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小心患上考试焦虑紧张综合征 ①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经历?考试之前肚子总是不舒服,考试中多次想上厕所。 ②考试对你越重要,题目越难,你对自己要求越高,这种症状越严重,给自己的心理压力就越大,最后导致原本烂熟于心的知识想不起来,注意力无法集中,思维陷入一片泥沼,考试的结果自然也就不会太理想。 ③考试前总想上厕所就像一个魔咒困扰着你,每次考试必灵,而每次考完之后这种症状就消失了,去医院检查身体一切健康。 ④其实这些都是考试焦虑紧张综合征的表现,此外还有食欲缺失、憋气心慌、失眠健忘等症状。病情反复甚至加重,而身体器官经检查并没有出现明显病变,使用药物治疗一般效果不明显。 ⑤长期的精神紧张,心理压力过大,使大脑处于一种过劳的状态,血管痉挛,进一步造成大脑供血不足,脑细胞缺氧,大脑神经调节能力下降,导致大脑的手下——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从而造成失眠健忘等各种各样的症状出现。 ⑥因此,正确处理考试带来的压力,提高自己心理素质,那些魔咒会慢慢地不治而愈。压力使我们进步,但过多的压力会阻止我们前行的脚步,当你面对考试带给你紧张的压力时,不妨试试几个缓解考试综合征的小技巧: ⑦可以尝试将你内心的焦虑认真写下来,整理自己的心情,控制内心的焦虑。做好最坏的心理准备,悲观地看待,乐观地接受,就能无畏地静观一切困难。 ⑧音乐可以使人放松。外界刺激使人体的交感神经系统兴奋,从而出现惊恐、愤怒、紧张、兴奋等情绪。而音乐激活人的副交感神经系统,与交感神经系统相对抗,促使人缓解紧张,进入放松状态。 ⑨转移注意力。让大脑放松一下,尝试做一些如运动、绘画等你所感兴趣的事情,不要长时间不间断地学习,哪怕只是简单地和朋友聊天,散步也能改善你的考试焦虑。 ⑩在考试前可尝试闭眼挺腰进行深呼吸。将双手交叉放在桌面上,一般节奏为吸气5秒,呼气3至4秒,连做3次,可有效改善大脑缺氧状态。 ⑪调整饮食,多吃水果和蔬菜,也可适当吃些刺激食欲的微辣或酸味食品。另外,温水浴有同样的帮助,时间不要超过15分钟。总之,考试焦虑并没有那么可怕,我们只要积极调整,就能克服心理障碍。 (选自《小心患上考试焦虑紧张综合征》,有改动)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考试焦虑紧张综合征是由大脑供血不足,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导致的。 B.患了考试焦虑紧张综合征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如能使用药物治疗效果更佳。 C.文章先从考试焦虑紧张综合征的表征写起,再说明原因,最后介绍缓解考试综合征的方法。 D.第⑥段中加点词“魔咒”,原指“魔法符咒”,文中指考试焦虑紧张的表征。 2.下列关于考试焦虑紧张综合征表现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考试前肚子不舒服,想上厕所。 B.原本烂熟于心的知识想不起来,注意力无法集中,思维混乱。 C.食欲缺失、憋气心慌、失眠健忘等症状。 D.身体器官经检查出现明显病变。 3.下列关于缓解考试焦虑紧张综合征方法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内心的焦虑写下来。 B.考前深呼吸。 C.多吃刺激性食物。 D.转移注意力。
|
2. 难度:中等 | |
