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湖北省武汉市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书写或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浩瀚        沉湎(miǎn)    磕绊(bàn)       望眼欲穿

B. 秀颀        濡(rú)染      毓(yù)秀        阿谀奉承

C. 落寞        雾霭(ǎi)      自艾(ài)        汗流夹背

D. 锤炼        惬(qiè)意     猝(cù)然        坦荡如砥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选出依次填入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词语

近两年,“工匠精神”在中国渐成热词。无论是经济转型升级,还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精神都被看作原动力之一。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绝非易事,但工匠精神的远不限于此。倘若没有发自肺腑的热爱,怎有废寝忘食的付出?没有超今冠古的追求,怎有的卓越?没有物我两忘的,怎有脚踏实地的淡定?工匠精神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的生命哲学,也有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

A. 尽善尽美内容脱颖而出境界

B. 融会贯通内涵更胜一筹情境

C. 出神入化内容遥遥领先情境

D. 炉火纯青内涵出类拔萃境界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明朝一哥王阳明》是迄今为止最受好评的王阳明传记,也是一部最通俗易懂的阳明心学入门读本。

B. 科学家应该用专业的知识去传播科学性的精髓,让科学获得最广泛公众的支持和理解,这是科学家的责任,也是一种担当。

C. 习近平用“4”“5”“6”三个数字回顾了80年前的红军长征历程,总结了长征的伟大意义和深刻精神内涵,提出了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的具体要求。

D. 美国著名音乐人兼作家鲍勃·迪伦获颁诺贝尔文学奖,但至今仍未回应瑞典学院是否会出席颁奖典礼,这让重量级的诺奖评委颇为不满。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A. 《釜山行》《湄公河行动》等几部电影赢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

B. 航天员在“天宫二号”实验室上可没闲着,他们健身、养蚕、看电视。除此之外,他们还不忘发挥中国人的种菜天赋,在银河系开辟了菜园子。

C. 妈妈说她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篇很好的文章,题目叫“我宁可欠你一个快乐的少年,也不愿看到你卑微的成年”。

D. 旷野是舒缓的,城市是激烈的;旷野是宁静的,城市喧嚣不已的。

 

二、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小题。

“飞机上不能打电话”是骗你的吗?

王陈晔

①美国FCC(联邦通信委员会)先是宣布坐飞机可以上网,又宣布从2013年12月12日起,坐飞机还能打电话——如果你所选择的航空公司允许的话。

②FCC主席强调,这并非决定,还需要上级——美国运输管理局同意。但从技术上来说,FCC确实承认了“飞行过程中拨打电话所产生的信号会干扰飞机控制信号”的问题早已经解决了。

③其实,1991年,FCC首次出台禁止在飞机上使用手机的规定,就不全因为手机很“危险”。当时这项禁令的主要理由是,手机的使用是通过地面基站的,而当你快速从一个区域移动到另一个区域时(飞行时),基站切换过于频繁,会加重基站的工作负担。其次才是,手机发射的无线电波,有可能干扰飞机的电子系统。

④没错,“有可能”。事实上,手机的无线电波会干扰飞机这种事,从来没有真正被实验证明过。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就有人报告一架飞机偏离正常航线的事故,并猜测因为受到收音机干扰(当然,类似的报告不止一例)。于是,美国的FAA(美国联邦航空局)和RTCA(美国航空无线电技术委员会)开始联手对此进行研究。万万没想到,研究了半个世纪也没有结果……大量的模拟实验——包括在真实航班上和实验室里进行的,从来没有观测到明显的干扰结果。

⑤可是人命关天,虽然FC C曾经在2007年左右犹豫过是否要取消关于电子设备和手机的禁令,但仍然“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由于不同频段的信号隔离和屏蔽技术的提高,这项无法被实验证明的“安全隐患”也逐渐被消除,电子设备和飞机经过设计已经确认可以互相兼容了。

