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一、句子默写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古诗文默写。

(1)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时不如地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

(4)予独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

(6)近年来,尊师重教气氛浓厚,社会对教师的期许日益增多,人们都希望教师一直无私奉献着,就像诗句中写的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划线字的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虚妄     (nǎn)    (chàng)     (jiǎo)揉造作      形销骨立

B.作辑     (xù)     (yóu)       自惭形秽(huì)       如雷灌耳

C.箴言     (huàn)   (chǐ)        (zī)不倦        鸠占雀巢

D.阔绰     (xiè)    (kuàng)     心无旁(wù)       根深蒂固

 

三、基础知识综合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文后各小题。

“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二句歌颂的是一种刚烈的人生,是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A(崇高  高尚)气节。中国古代士大夫讲为人处世之道,或以宁死不辱为美德,或以“大丈夫能忍胯下之辱”为可贵,故同样是解读项羽之死,唐代杜牧的《乌江亭》诗就作出了与李清照完全相反的判断,认为顶羽应该过江,“包羞忍耻”,以期“卷土重来”。但是,这两种为人处世原则的道德价值是不一样的。当外敌入侵、烽烟四起、民族危亡、生灵涂炭的紧急关头,“包羞忍耻”往往成为B(苟且偷生  苟且偷安)者的遮羞布,这时,发扬宁死不辱的刚烈精神就是尤为重要的了。正因为如此,李清照的这句诗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而杜牧的诗就不免视为强作翻案之语

(1)为文中括号处选择最恰当的词语。

A:_______ B:____

(2)文中划线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四、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下面是《祖国,烙在我的日月星辰》中两节诗,仿照其句式,另写一节诗。

我时常在梦里醒来   我时常在梦里醒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彷佛眼前浮现着绰绰人影   彷佛鼻尖弥漫着幽幽清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黑土地上碾出了沟壑纵横  那大洪水冲不垮五十六朵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门庭堆满谷物,也堆满欢笑声  花团锦簇彼此,也锦簇着山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选择题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水浒传》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英雄形象鲜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其中尤以宋江、吴用、林冲,鲁智深、李俊、武松、李逵、方腊等人最具神采。

B.19世纪后半叶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与俄国契诃夫和美国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其代表作品有《项链》《漂亮朋友》<羊脂球》<樱桃园》等。

C.辑录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故乡》等作品的《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和体验的散文集。

D.“记”,古代的一种综合运用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表达方式的游记类散文,如《小石谭记》:“说”是一种文体,写法自由,大多是借一事一物抒发作者的感想,如《爱莲说》《马说》。

 

六、课外阅读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为学一首示子侄

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注释):①资:天资,天分。②昏:愚钝。⑨逮:到,及。④材:才能。⑤倍人:“倍于人”的省略,高出别人。⑥鲁:迟钝、不聪明。⑦鄙:边远的地方。⑧自力者:自求上进的人。

1.请用斜线“/一给下面句子断句。(3处)

旦 旦 而 学 之 久 而 不 怠 焉 迄 乎 成 而 亦 不 知 其 昏 与 庸 也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人之为有难易乎  (    )   (2)明年    (    )

(3)贫者于富者日    (    )   (4)不如蜀鄙之僧  (    )

3.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之,则难者亦易矣              ②不足外人道。

B.①子何恃往                    ②可恃不可恃也

C.告富者                        ②将下骑送迎

D.然则昏庸聪敏之用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吾欲之南海,何如?

(2)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5.“二僧”的故事想说明什么道理?从全文看,作者主要使用什么方法说理?

 

七、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A.诗的一开头,“金蹲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著”、“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

B.“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

C.“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周文王;一位是商汤。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南朝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八、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文后各小题。

(甲)一动不动地坐着,犹如墙上色彩暗淡的画,眼睛盯着他细读着的那页书,嘴唇默默地闭着,——很容易让我细看个究竟,即使他是座塑像,也不会比他这样子叫人更容易看清了。他很年轻——也许是在二十八至三十之间——高挑个子,身材颀长。他的脸引人注目,像一张希腊人的脸,轮廓完美、长着一个笔直的古典式鼻子,一张十足雅典人的嘴和下巴。说实在,英国人的脸很少像他那样如此酷似古典脸型的。他自己的五官那么匀称,也许对我的不匀称便有点儿吃惊了。他的眼睛又大又蓝,长着棕色的睫毛,高高的额头似象牙一般洁白,被几络随意挂下来的浅色金发遮盖着一部分。

……我只觉得脸上—阵热辣辣的火烧,因为一提到结婚,就起了我种种痛苦而会使人激动的回忆。他们都看出了我的窘迫和激动。黛安娜和玛丽把目光从我涨得通红的脸上转向别处,以免我难堪。但是她们那位有些冷峻和严厉的哥哥却继续盯着我,直至他激起的不安,不但退得我脸红,还逼得我流下眼泪。

