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6-2017学年山东省肥城市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xūn)  选(pìn)  红(yān)  带(yÍng)

B. 补(jiào) 越(zhuō) 咳(sòu)  调(gēng)

C. 育(bǔ)   异(chà)  痛(zhì)  污(huì)

D. (qì)   胡(jì)   粗(zhuō)  自(jīn)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奠基   深宵   迭起   疙瘩    B. 抹杀   狂阑   宛转   字帖

C. 谰语   嗥鸣   亘古   祈祷    D. 钥匙   惩罚   浊流   哺育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鲁迅先生出书的校样,都用来桌子。(擦,抹。)

B.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这里指整齐的排列着。)

C.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诚恳而深切。)

D. 以我油知之。(斟酌)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词性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 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副词)

B. 他,口的巨人。他,行的高标。(动词)

C. 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连词)

D. 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连词)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下列句子中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B.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C. 他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D. 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说和做》作者闻一多,湖北浠水人,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诗集《烙印》等。

B. 《回忆鲁迅先生》选自《萧红全集》。萧红,原名张迺莹,黑龙江呼兰人,作家,代表作有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

C. 《木兰诗》选自北宋郭茂倩写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这首民歌既展现了木兰的英雄气概,也表现了她的女儿情怀。

D. 《卖油翁》选自《归田录》,作者韩愈,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下列修辞判断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拟人)

B. 但我曾问他,寒春是不是参加了中国原子弹工作,像美国谣言所说的那样。(比喻)

C.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夸张)

D.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排比)

 

二、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下列选项中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吃尽”“消化尽”“远射”“文化药方”等词语,生动地表现了闻先生全身心投入研究,执著探寻从文化上拯救民族之路径的研究状态。

B. 文中大量使用对称句式和四字词语,使语言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读来琅琅上口。

C. 作者善于合理安排材料详略,如:详写最为艰辛的《唐诗杂论》的写作过程,而略写比较顺利的《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的写作过程。

D. 第(3)节中“‘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是比拟的说法,把当时的中华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

B.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民族比作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C.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的是给我们生病的民族打针施药,尽求神奇疗效。

D. 作者以议论来结构文章,夹叙夹议。

3.“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对这个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衰微的民族要振兴,只有依靠学者的研究成果。

B. 闻一多先生兴趣广泛,不仅是诗人、学者,还钻研中国古典医学。

C. 说明闻一多先生研究中华民族的文化热情极高。

D. 闻一多先生在努力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4.下列关于本文语言特色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诗人,他用诗化的语言写的。精炼、生动、形象,有跳跃性,有气势,这是文章的语言风格。

B. 选文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如用“钻探”而不用“研究”,既生动形象,又含义丰富。

C. 选文语言通俗易懂,不加雕琢,明白如话。

D. 选文融记叙、描写、抒情为一体,如“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一句,就是在记叙、描写中洋溢着赞美之情。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阅读《土地的誓言》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

1.《土地的誓言》语段第一句话在全文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结构上总领第一自然段。    B. 内容上抒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C. “炽痛”的热爱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D. 突出作者因故乡沦陷而产生的深沉的悲痛之情。

2.选文首尾反复出现“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段中则罗列写马群、蒙古沟、高粱等等众多景物,对此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是移情于物的写法,实际上是表达自己思念家乡、故乡令自己梦萦魂牵的感情。

B. 这是拟人、夸张的写法,突出故乡的一草一木是多么的亲切可爱。

C. 选取富有故乡特色的景物来深情描绘,便于抒发对故乡的眷念与热爱。

D. 这些意象与细节构成了立体的活生生的“关东原野”,使作者的感情更具体化。

3.对选文写法与语言特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    B. 描写与抒情相结合。

C. 多用排比,节奏多变,结构严谨。    D. 朴素的语言中饱含深情。

4.对题目“土地的誓言”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土地发出的召唤与誓言。    B. 有关故乡土地的誓言。

C. 为故乡土地而战斗的誓言。    D. 真诚热爱故土,立下誓言。

 

三、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阅读《木兰诗》,完成下面小题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对诗句品味有误的一项是(   )

A. “万里赴戎机”:“万里”极言征程之远,“赴”表现动作之迅速、果敢。

B. “关山度若飞”:跨越关山,像飞一样,展现了木兰的矫健雄姿。

C. “朔气传金柝”:朔,指北方。用打更的声音在寒气中传,表现军旅生活的单调、无聊。

D. “寒光照铁衣”:用寒光和铁衣,展示边关将士的英武风采。

2.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翻译:织布机唧唧又唧唧的响着,木兰正对着窗户织布。

B.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翻译:征兵的名册有十二卷,每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

C.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翻译: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座座山。

D.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   )

A. 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

B. 古代战争的残酷和对统治阶级战争政策的否定

C. 古代人民要求男女平等的愿望

D. 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古代人民对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的抗议

4.对选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第三段中的排比句“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并非实指,渲染了木兰准备出征时的紧张与繁忙,烘托了木兰整装待发的豪迈气概。

B.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的雄姿。

C.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一句描写边塞夜景,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生活的艰辛。

D.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句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

5.下列对选文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

B. 全诗详略得当,详写代父从军的缘由更能突出木兰敢于挑重担、富有责任感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C. 征战生活写得极概括,从南征北战一直到立功归来,仅用了寥寥数语,可谓简而又简。

D. 征途思亲几句话描写细腻,但不符合木兰巾帼英雄形象特点,应当略写。

 