⑥当然,如果这项新的规定被航空公司采纳,那意味着航空公司将需要在飞机上安装信号接收器,满足乘客手机与基站信号的交换,1991年FCC发布“手机禁令”的主要理由也就不复存在了。

⑦美国并不是独自在试水。早在2008年,欧盟就开始批准乘客在飞机上使用手机和移动设备,比如欧洲的维珍大西洋公司就允许无限的数据连接,但只允许6个人同时打电话;汉莎航空的一些航班允许通过手机连接数据,但不允许打电话。阿联酋航空允许乘客随便打电话。

⑧有趣的是,在FCC的新规定出台以后,大家吐槽的并不是在飞机上使用手机不安全,而是,“大声打电话会干扰别人,会对我们登上飞机后共同进入的社会空间构成干扰”。《纽约时报》这样解释FCC的行为——它确实是在试图给我们想要的东西:飞行时能够使用数据、上网、收发邮件等。

⑨所以,“或许旁边就坐着一个(打电话的)大嘴婆,但至少你能在Twitter上抱怨一下她。”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美国FCC(联邦通信委员会)先是宣布坐飞机可以上网,又宣布坐飞机还能打电话。

B. 1991年,FCC首次出台禁止在飞机上使用手机的规定,就是因为手机很“危险”。

C. 在飞机上使用手机是通过地面基站的,而当你快速从一个区域移动到另一个区域时(飞行时),基站切换过于频繁,可能会加重基站的工作负担。

D. 1991年时,人们认为手机发射的无线电波,有可能干扰飞机的电子系统。

2.“从技术上来说,FCC确实承认了‘飞行过程中拨打电话所产生的信号会干扰飞机控制信号’的问题早已经解决了”,以下不是FCC用来确认这一问题已经得到解决的依据的一项是

A. 手机无线电波会干扰飞机这种事从未被证实。

B. 由于不同频段的信号隔离或屏蔽技术的提高使得这一“安全隐患”也逐渐被消除。

C.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就有人报告一架飞机偏离正常航线的事故,并猜测因为受到收音机干扰(当然,类似的报告不止一例)。

D. 电子设备和飞机经过设计已经确认可以互相兼容了。

3.同学们就飞机上打电话的问题展开了讨论,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泽同学说:“飞行时能够利用数据、上网、收发邮件等,能减少旅途的枯燥。”

B. 小天同学说:“航空公司需增加信号接收器安装方面的成本。

C. 小宇同学说:“航空公司需制定乘客在飞机上打电话的管理细则。”

D. 小桐同学说:“以前坐飞机时不能打电话闷死了,我今天寒假要坐飞机去外地度假,到时候我要在飞机上打电话给你们聊个够。”

 

三、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夏翁,江阴巨族。尝舟行过市桥,一人担粪,倾入其舟,溅及翁衣。其人旧识也,僮辈怒,欲殴之。翁曰:“此出不知耳,知我宁肯相犯!”因好语遣之。及归,阅债籍,此人乃负三十金无偿,欲因以求死。翁为之折券

长洲尤翁开钱典。岁底,闻外哄声,出视,则邻人也。司典者前诉曰:“某将衣质钱,今空手来取,反出詈语,有是理乎!”其人悍然不逊,翁徐谕之曰:“我知汝意,不过为过新年计耳。此小事,何以争为?”命检原质,得衣帷四五事,翁指絮衣曰:“此御寒不可少。”又指道袍曰:“与汝为拜年用,他物非所急,自可留也。”其人得二件,默然而去。是夜竟死于他家,涉讼经年。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或问尤翁:“何以预知而忍之?”翁曰:“凡非理相加,其中必有所恃,小不忍则祸立至矣。”人服其识。

(冯梦龙《智囊·知微》)

【注】①折券:撕毁债券,不再索取,即免债的意思。②钱典:当铺。③詈()语:骂人的话。④事:量词。件,样。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行过市桥(乘船)

