年妇女的身上,她穿着一身臃厚的中式棉袄,头上裹着一块酱红色头巾,脸上布满了细密的皱纹,目光落在教室后面一个角落的地方。她的嘴角哆嗦了一下,又哆嗦了一下,才猛然发出一个响亮的声音:“孩子,娘很想很想你,娘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了你冷,俺就给你送棉衣来了。”她的胳臂弯里兜着一个偌大的包袱,一边说一边要解开。

⑷教室里的震惊一下子变成了大笑,笑声哈哈哈地在教室里荡漾。我有些发火,大声地呵斥她说:“你给我出去!”说着就把她推到门外,我对她这突然的粗鲁的侵犯行为不可容忍。

⑸我回到讲台的时候,同学们还哈哈大笑着,冲着后面一个男学生哈哈大笑着,我看到那个男同学脸红得像一块绸缎,站在那里,低着头,像一个犯了大错的孩子。

⑹我的愤怒顷刻间变成了怜悯,因为我看到了他的泪水,正滴滴答答地掉在课桌上,浸湿了他的书本。我说:“你坐下吧。”然后我继续讲我的课,教室里恢复了安静。

⑺窗外还在纷纷扬扬地下着雪,我瞄见了那位妇女蜷缩着,在雪地里徘徊着……她的存在使得我讲课思路不自觉地开小差,我瞅瞅后面那个学生,趴着,把头严严地埋在桌面上,整整一节课,他的头严严地埋在桌面上……他的母亲仍然在外面雪地上蜷缩着徘徊着……

⑻我开始后悔我刚才对她的举动。这一节课好象很长,很长很长,好不容易才听到下课铃声……

⑼趴在桌上的那个学生猛然站起来,第一个匆匆地跑出了教室。我看到他是满脸泪水跑出去的。

⑽教室外面的雪地上,那个学生还在掉着泪,他的母亲却慈祥地笑着。母子俩依偎着说话,母亲正把一件棉衣披在儿子的身上,遮挡住纷纷扬扬的雪花,而她的身上,她的头上,密集成一抹的洁白……

⑾然后,是一串深深浅浅的脚印,送那位母亲渐渐远去,渐渐变成一个模糊的黑点。

⑿天色朦胧了起来。
1.请概括本文所叙述的主要事件。

答:                                     

2.在第2自然段中,为何反复描写“母亲”在雪地上“蜷缩着”、“徘徊着”?

答:                                     

3.本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有何作用?

答:⑴                                     

                                     

4.作者运用哪些描写方法来刻画“母亲”的形象?突出表现母亲怎样的品质?

答:                                     

5.初中语文课本中,刻画了不少母亲形象,让我们体会到母亲的伟大。请你以“是一位……的母亲”的句式按提示作答。

⑴《回忆我的母亲》中,朱德的母亲是一位

⑵《小巷深处》中,英姨是一位

⑶《一厘米》中,陶影是一位

 

八、作文题
详细信息
10. 难度:压轴

以下两题任选一题作文

(1)请以“我在            中成长”为题写一篇作文。字数不少于600;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但可用化名代替。

(2)细节是什么呢?细节也许会像存在于空气中的灰尘一样,看不到扬起或落下便无影无踪了。但总有一些细节,会深深地打动我们,烙进我们的记忆,决定或改变我们对人和事的看法与态度。有时细节有如一张定格的照片,成为我们留给别人的难以抹消的印象。细节有时又会像一道闪电,将一个人情感和灵魂深处的东西照亮。细节虽小,但它的力量是难以估量的。

阅读以上材料,请你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600字以上文章。

要求:⑴题目自拟;⑵文体规范;⑶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