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山东省泰安市2018届九年级选优模拟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或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丕如其言,以大簏载(zài)绢入。使者看簏中,果绢也,回报曹操。操因疑修(zèn)害曹丕,愈恶之。

B. 小城镇的文庙十有八九(tān)塌破败,只剩断壁残(yuán)埋没于蓬荆棘之中,成为鸟兽栖聚之地。他这一作 ,一烧香,只吓得麻雀满天飞叫,野兔望影而逃。

C. 于是一幕从来没有演出过的残酷的求生悲剧就开始了---病人一路爬着,病狼一路跛( bǒ)着,两个生灵就这样在荒原里托着垂死的躯壳( ké),相互猎取着对方的生命。

D. 为了割下这颗生满(qiú)须的大头子(guì)手贴近它做成陷,切所有的静脉动脉。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

B. 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声嘶力竭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

C. 对于叔叔回国这桩有条不紊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

D. 《敬业与乐业》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无中生有造出来的。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

B. 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C. 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D. 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的文字与课文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

B. 夫战,勇气也。吾视其辙乱,望其旗糜,故逐之。

C.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D. 僵卧孤村不自衰,尚思卫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错误的一项是 (    )

A. 尽管阳光一千次对它背过脸去,它却终于把粗壮的双臂伸向光明的天顶,把伟岸的成材无私奉献给人们。 ”这句活中加点的词依次为连词、副词、助词、形容词。

B. “前倨后恭”“仓皇逃窜”“行为不正”“隔膜起来”依次是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补短语。

C. “秋日的艳阳把林子里墨绿的松、金色的唐棋、橘黄的杨、火红的枫,打扮得五彩缤纷。"这个句子的主干是“艳阳打扮”。

D. “如果一个人一旦达到它的顶端,他就会掉下来摔得粉身碎骨。但是任何人都很难从那样的高度摔下来。”这个二重复句的第一重是假设关系。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下列关于名著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 《繁星》《春水》是现代女作家冰心创作的诗集。作品仿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形式,抒写了作者的感想和回忆。

B. 《水浒》中宋江因怒杀阎婆惜而被官府判了死罪,在江州刑场上被以晁盖为首的梁山好汉搭救,最终上了梁山。

C. 《我的叔叔于勒》作者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其代表作有《羊脂球》《悲惨世界》等,他与《变色龙》的作者俄国的契诃夫,《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作者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D. 有人把鲁迅两部小说集嵌入悼念他的挽联中,上联:“译著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   。”下联:“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    。”上下联依次应填入“彷徨”“呐喊”,《故乡》《孔乙己》就选自上联所填小说集。

 

二、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7.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①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只有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辗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经过速成的新建筑物衬托,绿得很深沉。公共汽车在树旁插下站牌,让下车的人好在树下从容撑伞。②入夜,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漏了秘密,很湿、也很诗意。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里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无数次,任他依然绿着。  ……

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以七十哩的速度对准树干撞去。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A于是这一天来了,③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这次屠杀排在深夜进行,为了不影响马路上的交通。夜很静,像树的祖先时代,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一切预定,一切先有默契,不再多言。与树为邻的老太太偏说她听见老树叹气,一声又一声,像严重的气喘病。伐树的工人什么也没听见,树缓缓倾斜时,B④他们只发现一件事:原来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豁然开旷,像拓宽了几尺

尸体的肢解和搬运连夜完成。早晨,行人只见地上也碎叶,叶上的每一平方公分仍绿。绿世界的残存者已不复存,它果然绿着生、绿着死。缓缓的,路面上染着旭辉;缓缓的,清道妇一路挥帚出现。她们戴着斗笠,包着手臂,是树的亲戚。扫到树根,她们围年轮站定,看着那一圈又一圈的风雨图,估计根有多大,能分裂多少斤木柴。一个她说:昨天早晨,她扫过这条街,树仍在,住在树干里的蚂蚁大搬家,由树根到马路对面流成一条细细的黑河。她用作证的语气说,她从没见过那么多蚂蚁,那一定是一个蚂蚁国。她甚至说,有几个蚂蚁像苍蝇一般大。她一面说,一面用扫帚画出大移民的路线,汽车轮胎几次将队伍切成数段,但秩序豪不紊乱。对着几个睁大眼睛了的同伴,她表现了乡村女子特殊的丰富见闻。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告诉体内的寄居者。于是小而坚韧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他们远征而来。C每一个黑斗士离巢时先在树干上绕行一匝,表示了依依不舍。这是那个乡下来的清道妇说的。这就是落幕了,她们来参加了树的葬礼。