B. 此人三十金无偿(欠)

C. 翁徐之曰(告诉)

D. 问尤翁(或者)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

B. 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

C. 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

D. 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一个人挑粪倒入夏翁的船,溅到夏翁的衣服。僮仆很生气,想打他,夏翁说:“这是出于不知道罢了,(如果)知道是我,怎么会冒犯我呢!”

B. 长洲尤翁开钱庄营生,年末,邻居上门吵闹。司典者(管理典当的职员)上前对尤翁诉说:“此人拿衣服来典押借钱,现在却空手前来赎取,回去后出口骂人,有这种道理吗?”

C. 夏翁没有为难将粪倒向自己的人,还主动撕毁他的债券,他的涵养和大度值得我们学习。

D. 尤翁忍受邻人的无理取闹,并偿还他衣物。他从邻人的异常举动中预知潜在的危险,从而避免了灾祸。这种容人的度量和非凡的见识值得我们学习。

4.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凡非理相加,其中必有所恃,小不忍则祸立至矣。

 

四、综合性学习
详细信息
7. 难度:困难

填空。

(1)______,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2)苟全性命于乱世,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3)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中“两朝开济”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这两句刻画出了一位_________的贤相形象。

 

五、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与草化敌为友

陈立明

草是庄稼的敌人。庄稼是父亲的心头肉。草跟父亲势不两立。

草长在庄稼地里,与庄稼争抢养料、阳光和雨露,那些草明着是长在庄稼地里,暗里其实是长在父亲的心头,汲取父亲的血脉。

父亲头顶烈日,一锄一锄把草锄掉,庄稼欢天喜地,而草则恨意浓浓,它们无处躲,没处藏,被父亲连根锄起。父亲背着手像个将军一样走在田埂上,眼睛锥子一样,锋利地扫过庄稼地,瞄到一株草,哪怕是微小的一株,他也会三步并作两步,径直冲到草面前,拨开庄稼,掐住草的七寸,把它连根拔起,撂在田埂上晒太阳。

父亲与草,草与父亲,势不两立。

父亲老了,种不动地了,只好放下高高挽起的裤管,洗净双脚上沾染的泥土,跟随儿女进城。父亲进城,庄稼们挥泪告别,草们敲锣打鼓,欢天喜地,得意洋洋地说:到城里待着去吧,再不要回来!

进了城的父亲,起初有些坐卧不安。他对那些没人打理的土地,盈满了牵挂。父亲常情不自禁地唠叨,那些地没了娘老子,成了没人管的孩子,草就疯了,多好的地,一年收多少粮食啊……

有次下班回家,吃惊地发现,阳台上多了几盆花。花是父亲倒了几趟车,去花市买的。父亲进城后,很少出门,即使出门,也不会走离小区太远。这座城市对于父亲来说,大到没有边际,所有的路和楼都是一个面孔,他怕迷路,走丢了,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每每这时候,父亲就会想念乡下的老家,在那里,每一条路父亲都是熟悉的,就像熟悉自己的每条血管一样,熟悉每条路的走向,熟悉到闭上眼睛也不会迷路。而离开了土地,父亲就像航船失去了罗盘与群星的指引,迷失在钢筋水泥的汪洋之中,不知去向。

父亲每天都会亲手打理那几盆花,就像对待上幼儿园小班的孙子一样,充满了爱怜和疼惜。但对于从花盆角落里悄悄冒出来的几株草,父亲一如当初对待大田里的草一样,毫不留情地连根拔起,重重地摔进垃圾桶。

父亲以照顾庄稼的细密的心思,照顾着盆里的花。让他没有想到的是,那些花没多久就枯萎凋敝了。花的骄矜,显然大大出乎父亲的预料,也让父亲有些失望,这更加勾起了父亲对皮实的庄稼的念想与回味。

花枯萎了。父亲找来一些大蒜把它们种在花盆里,又到菜市场买来一些香葱种在里面。果然,这些蔬菜比那些花儿好侍弄多了,浇了一些水后,便葳葳蕤蕤长起来。等到长大一些,,就有些发黄了,显然是肥力不足,那些花草专用的混合物跟泥土相比,单薄了许多,让蒜和葱营养不良,枯黄瘦小。

