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一、基础知识综合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折的穿过了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夹带)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 有时候他遇到巉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着,前波后浪地起伏催逼,直到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和蔼可亲/心平气和地)地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静静地流着,低低地唱着,轻轻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这激电,这迅雷,使他心魂惊,疾风吹卷起他,大雨击打着他,他暂时浑浊了,扰乱了,而雨过天晴,只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有时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向他照耀,向他投影,清冷中带些幽幽的温暖:这时他只想息,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终于有一天,他远远地望见了大海,呵!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这大海,使他息,使他低头,她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大海庄严的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她的怀里。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折()    岩(chán B.xuán)    心魂惊gāi

C.què)   唱(yín D.息()       息(bǐng

2.文中画线的词语,书写错误的一项是(    )

A.悬涯 B.一泻千里 C.终结 D.奔腾

3.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夹带     心平气和 B.挟卷     和蔼可亲

C.挟卷     心平气和 D.夹带     和蔼可亲

 

二、选择题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唱着毕业的骊歌,回眸初中生活的阴睛雨雪,七彩校园里回响着我们青春的誓言和浓浓的师生情谊。

B.据业内专家估算,仅在我国,未来五年内大数据人才缺口就将超过130万人以上。

C.中国不仅有发展“一带一路”这一宏大倡议的决心,也有实现这一美好蓝图的能力。

D.由于电影《摔跤吧,爸爸》以真情动人,使它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深受广大观众赞誉。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艾青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他的成名作是《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此诗时第一次使用了“艾青”这一笔名。

B.莫泊桑,法国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C.《范进中举》是吴敬梓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该作品通过描写范进参加乡试中了举人一事,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刻画出了为科举考试喜极而疯的形象和趋炎附势热衷仕途,好官名利禄的社会风气。

D.我们所熟知的打虎英雄武松,他在《水浒传》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如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智取生辰纲等。

 

三、对比阅读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醉翁之    意:意思 B.泉香而酒测    冽:清

C.筹交错    觥:酒杯 D.佳木而繁阴    秀:茂盛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于”字的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行者休于树

A.万钟我何加焉 B.皆以美徐公

C.躬耕南阳 D.天将降大任是人也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的作者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晚年号六一居土,是北宋古文运动的代表。

B.甲文全文贯穿一个“乐”字,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和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

C.乙文直接表明作者喜爱丰乐亭的主要原因是此处地理位置偏远,无人搅扰,可以随心所欲地饮酒作乐。

D.甲乙两文都采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两篇文章都通过凝练的语言传神地描写了美丽的自然之景,抒发了自己的高尚情怀。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修 之 来 此 乐 其 地 僻 而 事 简 又 爱 其 俗 之 安 闲。

 

四、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折 杨 柳

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1.全诗写了哪些意象(即事物)?主要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2.诗歌的最后两句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分别作简要赏析

 

五、句子默写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补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怀旧空吟闻笛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云横秦岭家何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3)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直抒胸腔,表达作战目的和自己理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由十个名词构成,蕴含六种事物,表现了早行之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综合性学习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语言啄木鸟行动

小红搜集到《咬文嚼字》公布的“2017年十大语文差错”,其中“敬请期待”和“一言九鼎”两个词语榜上有名。请仔细品读,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不得体的礼貌用语“敬请期待”呈流行趋势。商店即将开张,商家总会挂出横幅:“开业在即,(A)敬请期待”;电视剧即将播出,电视台也会推出预告:“开播在即,(B)敬请期待”。

写出(A)(B)两处的正确用语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装潢公司在电视上承诺十九天完成家装工程,拖一天罚一千元;又在报纸上连续刊登巨幅广告,主题词是“一言九鼎十九天”。类似差错也见于其他商业宣传,如“当天发货,一言九鼎”。

