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古诗句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不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报倾城随太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可怜白发生! (4)____________________,谁怕?_____________________。 (5)莽红尘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
2. 难度:困难 | |
理解性默写。 (1)《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把国家兴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于渔唱,表达作者内心寂寞悲凉的心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词中寥廓的意境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有相同意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十五从军征》诗中和贺之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 ,_______。 (5)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巧借地名,写出了形势险恶和境况孤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难度:中等 | |
格列佛在利立普特受到优待,作为条件他必须做什么?不包括下列那个选项( )。 A. 替国王递送信件 B. 帮助工人搬运石头修建王宫 C. 讲解欧洲政府、宗教、法律、风俗 D. 参加战斗摧毁敌人
|
4. 难度:困难 | |
下列的说法,与作品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方鸿渐从北平大学毕业后,靠挂名岳父资助出国留学四年,游历三国,却身无长物,从德国人那里高价买了一纸假文凭回国。 B. 方鸿渐在上海的工作和生活陷入困境后,就和赵辛楣等人一起到三闾大学任教。没想到,三闾大学帮派分立、勾心斗角,任教不易。 C. 方鸿渐与孙柔嘉在三闾大学日久生情,当方鸿渐成为学校帮派之争的牺牲品时,两人决定一起离开,经桂林到香港,并在香港结婚。 D. 与妻子回到上海后,方鸿渐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在一家报社做些杂活。后来方鸿渐失了业,又因生活琐事与妻子吵架,最后决定再到重庆去找赵辛楣。
|
5. 难度:中等 | |
下列的说法,与作品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苏文纨和方鸿渐是大学同学,她颇有意在回国坐船期间,给方鸿渐一个亲近的机会。没提防被同舱的鲍小姐抢了先。 B. 鲍小姐由未婚夫出资到伦敦学产科。在回国的船上,与方鸿渐发生一夜情后,她便抛弃了方鸿渐,做好上岸后见未婚夫的准备。 C. 唐晓芙是方鸿渐认真爱着的“真正的女孩子”。两人在苏文纨家相识,后因误会分手;方鸿渐在去三闾大学的途中,听说她去了内地。 D. 在三闾大学,刘小姐故意把剧本借给方鸿渐,希望方鸿渐借还书的机会去看她。方鸿渐虽不情愿,但依照礼尚往来,还是亲自去还书。
|
6. 难度:困难 | |
《我是猫》的作者是谁?这部小说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借用一只猫的眼睛看世界。同时小说中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给你印象最深的是谁?结合故事情节说一说他(她)的形象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难度:中等 | |
《格列佛游记》作者是谁?《格列佛游记》讲述的是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按照先后按顺序写)等地的经历。请你回想这部书的细节,然后回答:格列佛如何从大人国逃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父亲的油菜花 曾剑 ①记得刚上高一那年,春节刚过,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乡村静下来。我整日不出屋,坐在床头,等待父亲的脚步声。我常常是从清晨等到深夜,在风吹松枝的瑟瑟声里,慢慢睡去。 ②父亲每天都出门,与其说是给我借学费,不如说是逃避。他心里清楚,正月里,山里人讲禁忌,不愿拿钱借人。