(乙)“全是因为他的胆量,你也可以说,因为他的善良,小姐。他要等所有的人在他之前逃出来了才肯离开房子。A跳了下来,他终于走下了那个大楼样,就在这时,轰隆一声,全都塌了下来。他从废墟底下被拖了出来,虽然还活着,但伤势严重。一根大梁掉了下来,正好护住了他一些。不过他的一只眼睛被砸了出来,一只手被压烂得很是厉害,因此医生卡特不得不立即截掉它。另一只眼睛发炎了,他连这只眼也看不见了。如今他又瞎又残,实在是束手无策了。”

……和我去了一趟伦敦,由一位著名的眼科医生医治,最终恢复了那一只眼睛的视力。如今他虽不能看得清清楚楚,还不能多看书或多写字,但可以不必让人牵着手就能走路,对他来说天空不再空空荡荡,大地不再是一片虚空。当别人把他的大儿子放到他怀里的时候,他能看得清这男孩继承了他本来的那双眼睛—又大、又亮、又黑。在那一时刻,他满怀激动地承认,上帝仁慈地减轻了对他的惩罚。

1.乙文中的“A”是谁?甲、乙两段选文中“他”的名字各叫什么?

2.甲选文划线句中“我种种痛苦而会使人激动的回忆一指什么?请从“整本书阅读”的角度,简要概括出来。

3.简·爱为什么没有选择年轻而英俊的表哥圣约翰?从中可概括出简爱具有哪些品格?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文后各小题。

勿忘提升“精神高度”

陈鲁民

①每个人都有两个高度,一是身体高度,一是“精神高度”。如果说身体高度是由父母决定、基因制约的,那么“精神高度”则是由自己决定、后天实现的。有的人既有身体高度,也有“精神高度”,那是最好不过;有的人虽然身体高度欠佳,却“精神高度”出色,比如,坐在轮椅上的霍金,高不过一米,却心骛八极,眼望苍穹,研究的是“高大上”的宇宙学;五短身材的鲁迅,终生关心的是民族素质的提高,以笔为枪,纵横驰骋,立起一座思想的高峰。

②还有一种人,虽然身高可羡,凛凛一躯,却是扶不起的阿斗,“精神高度”低得可怜。他们遇事无决断,做事怕担当,稍遇挫折便张皇失措,出师不利便想打道回府,成则趾高气扬,败则灰心丧气。而且,心胸狭窄,小肚鸡肠,受不得一点委屈,吃不了一点亏。这种人即便有丈二身高,也是地地道道的“精神侏儒”。

③如果说,身体高度体现的是一个人的生理特征,那么“精神高度”彰显的则是一个人的心理状况和精神内涵。身体高度难以提升,“精神高度”却大有提升的空间,而且应作为人生的最重要追求。

④勤奋读书可以提升“精神高度”。博览群书,勤读苦研,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就如同站在层层叠叠的书本上,“精神高度”想不高都不行。马克思为了写《资本论》,精读了2000多册有关的权威经济学著作,细研4000多种报刊杂志,就好比站在巨人肩膀上,刻苦钻研使他自己也成了精神巨人

⑤建功立业可以提升“精神高度”。一个人贡献越大,建树越多,事业越成功,功勋越卓著,就像脚下垫起一块块基石,其“精神高度”自然会高于平常人。孙中山领导革命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推翻帝制,实现共和;邓小平三落三起,初心不改,开启改革开放新征程,引领中国人民走上幸福之路。他们的“精神高度”令人高山仰止。

⑥服务奉献可以提升“精神高度”。领导干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自然会受群众拥戴,被群众赞扬,成为合格公仆。普通人积德行善,多做好事,多行善举,诚如《菜根谭》言:“平民肯种德施惠,便是无位的公相。”雷锋,普通一兵,个头不高,但无私奉献,热爱人民,捧上一颗爱心,做了无数好事,成为高如山岳的道德楷模,为世人所景仰所学习。

⑦修德养心可以提升“精神高度”。一个人思想境界高,学问见识广,自律标准严,品德高尚,志趣高雅,自然会德高望重,以德服人,“一览众山小”。“忠诚履行使命的模范指挥员”杨业功、“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林俊德、“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张超、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的吴孟超等,崇德向善,高风亮节,爱岗敬业,不辱使命,埋头苦干,为国家强盛人民幸福殚精竭虑,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宵衣旰食,其事业的高度和精神境界的高度少有人及,堪称全军楷模,足以彪炳史册。

⑧珠玉在前,先贤表率,我们每个人都应见贤思齐,努力提升自己的“精神高度”,决不当“精神侏儒”。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①②两段在文中有何表达作用?

