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重庆市校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dǎo)  问(jié )    亘古 (gèn)   而不舍(qìè)

B. (zuó)  溅(bìng)   商(zhuò)    果实累(lěi)

C. 持(jīn)   偻(gōu)   热(chì)    息凝神(bǐng)

D. 橙(jì)    污(huì)    吞(shí)    为人知(xiān)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下列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元埙  挚友  炯炯目光  气冲斗牛    B. 澎湃    澜语   有的放矢   大庭广众

C. 惶急  凹凼  颠沛流离   鞠躬尽粹    D. 伶仃    矜持   盘虬卧龙   忧心仲仲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B. 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

C. 听了老师的的鼓励,她终于重拾信心,扬扬得意起来。

D. 他这次出海回来后,给我讲了很多闻所未闻的异域风俗。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通过观看第47届世乒赛,使我受到了很大的鼓舞。

B.我们的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C.我们来到省博物馆,看到那些琳琅满目的艺术珍品,无不使人感到自豪。

D.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土地的誓言》这一标题应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B.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记叙散文,塑造了韩麦尔先生这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形象。

C.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D. 《阿长和山海经》是一篇小说,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一个善良、朴实的长妈妈,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下列句序排列连贯合理的一项是(       )

①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事迹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和传颂。

②他为事业奉献了自己的全部精力,在刚过六十二岁的时候,就过早的离开了我们。

③有些英雄群体不计名利﹑舍身忘死﹑默默无闻地奋斗了几十年。

④人们愈来愈深切地怀念着他,他对祖国的贡献永载史册。

⑤中国共产党党员﹑全国劳动模范﹑核物理学家——邓稼先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

A. ④③①②⑤    B. ③⑤②①④    C. ⑤④②③①    D. ②⑤③①④

 

二、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1)念天地之悠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雌兔眼迷离。(《木兰诗》)

(3)落红不是无情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5)《游山西村》写村民祈求丰收,民风淳朴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竹里馆》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陋室铭》中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阅读《河中石兽》,完成下列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加线的字词。

十余岁,僧募金重修_______数小舟,曳铁钯_______

于沙上_______             ④沿河求之,不亦乎?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 、“顺流下矣” ;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理由是______;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________,是因为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四、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阅读《紫藤萝瀑布》,完成下列小题。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时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放似的。那里装的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种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1.文章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作者想告诉人们什么?

2.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3.第八自然段采用了插叙的 记叙顺序,作用是什么?

4.揣摩下列语句,体会写景的妙处。

(1)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2)“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作者因偶见一树紫藤萝花,睹物释怀,写成此文。

B. 文章中多处使用了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

C. 本文旨在赞美生命的顽强和美好。

D. 作者由花的勃勃生机感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走进一片雪花的温暖

包利民

①越是寒冷的天气,雪花落得越勤。其实,一生最寒冷的际遇中,总会凝结出一些

直入人心的美好。冬季并不能将一切冻结,比如那些流淌的风,料峭的树,比如那些些酸涩而充满希望的心,都会在冰封雪地中生机盎然。

②喜欢飘雪的日子,喜欢走进那一片苍茫的洒落中,身前身后都是舞动的精灵。女儿

学校的门前,有一个卖冰糖葫芦的中年女人,在她的三轮车上,一根横着的圆木靶上,插满了红红的冰糖葫芦。她穿着一件绿色的旧军大衣,头上裹一条蓝色的头巾,脸上洋溢着暖暖的笑。孩子们都愿意买她的冰糖葫芦,我问女儿为什么,她说喜欢阿姨的笑。

③后来知道这个中年女人身世很是坎坷,不说她那些种种艰难的经历,只是在如此寒冷的风中雪里,她的脸上能露出那么灿烂的笑,就足以让人心生钦敬。

④有一个雪天,路滑。放学时间,车流如织,还是有许多学生在路上横跑。那中年女人冲过去,抱起一个滑倒在马路中的孩子,自己却被车蹭了一下,倒在地上。幸好车开得很慢,女人并没有受伤,她从地上爬起,掸掉身上的雪,笑着告诉那个孩子以后过马路要小心。

⑤雪花依旧纷纷扬扬的下着,而她身后的那些冰糖葫芦像一串串红红的火。

⑥记起几年前的一个雪夜,我们的车抛锚在一段土路上,车上的几个人冻得直哆嗦。透过茫茫夜色,我们依稀看见左前方有隐约的灯光。走了近二十分钟,双脚已冻得麻木,雪花纷纷扑打在没有知觉的脸上。那是一个小小的村子,我们犹豫着敲开了村头一户亮灯人家的门,说明了情况,那个憨厚的年轻人立刻跑出了门,而老大爷和老大娘开始抱柴禾烧火。我们坐在热乎乎的炕上暖了一会儿,就见年轻人已带了七八个小伙子回来。于是我们坐着一辆农用拖拉机到了土路上,大伙儿帮着用绳子把车拴在拖拉机上,就这样把车拖到了村里。

⑦至今仍记得那个雪夜,坐在滚热的炕头上,望着外面朦胧的飞雪,觉得充满了温暖的

情趣。特别是那些乡亲们的笑脸,让人心里热乎乎的。

⑧越是严寒的时候,越能体会到温暖的可贵。其实只要心里温暖了,便会感觉到那每一片雪花,都蕴含着让我们怡然的种种。在飞舞的雪花中,那红红的冰糖葫芦,,那雪夜中隐约的灯光是那样一下子击中我心底最柔软的角落

⑨去年冬末,和几个朋友去山上赏雪,在一个山谷里,便看到了震惊的一幕。只见高高的悬崖顶上,已堆积了很厚的雪,如墙耸立。忽然,那雪便轰然而下,一时间如瀑布纵贯,惊天动地。约一分钟后,积雪倾尽,我们却依然沉浸在那一泻的气势里。是的,所有雪花的积累,竟会爆发出如此的辉煌,蕴含着如此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是一种沉重,是一种积累,更是一种希望。面对飞雪的瀑布,心中似也燃起熊熊的火焰,激情满怀。

⑩常听人说,万千的雪花构成了冬季的寒,那是因为没有真正走进雪花。我更愿意相信,每一片雪花都是冬季里那些不甘寒冷寂寞的心绪,都是那些充满温暖和希望的心灵在飘飞。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3年第6期,有删改)

1.联系全文,分条概述作者在“一片雪花”中走进了哪些温暖?

2.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的含义。

(1)其实只要心里温暖了,便会感觉到那每一片雪花,都蕴含着让我们怡然的种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飞舞的雪花中,那红红的冰糖葫芦,,那雪夜中隐约的灯光是那样一下子击中我心底最柔软的角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景物描写生动传神,请简要分析它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雪花依旧纷纷扬扬的下着,而她身后的那些冰糖葫芦像一串串红红的火。

4.文章线索有着串联全文、贯通文脉的作用。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为什么?

5.文末划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我更愿意相信,每一片雪花都是冬季里那些不甘寒冷寂寞的心绪,都是那些充满温暖和希望的心灵在飘飞。

 

五、命题作文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在鲁迅先生眼中,“百草园”是永远的最美,他那样动情:“总而言之,我将不能见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在你的生活中,也一定感受过这样的永恒;那段日子,一定盛满了……

请以“永远的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能用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