阅读《人体的独特性》一文,回答下列小题。 人体的独特性 ①全球有70亿人口分布在世界各地,而在过去的5万年间,据估计共有1000亿人口在地球上生息过。每个人都会是独一无二的吗?随着生命科学对人体认识的日益深入,人类个体的独特性被越来越多地揭示出来。那么,人类个体的独特性和不可取代性究竟表现在哪里呢? ②人体的独特性首先体现在DNA,即脱氧核糖核酸。它是人体所有遗传信息的原始备份。人类DNA中包含有大约32亿个碱基对,人类在基因上显示出的差异有0.5%,这0.5%就意味着大约有1600万个碳基对,它们的组合数则更多,所以任何人都没有机会和你的基因完全一样。 ③与隐藏在体内的基因相比,我们更多的是从长相来确定他人是谁。对熟悉的人我们辨别的准确率可以达到66%,而对不熟悉的人,准确率只有56%。好在有新的研究显示,其实人们并没有局限于只依赖长相识别人。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人们的大脑还非常善于综合收集身体信息。当人的面孔被遮挡或者因距离太远而看不清时,大脑会通过身体的信息,例如个头和身材来识别人,而且效果通常很好。 ④和长相相比,指纹似乎更加可靠。他们的形态更能显示人的独特性,所以指纹一直被用来确认一个人的身份。指纹的形成除了受基因的控制外,也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子宫内的压力和羊水的晃动都可能会影响胎儿指纹的形成,这意味着即使是同卵双胞胎,他们的指纹也不会完全一样。 ⑤研究显示,每个人在走动的时候都有不同的步态。早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就已经意识到,步态足以帮助我们辨别一个人,且准确率至少可以达到90%。 ⑥耳朵的形状也非常独特,不仅每个人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人,两只耳朵也各不相同。在美国和荷兰,甚至出现过根据耳朵留下的“耳纹”破获案件的实例。 ⑦科学家用心电图记录人的心跳就能得到人们心脏活动的独特电脉冲,而这种独特性也可以用于识别身份。据说苹果公司就曾尝试将心跳作为一种密码用于保护隐私。 ⑧所有这一切都证明你是唯一的,没有人可以取代你。亘古至今,天地间只出现了一个现在的你,同样的事情以前没有发生过,未来也不会发生。 (原文有改动) 1.本文从多个方面介绍了人体的独特性,下列内容中并未涉及的一项是( ) A. DNA(脱氧核糖核酸、基因)和长相 B. 牙齿和呼吸 C. 指纹和步态 D. 耳朵的形状和心跳 2.以下各项对于第⑧段画线句子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有力地说明了美国和荷兰的破案手段高超。 B. 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有力地说明了美国和荷兰的破案手段高超。 C. 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具体有力地说明了耳朵的形状也非常独特。 D. 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有力地说明了耳朵的形状也非常独特。 3.下列各项关于本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自然段说明了人类个体具有独特性,交代说明对象,引出下文。 B. 第①②⑤自然段中的加点词“据估计”“大约”“至少”,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C. 指纹的形成受基因的影响,也就是说兄弟姐妹之间的指纹应该是相同的。 D. 文章结尾处的“唯一”与开头的“独一无二”相照应,本文的结构为“总——分——总”形式。
|
3. 难度:中等 | |