两星期后,根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成陷阱,切段所有的静脉动脉。时间仍是在夜间,这一夜无星无月,黑得像一块仙草冰,D他们带着利斧和美制的十字镐来,带工作灯来,人造的强光把举镐挥斧的影子投射在路面上,在公寓二楼的窗帘上,跳跃奔腾如巨无霸。汗水赶过了预算数,有人怀疑已死为朽之木还能顽抗。在陷阱未填平之前,车辆改道,几个以违规为乐的摩托车骑士跌进去,抬进医院。不过这一切都过去了。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1.对文中划横线的四句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骨粉”运用比喻,将锯出的粉末比作“骨粉”,突出人类的残忍。

B. 写出了大树为世间珍奇之物,即便被砍伐也依然奉献着,为人类带来更多福利。

C. 这句话表现了蚂蚁对大树的感恩与依恋之情。

D. 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刽子手”恣肆杀戮的丑态,表达作者强烈的厌恶与谴责。

2.下面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作者在行文之间流露出对大树的依恋哀悼之情,但作者也清楚地认识到大树的命运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必然,大树的悲剧结局是无可避免的。

B. 文中说“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而不说“交通专家决定砍去那棵树”,意在表现交通专家的专横,也表现大树不可改变的悲剧结局。

C. 散文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中饱含作者的爱憎感情,如“让下车的人好在树下从容撑伞”“它们的传统是引领受戮,即使是神话作家也不曾说森林逃亡”。

D. 大树最终在电锯声中倒下了,大树的叹息是对一个生命结束的惋惜和无奈,隐含作者对只顾建设发展,破坏自然的短视行为的忧虑和非议。

3.对这几段文字语言特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生动流畅,情感浓厚

B. 文采斐然,词句典雅

C. 准确传神,富有张力

D. 叙议结合,观点鲜明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父亲突然很狼狈,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

母亲突然很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楣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5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他答道:"2法郎50生丁。"

我把5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2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3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1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1.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写吃牡蛎一节的主要作用是让“我”看得清父母虚伪的真面目。

B. 刻画人物有明有暗,有虚有实,有详有略,写出了层次,突出了重点。

C. 第一个“狼狈”写出了菲利普“受窘的样子”,第二个“狼狈”指于勒在“我”面前感到很难堪。

D. 于勒得到十个铜子的小费,就“赶紧致谢”的细节说明于勒已经认出了“我”,用“感谢”掩饰内心不安。

2.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烘托了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与刚上船时的美好心情形成鲜明的对比。

B. “紫色的阴影”语义双关,既实指哲尔赛岛,又象征蒙在菲利普夫妇心头的阴影。

C. 用景物描写表现菲利普夫妇希望化为泡影的失望透顶的内心世界。

D. “紫色的阴影”暗示资本主义社会令人窒息的家庭关系。

3.对文中人物分析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的人物刻画,特色鲜明。小说人物寥寥,但手法多样。

B. 作品中的菲利普是个既可鄙又可怜的形象。

C. 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因而着墨较多

D. 菲利普的女儿、女婿等人物,一笔带过,只起陪衬烘托作用

4.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表现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的人物,在语言动作中有内心世界的表露。

B. 小说的情节,在平铺直叙中有波澜起伏。

C. 小说的描写,在冷峻奢华中有锋芒。

D. 小说的幽默,在轻浅素淡中有辛辣。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启蒙,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一个人飞奔去迎,走到半路,遇着胡屠户来,后面跟着一个烧汤的二汉,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正来贺喜。进门见了老太太,老太太大哭着告诉了一番。胡屠户诧异道:"难道这等没福?"外边人一片声请胡老爹说话。胡屠户把肉和钱交与女儿,走了出来。众人如此这般,同他商议。胡屠户作难道:"虽然是我女婿,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我听得斋公们说:打了天上的星宿,阎王就要拿去打一百铁棍,发在十八层地狱,永不得翻身。我却是不敢做这样的事!"邻居内一个尖酸的人说道:"罢么!胡老爹,你每日杀猪的营生,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阎王也不知叫判官的簿子上记了你几千铁棍;就是添上这一百棍,也打甚么要紧?只恐铁棍打完了,也算不到这笔帐上来。或者你教好了女婿的病,阎王叙功,从地狱里把你提上第十七层来,也不可知。"报录的人道:"不要只管讲笑话。胡老爹,这个事须是这般,你没奈何,权变一权变。"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把方才这些小心收起,将平日的凶恶样子出来,卷一卷那油晃晃的衣袖,走上集去。众邻居五六个都跟着走。老太太赶出来叫道:"亲家,你只可吓他一吓,却不要把他打伤了!"众邻居道:"这自然,何消吩咐。"说着,一直去了。

