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福建省龙岩市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查语文试卷
一、句子默写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古诗文默写   

(1)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2)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3)富贵不能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

(4)__________________,学诗谩有惊人句。(李清照《渔家傲》)

(5)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________。(杜牧《赤壁》)

(6)____________,隐天蔽日。 (郦道元《三峡》)

(7)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_________________。(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8)杜甫在《春望》一诗中,感伤时事,抒发离别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莺歌燕舞,表达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留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婆娑(suō)     锃(chèng)亮      诘(jié)责      络绎(yì)不绝

B. 踌躇(chú)     滞(zhì)留        不逊(xùn)      惟妙惟肖( qiào)

C. 狼藉(jí)      炽(zhì)热        镌(juān)刻     杳(yǎo)无音讯

D. 盎(àng)然     俯瞰(kàn)        翘(qiáo)首     殚(dān)精竭虑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寻觅     顾忌     无动于哀     摩肩接踵

B. 嶙峋     斟酌     重峦叠障     因地制宜

C. 吆喝     凋谢     连绵不断     恹恹欲睡

D. 濒临     闲熟     正襟危坐     妙手偶得

 

三、综合性学习
详细信息
4. 难度:困难

选择正确的答案填空(只填序号)

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1)从句子成分看, “赞美”是__________(A主语 B谓语 C宾语  D定语  E状语  F补语)  

(2)从句子语气看,这个句子是_________(A陈述句 B疑问句 C祈使句  D感叹句 )

 

四、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黑云压城城欲摧”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敌人攻城的气势很盛,城池危在旦夕。

B. “塞上燕脂凝夜紫”中的“燕脂”“夜紫”都是形容战场的血迹,正面写出了战争的悲壮。

C. “霜重鼓寒声不起”写天气寒冷,战鼓的声音低沉,但这并不影响将士们的斗志。

D. 全诗以战争为背景,构思奇特,想象丰富,用极凝练的方式概括了战争的艰苦。

2.诗作的结尾使用了两个典故,“_________”是指燕昭王用来招揽天下贤士的场所,“玉龙”则是指__________

 

五、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①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

【注】①夕舂(chōng):夕阳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五色交辉

(2)晓雾将

(3)午、未、申三时

(4)可为俗士道哉

2.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实是欲界/之仙都    B.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C. 始极/其浓媚    D. 月景/尤不可言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

4.甲文和乙文的作者在描写完景色后,发出了相似的感叹。

(1)请找出这两句话。【甲】________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2)用自己的话说说是什么感叹?

 

六、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7. 难度:困难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老舍先生

汪曾祺

北京东城道兹府丰盛胡同有一座小院。走进这座小院,就觉得特别安静、异常豁亮。这院子似乎经常布满阳光。院里有两棵不大的柿子树,到处是花,院里、廊下、屋里,摆得满满的。按季更换,都长得很精神,很滋润,叶子很绿,花开得很旺。这些花都是老舍先生和夫人胡絜青亲自莳弄的。天气晴和,他们把这些花一盆一盆抬到院子里,一身热汗。刮风下雨,又一盆一盆抬进屋,又是一身热汗。叶浅予曾用白描为老舍先生画像,四面都是花,老舍先生坐在百花丛中的藤椅里,微仰着头,意态悠远。这张画不是写实,意思恰好。

客人进入北屋当中的客厅。有时候,老舍先生正在工作,请客人稍候,你也不会觉得闷得慌。你可以看看花。如果是夏天,就可以闻到一阵一阵香白杏的甜香味儿。一大盘香白杏放在条案上,那是专门为了闻香而摆设的。你还可以站起来看看西壁上挂的画。

老舍先生藏画甚富,大都是精品。所藏齐白石的画可谓“绝品”。壁上所挂的画是时常更换的。挂的时间较久的,是白石老人应老舍点题而画的四幅屏。其中一幅是很多人在文章里提到过的“蛙声十里出山泉”。“蛙声”如何画?白石老人只画了一脉活泼的流泉,两旁是乌黑的石崖,画的下端画了几只摆尾的蝌蚪。画刚刚裱起来时,我上老舍先生家去,老舍先生对白石老人的设想赞叹不止。

④老舍先生极其爱重齐白石,谈起来时总是充满感情。我所知道的一点白石老人的逸事,大都是从老舍先生那里听来的。老舍先生谈起过,有一次要拍齐白石的画的电影,想要他拿出几张得意的画来,老人说:“没有!”后来由他的学生再三说服动员,他才从画案的隙缝中取出一卷(他是木匠出身,他的画案有他自制的“消息”),外面裹着好几层报纸,写着四个大字:“此是废纸。”打开一看,都是惊人的杰作——就是后来纪录片里所拍摄的。白石老人家里人口很多,每天煮饭的米都是老人亲自量,用一个香烟罐头。“一下、两下、三下……行了!”——“再添一点,再添一点!”——“吃那么多呀!”有人曾提出把老人接出来住,这么大岁数了,不要再操心这样的家庭琐事了。老舍先生知道了,给拦了,说:“别!他这么着惯了。不叫他干这些,他就活不成了。”