卖豆浆的孩子 鲁先圣 ①在我居住的小区门口,有一个天天早晨卖豆浆的孩子,这个孩子大约有十一二岁的年龄。他在这个地方卖了多少天了,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从我不久前搬到这里来住,每天早晨的六点多钟开始,这个小孩子就在小区门口吆喝他的鲜豆浆了。 ②最初发现这个卖豆浆的孩子,我以为是孩子的父母正巧这几天有什么事,让孩子代替几天罢了,也没有引起过多的注意。但是,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门口吆喝鲜豆浆的却一直是这个孩子,一种好奇心驱使着我走出了家门,我实在想了解个究竟。 ⑧有时候买豆浆的人很多,只见他很用力地用那个很大的铁皮瓢一下一下地从那个大塑料桶里往外舀清水添加到豆浆机里,又很熟练地在豆浆机的出口用塑料袋接豆浆。五角钱一份,他很熟练地算账、找钱、舀豆浆,有条不紊。盛清水的塑料桶有一米多高,放在一辆三轮车上因而当卖去一半多以后,再舀,他的臂膀就不够长了。这时候,他往往就将半个身子趴在桶边上。我的心中有很多的疑问与不解,在当今这个时候,这么小的孩子,应该是早晨起不了床,被父母吆喝起来吃早点去上学了,而他却早早地在这里卖豆浆了。他一定有一个不同寻常的家庭,有着许多同龄孩子所没有的经历和背景。我总想找个机会与他攀谈,但看到他辛苦忙碌的样子,我虽然想急于了解却又不忍心打扰他。 ④这一天,下了小雨,但是,孩子的吆喝声依然准时传来,我从家里走出来,发现他依然像往日一样站在小区的门口磨着豆浆。买豆浆的人很少,到我买的时候,我趁着没有人,就问他:你爸爸妈妈呢,怎么天天就你一个人?他回答说爸爸妈妈在另外两个地方卖。我又问,你卖了多长时间了?他说一年多了,从10岁开始就卖。看着面前这个孩子,心里很不是滋味。10岁,他就开始为生计而早起了。他不是短短的几天代替父母,而是承担了家庭中谋生计的一份责任,或者说,他从10岁开始就有了一种职业。 ⑤我问他,卖豆浆不影响学习吗,起这么早?他说没事,卖完了再去,在班里还是最早到的呢!孩子生得虎头虎脑,极壮健。,很精神.两只眼睛明亮而有神,他已经没有了一个十一二岁孩子所有的那些稚嫩与娇气,而平添了一份成熟,几分老练、一些骨气,而且,我还看到了一种生的勇气与坚强。 ⑥当时小雨一直在下,他的头发和一件小背心都淋湿了,这个时候走过来一个领孩子去上学的女人。那孩子穿了一件夹衣,女人给孩子打着一把关丽的伞。那个孩子大约也是十一二岁的年龄。 ⑦站在两个孩子之间,我不由自主地摇了摇头,那个孩子现在是幸福的,但这个卖豆浆的孩子呢?我无言以对。后来,我听别人讲,这个孩子的父母都在一个工厂里上班。工厂停产放假了,就做起卖豆浆的生意。 ⑧每天见到这个卖豆浆的孩子,我的心里便有许多苦涩的东西在流淌。我想我不能够责怪孩子的父母让这样小的孩子就担负了生活的责任,或许这个孩子挣的这一份,就是他自己的生活费或学费。没有这一份收入,他就不能去读书了。 ⑨卖豆浆的孩子天天早上六点钟就在我居住小区的门口响亮地吆喊,这个声音成为了我们居民生活中的一部分,或者起床买早点,去上班,喊孩子起床,或者去做生意。而我,也总是在听到这个清脆的声音之后,放下台上正在读的书或停下写作的思路,走出家门,吸纳新鲜空气,驱除一夜伏案的劳累。 ⑩我总这样想,这个孩子今天卖亘浆的经历,一定是他将来人生的一笔财富。 1.请简要说说第①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第⑥自然段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⑧自然段加横线的“苦涩的东西”内涵丰富,你如何理解?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 4.请联系全文,谈谈结尾段中划线语句的深刻含义。
|
