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江苏省淮安市2017届九年级中考模拟考试一语文试卷
一、综合性学习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这是一个长满了百合花的峡谷。百合花静地开放着,水边、坡上、岩石旁、大树下,到处都有。它们不疯不闹,也无鲜妍的颜色,仿佛它们开放着,也就是开放着,全无一点别的心思。峡谷上空的阳光是明亮的,甚至是      (强烈  强大)的,但因为峡谷太深,阳光仿佛要走过慢长的时间。因此,照进峡谷,照到这些百合花时,阳光已经变得柔和了,柔和得像薄薄的、轻盈得能飘动起来的雨幕。

                                                   ——曹文轩《根鸟》

①给文段中加点字注音。

静:____________

②改正文段中的两个错别字。

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

③结合语境,从文段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横线上。

 

二、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下面这段文字中两处画线句有语病,请逐一进行修改(可以调整语序,可以添加、删除或更换词语等,但不得改变原句要表达的意思)。

淮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早在五千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活了。①在城东北六十里的青莲岗,建国前曾挖出石斧、石凿、石刀和许多珍贵文物。②根据考古学家的考察和研究,这些东西是江淮流域最早的原始文化,距今已有近五千多年的历史。这个文化遗址,被史学界称为“青莲岗文化”,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第一册有过记载。

修改①:                                                              

修改②:                                                              

 

三、文学作品阅读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相关问题。

杨志闷闷不已,回到客店中,思量:“王伦劝俺,也见得是。”只为洒家清白姓字,不肯将父母遗体来点污了。指望把一身的本事边庭上,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不想又吃这一闪!高太尉,你忒毒害,恁地刻薄!”心中烦恼一回,在客店又住几日,盘缠都使尽了。杨志寻思道:“却是恁地好?只有祖上留下这口宝刀,从来跟着洒家,如今事急无措,只得拿去街上货卖得千百贯钱钞,好做盘缠,投往他处安身。”当日将了宝刀,插了草标儿,上市去卖,走到马行街内,立了两个时辰,并无一个人问。将立到晌午时分,转来到天汉州桥热闹处去卖。杨志立未久,只见两边的人都跑入河下巷内去躲。杨志看时,只见都乱撺,口里说道:“快躲了!大虫来也!”杨志道:“好作怪!这等一片锦城池,却那得大虫来!”当下立住脚看时,只见远远地黑凛凛一大汉,吃得半醉,一步一撞将来。杨志看那人时,形貌生得粗陋。但见:面目依稀似鬼,身持仿佛如人。杈怪树,变为形骸;臭秽枯桩,化作腌魍魉。浑身遍体,都生渗渗濑濑沙鱼皮;夹脑连头,尽长拳拳弯弯卷螺发。胸前一片紧顽皮,额上三条强拗皱。

原来这人是京师有名的破落户泼皮,叫做没毛大虫牛二,专在街上撒泼、行凶、撞闹,连为几头官司,开封府也治他不下,以此满城人见那厮来都躲了。

面目依稀似鬼,身持仿佛如人。杈怪树,变为形骸;臭秽枯桩,化作腌魍魉。浑身遍体,都生渗渗濑濑沙鱼皮;夹脑连头,尽长拳拳弯弯卷螺发。胸前一片紧顽皮,额上三条强拗皱。

原来这人是京师有名的破落户泼皮,叫做没毛大虫牛二,专在街上撒泼、行凶、撞闹,连为几头官司,开封府也治他不下,以此满城人见那厮来都躲了。

                                (节选自《水浒传》)

(1)杨志的刀为什么称为宝刀?

(2)在《智取生辰纲》中杨志的小心谨慎体现在哪些地方?

 

四、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名句填写。(请注意:①-⑥为必答题;⑦-⑧题为选答题,从中任意选1题作答。)

①江山代有才人出,                         。(赵翼《论诗》)

②春蚕到死丝方尽,                         。(李商隐《无题》)

③问君何能尔,                         。(陶渊明《饮酒》)

④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⑤山重水复疑无路,                         。(陆游《游山西村》)

⑥在《次北固山下》中暗示着时间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的诗句是                             

选答题:

⑦自古逢秋悲寂寥,                                             。(刘禹锡《秋词》)

⑧烟笼寒水月笼沙,                                             。(杜牧《泊秦淮》)

 

五、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中写“杨花”的作用是什么?

