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课时同步君》2017-2018学年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下 第3课 回忆鲁迅先生
一、综合性学习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本文作者是现代女作家_______,主要作品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 等。

 

二、字词书写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给下面加点的字词注音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踌躇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一阖眼睛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根据下列句子中的拼音写也相应的汉字。

许先生忙着家务跑来跑去,也没有对我的衣裳加以jiàn_________赏。

许先生有点jiǒng_________了。

心里存着无限的期望,无限的要求,用了比祈祷更qián_________诚的目光。

许先生很镇静,没有wěn_________乱的神色。

 

三、句子默写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下面是鲁迅先生的一句诗,请写出下一句。

横眉冷对千夫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选择题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根据语境和所给字义,在下列句子横线处选填汉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任国家领导人要求大会发言要言简意       (赅,骇),不需要絮絮叨叨,连篇累牍。

“赅”有“完备”“全”的意思,而“骇”有“惊吓”“震惊”的意思,所以横线处应填“赅”。

B. 我们应该因地     (制,治宜,将运河两岸打造成真正的绿色花园。

“制”有“拟定、制定”的意思,而“治”有“治理”的意思,所以横线处应填“治”字。

C. 科技工作者在搞科学研究时一定要深思熟虑、细致入微,切莫    笑大方(怡贻)。

“怡”有“愉快”的意思,而“贻”有“遗留”的意思,所以横线处应填“贻”。

D. 中美两国在一些问题上出现纷争,这是正常的。我们不能一叶    目(障,嶂),不见泰山,应该看到对话与合作仍是两国关系的主流。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结合语境,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或俗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每一段新征程的开启,总让人充满憧憬。从新起点继续出发的中国,如何  ①  ?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逐梦史”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艰辛探索,顺应了社会进步的时代潮流,进行着  ②  的改革创新,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人间正道。今日中国距离民族复兴梦想,依然是  ③  。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所罕见的困难。但我们坚信 ④  ,只要我们有信心,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勇于攻坚克难,就一定能打开中国发展新局面、开创中国道路新境界。

A. ①众人拾柴火焰高            ②与日俱增        ③四面楚歌            ④滴水穿石

B. ①众人拾柴火焰高            ②坚定不移        ③行百里者半九十    ④滴水穿石

C. 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②坚定不移        ③行百里者半九十    ④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D. 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②与日俱增        ③四面楚歌            ④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结合语境,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标点符号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沼泽是多么色彩斑斓啊    它何以有色彩    是它的主人们色彩缤纷,让沼泽也有了灿烂的容颜。像丹顶鹤头上的那一点红,可算是世界上最耀眼的鲜红了   像白鹭通体那如雪的羽毛,也算是自然界中最洁白的色彩了;还有一种绿头野鸭    这里被喻为鸟类的国际机场

A              B ……

C 。             D ……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结合语境,对下面文段中有关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这里是大自然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  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于是,我又回忆起另一个画面,这就在所谓黄土高原!那边的山多数是秃顶的,然而层层的梯田,将秃顶装扮成稀稀落落有些黄毛的癞头,特别是那些高秆植物颀长而整齐,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在晚风中摇曳,别有一种惹人喜爱的姿态。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几乎透明似的,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远看山顶的谷子丛密挺立,宛如人直立的头发,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牛和掮着犁的人形出现,他们姗姗而下,在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的背景上,成就了一幅剪影。

A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运用反问,加强语气,强调有了人类的活动,自然变得生动起来,突出了人类的伟大。

B.文段中运用装扮一词,将层层梯田拟人化,生动地表现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成果。 

C.文段中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运用比喻,形象地表现了高杆植物的高而多的特征,突出了自然的神奇。

D.文段中天是那样的蓝,几乎透明似的,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运用夸张,将月光下天蓝的程度、山顶的轮廓描绘出来,也为下文的归耕剪影做铺垫。

 

五、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

鲁迅先生 的休息,不听留声机,不出去散步,也不倒在床上睡觉,鲁迅先 生 自己说:

“坐在椅子上翻一翻书就是休息了。”

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客人若在家吃饭,吃过饭又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吃完茶走了,或者还没 走就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陪到夜里十二点,这 么长的时间,鲁迅先生都是坐在藤躺椅上,不断 地吸着烟。

客人一走,已经是下半夜了,本来已经是睡觉的时候了,可是鲁迅先生正要开始工作。

在工作之前,他稍微阖一阖眼睛,燃起一支烟来,躺在床边上,这一支烟还没有吸完,许 先生差不多就在 床里边睡着了。(许先生为什么睡得这样快?因为第二天 早晨六七点钟就要起来管 理家务。)海婴这时也在三楼和保姆一道睡着了。

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也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白萨萨的了 ,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

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大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

海婴从三楼下来了,背着书包,保姆送他到学校去,经过鲁迅先生的门前,保姆总是吩咐他说:

“轻一点儿走,轻一点儿走。”

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 亮亮的 。

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

一双拖鞋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上边睡着了。

1.从鲁迅先生陪客人一事中,你能体会出鲁迅怎样的精神品质?

2.结尾一段的描写有什么含义?

3.本文作者萧红是鲁迅先生的学生,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的作家。通过这篇文章,你了解了哪些事情?

4.作者强调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你有什么新的理解?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四)阅读下面语段, 完成下列小题。

鲁迅自传

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父亲是读书的;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底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我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我底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了,分在机关科。大约过了半年,我又走出,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但待到在东京的预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进了仙台(Sen-dai)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我又想往德国去,也失败了。终于,因为我底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我便回到中国来;这时我是二十九岁。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我在留学时候,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初做小说是一九一八年,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做来登在《新青年》上的。这时才用“鲁迅”的笔名(Pen-name);也常用别的名字做一点短论。现在汇印成书的有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一本论文,一本回忆记,一本散文诗,四本短评。别的,除翻译不计外,印成的又有一本《中国小说史略》,和一本编定的

《唐宋传奇集》。

一九三○年五月十六日

1.文中加线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鲁迅到广东后,“四月辞职”中的“四月”暗含了一个重大事件,它是哪个重大历史事件?鲁迅为什么要辞职?

3.本文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体现了全文的一个什么特点?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怀鲁迅

①真是晴天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鲁迅的死。

②发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③二十二日上午八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④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⑤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的、更猛烈的寂光。

⑥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晨钟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⑦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进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1.对第⑥段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表达了作者因鲁迅之死而产生的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忧虑。

B. 我们能出现鲁迅这样的伟大的人物,说明我们的民族是很有希望的。

C. 鲁迅这样伟大的人物死了,预示着我们的民族没有希望。

D. 表达了作者对鲁迅之死的无比痛惜和对奴隶性很浓的社会的憎恨。

2.对结尾“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理解正确的项是(   )

A. 点明时间,照应前文。

B. 渲染悲凉的气氛,烘托人们的悲愤之情。

C. 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让人们在悲愤中看到光明和希望。

D. 微红的新月是胜利之光,鼓舞人们去迎接美好的明天。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