来到集上,只见范进正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胡屠户凶神似的走到跟前,说道:"该死的畜生!你中了甚么?"一个嘴巴打将去。众人和邻居见这模样,忍不住的。不想胡屠户虽然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心里到底还是怕的,那手早起来,不敢打到第二下。范进因这一嘴马,却也打晕了,昏倒在地。众邻居一齐上前,替他抹胸口,捶背心,舞了半日,渐渐喘息过来,眼睛明亮,不疯了。众人扶起,借庙门口一个外科郎中的板凳上坐着。胡屠户站在一边,不觉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自己心里懊恼道:"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想一想,更疼的狠了,连忙向郎中讨了个膏药帖着。

1.对画线句子中的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项是 (  )

A. “尖酸”用得好,表现出这位邻居很善良,希望胡屠户尽快救治范进。

B. “小心”“拿”字用得好,写出了胡屠户现在只能是装出凶恶的样子,与之前形成强烈对比。

C. “笑”字用得好,写出了众人和邻居因为范进的病马上就好了而高兴。

D. “颤”字用得好,把胡屠户打得太狠表现了出来。

2.选文中,对众邻居的描写,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有的邻居比较冷静,能帮忙说句话、力所能及地做点事。

B. 众邻居的前后表现能反映出科举制度下的世态炎凉。

C. 从众邻居的表现看.变化的是对范进的态度,不变的是趋炎附势的嘴脸。

D. 从选文看,众邻居的表现只是陪衬,主要是突出胡屠户的嗜钱如命。

3.下面对选文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 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故事的基本情节使用夸张手法虚构出来的 。

B. 作者对范进的疯态进行浓墨重彩的描摹,直接鲜明、辛辣的鞭挞了科举制度的罪恶。

C. 选段中的细节描写,揭示了范进内心和外形上的矛盾,更增强了讽刺艺术的魅力。

D. 作者将主观情感融于客观叙述中,一无贬词,却让人深感范进的可怜、可悲、可鄙。

4.下列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  )

A. 文章写范进见报贴后“看了一遍,又念一遍”的原因是喜讯来得太突然,不敢轻易相信。

B. 语言描写中“噫!好了!我中了!”写出范进惊喜过望的心情。

C. 用“爬将起来”“拍着手大笑”“飞跑”这些动作描写,写出范进狂喜致疯的可笑丑态。

D. 用“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这些外貌描写,表达了作者深切的同情。

 

三、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阅读范仲淹的《渔家傲》,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渔家傲》的题目是秋思,全词中点明秋思的句子是(  )

A.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B.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C.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D.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下面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上片着重抒情,而情中有景;下片着重写景,而景中有情。

B. “衡阳雁去无留意”以南归大雁景径去不返,反衬出边地的荒凉,这是托物寄兴。

C. “燕然未勒归无计”化用典故,表明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无从谈起。

D. 全词情调苍凉悲壮,感情陈挚抑郁,一扫花间派柔靡无骨、嘲风弄月的词风,成为后来苏轼、辛弃疾豪放词派的先声。

3.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词的上阕写的是边塞景象。既有整个“塞下”“千嶂”的雄阔背景,又有“雁去”“边声”“长烟”“落日”的典型景象,秋天的萧瑟,塞上的荒僻,烘托了早闭的孤城,描画得十分生动,简直像一幅艺术摄影。

B. 词的下阕表现将士们在艰苦抗敌的同时怀念家乡的心情。由生活细节的描写转入人物内心刻画。所见所闻,严霜羌笛,时间也由薄暮转到深夜。“人不寐”更有丰富的内涵。

C. “将军白发征夫泪”好似人物特写镜头,白发将军面对浊酒而沉思,战士们徘徊于寒夜,脸上的泪痕说明他们内心的苦闷,也反映了孤城陷入重围,危在旦夕,扣人心弦。

D. 这首词是咏叹边防将士内心的抑郁的,它的风格是沉郁悲壮而不消沉,意境开阔雄浑,词风和“苏辛”相似,当属“豪放”一派。

 

四、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古诗词中有许多和树有关的句子,你知道有哪些?写出三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根据意思写出比喻人的惯用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作为研究者,_________。然而,问题意识缘何而来?我们常说开拓创新,开拓和创新的起点何在?我认为有一点很重要,___________。有了这种精神,才能够发现问题,并形成问题意识。所谓新观点、新见解,离不开对旧观点、旧见解的怀疑和批判。人类文明的发展,__________,但发展和进步的直接动力源离不开质疑与批判。