2.请从修辞和情感表达两个角度简要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

 

六、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小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乙]有小山出水中。山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岩洞,其下多白砾;其树多枫、柟、石楠、楩、槠、樟、柚。草则兰、芷,又有异卉,类合欢而蔓生,轇轇水石。

  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绿,蓊葧香气;冲涛旋濑,退贮溪谷;摇扬葳蕤,与时推移。其大都如此,余无以穷其状。永之人未尝游焉。余得之,不敢专也,出而传于世。

                                      (选自柳宗元的《袁家渴记》)

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其间千二百里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不见曦月 曦:

② 良多趣味 良:

③ 冬夏常蔚然 蔚然:

④ 永之人未尝游焉 未尝: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其大都如此,余无以穷其状。

余得之,不敢专也,出而传于世

4.阅读甲文,说一说水有什么特点?

5.同是写景,说一说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

 

七、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7.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问题。

人生需要一块聚光镜

陈凌

①最近,朋友圈里流行一个小游戏:七分钟内,连续写出数字1到300,不能停顿,也不能涂改。这道源于一所大学自主招生的考题,看似简单无奇,却难倒了不少参与者。“手写着写着就酸了,一酸注意力也分散了”“数字写多了,就觉得烦躁,一烦躁就写错了”……游戏虽小,却折射出了大多数人面临的现实症结——专注力的丧失。

②“日光不经透镜屈折,聚于焦点,绝不能使物体燃烧”。人的一生,同样需要一块聚光镜。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读书经历,花时间把一页读通读透,比囫囵吞枣地读好几本书,更有收获。的确,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面对层出不穷的诱惑,三心二意、浅尝辄止、眉毛胡子一起抓,纵然能力再出众,也难免跌进“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陷阱。相反,心无旁骛、全神贯注,方能百炼成钢。

③孟子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有一位名为弈秋的下棋高手,他曾有两位徒弟,一位徒弟专心致志,聚精会神,认真听弈秋所讲的弈棋之道;另一位徒弟虽然人在听讲,心思却在“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最终,学成之后,水平远不如前者。师出同门,却有高下之分,与其说是智力不同,毋宁说是专注有别。正如哲人所言,“达到敏捷的方法在乎专心治事而不在一次包揽许多事务”。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要想事有所成,必须力有所精。

④很多时候,人们很难专注于一件事,从表面上看,是外物纷扰、诱惑太多,其实不然,根由还在于心不静。明代大儒王阳明曾与友人同游,友人指着岩石中的花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答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这样一番对答,也启示我们:心有所主,哪怕纷扰再多,也不会乱花迷人眼、浮云遮望眼;但假如心散志衰,都无需外界干扰,自己首先便难沉住气,更别说专注一事上下求索了。“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⑤当然,专注绝非是要让人固守一隅、甘做井底之蛙,恰恰相反,心有全局才有价值排序,胸有丘壑方能分清主次。可以说,专注在本质上,乃是撇去不必要的泡沫、剔除不恰当的欲望。兵法有云:“守少则固,力专则强。”对于每个人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曾有人提出“两万小时理论”,也就是“经过两万小时锻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卓越”。两万小时,看起来很长,分解到每一天,也就只是一两个小时而已。但倘若守不住心中的宁静、抵抗不住外界的波澜,东瞧瞧、西望望,别说一两个小时,一两分钟都会成为奢侈。多几分老僧入定般的淡定,多几分古井不波般的从容,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在岁月的画布中,书写下属于自己的痕迹。

⑥有人说:“一辈子,总是还得让一些善意执念推着往前,我们因此能愿意去听从内心的安排,专注做点东西。至少对得起光阴岁月,其他的就留给时间去说吧。”世界嘈杂,我们无法避免;但内心的专注,却可由我们自己把握,不是吗?

  (2016年01月11日《 人民日报 》)

1.段中,作者从朋友圈流行的小游戏说起,好在哪里?

2.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简析第段的论证思路。

4.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可以说,专注在本质上,乃是撇去不必要的泡沫、剔除不恰当的欲望。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秋山响水

徐迅

我对山水总有一段割舍不掉的情缘。所以,当朋友邀我到天柱山卧龙山庄住上一宿时,我就不假思索地同意了。及至到了卧龙山庄,闻着木屋散发出的杉木的清香,站在山庄的走廊上,眺望着那澄碧的天空,连绵、起伏不断的群山,一种好久不曾有过的和谐与宁静立即布满周围,心中陡然就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生命颤动。

是下午时分到达卧龙山庄的。其时,几抹红霞还灿烂地挂在西边的天际,天柱峰、飞来峰、蓬莱峰静默无语,在夕照里兀自泛着白光。特别是天柱山主峰,那被唐人白居易引以自豪的“一柱擎日月”的雄壮,在这个角度望去就平白地减去了几分。尽管我知道“横看成岭侧成峰”的道理,但我没见过天柱峰这个模样,心里忽然被生命的另一种可能挤兑、冲撞着。抬眼望去,面前的山峦一山逶迤,层层叠叠的树林交柯错叶,或绿,或黄,或红,或紫。有的澄碧透亮,犹如汹涌着的大海波涛,由浅渐深,由深而浅,向山脚下缓缓地推去,让我内心暂时获得稍许的安慰,只得诧异于天柱深秋的深深深几许了。

