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江苏省句容市2017届九年级5月调研语文试卷
一、书写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文字,把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和加点汉字的拼音依次分类填在方格内。

有人问,我现在努力还来得及吗?40岁的柳传志不问来不来得及,最终他(  )造了联想集团;经过两次创业失败的马云不问来不来得及,最终他书写了电商传奇。孩子,如果老天给你优越的生活,请不要收(  )了自己的斗志;如果老天对你设置障碍,请不要磨灭了自己rèn(  )劲。人,不要在最能吃苦的时候选择安yì(  ),既然想成为那个别人无法qǐ(  )及的自我,就应付出加倍努力!

   (出自《不读书,将会一生卑微》)

填字

 

 

 

注音

 

 

 

 

 

二、选择题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选出对有关名著的内容表述错误的两项。

A. 《骆驼祥子》是人民艺术家老舍(舒庆春)所著的长篇小说,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时期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祥子是旧社会劳苦大众的代表人物。

B. 从农村来到城市的祥子,渴望以自己的诚实劳动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祥子凭着勤劳和坚忍,用三年的时间省吃俭用,终于实现了理想,成为自食其力的上等车夫。

C. 祥子没有灰心,他依然倔强地从头开始,更加辛苦地拉车攒钱。可是,还没有等他再买上车,所有的积蓄又被刘四爷敲诈、洗劫一空,买车的梦想再次成泡影。

D. 《格列佛游记》通过格列佛在利立浦特、布罗卜丁奈格、飞岛国、慧骃国的奇遇,反映了18世纪前半期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罪恶。

E. 飞岛国人用专车把体积巨大的格列佛运到京城献给国王,格列佛温顺的表现逐渐赢得了国王和人民对他的好感,他也渐渐熟悉了飞岛国的风俗习惯。

 

三、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学校准备开展“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的读书活动启动仪式,组委会想为这次活动设计一副对联作为宣传标语,现在已经有了上联,请你续写下联。

上联:  与 圣 贤 为 友 , 养 成 读 书 习 惯。

下联:                                               

 

详细信息
4. 难度:困难

从下面“某地区初中学生学习、生活情况调查表”中筛选有关信息,用三个结构相近的短语,概括该地区初中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

调查

项目

家庭作业情况

睡眠状况

吃早餐情况

体育锻炼情况

2小时以上

2小时以上

8小时以上

8小时以下

吃早餐

不吃 早餐

1小时以上

1小时以下

84%

16%

27.5%

72.5%

75%

25%

21%

79%

 

                                                                              

 

四、综合性学习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几则材料,探究“分享经济”的内涵要点与潜在问题。

材料一:“家里的车闲着也是闲着,一个月得空的10天左右时间里,利用打车软件出来载客,能挣不少钱。”这位年轻的机械工程师说。如此场景有很多:有人将家里空余的房间布置成精致的主题小屋,成了旅游者抢手的“客栈”;有人得闲后在家烧饭,便宜卖给忙碌的上班族,结果成了有名的“大厨”;有人将自己擅长的技艺分享给同好者,获得了许多关注,成了这个领域的专家,还出了畅销书……这些看似“非常规”的联系正在产生实实在在的价值:供方获得了额外的收益,而需方则以更低的成本获得了产品或服务。这就是分享经济。

材料二:互联网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并且日益广泛、深入地覆盖到每一个区域、每一个行业和领域,普及程度越来越高,为人和人的连接、人和物的连接、人和创意的连接,提供了平台和支撑。

材料三:我们敢不敢搭乘陌生人的车?敢不敢把物品交给陌生人投递?敢不敢让陌生人到自己家里住,或者自己住到陌生人家里去?分享是会遭遇障碍的。一些分享平台会要求产品或服务提供者上传资料,进行审核,同时在服务结束后,提供评价渠道和专线投诉方式。互联网企业大多只能掌控线上的资源,帮助用户完成资源对接。然而,对于这些资源的质量,也就是线下真实服务,却不能控制,这就导致服务质量的参差不齐。人人快递创始人谢勤说,整个服务流程都建立了标准和规则,从准时、礼貌到沟通、支付等,每一个细节都能够记录。

 

 

五、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默写。

                  ,千里共婵娟。 ⑵ 山重水复疑无路,              

                  ,悠然见南山。 ⑷ 江山代有才人出,              

⑸ 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以落花为喻,表达爱国热忱的诗句是:

                                                      ” 。

 

六、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7.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左传》)

【乙】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⑵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吴起传》)

【注释】①乡:同“向”。②主少国疑:国君年轻,国人疑虑。③属:同“嘱”,委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或短语。

⑴ 小惠未徧(    )           ⑵ 公与之(    )

⑶ 敌国不敢(    )         ⑷ 大臣未附(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

(2)

3.【乙】文中“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的理由是什么?

