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给加横线的汉字注音 汉字的形美不可抗拒。历代优秀的书法家Càn 若繁星,各俱风采。王羲之,飘逸 俊朗;颜真卿,粗犷 豪放;柳公权,华美灵巧……名山大川如果少了书法家们的题词就让世人少了一份景仰,小桥流水倘若留有名家的“墨宝”却会因此声名远Bō 。
|
2. 难度:简单 | |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沿着江堤路走,一路美景令我们心旷神怡,留连忘返。 B.班长提议星期天去敬老院义务劳动,大家随波逐流,纷纷表示赞同。 C.校运会中,王蓝同学在100米短跑赛中一鸣惊人,获得了第一名。 D.最近,社区开展了许多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明荣知耻”主题文化活动。
|
3. 难度:简单 | |
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重阳节的习俗很多,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的无限生活的向往。 B.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深深地感到只学习好还是远远不够的。 C.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D.王晓峰刚到我们班才几天,许多人还不认得。
|
4. 难度:简单 | |
下面对联出自哪一部章回体小说?请写出来。 (1)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 《 》 (2)战官渡本初败绩,劫乌巢孟德烧粮。 《 》 (3)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 》
|
5. 难度:中等 | |
按要求填空。 (1)学而不思则罔, (《 论语》 八则) (2) ,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 (3)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 ? (4)少壮不努力, 。(汉乐府《长歌行》) (5)《次北固山下》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 , 。 (6)请写出古诗词中表现乡愁的连续的两句: , 。
|
6.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随着“低碳”成为两会关键词,以及先前哥本哈根峰会的失败,环保观念日渐深入人心,全国中小学正掀起创建“低碳校园”的活动,让更多的孩子们了解“低碳生活”的含义,人人争当环保卫士。 材料一:某小学开展了 “做四好少年创低碳绿色校园”系列活动。学校通过校园广播站、橱窗、国旗下讲话等多种形式宣传低碳理念,倡导低碳生活;开展以“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度电、节约一张纸、节约一粒米”为内容的节约资源主题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养成。 材料二:成都市某中学,不仅学校的宣传栏里面有很多与环保相关的知识,在教学楼一楼大厅里面也展放了学生用废旧的塑料纸、易拉罐制作装饰的展板,各式各样的宣传海报也贴在学校比较醒目的地方。 材料三: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7所高校的百余名大学生身穿报纸做的衣服,头戴废旧塑料帽子,用别开生面的行为艺术宣传环保低碳生活,号召市民共同“减碳”。 1.从以上材料可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2.请你对学校开展“低碳校园”活动的提出自己的建议。
|
7. 难度:中等 | |
根据语境仿写句子。 青春是美好的。青春是多彩的朝霞,映照着广阔的天地;青春是智慧的火花,点缀着灿烂的星空; , 。
|
8.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这首词的作者苏轼在蕲水清泉寺看到一种与平常不同的现象,即 ,于是大发感慨。 2.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致? 3.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9. 难度:困难 | |
【古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乙】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遂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 1.解释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 (1)先自度其足 度: (2)而置之其坐 坐: (3)他日,友人来过 过: (4)遂与之绝 之: 2.翻译下列句子。 (1)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2)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 3.甲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乙文中的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加以评价。
|
10. 难度:困难 | |
阅读《读书三境界》,完成下列小题 ①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 ②“吞”乃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是充满饥饿感的发奋的青春初潮的标志。虽然广收博采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腹胀—但这个过程毕竟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必不可少的前奏。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都是进入中年后凭“反刍”青春岁月里的泛读而成名成家的。“吞”虽为知识积累的必经之途,但毕竟是读的低级阶段。 ③“啃”乃咀嚼消化,强行吸收—是志存高远的人生必经的头昏脑涨、寝食不安的砥砺智慧的夜路。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当然谈不上享受—但却是峥嵘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任何一位学有所成的人都不能蠲(juan)免的里程。