 

五、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阳城,字亢宗,定州北平人。城谦恭简素,遇人长幼如一。远近慕其行,来学者迹接于道。闾里有争讼,不诣官而诣城决之。有盗其树者,城过之,虑其耻,退自匿。尝绝粮,遣奴求米,奴以米易酒,醉卧于路。城怪其故,与弟迎之,奴未醒,乃负以归。及觉,痛咎谢,城曰:“寒而饮,何责焉?”山东节度府闻城义者,发使遗五百缣,戒使者不令返。城固辞,使者委而去,城置之未尝发。会里人郑俶欲葬亲,贷于人无得,城知其然,举缣①与之。德宗召拜右谏议大夫,遣长安尉杨宁赍束帛诣其家。

初,城未起,缙绅想见风采。既兴草茅,处谏诤官,士以为且死职,天下益惮之。及受命,它谏官论事苛细纷纷,帝厌苦。而城方与二弟延宾客,日夜剧饮。客欲谏止者,城揣知其情,强饮客,客辞,即自引满,客不得已,与酬酢,或醉仆席上,城或先醉卧客怀中,不能听客语。常以木枕布衾质钱,人重其贤,争售之。每约二弟:“吾所俸入,而可度月食米几何,薪菜盐几钱,先具之,余送酒家,无留也。”服用无赢副,客或称其佳可爱,辄喜,举授之。有陈苌者,侯其得俸,常往称钱之美,月有获焉。

及裴延龄诬逐陆赞等,帝怒甚,无敢言。城闻,曰:“吾谏官,不可令天子杀无罪大臣。”乃约拾遗王仲舒上疏极论延龄罪;慷慨引谊,申直赞等,累日不止。帝大怒,召宰相抵城罪。顺宗方为皇太子,为开救,得免。然帝意不已,欲遂相延龄。城显语曰:“延龄为相,吾当取白麻坏之,哭于廷。”帝不相延龄,城力也。

城出为道州刺史,州产侏儒,岁贡诸朝,城哀其生离,无所进。帝使求之,城奏曰:“州民尽短,若以贡,不知何者可供。”自是罢。赋税不时,观察使数诮责。观察府遣判官督赋,至州,怪城不迎,以问吏,吏曰:“刺史以为有罪,自囚于狱。”判官惊,驰入,谒城曰:“使君何罪?我奉命来候安否耳。”留数日,城不敢归,寝馆外以待命。判官遽辞去。顺宗立,召还城,而城已卒,年七十。

注释:①缣:丝织品(节选自《新唐书·阳城传》)

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里人郑俶欲葬亲,贷于人无得,城知其然,举缣与之。

(2)常以木枕布衾质钱,人重其贤,争售之。

(3)观察府遣判官督赋,至州,怪城不迎,以问吏。

2.结合选文,说说阳城是个怎样的人?

 

六、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5.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天道立秋(张承志)

(1)那一年立秋日,是个神秘的日子。

(2)年复一年地,北京人渐浙开始从春末就恐怖地等着入伏。一天天地熬,直到今年是一刻刻地熬。长长无尽的北京苦夏,在这一回简直到了极致。

(3)一点一点地挨着时间;无法读书,无法伏案。不仅是在白昼,夜间也是潮闷难言,漆黑中的灼烤实在是太可怕了。

(4)我有时独自坐在这种黑热里,心尖有一块红红的煤火,永无停止地折磨着自己。似乎又全靠着它,人才能与这巨大的黑热抗衡。久久坐着,像是对峙。

(5)天亮以后几个时辰,大地便又堕入凶狠的暴烤。有谁能尽知我们的苦夏呢?

(6)街上老外,满脸汗水。

(7)度夏的滋味、中国人是说不出的。

(8)后来愈热愈烈,我几乎绝望。再这样热下去,连我也怀疑没有天理了。

(9)可是,那一天是立秋。上午我麻木地走进太阳的暴烤。我已经不信任节气,不相信北京今年夏天还能立秋,我已经决心和这个毒日头熬到底了。那一天,家家户户的月份牌和挂历上都印着8月8日,立秋。可是我没有半点预感。我没有任何对于它的期待,没有想象那种享受。在久久的煎熬中,预感与灵性,以及想象,都真的萎蔫了。