4.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冷风暖香 ①腊月的天,冷得干燥,就像空气中凝结着永不会融化的冰。走在街上,忽然觉得周围有了一种灵动,那是一丝带着甜味的温暖气息荡漾过来,仿佛使寒流也有了脉脉的涟漪。 ②街上每隔上百十米,便有一个卖烤地瓜的,面前是一只改装过的豆油桶,那些甜甜的香味就从其中溢出来,行色匆匆的人们,都会略略停顿一下脚多,那气味,那感觉,会让他们瞬间想起家的温馨。这条街是我每天上下班常走的,虽然不曾买过一只烤地瓜,可心里每次都会充满了温柔的感激,只为他们给了我一种微甜的心情。 ②已不知是从哪一天起开始注意那个女人的。她也就三十多岁吧,全身都围裹在厚厚的棉衣里,面前的三轮车上,一只大铁桶里炭火正红,仿佛心里想起了什么幸福的事一样。第一次看见她的笑容,我有一种感动,甚至震动,惊讶于在寒风街头做小生意的她,竟能露出如此清澈的微笑。不像她身前身后的同行们,即使笑也是满怀沧桑与无奈,偶尔还会和顾客诉说一下生活的艰辛,而她却没有,就如地瓜的馨香把她的心也变暖变甜起来。 ④常有两个小女孩出现在她身边,七八岁的样子,像姐妹俩,她们也不多停留,只是和那女人说上一小会儿话,便牵着手跑开。而女人也总是喊住她们,掀开桶盖,拿出两只热气腾腾的烤地瓜塞在她们手上。几乎每天下班的途中都会看到这样的一幕,暖意融融,让人徒生羡慕。 ⑤新年的前两天,我下班路过那条街,女人仍在将暮的街头站立着。想想明天就开始休假,会有半个多月的时间不再路过,心中一动,便走上前去。我深深吸了口气,感受着那种甜甜的气息。好一会儿,我才迎上那张笑脸,此刻那两个孩子刚刚拿着地瓜跑远。我说:“我要买两个烤地瓜!”女人便打开桶盖,说:“你挑吧!”女人的眼睛清明见底,我指看两个最大的,她却说:“这两个不行呢!我要带回去给孩子!”一副很不好意思的神情,我讶然问:“你不是刚刚给过他们吗?”女人愣了一下,笑着说:“哦,你说刚才那两个孩子呀!她们可不是我的孩子,她们的爸爸在前面拐角摆地摊儿修鞋,腿脚有残疾,都挺不容易的。两个孩子跟我好,我每天都给她们烤地瓜,她们倒是越吃越甜呢!” ⑥铁桶里的热气扑散出来,女人将头上的帽子摘下,我看见她发间戴了一只很漂亮的小发卡,一朵淡粉的梅花。见我看她的头发,她说:“快过年了,女儿送我的,说我戴上好看!”一种幸福与满足写满了她秀气的脸,那一刹那,冰封雪冻间都充满温情。离开的时候,我轻轻说了声“谢谢”,她微笑着点头,眼睛亮亮的,发上的梅花将我的心映亮。 ⑦年后回来上班的时候,竟有了一种期待的心情。只是那条熟悉的街上,不见了那个微笑如花的女人。一连很多天,都是日复一日的失望。满街的香气仍在,却再也没有了那张寒风中最暖的笑脸。我想,那样的一个女人,无论过着怎样的生活,都该是满怀幸福的吧! 1.从意义和作用等角度赏析第④段加点的词语。 而女人也总是喊住她们,掀开桶盖,拿出两只热气腾腾的烤地瓜塞在她们手上。 2.谈谈你对第⑥段画线句的理解。 3.对本文分析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 A.“腊月的天。冷得干燥,就像空气中凝结着永不融化的冰。”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表明了天气的寒冷、干燥。 B.本文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线索明晰,情节简单。 C.本文用了肖像、动作、语言描写等描写方法,人物形象生动感人。 D.第③段中对烤地瓜女人同行们的描写,目的是与之形成对比,突出烤地瓜女人的形象。 4.通读全文,说说文章以“冷风暖香”为题有什么好处? 5.文章第⑦段作者写道:“我想,那样的一个女人,无论过着怎样的生活,都是满怀幸福的吧!”你赞同作者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
5. 难度:困难 | |