他目光躲闪,一直不敢面对我。偶尔我们目光相撞,我捕捉到的,是他满眼的愧疚。 ③我眼前浮现出开学时,教室里的情景,交了学费、领到书的同学,满脸喜悦;而我,独在教室一角,鸵鸟一样将头埋在臂弯里。从小学到初中,开学时的状况大都如此,我挺过来了。但现在,我突然对教室充满着惶惑与恐惧。 ④正月十五的鞭炮响彻山村,炸得我心里一阵慌乱。明天,正月十六,学校将正式上课。拖至正月十六还不去报到的,往往就自动辍学了。我也决定辍学,到武汉去打工。我这么想,心里就坦然了。夜的黑从头顶压下来,我倒头便睡。 ⑤记不清什么时候,父亲喊我起来,说:“走,跟我到有康的小卖店去。”有康是我家转弯抹角的亲戚,论辈分我叫他表舅。他在村口的三岔路开了一家小卖店。有康在柜台里的床上半卧。父亲在柜台外那张椅子上坐了,我就站在父亲身边。静坐一会儿,父亲直了直腰,他想说借钱的事。但他扫一眼有康那张倦怠不耐烦的脸,到底没说出来。父亲只说我,说我的学习成绩好,不读书可惜。 ⑥父亲一边说着,一边拿眼瞅有康。有康那张脸,并没有因我的成绩好而变得和蔼。父亲就说来杭鸡,说他打算办个养鸡场,先是买来杭鸡蛋,多少天孵出小鸡,多少天小鸡长成大鸡,多少天大鸡下蛋挣钱,同时孵出更多的小鸡。我了解父亲,他怕有康担心他还不起钱,便在借钱之前,用来杭鸡做铺垫。 ⑦我到现在也不知来杭鸡是个什么样子,甚至不知道“来杭鸡”三个字,是不是这么写。偶尔有人进来买东西,父亲停下来,等那人走了,他再接着他关于来杭鸡的描述。有康下了床,站起来,不断地打着呵欠,还斜眼扫着父亲,这是在下逐客令。父亲站起来,走到有康身边,隔着柜台,微低头,弯腰,膝盖好像也有些弯曲。他仰头看着有康,清了清嗓子,显然是在努力地说服自己,让自己有勇气张口借钱。但有康抢先封住了父亲的嘴。有康说:“现在生意不好做,民国时通往麻城的商道,早就不从这里过,你是知道的。四周的几个垸子,倒是上这里买货,都是赊账,我都快撑不下去了。”我看见父亲像被人抽了脊椎骨似的突然矮了下去。 ⑧我们走出小卖店,头顶那轮月,已偏向西天。“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父亲说。我明白父亲为什么说这句话,他是在暗示我,明天一切都会好起来,但是,我已经不相信明天了。父亲借钱时那个可怜的样子,深深地刺痛了我,我要走了,打工去。 ⑨夜在黎明中醒来。我像别的打工仔一样,一个蛇皮袋,塞着我的铺盖,向镇上走。在那里,我将坐上去武汉的汽车。 ⑩父亲送我,他在前面走。出了村口,他没走大路,选择了一条田间小道。父亲怕碰见熟人。太阳露出瑰丽的光,天似乎是豁然亮了。父亲突然停下来,指着满田的油菜说:“你看,咱家油菜花开了。”我扫了一眼,眼前一片碧绿。父亲说:“你仔细看。”我顺着他的手指,果然看见一株金黄色的油菜花,就在离我们几步远的地方。父亲说:“要不,你还是上学去吧,这油莱花都开了,太阳一晒,三两天就全开了。过些日子,天暖和了,就会结籽,籽饱满了,熟了,就是钱,够你交学费的。” ⑾父亲是在同我商量,更像是在乞求。他一直低着头,不正视我,只看着那朵金黄色的油菜花我摇头。但在那一刻,我看见满山的矮松、碧绿的油菜、还有万绿丛中这朵金黄色的油菜花。村子像一幅以绿为主色调的油画,美得令我心动。 ⑿我感到天地陡地一亮。阳光洒在油菜花上,这么多天,心里的阴霾,被那一片金黄驱得无影无踪。晨露沾在油菜花上,晶莹剔透。有一滴露珠,被松雀的鸣叫震落,似乎滑进了心田。我感到它的清凉。我的眼前,幻现出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心里陡起一股希望,像金黄色的火苗在燃烧。我的腿软了下来,似乎已无力迈向小镇。我放下蛇皮袋,坐在田埂上,低头,拔着田埂上的野草。眼泪悄然流出来,滴落在我的手背上,滴落在野草上,滴落在拔去野草的新鲜泥土上。 ⒀父亲提起蛇皮袋,将我拽起来。我们转身,沿着相反的方向,朝着学校走。高中三年苦读,成就了我的军校梦。如今,我成为一名军旅作家,而父亲,依然在山里。他老了,七十多岁了。我们不让他种田,父亲说,水田是弄不动了,旱田还是要种的。 ⒁父亲只种油菜。 (选自大别山飞鹰的博客) 1.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1)我常常是从清晨等到深夜,在风吹松枝的瑟瑟声里,慢慢睡去。(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父亲站起来,走到有康身边,隔着柜台,微低头,弯腰,膝盖好像也有些弯曲。(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进行赏析) 3.文中写道:“我放下蛇皮袋,坐在田埂上,低头,拔着田埂上的野草。”结合语境,写出“我”此时的心理活动。 4.对“父亲向有康借钱”描写详尽,下列对其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充分表现了父亲痛苦绝望的心情。 B. 用具体的情节,体现父亲为“我”筹学费的艰难。 C. 为下文写“父亲的油菜花”给“我”带来希望做铺垫。 D. 更能突出有康不顾亲戚情分,自私冷漠的形象。 5.文章的最后一段能否删掉?为什么?