后来,父亲趁着回老家的机会,背了半袋子大田里的泥土过来。拔除了那些营养不良的蒜和葱,一盆一盆地装满泥土,摆在阳台上晒着。父亲是打算让泥土吸饱了阳光,然后种上蔬菜。父亲叫我帮着从网上买点黄心乌种子,我给忙忘记了,父亲可能以为我不想他在阳台上种菜,就没再提过。

等我想起来,从网上买回来黄心乌种子时,几个花盆里细细密密地长出了许多不知名的小草。父亲经常用淘米水浇灌那花盆里的土,我猜那是为了把土喂肥了,好种上黄心乌。可黄心乌还没种进去,那些草却在淘米水的滋养下先一步出生了,且长得极快,很快就把花盆铺满了,嫩嫩绿绿的,一派生机。

我以为父亲会毫不留情地拔了那些草,种上黄心乌,不仅可以观赏,长大了还可以拔出来炒着吃,而且是没有污染的原生态蔬菜。然而过了很久,也没见父亲把那些黄心乌种进花盆。

那些草已经长得老高,有的都已经打苞要抽穗的样子。父亲有事没事就躺在阳台的躺椅上,祥和地打量着那些草。父亲温柔的目光已然没有了对草的“仇恨”,反而多了一份欣喜和眷恋

父亲与草和解了,面对面坐着,就像深交多年的老朋友,彼此都不说话,却没有半点疏离。我不知道是什么消解了父亲与草之间的仇恨,是硬冷的城市,还是父亲心头对田野的思念?

但不管怎样,化敌为友总是一件让人走向平和豁达的光明路径。那些生命力顽强的草在父亲的悉心照料下,幸福地生长着,无忧无虑,陪伴着孤寂的父亲,消融了高楼大厦的硬冷,成了一道温暖的风景……

1.从农村到城市,父亲的心态变了,而性格没变。请回答:父亲的心态发生了哪些变化?父亲的性格有何特点?

2.文章讲的是父亲“与草化敌为友”的故事,却用了大量的笔墨写父亲种花的过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父亲温柔的目光已然没有了对草的“仇恨”,反而多了一份欣喜和眷恋

4.文中说“我不知道是什么消解了父亲与草之间的仇恨,是硬冷的城市,还是父亲心头对田野的思念?”你认为是什么消解了父亲与草之间的仇恨?请结合文本分析。

 

六、综合性学习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1.在鄂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学习之旅中,我们有幸遇见这样一些古仁人:主张舍生取义的孟子,提倡兼爱、非攻的墨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推己及人、心怀天下的杜甫,反躬自省、关心民生疾苦的白居易,先忧后乐的范仲淹,与民同乐的欧阳修……某班决定就此单元的内容开展一次拓展性学习活动,各学习小组可以自定内容和形式。请你为清风组、明月组和朝阳组三个学习小组分别设计一个活动。要求:依据示例,从目的、方式等角度进行表述。

示例:为了进一步了解诸子百家,搜集诸子百家故事,在班上召开一次故事会

2.在诸子百家的故事中,“孟母三迁”的故事广为人知。当今有不少家长效仿古代“孟母三迁”的做法,争先恐后地购买名校周边的“学区房”。你小姨的孩子马上要上初中了,小姨因为自家房子不是“学区房”孩子上不了名校而苦恼。你对小姨说:

 

七、材料作文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一个佛门弟子,一天去请教师傅为人处事的道理,师傅给他一个葫芦、一把盐,说:“你把葫芦装满水,再把盐放进去,让它很快溶化。”弟子立即照办,可是盐溶化得太慢了,水太满摇不动,想伸筷子进去搅,葫芦口又太小。师傅笑着说:“你再把水倒掉一些试试,看看如何?”结果立竿见影,盐快速溶化了。弟子恍然大悟:做人或处事时要懂得留一点余地。很多时候,留余地给他人,其实就是留余地给自己。

请根据对以上文字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