感悟少年成长之苦涩 多翻几个个儿就熟了 ①我的少年时光很短,最起码我自己这样认为。 ②我说它短,是因为本该去享受的少年时光,被我自己掐断了。 ③因为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也因为我的倔强和高傲,中考的时候只报了唯一的一个志愿,那就是重点高中。我对所有人说,重点高中是我的囊中之物。结果老天弄人,差三分而败北。那一刻,仿佛看见所有人眼里都有一把嘲弄的匕首,纷纷刺向我,让我无处可逃。 ④老师来劝我重读,父母也劝,可是我哪里还有脸回到学校,除非让我戴上一个大大的面具,用来遮羞。 ⑤我没有选择重读,而是走了另外一条坎坷的路--自学。 ⑥那时候的我经历着“最落魄”的青春。我的语文老师刘季夫知道后,让我加入他的文学社,鼓励我进行文学创作,那是我最早接触文学,一篇篇小文章经过他的修改,在当地的小报上发表,从此,我的文学之路开始了,虽然艰辛,却无比欣慰。在最苦的时日里,在那个冷冷的西屋里,我的手,因为长时间拿笔,被冻成了馒头的形状。 ⑦总是母亲起床做饭的时候,我睡下。像路遥一样,我的早晨,也永远都是从中午开始。 ⑧可是后来季夫老师生了病,文学社解散,我的世界一下子又暗了下去。 ⑨母亲倒是支持我,她说,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坚持走下去吧。坚持,这是母亲最本真的鼓励吧,没有一点煽情的意味。“不过,”母亲接着说,“买稿纸和邮票的钱要你自己去挣来。” ⑩是啊,不工作,一直这么靠父母养活,我心里也愧疚,一咬牙去了父亲的工厂当了一名学徒工,白天工作,夜里写诗,靠着一种青春的激情,竟不觉得累。 ⑪只是,我投出的稿子总是泥牛入海无消息,让我不禁有些动摇了。 ⑫还是母亲,还是不带半点煽情味道的鼓励:“哪有那么容易成功的事儿,坚持住,总会有成果的。” ⑬我便选择继续坚持写下去。那个时候,喜欢看书,可是家里那几本书都已经读得稀烂,做梦都是关于偷书的梦,梦见自己偷偷地潜入书店,把书店里的好书装了满满几麻袋偷走,睡梦中露出贪婪的微笑。 ⑭和母亲说起我的梦,母亲笑笑没说什么,周末的时候,领我去书店,让我挑喜欢的书。我不敢相信,吝啬的母亲为了鼓励我写作,竟然可以给我买那么多的书。《悲惨世界》、《复活》、《约翰•克利斯多夫》等等名著都是在那个时候与我抱了满怀的,我如饥似渴地读着,忘我地走进小说的世界里。 从雨果的《悲惨世界》中,我知道了原来人间还有那么巨大的苦难和不幸,人如果要作恶,可以恶到什么地步,而人如果决心行善,又可能产生多么伟大的精神力量;从托尔斯泰的《复活》中,我学会了用解剖刀一般锋利的目光审视周围人们的道德,同时也用严格的尺度审视自己的心灵;从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多夫》中,我感受到友谊的温馨、爱情的迷人和牵魂动魄、艺术的价值和力量…… ⑮我的文学之路从那个时候开始变得坚实了许多。 ⑯又一次收到退稿的时候,我耷拉着脑袋,不敢面对母亲热切期望的眼神。正是年底的时候,母亲在灶台上给我们炒花生果,一边炒,一边对我说,不急,你看这花生果,要多翻几个个儿才能熟呢!人不也一样吗?受些煎熬和苦楚,有啥大不了的! ⑰我深有感触,是啊,有啥大不了的,我还不信,我的文字变不了铅字呢! ⑱终于,一年后的某一天,我的文章终于发表了,而且还是《散文》这样的大杂志。母亲向我表示祝贺的方式一样没有半点煽情意味,只是递给我一把炒好的花生果。我剥了皮,吃了一个,真香,炒得恰到好处。 ⑲这一次母亲没有说话,但我永远记住了母亲关于炒花生果的那一段妙语:多翻几个个儿就熟了。 ⑳是啊,迷茫、困惑……什么都不要怕,要成长,要成熟,就得在生活的热锅里多翻几个个儿呢! 1.文章标题“多翻几个个儿就熟了”有什么深刻含义? 2.请结合具体语境,品味文中第③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那一刻,仿佛看见所有人眼里都有一把嘲弄的匕首,纷纷刺向我,让我无处可逃。 3.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那时候的我经历着‘最落魄’的青春”,是因为“我”没能考上重点高中,又不好意思重读,便选择了自学这条坎坷的路。 B.第⑬段中“睡梦中露出贪婪的微笑”一句中的“贪婪”是贬词褒用,突出了我对书的渴望。 C.文中三次出现的“没有一点(半点)情的意味”的具体话语或行动,都是母亲对我本真的鼓励,都告诉了我在逆境中要坚持不懈。 D.文章最后一段抒情、议论,既照应了文章的题目,又点明了主题。 4.请结合自己平时的阅读积累,仿照文中第⑭段画线句子续写一句话。