4.选出下列对两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

A. 甲文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其抗敌的责任感和爱国的热忱,以鲁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老到的军事素养。

B. 乙文重点不在于刻画田文的治国功劳,而在于突出吴起的将帅才能与大局意识。

C. 甲文“战则请从”与乙文“韩赵宾从”的两个“从”意思相同。

D. 甲乙两文都以叙述与描写为主,在对话描写中推进情节发展,表现人物个性。

 

七、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诚信与尊严》一文,完成小题。

①在今日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国人普遍为诚信的缺乏而感到苦恼。其实,消费者是这一弊端的最大和最终受害者,只因处于弱势,他们的委屈常常无处诉说罢了。

②如此看来,诚信的缺失,以及随之而来的信任的缺失,已是一个公认的事实。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是否曾经拥有诚信,如果曾经拥有,又是在什么时候缺失掉的?

③翻阅一下严复的文章,我们便可以知道,至少在一百年前我们还并不拥有,当时他已经在为中国人的“流于巧伪”而大感苦恼了。所谓巧伪,就是在互相打交道时斗心眼,玩伎俩,占便宜。凡约定的事情,只要违背了能够获利,就会有人盘算让别人去遵守,自己偷偷违背,独获其利,而别人往往也如此盘算,结果无人遵守约定。

④一百年前的中国与今天还有一个相似之处,便是国门开放,西方的制度和思想开始大规模进来。那么,诚信的缺失是否由此导致的呢?严复不这么看,他认为,洋务运动引入的总署、船政、招商局、制造局、海军、矿务、学堂、铁道等等都是西洋的“至美之制”,但一进到中国就“迁地弗良,若存若亡,辄有淮橘为枳之叹”。比如说公司,在西洋是发挥了巨大效能的经济组织形式,可是在中国即使二人办一个公司也要相互欺骗。所以,原因还得从我们自己身上寻找。现在有些人把诚信的缺失归咎于市场经济,这种认识水平比起严复来不知倒退了多少。

⑤其实,诚信的缺乏正表明中国的市场经济尚不够成熟,其规则和秩序未能健全建立并得到维护。而之所以如此,原因甚多也甚复杂,可以追溯到文化传统和国民素质。西方人文传统中有一个重要观念,便是人的尊严,其经典表达就是康德所说的“人是目的”。按照这个观念,每个人都是一个有尊严的精神性存在,不可被当作手段使用。一个人怀有这种做人的尊严感,与人打交道时就会有一种自尊的态度,仿佛如此说:这是我的真实想法,我愿意对它负责。这就是诚实和守信用。他也会这样去尊重他人,仿佛如此说:我要知道你的真实想法,并相信你会对它负责。这就是信任。可见诚信和信任是以彼此共有的人的尊严之意识为基础的。相比之下,中国儒家的文化传统中缺少人的尊严的观念,因而诚信和信任就缺乏深刻的精神基础。

⑥也许有人会说,“信”在儒家伦理中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不错,孔子常常谈“信”,《论语》中论及诚实守信含义上的“信”就有十多处。但是,在儒家伦理系统中,“信”的基础不是人的尊严,而是封建等级秩序。所以,毫不奇怪,孔子常把“信”置于“忠”之后而连称“忠信”,例如“主忠信”、“言忠信”、“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等。可见“信”是从属于“忠”的,诚实守信归根到底要服从权力上的尊卑和血缘上的亲疏。

⑦在道德实践中,儒家的“信”往往表现为所谓仗义。仗义和信任貌似相近,实则属于完全不同的道德谱系。信任是独立的个人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各人有自己的人格、价值观、生活方式、利益追求等,在这些方面彼此尊重,绝不要求一致,另一方面合作做事时都遵守规则。仗义却相反,一方面抹杀个性和个人利益,样样求同,不能容忍差异,另一方面共事时不讲规则。在中国的商场上,几个朋友合伙做生意,一开始因为哥们儿义气或因为面子而利益不分,规则不明,最后打得不可开交,终成仇人,这样的事例不知有多少。

⑧毫无疑问,要使诚信和信任方面的可悲现状真正改观,根本途径是发展市场经济,完善其规则和秩序。不过,基于上述认识,我认为同时很有必要认真检讨我们的文化传统,使国民素质逐步适应而不是严重阻碍这个市场经济健全化的过程。   

(出自《河北日报》,周国平)

1.通读全文,简要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2.联系上下文,简述第②小节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3.简要分析第⑦小节在论证上的特色。

4.结合选文,阐述诚信与尊严之间的关系。

5.通读选文,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    【  】

A. 文章认为,解决诚信缺失的根本办法是发展市场经济,完善市场经济的规则和秩序。

B. 第④小节的“迁地弗良,若存若亡,辄有淮橘为枳之叹”,意味着洋务运动的失败并不是我们自己认识上的原因导致的。

C. 作者认为要认真检讨我们的文化传统,使国民素质逐步适应市场经济健全化的过程。

D. 第⑤小节加点的“这个观念”指的是西方人文传统中的一个重要观念“人是目的”。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阅读《手艺人》一文,回答小题。

王栓是个少言寡语的人,却做得一手好木工活儿。

王栓先是给别人家上梁架檩子,做门窗。后来打桌椅板凳,床箱橱柜,这些家什王木匠只走两遍漆,就漆得净明瓦亮,像镜子一样,照得满屋亮亮堂堂的。后来王木匠的活儿越做越小,专给妇人做粉盒子、首饰匣子,给有钱的男人做装钱的匣子。

