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江苏省丹阳市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字词书写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杨槐花宛若漫漫飞雪般撒落农家小院;青石______成的古井里,铁桶在井壁碰出清幽的回响;春雨意浓的小巷中袅袅______撑起的油纸伞;闲xiá______时槐树下纳鞋底的农妇露出的淳朴笑容,这些我们熟悉又亲切的,不也是温xīn______吗?

(《时文选粹》)

 

二、句子默写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古诗词填空。

(1)乡书何处达?__________

(2)__________,随君直到夜郎西。

(3)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

(4)水何澹澹,__________

(5)《论语》中表明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崔九堂前几度闻。

(7)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_____

 

三、综合性学习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下面一段话中有三处语病,请修改。

①在第45个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某市开展了以“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为主题的环保会议。②会上通报了大约10个左右排污超标的企业。③有关部门责令这些企业立即进行整改并停止破坏行为。

(1)第①句搭配不当,应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2)第②句成分赘余,应删去__________

(3)第③句语序不当,应将____________________互换位置。

 

四、选择题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准确的一项是(   )

①百般不能排解思情, 不妨往诗文中寻个消遣处。

②王维的乡思亦有画意: 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

③从古自今, 乡愁是诗人的惆怅。

④没有什么再像乡愁一样令我悲伤, 这么美丽的文字, 这么伤感的情怀, 只有诗人才能表达。

⑤诗云: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A. ①③④⑤②    B. ③⑤①②④    C. ③①⑤②④    D. ⑤①③④②

 

五、名著阅读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题文)名著阅读。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中“他”指寿镜吾。

B.范爱农和鲁迅初次相识的地点是横滨。

C.作者在《无常》中提到喜欢看的一本书是《天演论》。

D.《父亲的病》中屡次提及庸医误人的种种荒诞行为,如陈莲河用的药引有“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等。

(2)鲁迅在《狗·猫·鼠》里提到“在我的床前就帖在两张花纸”,一是“__________”、一是“__________”。

(3)“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他使我坐在堂中间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的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的读下去……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

以上情节出自《朝花夕拾》中的__________(篇目名)“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综合性学习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综合性学习。

随着电脑和手机的普及,汉字遭遇书写危机不再是危言耸听。键盘录入、网络语言流行等使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提笔忘记的现象开始发生在各个年龄段的人身上。

(1)请给以上这则新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10字。

材料一:在当代教育制度的影响下,很多学生知识一味注重考试成绩,认为只要分数高,成绩好就可以了,至于书写的问题,根本没有兴趣,也完全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对于汉字书写有着如此“冷漠”的反应,那么字能不能写好也就可想而知了。

材料二:现在的语文教学在不断创新,从以前的以读写背为主向注重理解过渡,这是好事,但是不能把前者完全剔除。学校里,学生写的作业很多,但沉下心来写字的很少,老师讲课也大多以PPT为主,很少用粉笔板书,这都很难帮助学生对文字进行深刻理解。

(2)请根据以上材料,提出两条建议,来改善当前汉字书写的不良状况。

 

七、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八、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时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句末语气词。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与友________

(2)相而去________

(3)故人来,与之食________

(4)其自食其言也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3.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

4.读了[甲]段和[乙]段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

 

九、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再塑生命的人

这天上午,我和莎莉文老师为“杯”和“水”这两个字发生了争执。她想让我懂得“杯”是“杯”,“水”是“水”,而我却把两者混为一谈,“杯”也是“水”,“水”也是“杯”。她没有办法,只好暂时丢开这个问题,重新练习布娃娃“doll”这个词。我实在有些不耐烦了,抓起新洋娃娃就往地上摔,把它摔碎了,心中觉得特别痛快。发这种脾气,我既不惭愧,也不悔恨,我对洋娃娃并没有爱。在我的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莎莉文小姐把可怜的洋娃娃的碎布扫到炉子边,然后把我的帽子递给我,我知道又可以到外面暖和的阳光里去了。

我们沿着小路散步到井房,房顶上盛开的金银花芬芳扑鼻。莎莉文老师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一股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水”字,起先写得很慢,第二遍就写得快一些。我静静地站着,注意她手指的动作。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股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知道了“水”这个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啊!原来宇宙万物都各有名称,每个名称都能启发我新的思想。我开始以充满新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回到屋里,碰到的东西似乎都有了生命。我想起了那个被我摔碎的洋娃娃,摸索着来到炉子跟前,捡起碎片,想把它们拼凑起来,但怎么也拼不好。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

1.以上写了两件典型事例,请加以概括。

2.莎莉文老师在教育学生方面有什么特点?