四、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古诗词中有许多写花的诗句,你知道哪些?请写出三句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其他题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填写歇后语

(1)砧板上的肉——

(2)狸猫换太子——

(3)老太太住高楼——

 

六、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用一句话提炼出下面语段表达的主要信息。

老师坐得高一点,不是为了让你们向他祈祷,而是为了使你们彼此看得清楚一些。老师不是教官,也不是上帝,他不是一切都知道,他也不可能一切全知道。假如他装作知晓一切的样子,那么你原谅他,但不要相信他。相反,他若承认他不是一切都知道,那么你要爱戴他,因为他是值得你爱戴的。

 

七、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阅读《卖油翁》,完成(下面小题)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构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

之,久而不去 __________ ②但微_______

③以钱其口 ______________ ④康肃笑而之。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吾射不亦精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两个人物各有什么特点?请分别指出来。

4.本文通过陈尧咨善射、卖油翁酌油入葫芦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八、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5.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

飞鸟与风筝

叶延滨

①天气真好,仰起头,望望窗外,今天的天色湛蓝,像那首歌“蓝蓝的天上白云飘”。每当雨后,或是刮了一天的北风,北京的天就会像模像样地与歌里唱出来的一样美。在北京住了15年,搬了几次家,越搬越高。高了好啊,能看到蓝天,能离汽车的尾气和车轮在地皮上压出来的声浪远一些。而且,现在我们住的这套房,西窗外是一大块荒地。原先说准备盖学校,后来因为周围已有不少的学校,盖学校的方案取消了。以后有房地产商看上了这块地皮,小区的居民强烈反对,再加上热心公益人士的奔波,上面同意将这块地建成社区活动中心。方案有了,却没有与方案配套的资金,于是这块地就一直撂荒,一年又一年长满青草,成了都市里无人管理的“绿色原生态荒地园林”。

②荒地园林每天有各种人光顾,其中有一类人引起我的注意——喜欢放风筝的人,他们带着自己的风筝,让五颜六色的风筝美丽了我窗外的天空。

③荒地园林是小狗们的乐园,有草丛有树木还有小土堆,更重要的是可以撒欢追逐,其乐融融。有时候趴在窗台前,看这些开心的小家伙,会被它们那些淘气而娇憨的快活样子逗乐了。风筝要安静得多,也有风度得多。在这个荒园里放风筝的多是老手,退休或下岗在家,有的是闲工夫,风筝放到天上去了,坐在自己带的小椅子上,喝着大塑料杯里的茶水,一坐就是半天。有人说,放风筝也治病,仰头看风筝,一辈子埋头苦干落下的颈椎毛病、肩背毛病,能得到调养。有人说放风筝能打发时光,风筝放起来后越飞越高,在几百米的高空拴住放筝人的心,拴得牢牢实实。

④望着天空中的那几只风筝,我突然感到一阵空虚:

⑤鸟的天空在哪儿呢?

⑥鸟的天空是童年的梦境,是童年记忆最生动的背景。省城是座老城,老城有老庙和高大而苍郁的柏树林。每当夕阳西斜,天边的云彩被低斜的太阳染得像镶着金边的红绸,这时,从红绸中飞来一大群归鸦,那鸦翅能掩住红云,像是黑夜派出的先锋,鸦群就这样拖着暮色,用黑夜宽大的袍子盖住古城。这时,我确信天空属于鸟群。清晨,它们早早地离开城市,用翅膀拖走夜色;而到了傍晚,它们又用翅膀牵来幽暗,让古城进入梦乡……

⑦鸟的天空是少年的心事。当躺在山坡上望着天上的苍鹰,我感到悬在云端的是我的灵魂。这是奇特的体验。深秋的山坡,枯干的茅草被阳光晒出浓烈的草香,而被草叶划破的胳膊让阳光灼烧得又痒又痛。我是无意中发现那只盘旋在头顶的鹰,于是,盯住它,看它在云朵间滑翔飘浮。与鹰对视,我背靠着山,它背负着天,天地之间只有我和它。这个时候,我从心底冒出一种少年狂想,我想这个世界不会轻易抛弃我,就像头上的这块天,不能只有云朵没有这只鹰……

⑧鸟的天空是重新开始的春之气象。记得恢复高考进了北京的校园,我的班主任比我还小5岁,到了而立之年却是一年级的新生,只是因为常常从头顶上飞过的鸽群,拖着响亮的鸽哨,使我觉得仍然年轻而活力充盈。也许正是那些划破宁静的鸽哨,在我心里写下了一行行诗,让我成为大学校园里歌唱的诗人……

⑨啊,天空中的鸟到哪儿去了呢?

⑩窗外的风筝让我写下《无鸟的天空》这首诗:“无鸟的天空没有翅膀/只有些白云如丧幡/悼念那些过早凋谢的啼鸣//无鸟的天空没有眼睛/只有这些飞机穿梭似剪/剪裁天空这块弄脏的餐巾//无鸟的天空没有羽毛/只有些风筝在演习自然/线总在不该断的时候被挣断//在城市的爱鸟周里/我们都低头走路——顶多会看到几只精巧的鸟笼……”

1.文章是怎样由眼前之景联想到飞鸟的天空的?

2.分析文章第⑥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3.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读了本文,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感受。

 

九、命题作文
详细信息
16. 难度:困难

我们的记忆中总会有许多难忘的时刻,所谓难忘,可能是惊喜、兴奋、有趣,也可能是惭愧、尴尬,甚至是难堪。回忆一个自己难忘的时刻,并以《_________的那一刻》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