隐隐约约的,传来一种声音。我以为是谁在树林里弹筝抚琴,仔细一听,却是溪水的响声。顾不得休息,便唤来朋友循声找去。只见山庄右侧树木丛林,枝条轻扬,掩映着山间小道。沿小道有一条跌宕起伏的溪流蜿蜒着。于是,我们就沿着小溪的两旁走。山幽林密,泉隐其中,水声淙淙。溪岸两旁,繁密的枝叶虽已凋落有序,但枝条勾肩搭背,却在头顶上搭起了参差斑驳的穹顶。倏忽间,林木疏朗处突然闪过一泓澄澈,溪床细沙乱石,纤尘不染,水底的树叶纹脉,清晰可辨,那汩汩的水声好像响在别处。风过树林,树叶哗哗作响,茂密的枝叶丛里又显出一汪清泉,像一位羞涩的少女眨着眼睛,溪流异常清冽,奔突的水声也愈发地大了。

一路走着,一路就沉浸在溪水的声响里。忽然看见一块巨大的石头,袒胸露腹地平躺在溪间,上面刻有“观山听水”四个红漆大字。我立即跳跃着跑到那块石头上,双手合十。静坐了片刻,心里突然冒出了“秋山响水”的句子,于是对朋友认真地说,我觉得面对这一座秋山,这一条响水,不要刻意地去观听,心中便能感受到一种宁静。朋友点头称是,笑着说,你还真说对了,这条水就叫做“响水”!

响水,多么好听的名字啊!

于是再走一次响水——好客的当地朋友知道我们来,第二天特意赶了回来。先是开车陪我们走到响水溪的下游,然后从溪沟里溯源而上。秋天,溪水已瘦,看那一泓溪流依岩傍壁,或飞湍直下,或曲折逶迤,更多的在溪床岩石间盘旋不已。有一缕浅而明净的白练,从苍青的山间流淌而下,然后又从石褶皱里潺潺而出,遇顽石则回流成旋,咽咽地漫漶而流;过平坦舒缓处,则泠泠淙淙,发出美妙的音响……头一天所见的溪流,如果说还有点像柳宗元游过的小石潭,有苏轼游览承天寺的意味,那么此时的响水溪便是大开大阖,大起大落,跌落有致,有些春水澎湃的意思,让人觉得是地道的响水了。

抬头看天空,溪流两侧森林满岸,葱郁茂密,天空仅现一线。大峡谷刀砍斧削,直劈千仞,真有一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关气魄。置身谷底,让人无端地生出感慨,一下子觉察到生命的渺小来。

一阵小心翼翼,一阵欢呼雀跃,我们在溪沟里走了一程又一程,终于,觉得面前的出口赫然在目,以为这就走了出来。但走上前去,一缕流泉叮冬有声,眼前却没有了路——只好等着朋友过来,逆着水流,在石头的洞隙里缩头勾背,如蛇状爬行而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念着现成的诗句,我们依次步入刚走过的石级,心中有些胆战心惊,还有些莫名其妙的感动,一种与大自然渐渐地融合在一起的欢愉。

山水总是有灵性的。

坐落在北回归线上的天柱山,因这一纬度的神秘,自有别样的灵性。这里峰幽林密,水源充沛,山高水长。山水有着天地的庇护,草木受了泉水的滋润,春绿夏凉,秋黄冬藏,一年四季都充满勃勃生机。回到卧龙山庄,远远再望一眼响水大峡谷,只觉天柱秋山巍巍,连绵起伏,不绝如脉——我知道,有一条响水溪被葱郁、壮观的林木覆盖着、遮蔽着,流水有声,那就有一种深邃、丰富的静谧了。

1.文中主要写了两次亲近“响水”的经过,请分别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段中,作者所写的溪水之声是渐变的,请作简析。

3.从修辞运用的角度品味第段中加点词语表达的妙处。

4.文中画线的语句从哪些方面描写秋天山间溪水?突出了其什么特征?

5.综观全文,作者在游玩“秋山响水”的过程中,萌发了哪些“情”?

 

八、命题作文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作文。

席慕容说:“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我们都是那个过河的人.”在生命之河的左岸是忘记,在生命之河的右岸是铭记。在我们的生命中有有些事,有些人,有些风景……..早已淡忘,但总有让我们铭记在心的。

请以“铭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