⑤每年,老舍先生要把市文联的同人约到家里聚几次。酒菜丰盛而有特点。酒是“敞开供应”,汾酒、竹叶青、伏特卡,愿意喝什么喝什么,能喝多少喝多少。菜是老舍先生亲自掂配的。老舍先生有意叫大家尝尝地道的北京风味。我记得有次有一瓷钵芝麻酱炖黄花鱼。这道菜我从未吃过,以后也再没有吃过。老舍家的芥末墩是我吃过的最好的芥末墩!有一年,他特意订了两大盒“盒子菜”。直径三尺许的朱红扁圆漆盒,里面分开若干格,装的不过是火腿、腊鸭、小肚、口条之类的切片,但都很精致。熬白菜端上来了,老舍先生举起筷子:“来来来!这才是真正的好东西!”

⑥老舍先生是市文联的主席,他常常想着一些别人没有想到或想不到的问题。北京解放前有一些盲艺人,他们沿街卖艺,有时还兼带算命,生活很苦。他们的“玩意儿”和睁眼的艺人不全一样。老舍先生和一些盲艺人熟识,提议把这些盲艺人组织起来,使他们的生活有出路,别让他们的“玩意儿”绝了。为了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他把盲艺人请到市文联演唱了一次。老舍先生亲自主持,作了介绍,还特烦两位老艺人翟少平、王秀卿唱了一段《当皮箱》。这是一个喜剧性的牌子曲,里面有一个人物是当铺的掌柜,说山西话;有一个牌子叫“鹦哥调”,句尾的和声用喉舌作出有点象母猪拱食的声音,很特别,很逗。这个段子和这个牌子,是睁眼艺人没有的。老舍先生那天显得很兴奋

⑦老舍先生是历届北京市人民代表。当人民代表就要替人民说话。以前人民代表大会的文件汇编是把代表提案都印出来的。有一年老舍先生的提案是:希望政府解决芝麻酱的供应问题。那一年北京芝麻酱缺货。老舍先生说:“北京人夏天离不开芝麻酱!”不久,北京的油盐店里有芝麻酱卖了,北京人又吃上了香喷喷的麻酱面。

⑧老舍是属于全国人民的,首先是属于北京人的。        

(本文有删改)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蛙声十里出山泉”这幅屏画在老舍先生家里挂的时间较久,是因为此画备受老舍先生的赞赏。

B. 从齐白石老人刚开始拒绝拿出得意画作以及用香烟罐头量米可以看出齐白石老人生活非常拮据。

C. 老舍先生经常把同人约到家里聚餐,叫大家尝地道的北京风味,可见他对家乡饮食的感情之深。

D. 汪曾祺写老舍先生,虽然没有感情上的大起大落,但我们还是能感受到他对老舍的喜欢和敬重。

2.①-⑤段有四件事表现了老舍先生是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试根据示例拟出小标题。

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收藏画作,⑤____________

3.仔细比较下面AB两句,谈谈原文A句好在哪里?

A.天气晴和,他们把这些花一盆一盆抬到院子里,一身热汗。刮风下雨,又一盆一盆抬进屋,又是一身热汗。

B.无论天气晴朗还是刮风下雨,他们都把这些花抬进抬出,每次都出一身热汗。

4.第⑥段老舍先生为什么“那天显得很兴奋”?请结合语境分析。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海洋垃圾

张田勘

①日本“311”9级大地震引发强烈海啸,导致大量的房屋、汽车和各种残骸被卷入太平洋,形成了一个长约111公里的“垃圾岛”。研究人员估计,这个漂浮在海上的“垃圾岛”两年内会漂至夏威夷,3年后漂到美国西岸。

②其实,在日本地震和海啸导致大量垃圾卷入海洋之前,人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中的海洋上就已经漂浮着大量的海上垃圾。2007年,美国科学家发现,太平洋上漂浮着一个巨大的垃圾堆,其面积有两个得克萨斯州那么大。虽然后来有人认为其面积被过分夸大了,但其存在却是不争的事实。

③海洋垃圾不仅影响海洋景观,还可能威胁航行安全。但更可怕的是,会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产生致命的影响,进而对海洋经济产生负面效应。海洋垃圾已引起全球的高度重视,新加坡等发达国家正采取措施,尝试处理这一问题。

由于海上垃圾大部分是塑料,所以处理海上垃圾的首选办法是焚烧发电。不过海洋垃圾的焚烧发电有几个问题需要解决。除了打捞、运输、搁置脱水外,还会遇到二恶英的排放问题。由于塑料焚烧可产生大量的二恶英,会危及环境和生态,需要有特别能控制二恶英排放的高级焚化炉。

