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江苏省江阴市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开学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一、字词书写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用正楷依次写出相应的汉字。

2018年的第一场雪,是冬神最kāng慨的馈赠。它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xuàn耀自己曼妙的身姿,它让少女清澈的双眸更加明媚动人,它让少男纯真的脸庞更加神cǎi奕奕,它于无声处孕育着下一个péng勃的春天。

 

 

 

 

 

 

 

 

 

 

 

 

 

 

 

 

 

 

 

 

 

二、选择题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hè)         (zhēng)      (zhù)         (guǎng)

B. (dāng)       (dāo)        (jué)        (chì)

C. (qí)         (yìn)        赏(jiàn )        (xiāo)

D. 然大悟(huǎng)  然不同(jié)     (zhí )        (sǒu)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能否杜绝酒后驾车的现象,关键在于有关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

B. 中学生写作文,一定要注意表达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C. 今日,中国读者以各种方式表达对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尔克斯的追念。

D. 各地要将《新华字典》列入今年新建的农家书屋图书采购。

 

三、句子默写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①天上的明星现了,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疑义相与析。

③不识庐山真面目,______________

④一夫当关,______________

⑤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

⑦刘禹锡《秋词》(其一)中体现诗人豪情壮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四、选择题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下列关于名著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猎人笔记》是德国作家屠格涅夫的成名作。

B. 李汝珍的《镜花缘》,想象奇特,构思新颖,寄托着作者的社会理想。

C.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刻画的是《朝花夕拾》中的藤野先生。

D. 《朝花夕拾》这部小说共收集11篇文章,《狗猫鼠》是第一篇。

 

五、综合性学习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语文实践活动。

你所在班级要开展“少年正是读书时”主题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活动一:宣传框】

(1)下面是徐明同学为本次活动画的一幅关于“读书”的宣传画,根据画面内容说说多读书有哪些好处。

读书的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资料栏】

材料一:英国诗人多恩说:“一个书店倒闭毕竟跟一个饭馆倒闭不一样,如果没有人买书,也没有人卖书,这个国家的文化就完了。”如今,书店从“诗意地栖居”到在夹缝中艰难地生存,书店文化逐渐衰弱。

材料二:近年来,掌上阅读成为时尚。学生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工具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逐渐盛行。

(2)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了一种什么现象?你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辩论台】

(3)下面是“网上阅读辩论会”的正方辩词,请写出反方辩词。

正方:“网上阅读”利大于弊。网上阅读可以学到书本阅读中学不到的知识;可以自由选择阅读内容;“图”“文”“声”三者兼具,更吸引人。我方相信 ,网上阅读必将成为我们中学生的最佳阅读方式。

反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选自《韩非子》)

【注释】 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 期日/中    B. 对/子骂父    C. 下车/引之    D. 故人至/暮不来

2.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

(1)陈太丘与友行                  (2)相而去 

(3)与之食                         (4)其自食其言也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4.请结合【甲】【乙】两段的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

 

七、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阅读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节选),完成小题。

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②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③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1.分析第①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2.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阅读选文和链接材料,说说白求恩大夫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

任何时代的英雄都是这样一种人:他们以惊人的忠诚、决心、勇气和技能完成了那个时代放在人人面前的重要任务。诺尔曼·白求恩就是这样一位英雄。 

——《我们时代的英雄》(宋庆龄)

 

八、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阅读李汉荣的《寂寞的鞋子》(有删改),完成小题。

①黄昏,我去郊外散步,走得很远,这些年我散步越走越远,不走远,很难找到乡村的踪影和气息。城市像摊烧饼一样越摊越大,周边很多美好的村庄都被毁掉了,取而代之的水泥钢筋之城,除了定时或不定时向城的四周免费供应大堆大堆垃圾、一沟一沟污水以及一浪一浪雾霾,从此再不分泌露水地气,也不生育虫鸣鸟语。随着城的扩大,诗的意境和意象,已被大量删除。城的扩大,也扩大着心的寂寞。

 ②我在乡村长大,怀乡恋土成了我的严重心病,若过几天不踩踩泥土,不走走田埂,不沾几滴露珠,不和草木绿叶打个照面,不说别的,就是我脚上的鞋子都很难受,它好像不会走路了,人海里勉强走着,它老提不起神,有时迷路,有时走得慌张,不小心还踩了别的鞋跟,害得我不得不向别的鞋子道歉:对不起,没踩伤吧?

