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古诗文名句默写。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树树皆秋色,_________”是秋意颇浓的山野之美;“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是登楼远眺的江景之美; “_________,长河落日圆”是塞外大漠雄浑壮丽之美; “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笔下西湖早春的花草之美。然览物之情,各有不同,面对奇山幽谷,吴均产生了鄙弃尘俗之念:“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_________,窥谷忘反。”;面对傲雪凌霜的松柏,刘桢发出了“_________?松柏有本性”的赞叹;面对情谊深厚的故乡水,李白抒发的是 “_________,万里送行舟”的思乡之情;面对流离失所的海民,曹植咏叹家园荒芜,狐兔出没:柴门何萧条,_________;面对衰老,曹操要老当益壮:_________,______。
|
2. 难度:简单 | |
阅读下面语句,按要求答题。 ①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②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xùn,爱国青年也愤然。(《藤野先生》) ③这副劳动者的忧郁面孔上zhì留着愚钝和压抑。(《列夫·托尔斯泰》) ④(外祖母)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缀劳作,尤喜纺棉。(《回忆我的母亲》) ⑤每逢骤雨猝至,这两位物理学家就匆忙把设备搬进棚屋。(《美丽的颜色》) (1)第①②③句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悄然不惊 不xùn zhì留 (2)第④句中有一个错别字,找出并改正。 (3)解释第⑤句中加点的字。骤雨猝至:
|
3. 难度:简单 | |
解释下面加点文言词语的意思 (1)自非亭午夜分 (2)任意东西 (3)念无与为乐者 (4)相与步于中庭
|
4. 难度:中等 |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中国成立以后,周恩来作为总理,更是殚精竭虑为党和人民忘我工作。 B.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天眼系统”,如同一张无形的网,让嫌疑人无处遁形。 C.国庆档影片《中国机长》以其抑扬顿挫的故事情节赢得了观众雷鸣般的掌声。 D.他对先生极为敬重,每次上先生的课,他都正襟危坐,静静地听,认真地记。
|
5. 难度:中等 |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将领悟到列夫·托尔斯泰、居里夫人等人的光辉形象。 B.我们要养成爱读书,特别是读经典,读名著,让书香永远芬芳我们的生活。 C.面对自然旖旎风光,我们唯有用心感悟,用眼观察,才能领会到其中的美。 D.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无论古今,它都是一个人该有的精神品质。
|
6. 难度:中等 | |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消息的正文一般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四部分(后两部分有时暗含在主体中)。新闻特写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强调新闻性、时效性和真实性。 B.“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一句中“疾如闪电”极言舰载机飞行速度之快,属于写实,没有采用夸张手法。 C.古诗中常常运用典故来表达情感,如《野望》中用“采薇”表达诗人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使至塞上》用“征蓬”表达自己的孤寂之感。 D.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通常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共四联,习惯上依次称为首联、颈联、颔联、尾联,其中颈联和颔联必须对仗。此外,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
7. 难度:简单 | |
综合性学习。 向阳中学八年级(1)班开展“人无信不立”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根据同学们搜集的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 新华社南昌10月11日电 记者从江西省文明办获悉,江西日前发布诚信“红黑榜”,其中20家企业荣登“红榜”,14名自然人与7家企业登上“黑榜”。荣登此次“红榜”的为省级两化深度融合示范区和示范企业。据悉,除已有政策外,江西省将进一步建立完善信用联合奖惩机制,对信用记录好的企业和个人,给予优惠和便利;对信用记录不好的企业和个人,给予严格限制。 (材料二)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②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③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七条) (材料三)漫画 (读新闻)请你为材料一新闻拟写标题。 (作演讲)班级演讲说诚信,请你根据材料二,列出你演讲的三个观点。 (说寓意)仔细观察漫画,说说该漫画的寓意。
|
8. 难度:中等 | |
阅读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雨 (唐) 戴叔伦 历历愁心乱,迢迢独夜长。春帆江上雨,晓镜鬓边 。 啼鸟云山静,落花溪水香。家人亦念我,与汝黯相忘。 (1)请你根据律诗知识,在横线处填上最恰当的字 。(填写序号) A.白 B.霜 C.残 D.衰 (2)根据诗歌,分析作者 “历历愁心乱”的原因。
|
9.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与元微之书① 白居易 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②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③,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④。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也。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 (注释)①此信写于白居易在唐代元和年间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市)时期。元微之, 即唐代诗人元稹,白居易的好友。②东西二林:指庐山的东林寺和西林寺。③墙援:篱笆墙。④动弥旬日:常常满十天。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晓雾将歇 (2)四时俱备 (3)胜绝第一 (4)大抵若是 2.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用“/”断 2 处) 因 置 草 堂 前 有 乔 松 十 数 株 修 竹 千 余 竿。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 4.所谓“见字如面”,就是“读这封信的内容就像是我当面跟你说话一样”。甲、乙两封书信“说话”的内容都有美景,但写作目的有所不同。请简析。