3.海伦·凯勒是世界上有名的残疾成功者。请列举古今中外其他成功残疾人的例子并说说你的感悟。(要写出人名、经历、成就)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温暖的劈柴

肖复兴

①那一年,父亲病故,我从北大荒回到北京,还不到三十岁,也还没有结婚。那时候,我没有意识到母亲已经老了。那时候,我还年轻,心像长了草,总觉得家狭窄憋屈,一有空就老想往外跑,好像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精彩,可以让自己散心,也能够让自己成材,便常常毫不犹豫地把母亲一个人孤零零地甩在家里。母亲从来不说什么,由着我的性子,没笼头的马驹子似的到处散逛,在她的眼里,孩子的事,甭管什么事,总是大的。

②都说年轻时不懂得爱情,其实,年轻时最不懂得的是父母。

③那时候,我在一所中学里当老师,有一次,放寒假了,我没有想到有时间了,可以在家里多陪陪已经老迈的母亲,相反觉得好不容易放假了,打开了笼子的鸟,还不使劲儿地飞,便利用假期和伙伴们到河北兴隆的山区玩了一个多星期。

④回来的那天,到家已经是晚上了。推门进屋,屋里黑洞洞的,没亮灯。正纳闷,听见一个老爷子的声音:“是复兴回来了吧?”然后听见火柴噌噌响了好几声,大概是返潮,终于一闪一闪的,点亮了炉膛里的劈柴。正是冬天,我才感到屋里一股冷飕飕的寒气。

⑤说话的是邻居赵大爷,年龄比母亲还要大几岁,身板很结实。我摸到开关,打开了电灯,才看见母亲蜷缩在床上的被子里。赵大爷对我说:“你妈两天没出门了,我担心她一人在家别出什么事,进你家一看,老太太感冒躺在床上起不来了,炉子也灭了,这么冷的天,人哪儿受得了呀。这不赶紧找劈柴生火,连灯都没顾得上开。”

⑥炉火很快就生着了,火苗噌噌往上蹿,屋子里暖和了起来,被子里的母亲也稍稍舒展了腰身。赵大爷一身的灰和劈柴渣儿,母亲对我说,多亏了你赵大爷。我连忙谢他,他说街里街坊的,谢什么呀,快给你妈做饭吧。母亲连连摆手,说嘴里一点儿味儿没有,不想吃,让我先坐壶开水。我往水壶里灌好水坐在炉子上,回过头看了一眼瘦弱的母亲,心里充满愧疚。

⑦赵大爷出门前,回头对我说:你要不先到我家拿点儿劈柴去,“你家的劈柴没有了,我刚才找了半天,才找出一点儿,刚刚够点着火炉子,明天火要是又灭了,你没的使。”

⑧我跟着他走到他家,他抱来满满一怀劈柴放到我的怀里,送我走出他家院门的时候,对我说了这么一句话,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我还清晰地记得。他说:“复兴呀,原来孔圣人说:父母在,不远游。现在别说是你们年轻人了,就是搁谁也做不到,但改一个字,父母老,不远游,还是应该能做到的。”

⑨那天的晚上,没有星星,天很黑,很冷。走在回家的夜路上,耳边老响着赵大爷的这句话。心里很惭愧,怀里的劈柴很沉,但很暖。

1.通读全文,说说标题“温暖的劈柴”中的“温暖”的含义。

2.选文第④段中的画线句子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3.选文中画波浪线的两个句子分别写出了“我”怎样的心理?

4.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赵大爷的人物形象。

5.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父母老,不远游”的理解。

 

十、命题作文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请以“那件小事真不小”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如出现请用××代替。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