 ③有一个深夜,朦胧中,看见我那双疲惫的鞋子蹲在床前,大张着口在对我说话,可惜我听不懂鞋的语言。我就同情地望着鞋子,过了一会儿,从楼房缝隙里好不容易挤过来的月光洒进屋子,洒到鞋上,眼看就要洒到鞋里了,可是那一小溜月光却迅速离开,向窗外偏移,鞋子大张着的口嗫嚅着,很是失望,我听到了它的叹息。哦,它是想好好看看久违了的故乡的月光,那月亮正好是从靠南的我老家的方向走来的,这双鞋子是去过我老家的。那天夜里,在老家的田埂上它认识了我老家的月亮,现在,它看见老家的月亮来看它了,虽然只看见小半张脸,但很面熟,它想好好看看老朋友,还想收藏那带着草木香气的月光,它要做月光的船舱,为我搬运和存储思念的食粮。我赶紧从床上下来,移动鞋子,把它放在月光正在照着的地方,并且随着月光的移动移动它,一直移到阳台上,再不能移动了,再移动我和鞋子就从九楼跳下去了,危险。我只好把鞋子捧在手里面对着月亮,让远道而来的故乡的月光,摸摸鞋子憔悴的脸,喂饱它饥饿的心。

④第二天早晨醒来,想起昨夜的情节,看那鞋子,却没什么异样,鞋里除了鞋垫和灰尘,并无别的,月光、露水及草木香气,都没有。才知是梦。我梦见了寂寞的鞋子,其实是从鞋上看见了我自己的寂寞。

1.赏析第③段中加点词和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1)“嗫嚅”本指想说而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赏析“嗫嚅”一词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2)从修辞角度赏析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它想好好看看老朋友,还想收藏那带着草木香气的月光,它要做月光的船舱,为我搬运和存储思念的食粮。

2.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

A. 第①段中“免费供应”,表现了作者对城市的扩张以毁掉乡村为代价的痛心与嘲讽。

B. 第②段中“踩踩”“走走”,采用叠词,富有音律美。

C. 第②段中画线句,写出“我”的“难受”“提不起精神”。

D. 第③段作者通过合理的想象,在月亮身上寄托的情感与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的情感完全一样。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阅读王春迪的《传菜师傅》(有删改),完成小题。

①老街首富海爷,花钱大方,办事儿讲究,府里雇个粗活儿佣人,都挑得像在剔鲫鱼刺儿似的。贴身的佣人自不必说,哪个不是眉眼精神、脑子灵活、手脚利索、口齿伶俐的?就连雇个喂牲口的,都熟悉骡马的习性,闻一下马粪,张嘴就能说出这畜生的病根儿在哪儿!至于轿夫、工匠、厨子……里里外外,哪个没有一手绝活儿?

②海爷府里的锅灶,有大小灶之分,小灶是给主子用的,做饭跟绣花一样,玩的都是红白案上的真功夫!大灶则是给佣人设的,可就这儿,也不养闲人,个个有手艺,天天忙得脚不沾地。

③这天,府里大灶上,进来一个伙计。是个年过半百的老汉,身材瘦小貌不惊人不说,终日闷声不吭俩眼朝天,像是来和石头赛呆似的。大灶的活儿零碎,装炭、烧火、掏灰、择菜、洗米、剁肉、和面,哪儿都要人手,可任你忙得跟陀螺一样,人家那屁股就跟粘在马扎上面似的,挪都不挪一下。大伙儿心里鼓着气,但嘴上都不敢言声,毕竟,这人是管家亲自领进来的,也没交代啥具体的事儿。大伙儿私下里嘀咕,莫非是管家亲戚,来这儿吃闲饭的?