|
6. 难度:困难 | |||||||||||
麦与镰的季节 屈绍龙 ①时光,以镰刀的脚步,一步一步走近。阳光的移动,河水的流逝,月亮的圆缺,燕去雁归,土地在河水中移动,这就是时间的脚步。在收割着地面的一切,不知不觉间,夏季来了。麦子在逐日褪去身上的绿色外衣,披上淡黄色的衣衫。 ②立夏过后,扬花的麦子,总是羞涩地将两点花瓣儿挂在穗头,麦地里就多了一层淡雅的粉白。粉白不起眼,只是很温情,像乡村的少女,匆匆赶路,总是散着一绺头发,低着眉,红着脸,青春的气息,舒畅而又细腻。 ③麦子是土地的女儿,也是养育乡村的母亲。就像乡村的女孩儿有一天也会感到受孕的幸福,以生命创造生命,在痛苦的幸福中祈福。 ④初夏,楝子花开,是麦子逐渐成熟的标志。羽状的复叶是苦的,粗糙的树皮是苦的,椭圆的果实是苦的,深埋的根须也是苦的,苦心的苦楝树,淡紫色的小花朵浓郁地开满整个灌浆时节,一种独特的苦香四处弥漫。麦子的成熟,是和石榴花开相应和的,饱满的麦粒,堆满我们的院落,火红的花朵,摇曳在我们的每一段岁月。岁月,让人的感情发生着变化,就像葡萄在时间的催化下变成美酒一样,浓郁芳香醉人。 ⑤我曾在柔和的春夜漫步田间,微朦的月光下,小麦,在风中摇曳,显示出努力生长的模样,土地是软绵绵的,踏上去有一种舒服的感觉,新翻的泥土散发着一种特有的气息,与小麦散发的清香味糅合在一起,有一种给人向上的力量的感觉。月光如水,静静地泻在田野作物的叶面之上,像洁白的乳汁。作物在春的时节,努力地拔节生长,似乎能听到生长的声音,一种向上的音响。 ⑥麦子是温柔的女子,在召唤阳刚的镰刀。初夏时节,麦子成了待阁的少女。 ⑦我手握镰刀,弯腰低头,向麦子致敬。或许是她们太矮小,不,是她们太牵挂母亲。我只好蹲下,与她们近距离接触。我再一次对她们感念,我单膝跪下,进一步向她们致敬。 ⑧一分神,手指被锋利的镰刀轻轻划破,殷红的血液,在光洁的镰刀上留下斑斑痕迹。不知是麦子柔弱,还是土壤疏松,镰刀时而割断麦子,时而又将麦子连根拔起,麦芒刺伤我的手指和手背,隐隐作痛。 ⑨远方的养牛院子里,牛的尾巴在不停地摇摆,驱赶着身边的蚊蝇,姿态很甜美,旋律也很优雅。或许,牛儿们知道麦子成熟,收割后,被轧扁的麦秸是它们最好的食粮,麦田就是它们天然的谷场和食料厂。 ⑩有些植物追求肥沃,有些植物则追求空间,而麦子,是既追求肥沃,又追求空间的农作物。当冬日万物沉睡时,麦子则在广袤的土地之上苏醒,绿色在田野间镶上了边框,她们是那么纤细,是那么弱小,是那么新绿。此刻面对金色麦田,她们过往的绿色身影,在我们的眼前不停地晃动。绿色,是最感人,最有情的。她们不像红色那样热,不像蓝色那样冷,她们柔和美好,给人安慰,使人安静,叫人思索。 ⑪手指的鲜血,给她们配上热烈的色彩,使她们显得更加美好柔和,给人安慰,给人安静,让人增添无限的思索…… (选自2017年第5期《散文选刊》有删节) 1.根据文章内容,将表格补充完整。
2.文中两处画线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1)麦子在逐日褪去身上的绿色外衣,披上淡黄色的衣衫。 (2)我只好蹲下,与她们近距离接触。我再一次对她们感念,我单膝跪下,进一步向她们致敬。 3.请谈谈你对“手指的鲜血,给她们配上热烈的色彩,使她们显得更加美好柔和,给人安慰,给人安静,让人增添无限的思索……”一句的理解。 4.第④段写麦子成熟季节时,还写到了楝子花开和石榴花开,有何作用?