3.选文第④段的划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请简要概括文章的论证思路。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文后各小题。

灶台

陈满意

炊烟是灶台盛开的花。

灶台像是一家之主,左右着乡下人的日子。“树大分杈,儿大分家”,在老家新媳妇接过门满一年就分家,而分家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支锅垒灶,过上“有锅才有家”的日子。另立炉灶时村里人总会想到父亲,父亲是村里有名的泥水匠,支灶台是他拿手的活儿。支灶台有一定的学问和规矩,烧起来要省柴,还要美观耐用。父亲充分考虑到柴草燃烧时发出的热量和使用时的方便,每次总能把灶台支出新意。

那时,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砌好后的灶台用石灰粉平、刷白,一口大锅坐在上面就可以“热锅”了。所谓“热锅”就是在新支起的灶台上做一顿饭,“热锅”既表达了主人的一番谢意,又检测了匠人的手艺。热锅时左邻右合都会到主人家祝贺,父亲总金醉醺醺的,十分得意地回家。

父亲用土坯垒起的我家的灶台,台面是泥灰抹的。厨房低矮、昏暗、潮湿,炊烟把厨房熏得黑黢黢的,房顶上挂着黑灰条,墙角缀着蜘蛛网。日子一长,灶面就会裂开道道深浅不一的缝隙,用洗碗布擦洗时,常常会沾起泥浆,总也抹不干净。

父亲从东家到西家忙着做些泥水活,母亲一个人忙里忙外,天天既要围着灶台转,又要打理田里的一切。父亲很少坐在灶膛前烧火,灶台属于母亲一个人的舞台。母亲从田里回到家时,总是风风火火连夹带拖地拽进一捆棒子秸放在灶台跟前,在她松手的霎间,抖落满地深秋的气息。母亲拿着一个小板凳,点着一小撮棒子叶,小心翼翼地送入灶膛内,一边挑起棒子秸叶,一边向灶膛吹着气,偶有一股浓烟从灶口窜出,整个厨房霎时被浓烟笼罩着。母亲深受其害,总是被熏得直流泪,呛得直咳嗽。

烧锅是一份苦差事,硬柴棍好烧,可不多,过多的是棒子秸和树叶,却都不耐烧,得寸步不离地在灶门口守着。但看着柴火在灶膛里翩翩起舞,又觉得十分温馨。棒子秸燃后的红炭轻如薄羽,在静静红光里脱下一件件白的衣衫,红的骨头越来越细,越来越薄,白的衣衫越脱越多,围着越来越小的骨头,火骨头脱光衣衫,松软地坐在火炉里,一火炉的白衣衫,层层翻卷,安详圆满,一如村里的长者从容走过的一生。揭开锅盖,会飘起一屋子的蒸汽,幸福便像饱和了一样,弥漫在周围,香喷喷地。

灶台烧起来,屋里暖了,人也暖了,整个岁月便都暖了起来。读初中时离家远,冬天来临时母亲每天做饭都会在灶膛里塞上一块红薯,让将灭未灭的灰烬慢慢地烘熟它。上学时,母亲把红薯掏出来,在两只手上不停地翻动着,一边翻动一边拍打红薯上的草木灰,然后用一块棉布包严实了交给我,让我带着一路上捂手,等到学校的时候,红薯也渐渐凉下来,很快就成了我的腹中之物,天气再冷我的手也从未冻坏过。

我们兄妹逐渐长大时,土灶台换成砖灶台并砌上烟囱,用水泥抹上光滑平整的灶面,灶身、烟囱全都抹上石灰,一片洁白。日子在母亲的侍弄下如灶膛里的火又红又旺。后来我们像散落的种子在城市的角落里生根发芽。吃饭的人少了,母亲说烧大灶废柴,父亲便扒了大灶支起精致的小灶,还贴上瓷砖,十分洁净、漂亮。灶台就这样烹调着母亲的苦乐年华,洗刷着生活日记里的一页页美与酸。

灶台开出的花是乡下人的图腾,只要灶膛里有火,日子就不会停止,乡下人的心里就会多一份安慰、踏实,家就永远那么温暖怡人。

1.文章围绕灶台依次写了四件事,请概括写出中间的两件事。

父亲为村里人和自己家垒灶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子女长大后,父亲为母亲支起精致小灶。

2.请简要概括文中父亲的形象特点。

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1)母亲拿着一个小板凳,点着一小撮棒子叶小心翼翼地送入灶膛内,一边挑起棒子秸叶,一边向灶膛吹着气,偶有一股浓烟从灶口窜出,整个厨房霎时被浓烟笼罩着。母亲深受其害,总是被熏得直流泪,呛得直咳嗽。  (从描写的角度进行赏析)

(2)棒子秸燃后的红炭轻如薄羽,在静静红光里脱下一件件白的衣衫,红的骨头越来越细,越来越薄,白的衣衫越脱越多,围着越来越小的骨头,火骨头脱光衣衫,松软地坐在火炉里。一火炉的白衣衫,层层翻卷,安详圆满。  (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4.如何理解“灶台开出的花是乡下人的图腾”在文中的含义?

 

九、作文题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易》日:“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听到一句话:“就差那么一点点儿。”请以“只差一点点”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