④海爷好热闹,得个由头就要宴请亲朋,每逢此时,大灶小灶就得齐上阵。这次,海爷过寿,更是少不了吃吃喝喝唱唱跳跳。请客这天,老汉破天荒地起了个大早,进门时,还带来一张一人多长、一臂宽的木托盘,边上还镶有约两厘米深的木挡条。大伙儿不知道干啥用的,就见他靠在井边,用一块抹布里里外外地擦。

⑤烧火时,老汉开了口,交代灶上的伙计,一会儿上菜时,把菜放在这托盘上,其他的事儿,交给他来办。

⑥大伙儿不知其意,等着看他的把戏

⑦海爷开始说祝酒词了。往常,海爷一张嘴,就意味着灶上的菜要下锅了。

⑧这时,只见老汉将鞋一脱,换上一双草鞋,用白头巾将头一裹,就和伙计一道,将盛满菜的盆盆碗碗,密密麻麻地搁满了托盘。随后,他马步一蹲,几个人将托盘搬到他头上,那托盘便像粘在他头顶一般。老汉长长地吆喝了一声“上菜喽”;而后,就见他在席间健步如飞,或转弯下蹲,或金鸡独立,任由他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灵巧穿梭。眨眼间,这一托盘的热菜,稳稳当当地送完了。转了一圈回来,大伙儿看那托盘,愣是一漓菜汤都没洒!而那老汉,气定神闲,大气都不喘!六六三十六桌亲朋,每桌二九一十八道热菜,全是这老汉一人传送的,整个过程,不过三两袋烟的工夫。搁往常,十几个人来来往往,手忙脚乱的,菜送错桌的,撞人怀里的,把菜汤滴到别人身上的……什么岔子没出过?

⑨平日里,大伙儿哪见过这样的绝活儿?席上亲朋纷纷拍手叫好,直夸海爷府上能人多!海爷得了脸,散了席,招手让管家把老汉喊了去,当面赏了二两银子,还嘱咐管家,把他转到小灶上去了。谁不知道,那儿活儿轻,油水还高。

⑩事儿传到了灶里,大灶小灶的师傅都不服气。这天,小灶里的大厨,见老汉散着手,闲坐在马扎上搓裤脚的泥巴,心里不爽,便招呼老汉,喂,老哥,帮我切个土豆吧,晚上,大奶奶想吃酸辣土豆丝。

别小看切土豆丝这活儿,小灶里的这个师傅切出来的丝,条条细得能穿针眼!大厨坐在一旁吧嗒吧嗒地抽着烟锅子。捏着土豆,老汉也不说话。一把刀,三两下,一个土豆就变成了一个圆柱形。而后,他用刀沿着圆柱,开始削出一张又长又窄的片,将圆柱全部削完后,将切好的长片再卷起来,最后像切面条一样切好抖开,瞬间变成一根根一臂长的土豆丝……

那天,在一旁看傻了眼的爷们,终于明白,为啥老汉平时不靠锅边不拿刀勺,只是偶尔传个菜了。人家能耐收着使,是想给你留个饭碗罢了。

1.写人要抓住特点进行描写。说说第③段、第⑧段两处画线句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1)第③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⑧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⑥段的“把戏”能否改为“绝活儿”?

3.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 第①段中加点字“得”,意思是“必须”,体现了海爷府里雇人之挑剔。

B. 第③段中“这人是管家亲自领进来的”,其实已经为下文埋下伏笔,暗示了老汉不是一般人,身怀绝活儿。

C. 第⑧段详写老汉精彩灵巧的传菜,是小说的高潮,生动形象地写出老汉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D. 段以小灶师傅切土豆丝的功夫与老汉切土豆丝的绝活儿进行对比,从而突出老汉技高一筹。

4.阅读本文第段和链接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链接材料】“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啊!”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地传播开来。

……                                 

——《皇帝的新装》

这两篇文章在结尾处都揭开了真相,试分析它们在揭示真相和表现主题方面有何不同。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根据要求作文

亲爱的同学,你踏入初中校园的大门已半年有余。这半年的学校生活中,你肯定会遇到这样的一个人:在你迷惘徘徊时,他(她)会及时点拔你;在你萎靡颓废时。他(她)会马上鼓舞你;在你失败失意时,他(她)会迅速安慰你;在你艰难尴尬时,他(她)会当即援助你;在你成功忘形时,他({她)会立即警醒你……你的心中曾多次涌起感动。请拿起你手中的笔,书写你的一次亲身经历和感动!

    请你以“那一次,幸亏有了他(她)”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要求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班名和人名。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