|
7. 难度:中等 | |
现代文阅读 山一样的屋顶 李宣华 ①一场冰雹把山村老家的屋顶瓦片砸坏了不少。母亲心急火燎地打来电话:“快,制止你爸,他要去屋顶修漏了呢? ②老家木屋是两层的木瓦房,屋顶的外形很普通,与别人家的并没有两样,中间高两头低,远远看去就像一座山。在我心里,老屋的屋顶永远都像壮年时的父亲那样结实,我清晰地记得,建屋那年我只有9岁那年,屋顶木构落架,敏捷胆大的我跟随矫健的父亲,从长长的木梯爬到屋顶帮工打下手。眨眼间,30多个年头过去了,木屋如同过了保修期的车辆,需要更多的精心呵护。就在去年春,一根屋顶瓦梁凹陷,孱弱的父亲不顾母亲劝阻,执意爬上楼顶修补。父亲颤颤巍巍修补的那一个多小时,是母亲如今想起来依旧后怕的度秒如年的煎熬期。她站在一处可以清晰看见父亲修补的地方,一动不动地仰着头,屏着气息瞪着双眼,唯恐一不小心就会惊扰了父亲。待父亲修补下梯,一向自诩身体比父亲好的母亲,忽然间身体酥软,晕厥了过去。 ③电话里我就感觉到了母亲潮湿的眼泪在往心里滴。我要父亲接电话,执拗的父亲不接。老家离城太远了,开快车也得两三个小时。村里的年轻人为生计都到外打拼去了,在家的都是些“留守老人”,所幸我大多留有电话。于是,一个接一个地耐心打电话,恨不得每个大叔大伯大婶都能立马放下手中活儿往我家赶。虽然各自都有同样的雹灾遭遇,但他们还是如我所愿,热心地到我家,劝解我那急性子的父亲。直至,我和我带的工人师傅赶回了村里。 ④对此,父亲根本不领情,还喋喋不休地嗔怪母亲给大家添乱。生性脾气好的母亲,一边一个劲地给父亲赔笑,一边细声细气地还嘴:“还以为年轻,都不记得自己岁数,不记得自己生病才好了多长时间了。”我趁势劝慰两位老人,一起搬到城里居住。哪知,就这事,两个人又和先前一样,把心齐到了一起:“不成,木屋没人看管霉得快,我们不在家,以后你们回来都没个站脚的地方。” ⑤我知道父亲对这栋木瓦房的感情。两次被我奶奶卖到他乡做人儿子的父亲,一心回村,白手起家,在住了几十年茅草房后,盖起这幢认为可以为一家人遮风挡雨的温暖木屋。随后几年,他又放眼长长远远,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在房子周边不同地段盖了三个木谷仓,平整出三块晒谷坪。一切的一切皆因为他在考虑,日后我们三兄弟成家后分家,能有所依靠,不会再像他当年和母亲结婚时一样眼前空空,要什么没什么。 ⑥欧洲有句谚语说,每对老父母都是我们潜在的屋顶,他们离去,我们就像被掀掉屋顶坐在废墟中。说得多在理啊,爱在屋顶,爱如屋顶。父亲老了,但他的爱不会老,一如母亲对他的情真意切的爱。只是,岁月渐老,屋顶渐老,父亲对屋顶的爱,需要我们子女源源不断地输送养料,去支撑,去呵护。唯此,才能让我们子女不那么早尝到入座废墟的苦楚。 (选自《智慧与思维》2018年第2期,有删改) 1.文意以修屋为线索展开叙述,理清文脉,在空白方格内依序填写相应的内容。 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的画线句子。 3.第⑥段文字能否去掉?说说你的理由。 4.本文的标题“山一样的屋顶”有怎样的含义?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