|
10.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面一篇新闻,完成下列小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 新华社香港 1997 年7 月 1 日电 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 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了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 4时 30 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是这一次不同:永远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 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制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港督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金花图案, 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将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 1997年 6月 30 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0时 40 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亲王和第 28 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 1997 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从1841年 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香港岛,至 1997年7 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1.请结合新闻内容,说说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含义。 2.新闻讲究时效性、真实性,请分析这则新闻是如何体现的。 3.假如你是报纸的编辑,由于版面的原因,要对这则新闻进行删减,只能保留一段,你认为应该保留哪一段?请结合新闻的特点说说你选择的原因。
|
11. 难度:困难 | |
阅读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清华“永远的校长”梅贻琦 徐百柯 ①梅贻琦(1889—1962),字月涵,天津人。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历任清华学校教员、物理系教授、教务长等职,1931—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他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成功地执掌清华并奠定了清华的“校格”。 ②1931年12月3日,在清华大学校长就职典礼上,梅贻琦留下了中国大学史上最著名的一句话:“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本人从来没有被称为“大师”,但在他的任内,却为清华请来了众多的大师,并为后世培养出了众多的大师。他被称为清华“永远的校长”。 ③一位清华的老校友在纪念梅贻琦的文章中称:“母校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8字为校训。历届毕业同学,凡是请梅先生题纪念册的,梅先生辄书此两语为勉。梅先生一生行谊,也正可以这两句来说明。” ④《易经》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梅贻琦在世人的心目中,正是这样一位“君子”。 ⑤梅贻琦生性不爱说话,被称为“寡言君子”。早在1909年考取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时,他那“从容不迫的态度”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发榜那天,考生们都很活跃,考上的喜形于色,没考上的则面色沮丧。只有瘦高的梅贻琦,始终神色自若,“不慌不忙、不喜不忧地在那里看榜”,让人觉察不出他是否考取。而实际上,在630名考生当中,他名列第六。 ⑥“一二·九”运动后,清华曾经发生过数千军警闯入学校逮捕学生的事件。事前得知了这个消息,学校的几位领导人在梅贻琦家里商量如何应对。大家说了很多意见,惟有梅校长默然不发一言,最后大家都等他说话,足足有两三分钟,他还是抽着烟一句话不说。冯友兰教授问:“校长——你看怎么样?”梅贻琦还是不说话。叶公超教授忍不住了,问道:“校长,您是没有意见而不说话,还是在想着而不说话?”他隔了几秒钟回答:“我在想,现在我们要阻止他们来是不可能的,我们现在只可以想想如何减少他们来了之后的骚动。”他要教务处通知有嫌疑的学生,叫他们处处小心,尽可能隐蔽起来。然后他打电话给北平市长秦德纯,请他出面说服撤退军警。最终,包围清华体育馆的士兵撤退了。 ⑦后来,学生们怀疑军警特工手里的名单是校方提供的,所以把教务长架到大礼堂前接受质问,并有学生扬言要打。此时,他们的校长身着一件深灰色长袍,从科学馆方向慢步走来,登上台阶,对着二三百学生,有半分钟未发一言,然后用平时讲话同样的声调,慢吞吞地说出了5个字:“要打,就打我!” ⑧梅贻琦的寡言少语使一般人或以为他严肃,或以为他谦和,或以为他没有主见。其实他并非不懂幽默,他的反应是才士也为之叫绝的。有人奇怪,那么多校长来来去去,为何独有他能在大师云集的清华立足,梅贻琦回答:“大家倒这个,倒那个,就是没人愿意倒梅(霉)!”他的寡言也并非没人欣赏,陈寅恪就曾说:“假使一个政府的法令,可以和梅先生说话那样谨严,那样少,那个政府就是最理想的。” ⑨“他的情趣是那种很单纯的,一种……不晓得……一种很特别的幽默感。”他的儿媳、北大退休教授刘自强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眼睛微微向上,显然沉浸在一种温馨的回忆中,想寻找一种确切表达来描述她的校长和公公。