⑤海洋垃圾的另一个处理办法是建造人工岛屿。1998年,新加坡政府在两个离岸的小岛实马高和西康之间建造了1公里长的岩石长堤,并分出了11个相互连接的海湾单元;将单元里的海水抽干,排放好一层厚厚的塑料膜;然后将垃圾灰烬倾倒在这些单元里进行密封,以防止泄漏。至于垃圾中那些不能燃烧和回收的材料,比如石棉,也被塑料密封并掩埋在泥土中。此后,每个月都要对单元周围的海水取样检测,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现任何单元有泄漏和污染海水的情况。每当一个单元的垃圾填到二三米高时,就铺沙种草,接着继续埋置垃圾。如此反复,垃圾最高可埋置到30米。最后在上面栽种植物,不再堆放垃圾。

                (选自2011年4月20日《北京日报》,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日本“3•11”9级大地震形成的垃圾岛可能会漂到美国。

B. 海洋垃圾影响海洋景观,也会对海洋经济产生负面效应。

C. 处理海洋垃圾的主要方法是焚烧发电和建造人工岛屿。

D. 新加坡海水取样检测是为了检测二恶英是否污染海水。

2.下列语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太平洋上漂浮着一个巨大的垃圾堆,其面积有两个得克萨斯州那么大。

3.第④段划线句子中的“首选”可否去掉,为什么?

4.请在横线上补充完成建造垃圾岛屿的步骤。

建长堤抽干海水倾倒并密封垃圾

反复地铺沙种草掩埋垃圾

 

七、选择题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白杨礼赞》的作者茅盾,原名沈德鸿,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林家铺子》和《春蚕》等。

B.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一般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

C. 重视运用形象思维,采取多种文学手法,生动形象地报道新闻事实,是消息的主要特点。

D. 《昆虫记》既是一部优秀的科普作品,也是公认的文学经典,被誉为“昆虫的史诗”。

 

八、名著阅读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  他  ,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式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第二次看见他是傍晚的时候,他没戴帽子在街上走,一边和两个年轻农民谈话,一边认真地做着手势。我起先认不出是他,后来等到别人指出才知道。南京虽然悬赏二十五万元(银元)要他的首级,可是他却毫不介意地和旁边的行人一起在走。

(1)选文出自《红星照耀中国》,作者是美国记者      

(2)根据选文描述,你能判断“他”是谁?“他”是       

 

九、综合性学习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2017年4月发布了第14次全国国民阅读指标数据,下表是有关“通过手机从事的活动” 的统计结果。

【材料二】

据报道  每到暑假,电子书商城显得热闹非凡,记者发现,电子书的出现,逐渐打破了纸质书的“垄断”地位。部分受访学生表示,自己已经基本抛弃了纸质书。“现在有了电子书阅读器,想看什么书基本都能找到,又轻便又快捷,翻纸质书的话多麻烦,还不一定卫生呢。”南京九中男生小袁告诉记者。同样支持小袁观点的还有某校女生孙莉(化名):“手机上都可以下电子书阅读器,在地铁上公交上随时随地都可以看,比纸质书方便多了。”坚持“站队”在纸质书阵营的学生对孙莉的观点予以反驳道,“翻着电子书,完全丧失了纸质书翻页的快乐,我还是习惯看纸质的小说。”女生小王认为,“翻书”可以视为阅读乐趣的一个缩影,“别说书里那些有吸引力的内容了,光是听着翻书的沙沙声,就足够吸引人的了。”

1.阅读材料一、二,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近九成的手机阅读接触者选择“微信”作为通过手机从事的活动。

B. 选择“手机游戏”作为活动的比例高于选择“阅读手机小说”的比例。

C. 找书轻便快捷,阅读方便卫生,是学生喜欢电子书阅读器的主要原因。

D. 尽管电子阅读受到普遍欢迎,但仍有不少人乐意享受纸质图书阅读的乐趣。

2.材料二是一则消息,最适合做标题的是哪一句(    )

A. 暑假时电子书商城热闹非凡

B. 电子书打破了纸质书的“垄断”

C. 纸质书丧失了“垄断”地位

D. 喜欢电子书的学生多

3.王华经常用电子书阅读器看名著,最近老师布置阅读《昆虫记》,刘平一时没买到纸质的书,很想借王华电子书阅读器来看《昆虫记》,但是又不好意思直接跟王华说。如果刘平请你帮忙转述他的想法,你会怎么跟王华说?

 

十、命题作文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请以“       小传”为题,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中任选一位,写一篇小传。

要求:①既要有概括性的介绍,也要选择几个重要事件,描写言行细节,使人物有血有肉,形象丰满;②不套作,不抄袭,不少于600字。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