王木匠做的盒子、匣子很精致,上面画荷描菊,雕龙刻凤。更绝的是,他开的卯眼和榫头,细密得像米粒,抹上胶四块木板子楔在一起,打磨过,再走过两遍漆,那赛米粒似的楔口就看不见了。那楔口还咬得结实,就是把木匣子摔在地上,摔成八瓣儿,那楔口都不带开的。

王木匠做这些活儿一口价,绝不讨价还价。活儿做完了,摆在主家面前,或三两银子,或五两银子,你多给,他把多出来的银子推到你面前:“谢谢啦,我的手艺就值三两银子,就三两。”有的主家小气或者一时钱不凑手,工钱给得不够数,王木匠就不接手,拖欠着可以,不足不行。

一次,妻妹小桃要出嫁,求姐夫做一个妆匣子。妆匣子做好了,他说是三两银子的工钱。小姨子笑了笑,不作声。他又说了一遍:“工钱是三两银子。”

小姨子气呼呼甩给他三两银子,他拿上,气呼呼地走人。

王栓有这么好的手艺,又是一个精细的人,就有人把孩子送来跟他学手艺。王木匠都留下。可是这些孩子在王师傅这里待不长,有三个月的,有半年的,最多能坚持一年也是走人,没有一个能坚持学下来的。

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王木匠教徒弟,先是把一围粗的圆木绑在架子上,他带着徒弟,顺着墨线“吱──吱──”用大锯破成寸板子,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那枯燥、单调、寂寞、疲乏谁受得了?跑来学手艺的没有坚持学多久,一个一个都得走人。

跟王木匠学成手艺的只有一个人。

就是他的儿子王秋生。有人说:艺不外传,王木匠怎么会教外姓人的孩子呢?①不爱说话的王师傅听了,也只笑一笑就过去了。其实,王秋生也不是他的亲生儿子,是他收养的孩子。

那是许多年前,一天王木匠在外做活儿,很晚回家,进家洗漱完毕就要躺下歇息。忽然听到窗外有婴儿啼哭声,以为有妇人抱孩子来串门,可是半天没人敲门,婴儿的哭声却越来越大。夫妇两人就出门看,只见窗台下石桌上放着一个包裹,哭声在包裹里愈发嘹亮。两口子把孩子抱进来,在灯下一看,这个孩子眉清目秀,再把手伸进包裹里一摸,是个男孩子,更是喜出望外。俩人是一直没有生育的中年人,老天爷送子来了,高兴得两口子看一会儿,抱一会儿,亲一会儿,折腾一夜。

孩子三四岁的时候,就能看出是个极聪慧的人。那时屋里梁上有一窝燕子,大燕子孵出一窝四只小燕子。小秋生一个一个都能分辨出来,还给它们起名:蓝翎、青翎、紫翎、花翎。一天晚上,妈妈要关窗户,他拦住说:“妈妈,先别关啊,花翎还没有回呢。”

秋生长大了,也跟王栓一样,寡言少语的。两个都不爱说话的人,坐在一根圆木两侧,一条大锯,一去一来,一拉就是一天。②秋生整整拉了两年大锯后,跟着父亲只学了几个月手艺,就学会了开卯打榫、画荷描菊、雕龙刻凤,出手的活儿比父亲王木匠的还精致。王秋生就用这手艺挣来了宅院,娶来漂亮的媳妇,这很让人眼馋心里痒。

王秋生活儿越做越好,父亲却一天比一天老了,手脚也慢。找他做活儿的越来越少了。终于有一天他做不成活儿了,待在家里。

一天,王师傅与人闲聊,说起学手艺的秘诀,他说:“学手艺,学的是品行,练的是心性。我让学艺的人先锯木破板,那是祛除他心中的急、躁、浮。先把人心稳下来了,再去磨炼人的专心、耐心。练得人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到那时候学什么就会什么,心在活儿上,眼在手上,能做不好活儿?”

王师傅的话,有人听得懂,有人似懂非懂。就是听懂了的人,也未必做得到。做到了就是手艺人,靠一身技艺一辈子衣食无忧的,活得就鲜亮。

                                                      (选自《雨花》,马宝山)

1.通读全文,简要概括小说的主要故事内容。

2.文中写小秋生给小燕子起名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

3.品读文中两个画线的句子,回答下面问题。

⑴ 联系上下文,揣摩画线句子①中王木匠此刻的心理活动。

⑵ 说说画线句子②中的关联词“只”“就”的表达效果。

4.探究文章以“手艺人”为题的好处。

 

八、命题作文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现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标签,人们喜欢给一些事物或人群贴上标签,而且也会互相贴标签。请以“标签”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 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② 要突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

③ 不少于600字;

④ 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