“那时候校长住在清华园甲所。我有一次去他那儿,梅太太病了,我就看见他到前面的小花园里,摘了一朵他自己种的花,紫色的,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到梅太太的卧室去送给她。” ⑩不少人都能回忆起梅贻琦的律己。他做清华校长时,取消了原有的一些校长特权,不再让学校为他家中工人付工资,并拒绝领取包括手纸在内的一切免费供应。他节衣缩食,分文不取,上任不久就辞退了司机和厨子。“这些钱应该拿来买图书、器材,给教授们提高提高待遇。”为了一家人维持生活,堂堂校长夫人韩咏华还自制米糕,每天挎着篮子叫卖,并取名“定胜糕”,意寓着抗日一定胜利。教育部发给联大的一笔补助金,梅家的孩子按理可以领取,他却让出了4个名额,全部交给了更困难的学生,带着自家人吃白饭拌辣椒。1943年,梅贻琦的母亲去世,当天,同事建议他不开联大常委会。他坚持照常“不敢以吾之戚戚,影响众人问题也”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1941年,美国空军来华抗日,急需大量翻译,梅贻琦号召联大外文系的男同学参军。1943年,他又动员所有应届四年级身体合格的男生去当美军翻译官。在此期间,梅贻琦的儿子梅祖彦虽然还不到四年级,却提前参军。女儿梅祖彤也随军做了护士。 ⑾因工作繁重,梅贻琦积劳成疾,1960年被确诊罹患癌症。他终身从事教育,毫无积蓄。新竹国立清华大学为其垫付一部分治疗费,医院又酌情减少了一部分,还是不够。清华校友们商议募捐,半年间募集台币65万元。躺在病床上的梅贻琦看到凝聚着爱心的募捐记录,“阅后半晌无语,后曾流泪颔首”。1962年5月19日,梅贻琦病逝于台大医院。他逝世后,秘书把他在病中一直带在身边的一个手提包封存了。两个星期后,在有各方人士在场的情况下启封。打开提包一看,原来是清华基金的账目,一笔笔非常清楚。 (节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本文在表现手法上颇有特点。请从以下选项中选取一个角度,细读文段,仿照示例,简要分析。 A.正侧结合 B.详略得当 C.细节描写 D.以小见大 (示例)点面结合。选文既有“梅先生一生行谊,也正可以这两句来说明” “梅贻琦在世人的心目中,正是这样一位‘君子’”等这样的总体评价,又选取了不少有关他的具体言行、事例,这样点面结合,使梅先生的形象既丰满又令人印象深刻。 我的选项( )我的 2.电影《无问西东》上映后,清华“永远的校长”梅贻琦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微博上掀起了一股有关他的讨论热潮。网友在了解他的经历后,纷纷留言发表自己的观感。 网友A:梅贻琦校长执掌清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清华之幸,更是中国之幸啊。 网友B:国家大幸的背后,是他个人和家庭的巨大付出和牺牲啊。 这两位网友的留言各有侧重,请结合链接材料及文本具体内容,发表你的看法。 (链接材料) ①由教授到校长,连续为清华服务近半个世纪,这在中外教育史上是罕见的。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后创造了清华的黄金期,全面提升了清华的素质和声誉,厥功至伟,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 (《人物》杂志《梅贻琦:清华的名片》) ②梅贻琦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领导的清华为世界贡献了李政道、杨振宁、李远哲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为新中国培养了14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涌现出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钱钟书、华罗庚、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等学贯中西、文理建通的学术大师。 (黄延复《梅贻琦:一个时代的斯文》) 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 难度:中等 | |
阅读名著相关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1)红军正在保安盖起几所新建筑。但当我在那里的时候,住处是非常原始的。毛泽东和他的夫人住在两间洞里,四壁简陋,空无所有,只挂了一些地图。 (2)我曾几次同毛泽东一起去参加过村民和红军学员的群众大会,去过红色剧院。他毫不惹眼地坐在观众的中间,玩得很高兴。我记得有一次在抗日剧社看戏、休息的时候,群众一致要求毛泽东和林彪来一次合唱。 (3)我记得有一两次当他讲到已死的同志或回忆到少年时代湖南由于饥荒引起的大米暴动中发生死人事件的时候,他的眼睛是湿润的。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第三篇《在保安》,有删减) (材料二) (4)机不可失。必须在敌人援军到达之前把桥占领。于是再一次征求志愿人员。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于是在报名的人中最后选了三十个人。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锁一步一抓地前进。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迸在桥头堡上。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河流上空摇晃地向他们慢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但是别的人越来越爬近到桥中央,桥上的木板对这些敢死队起了一点保护作用,敌人的大部分子弹都迸了开去,或者落在对岸的悬崖上。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第五篇《长征》,有删减) (材料三) (5)大火封住了桥头。 火势凶猛,映红了渐渐暗下来的黄昏天色。 南岸的杨成武大声喊:“同志们!这是最后的关头!莫怕火!冲过去!冲呀!敌人垮了!冲呀南岸所有的红军官兵都呐喊起来:“冲呀!莫怕火!冲过去就是胜利!” 攀在最前面的廖大珠连长喊了一声:“同志们,跟我前进!”然后他站起身第一个冲进火海。第二个迎着火海冲进去的是一个苗族小战士。 接着突击队员一个接着一个冲进了大火中。 (节选自《长征》王树增著,删减) 1.选文(4)描写了什么事件? 2.试分析选文(4)中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3.比较选文(4)(5),你更喜欢哪一种关于战争场面的描写,说明理由。 4.根据选文(1)(2)(3)概括毛泽东的形象特征,并结合全书中毛泽东的形象分析他在中国革命的“奇迹”中的重要作用。
|
13. 难度:困难 | |
请以“我所知道的他/她”为题,为人物写一篇小传。 要求:①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②字数不少于550字;③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