|
9.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写《围城》的钱钟书 杨绛 要认识作者,还是得认识他本人,最好还是从小时候起。 钟书自小在大家庭长大,亲的、堂的兄弟共十人,钟书居长。众兄弟间,他比较稚钝,孜孜读书的时候,对什么都没个计较,放下书本,又全没正经,好像有大量多余的兴致没处寄放,专爱胡说乱道。钱家人爱说他有“痴气”。他确也不像他母亲那样沉默寡言、严肃谨慎,也不像他父亲那样一本正经。他母亲常抱怨他父亲“憨”。也许钟书的“痴气”和他父亲的憨厚正是一脉相承的。 钟书四岁由伯父教他识字。伯父是慈母一般,钟书成天跟着他。每天早上,伯父上茶馆喝茶,料理杂务,钟书总跟着去。伯父花一个铜板给他买一个大酥饼吃;又花两个铜板,向小书铺子或书摊租一本小说给他看。钟书吃了酥饼就孜孜看书,直到伯父叫他回家。回家后便手舞足蹈向两个弟弟演说他刚看到的小说:李元霸一锤子把对手的枪打的弯弯曲曲等等。他纳闷儿的是,一条好汉只能在一本书里称雄。关公若进了《说唐》,他的青龙偃月刀只有八十斤重,怎敌得过李元霸的那一对八百斤重的捶头子;李元霸若进了《西游记》,怎敌得过孙行者的一万三千斤的金箍棒。妙的是他能把各件兵器的斤两记得烂熟,却连阿拉伯数字1、2、3都不认识。钟书考大学,数学只考得十五分。 他有些混沌表现,至今依然如故。例如他总记不得自己的生年月日。小时候他不会分辨左右,好在那时候穿布鞋,不分左右脚。后来他和钟韩同到苏州上美国教会中学的时候,穿了皮鞋,他仍然不分左右乱穿。在美国人办的学校里,上体育课也用英语喊口号。他因为英文好,当上了一名班长。可是嘴里能用英语喊口号,两脚却左右不分;因此当了两个星期班长就给老师罢了官,他却如释重负。他穿内衣或套脖的毛衣,往往前后颠倒。或许这也是钱家人说他“痴”的又一表现之一。 那年他父亲到北京清华大学任教,寒假没回家。钟书寒假回家没严父管束,更是快活。他借了大批的《小说世界》、《红玫瑰》、《紫罗兰》等刊物恣意阅读。他父亲回家的第一件事是命钟书钟韩各做一篇文章;钟韩的一篇颇受夸赞,钟书的一篇不文不白,用字庸俗,他父亲气得把他痛打一顿。这顿打虽然没有起“豁然开通”的作用,却也激起发愤读书的志气。钟书从此用功读书,作文大有进步。钟书考入清华之前,已不再挨打而是父亲得意的儿子了。那时商务印书馆出版钱穆的一本书,上有钟书父亲的序文。据钟书告诉我,那是他代写的,一字没有改动。 钟书在他父亲的教导下“发愤用功”,其实他读书还是出于喜好,只似馋嘴佬贪吃美食:食肠很大,不择精粗,甜咸杂进。极俗的书他也能看的哈哈大笑。戏曲里的插科打诨,他不仅且看且笑,还一再搬演,笑得打跌。精微深奥的哲学、美学、文艺理论等大部著作,他像小儿吃零食那样吃了又吃,厚厚的书一本本渐次吃完。诗歌更是他喜好的读物。重得拿不动的大字典、词典、百科全书等,他不仅挨着字母逐条细读,见了新版本,还不嫌其烦的把新条目增补在旧书上。他看书常做些笔记。 钱家人常说钟书“痴人有痴福”。他作为书痴,倒真是有点痴福。供他阅读的书,好比富人“命中的禄食”那样丰足,会从各方面源源供应。(除了下放期间,他只好“反刍”似的读读自己的笔记,和携带的字典。)新书总会从意外的途径到他手里。他只要有书可读,别无营求。这又是家人所谓“痴气”的另一表现。 我认为《管锥编》、《谈艺录》的作者是个好学深思的钟书,《槐聚诗存》的作者是个“忧世伤生”的钟书,《围城》的作者呢,就是个“痴气”旺盛的钟书。我们俩日常相处,他常爱说些痴话,说些傻话,然后加上创造,加上联想,加上夸张,我常能从中体味到《围城》的笔法。我觉得《围城》里的人物和情节,都凭他那股子痴气,呵成了真人真事。可是他毕竟不是个不知世事的痴人,也毕竟并不是对社会现象漠不关心,所以小说里各个细节虽然令人捧腹大笑,全书的气氛,正如小说结尾所说:“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伤感,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令人回肠荡气。 1.结合文本,比较下面两个句子在表现人物的特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①只似馋嘴佬贪吃美食:食肠很大,不择精粗,甜咸杂进。 ②他像小儿吃零食那样吃了又吃。 2.文章标题为《写<围城>的钱钟书》,但却从传主小时候写起,侧重写他的日常生活,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3.钱钟书博学多能,学贯中西,被誉为“文化昆仑”。本文却说他“痴气”旺盛。“痴气”旺盛的钱钟书为什么会成为大学者?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
10.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本诗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则主要是写_______。(填2字) 3.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请描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5.请你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作一点赏析。
|
11.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一个年轻人要去远方,途中,遇一条恶狗挡道。年轻人并不与它对峙,而是绕道而行。一路人见了,对年轻人说,“一条狗你都怕,又怎么去远方呢?”年轻人说,“我不是怕狗,而是不想与狗纠缠”。路人摇摇头,笑了笑,转身而去。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