(10)火一样的上午,过去了。

(11)中午时我还是没有预感。只是挤命做着自己最爱做的一件事。这是一种唯一的度命方式。在恐怖的酷热中,一切都呈着残酷感,但又呈着难言的美。

(12)走进下午的阳光时,我看见人的影子在蠕动。我觉得胜利的感觉浮在自己颊上。生命又战胜了,我默想,这样活着如同战士。

(13)下午的阳光开始显得五彩摈纷,美丽得让人忘却了残酷,异想天开地看见一丝温柔。如同一个在四面戈壁沙漠中的扳道工,突然听见身后传来一声低低的、女性的唤声一样。即使如此在那个瞬间里我也并没有意识到它。

(14)突然觉出“凉爽”的一刹那,我怔了一怔。那低低的唤声正阴柔地浸漫而来,一瞬之间,不可思议,永远汗流浃背的身体干了。我吃惊地回顾,发现行人们北京人们都在彼此顾盼。接着,满树叶子在高空抖动了,并没有风,只是树杈间传来一个讯号。我差一点喊出来,一切是这样猝不及防,只在那分秒之间,凉爽的空气便充斥了天地人间。

(15)我几乎想落泪。久久的苦熬居然真能结束,立秋是真实的。只这样怔了一刹那,天空中那凉爽开始疾疾运行。如同有一只无形的巨手,按动了一个无形的天道的开关,把怜悯和公正一同随着凉爽送进了这个苦难世界。蓝天顿失了那种炫目的光亮,此刻蓝色纯正。风升得更高,连梢尖上的叶片也在凝思-但是涌涌的凉爽漫天盖地而来,在这一个时刻之中消除了全部往昔的苦热。

(16)我感动地站在大街正中。

(17)我在沉默着呐喊。我是证人,我证明天理的真实。凉爽溶化着抚摸着我。它是证人,它证明我坚持到了今天。

(18)立秋……中国简练的总结呵。那个时刻里我突然懂得了古典的意味。古人的遭遇,古人的忍耐,古人的感受与判断,以及古人的划分与总结。立秋二字,区别凉热,指示规律,它年复一年地告诉我们这些愚钝的后人天道有序,一切都在更大的掌握之中。

(19)从那一刻立秋之后,我和北京人便享受着凉爽的快感。人人都心平气和了,等着下一个更痛快的节气。同南方北方的人们交流,大都感受略同。立秋律,执法全部中国。听说,有个老外在立秋那天激动地说:你们中国人的节气真棒!

(20)回想以前许多年都没有留心。年年立秋,我都没有感性。也许是从未经历过这样一个残酷的苦夏吧,也许是因为从小缺少关于天道的教育。

(21)沐浴着广袤无际、阴柔轻漫的凉爽,我久久感动着。从那立秋的时刻至今,我每一天每一瞬都意识着这秋之伟力。我不再迟钝,不错分毫,我用肉躯和心,一点一点地品味着、记录着。我想证明天道的存在;但我已经预感到证明的艰难。

(22)因为,中国早就证明完毕,而且语言简练至极,仅仅用了两个字。

1.从苦夏到立秋,“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阅读全文,加以概述。

2.下面是文中关于“凉爽”到来那一刻的一组描述。

那低低的唤声正阴柔地浸漫而来

只在那分秒之间,凉爽的空气便充斥了天地人间。

但是涌涌的凉爽漫天盖地而来,在这一个时刻之中消除了全部往昔的苦热。

结合加点词,联系上下文,分析作者这样描述的作用。

3.阅读散文可以沿着作者的思想情感脉络,读出文章的意蕴,获得自己的感悟。阅读下面句子,结合文章内容,联系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陈述你的理解和思考。

“我”:我是证人,我证明天理的真实。

“我”:立秋……中国简练的总结呵。那个时刻里我突然懂得了古典的意味。

“我”:我不再迟钝,不错分毫,我用肉躯和心,一点一点地品味着、记录着。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材料二  春秋时出现,西汉时完善,使用至今。比如人们会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等谚语来组织农事活动,中医养生与治病也会跟着节气走。还有很多活动与节气的内涵相关,如某集团推行“惊蛰计划”以彰显“ 不甘潜伏,勇于探索”的精神

材料三   冬至日后,白昼逐渐变长,古人认为这是天地间阳气恢复的体现,所以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我国民间对冬至很重视,大家围炉温酒,团聚闲话,把冬至当作一个重要节日,因此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日,温州民间有“过了冬至大一岁”的说法,在这一天给孩子吃汤圆,教导孩子一切事情都要比去年做得更好。

请结合《天道立秋》和以上几则材料的内容写一段话,介绍“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70字以内)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