“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这是将死的知识化为活的血肉的过程。 ④“品”乃焚香沐浴,如饮醍醐(tíhú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是成熟聪颖的心灵与星空的娓娓絮语。月下折枝,花前怜玉,豁然贯通的人生不胜惋惜地告别了青春光阴—庄严地踏上了奉献岁月。浮躁尽除,功利淡化,读书成了颐养灵性的乐事—“默然回首”,天机消溶于慧心。“品”是在“啃”之基础上悟性升华—这是进入人生创造之园的门票。 ⑤读书人多如牛毛,但大多数都停留在第一境界,仅少数不甘人生庸碌者可进入第二境界。进入第三境界,非志强智达者不能。但能进入第三境界者,必是成功地穿越了第一与第二境界的人。“吞”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其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 ⑥举凡大家鸿儒,书读到“品”的份上后,往往将“吞”“啃”“品”三字当成进一步治学的相济并用的三种方法:“吞”文字,“啃”新意,“品”韵致。或者是:泛读的“吞”之,精读的“啃”之,需细细体悟的则“品”之。 ⑦对一般的读书人而言,不谈三境界,如能将“吞”“啃”“品”三宇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不同阅读方法:用于消遣的书“吞”,有用的书“啃”,启心益智的书不妨“品”—那么,人生同样会受益无穷。 1.作者认为读书三境界“吞”、“啃”、“品”的具体含义是: “吞”: “啃”: “品”: 2.作者认为“吞”“啃”“晶”三种读书境界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3.对本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列举了大量的具体的事实,阐述了读书三境界的观点。 B.本文阐释了“吞书”、“啃书”、“品书”的内涵和三种境界对不同的读书人的意义。 C.作者善于取譬说理,说理透彻,深入浅出,使读者心悦诚服。 D.本文在阐释道理时态度平和,言辞中肯,使人易于接受。 4.你在读中外名著时,采用的是什么读书方法?有什么收获?请略举一例加以说明。
|
11. 难度:困难 | |
阅读《你想一鸣惊人吗?》,完成下列小题 ①说个有意思的故事给你听。 ②有位非常走运,又非常不走运的警官。非常走运的是他做了几十年的警务工作,由小警员升到警官,一直到将近退休,居然没有遇到过一次盗匪,没有开过一枪。他非常不走运的是,就在他退休的前一天,经过一家银行,正看见有人抢劫,于是掏枪吓阻,不幸对方也有枪,而且比他先发射。他死在最后一天的任上,手中握着一辈子没有真正用过的枪,枪里居然忘了装子弹。你说这警官笨不笨?他难道不知道,作为一个值勤的警官,枪里总要有子 弹,即使一辈子遇不见一次盗匪,他也应该随时清理枪械并到靶场练习,因为“携枪千日,用在一时”,平时总要为战时做准备。 ③如果换做你是他,你会不会像他那么笨?你一定不会,对不对?但是让我问你,如果你很喜欢诗词,那么背几首给我听吧!你很爱古文,那么背一篇《岳阳楼记》或《桃花源记》吧!你背得出来吗?我再问你,如果你已经学了好几年钢琴,也自以为弹得不错,有一天家里来了许多朋友,要你表演几首,你是不是能够立刻开一场小型演奏会呢?抑或,你会尴尬地说“对不起,没有准备”。 ④说到音乐,你知道20世纪最伟大的指挥家柏恩斯坦是怎么一夕成名的吗?那是1943年,在他担任乐团副指挥的时候,有一天演出之前,正指挥生病了,临时由他代为上场。25岁的他,一上台就尽情地发挥,整场演奏结束,台下的观众起立、鼓掌、尖叫。柏恩斯坦就这样“一鸣惊人”、“一炮而红”。他用那一个晚上的“机遇”,开创了后面的50年的“柏恩斯坦时代”。当人们羡慕他的“机遇”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他怎么临时接到命令,立刻能从容应付,而且表现得无懈可击呢?他怎么对当天演出的曲子那么了解、那么熟练呢?他怎么好像随时准备好,仿佛一个出勤的警员,枪里总装着子弹,随时准备击发呢? ⑤再说一个你最熟知的故事吧! ⑥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孔明。孔明如果没有两下子,刘备会请他吗?如果今天换做你,也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平日对天下大事毫不关心、毫不思索,有一天刘备造访,你能提得出那许多“经国之宏论”吗?孔明是不是在隐居的时候,也时时用功、处处用心,所以能一鸣惊人呢? ⑦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一夕成名、一鸣惊人,可是有凡人知道“一鸣惊人”绝不是临时抱佛脚,能“一鸣惊人”的,必定在他“不鸣则已”的时候,不断养精蓄锐;能“动如脱兔”的,必定在他“静如处子”的时候细细观察;能“一夕成名”的,必定在那一夕之前,有着千百个夜晚,暗暗地演练。 ⑧请问,你有没有随时准备好你自己?抑或你是只有到考试时才努力学习,只有到演奏时才练熟曲子,只有到遇见盗匪才装填子弹。你会不会像那位警官,该开枪的时候开不了枪,第一次应战就死了? 1.阅读本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2.本文语言颇有特色,请写出你最欣赏的一点。 3.“老警官”“枪里居然忘了装子弹”一句中“居然”用得好,请你说说为什么? 4.有位哲人曾经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请从作者行文立意或文章内容的角度,提出一个值得大家探讨的问题,并将你的答案告诉大家。(不能重复上面问题, 问题: 答案:
|
12. 难度:困难 | |
下面两道作文题,请任选一题作文 (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请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体验,以“ 的日子”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写真事,诉真情,内容完整,字迹清晰。③不少于600字。 (2)我们每个人都存在于社会环境之中,每个人的人生都是时代的产物,而具体的每个人都有其各自的人生轨迹。那么,在你的人生路上,你想做一个怎样的人呢?请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①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 中心明确,感情真实,书写工整。③ 不得用阅读题里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