两处的“一言九鼎”都使用不当,都应该使用哪个成语?说明理由。

成语: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让人,乃众妙之门

①沈从文先生的墓碑后面有这样的碑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每句最后一字巧妙地组成了“从文让人”。让人,可以说是沈从文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让人,让他得享八十有六的高寿,让他由作家转为学者,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可见,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让人非我弱,弱者不让人。”历史上成就大事业的人,哪个不具备这样的品格?“将相和”的故事流传甚广。蔺相如不想和廉颇争地位,路上遇到廉老将军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避让。这种豁达大度,不正体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吗?因他的这种美德,才有后来廉颇老将军的“负荆请罪”,从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③让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容人之量,有让人之心,才有和睦,才有和谐。当今著名词作家乔羽,偕夫人佟琦做客央视《夫妻剧场》,主持人问:“二老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有什么秘诀吗?”乔老答:“一个字,忍。”夫人佟琦抢答:“我是四个字,一忍再忍。”诙谐中尽显相处之道。

④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人在事业上很难一帆风顺,有时甚至会陷入绝境。如果宁折不弯,不退不让。事业很可能会就此终结。而让人,则会让你的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的时候焕发新的生机。沈从文先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再继续写他钟爱的小说散文,几被世人遗忘。但他以大度的襟怀,超人的毅力,忍了,让了,既不悲观,也未消沉,而是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用到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不哀不伤,潜心学术,写出皇皇巨著《中国服饰史》,叉一次为世人刮目相看。

⑤可是真正做到让人并不容易。首先,你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要认识到自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否则,总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遇到别人冒犯,当然不容易大度起来。此外,想要做到让人,最好还要有点幽默细胞。生活中遇到不顺,谁心里都不会舒服。这时候不妨自我解嘲一下,心情有时就好多了。

⑥让人,乃众妙之门。生活中多一些让人,我们的心灵会多一些阳光,事业也会多几分顺利。不信,你试试!

1.选文第②段中加点的“这种美德”具体指什么?

2.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④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章 , 然后完成小题

总与一缕炊烟有关

    ①写下这题目,我仿佛看到母亲从一缕炊烟中走出来,用树皮般粗糙的双手,拍打掉衣服上的灰尘,拂理净发丛里的草渣。然后静默在老屋的矮檐下,像一只窝旁守候的老鸟,若有所待地张望着村前的小路……

    ②时间往往是黄昏,彩霞满天,或傍晚,薄暮冥冥。父亲还在田地里劳作,我和妹妹走在由学校回家的路上。而那时,最迫切的意愿,便是能望见自家屋顶上的炊烟。A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莱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B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灿亮我们的眼睛和脸庞。

    ③母亲等饭熟了,就在夕光薄岚里,在几缕炊烟的余烬中,默默地守望着。有时,也柔柔地喊一声:“吃饭了噢。”

    ④其实,母亲所能煮的,往往也只是“饭”而已。自每年三月下秧,到八月新谷入仓,这段漫长的青黄不接的日子,一天三顿,翻来覆去的,都只是红苕稀粥,或稀粥红苕。有时,我就忍不住要冲母亲撒气:“又是红苕稀粥,又是红苕稀粥!”

    ⑤每到这时,母亲总是默然无语。黯淡瘦削的脸上,隐现着一丝愁苦和讪然,仿佛她真是不该煮出这样的饭食。偶尔,能听到母亲和父亲焦苦的叹息:“这日子,哎,真是亏了娃们。”声音很低,很低,却沉重如石地砸在我心坎儿上。那时,我才知道,母亲除了如我们一样饥饿外,还承忍了更难以言说的痛苦。

    ⑥现在想来,也真是难为了母亲。那还是大集体时候,父亲体弱多病,不能干重活,便习了理发、补鞋的手艺,常常走村串户去挣钱。挣了钱,交给队里,由队里核算工分、口粮;可是,父亲常常是挣不够工分的。

    ⑦母亲就只好更累了。除缝连浆补,灶火炊饭,洗锅涮碗外,还得风来雨往地忙活队里。母亲很能干,手脚利索,能挣工分换回一些粮食。虽是如此,粮食却仍不够吃。

    ⑧吃饭时,母亲总是先给我们盛上满满一大碗,再舀自己的。饭桌上,母亲也总是坐在靠近灶屋那“挂角”(方桌的四角)的位置上。捧了碗,慢腾腾地举箸援筷,似乎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下咽。

    ⑨那神情里,满是瑟缩,迟疑。每看到父亲或我们的碗空了,便抢着去给我们添饭。倘若锅里也没了,脸上就又是一丝愁苦和讪然,沉重得令人至今难忘。后来我才明白,母亲那殷勤得有些夸张的举动里,更多的,却是谦卑和愧疚;为她作为母亲却不能煮出更多更好的饭食,喂饱她的孩子。

    ⑩现在,母亲偶尔到我这儿来。吃饭时,仍瑟缩而谦卑地坐在“挂角”的位置。举箸援筷间,也满是小心翼翼。起初还以为是客气,或不习惯。多次让她坐在正位上,说,一家人,用不着那样的。不一会儿,她又不自觉地移到了“挂角”的地方。我才知道,这习惯,跟那时的生活有关,改不了了。便忍不住嘴里发苦,心里发灰,有一种懊然复怅然的感觉,拂之不去。

    那时,母亲只有过年时最快乐。记得每次煮“年夜饭”,母亲总是风风火火地进进出出,嘴里却悠闲地哼着歌儿。饭菜终于上桌了,母亲便会兴奋地宣布:“开饭罗,开饭罗!”在我们敞开肚子,尽情吞嚼母亲做的丰盛饭菜时,母亲总是很少动筷,凝望着我们喃喃地说:“真想天天都能这样!”

    终于能够天天都那样了。我和妹妹,却不能天天都吃到母亲做的饭菜了。我到外地求学了,然后工作了,成家了。妹妹也到异乡打工,然后出嫁了。

    母亲仍在老家,里里外外地忙碌着,一日三餐地灶火炊饭。我们偶尔回家,母亲总要亲自下厨忙乎。饭菜丰富多了,母亲脸上,却依旧常有黯淡和讪然。父亲来信讲,你妈每顿饭都要念叨,不知娃们吃饭了不;家里杀了猪,心舌肚都留着,你妈问你们啥时能回来吃。

    读信,我的鼻子就酸酸的,喉咙里也又涩又堵。那时,我才明白了“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其实知道,自古以来的母亲,都是这样的良善,慈蔼,无私。只是,我不无遗憾地发现,这种传统的母亲,在我们的生活里,已是越来越少。

    一代慈蔼而伟大的母亲,或许从此就将渐渐地消失了罢。意识到这一点,我不禁为我们的后人,感到深深的悲伤和彻骨的绝望。“又见炊烟升起……”每听到这歌声,都恍惚觉得,有一缕缕绵缠的炊烟,在眼前袅袅地飘升起来,与夕阳、晚霞、风和过去的岁月融在一起。那淡蓝淡蓝的烟里,满是最平常的人间气息,朴素、温暖而芳香,叫人莫名地感动,惆怅。眼睛里,也禁不住一阵灼痛、潮润,仿佛正被那烟火熏燎着。

    依稀看见,我苍老而慈蔼的母亲,正站在老屋的矮檐下,站在一缕缕炊烟的背景中,远远地望我,暖暖地喊我。

    那炊烟,我想,该就是母亲生命的光束了。而它,我知道,也正是我生命之流的初源。

1.文中作者几次写了母亲的“讪然”,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第①段的作用。

3.本文语言蕴涵丰厚,生动贴切,富有表现力。请赏析第②段中两个画线的语句。

A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莱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

B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灿亮我们的眼睛和脸庞。

4.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第段画线句子“一代慈蔼而伟大的母亲,或许从此就将渐渐地消失了罢”的理解。

 

八、作文题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

读了上面两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结合你的经历和体验,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文体特征鲜明;(3)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和套作;(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