|
8.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父母也会撒娇 乔凯凯 ①给母亲打电话,似乎感觉母亲的嗓音有些异样,一问才知道母亲感冒了,而且有一段时间了。提早下班回去看。母亲,母亲半躺在沙发上看电视。“走,我陪你去医院开点儿药。”我伸手去拉母亲。母亲摇摇头说:“我不想吃药,你爸给我买了药,太苦了。”“良药苦口嘛!不苦怎么能有效?”我拿起一包药递给母亲。本来好好的母亲却似乎一下子眼泪汪汪了:“这药真的很苦,我不想吃。” ②吃个药怎么这么麻烦?有病不吃药能好吗?我有点急了,年纪大了还不重视身体,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怎么办?怎么越老越像孩子了呢!想到“孩子”这两个字,正欲发火的我突然愣住了,也在瞬间释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想到此,我在母亲身边坐下,笑着说:“吃了药才能好呀,这样就有力气跳广场舞了,咱加把劲儿,争取夺得广场舞皇后的称号,让我爸有点危机感。”看到母亲忍不住笑了起来,我继续说:“来,我帮你倒杯水,赶快好起来给我做好吃的,我最喜欢你做的饭菜了。”母亲点点头,接过药吃了下去。我不知道那药是不是真的很苦,我只看到母亲脸上露出了满足幸福的笑容。 ④有一次父亲做了一个小手术,出院后在家休养。想着父亲已经痊愈,再加上我工作忙,直到半个多月后才来到父母家。一见面,父亲就跟我说:“我的伤口还是疼。”我顿时紧张起来,难道伤口发炎了?没愈合好?父亲掀起衣服给我看他的伤口,伤口愈合得很好,走针眼都快看不见了。“恢复得很好,没事。”放下心的我松了口气说。 ⑤过了一段时间,父亲又跟我说;“伤口有时还是会疼,不会有什么事情吧?”父亲的话让我有点哭笑不得,伤口缝合处只剩下一条浅浅的印痕了,能有什么事情呀。“我爸这是怎么回事,没事老盼着自己有问题干嘛!”一转身,我悄悄对着母亲抱怨。“越老越矫情,别理他。”母亲笑了笑说,“不过,你爸说他很享受你紧张地帮他查看伤口时的样子。” ⑥母亲的话一下子提醒了我。父亲是多么坚强的一个人,长这么大,我从来没见父亲喊过一次痛。记得有次父亲带我和哥哥上山玩,哥哥因为调皮,差点从山坡上滚下去,父亲及时拉住了哥哥,自已却扭伤了脚。等到家时,父亲的脚面已经肿得很高了。我和哥哥都很内疚,父亲却说一点都不疼,还笑着逗我们玩。而现在父亲却在我面前“示弱”,这不是另一种撒娇吗?他是想得到女儿的关心和照顾呀! ⑦其实,每个父母心里都住着一个会撒娇的孩子。当儿女一天天长大,臂膀变得坚强,能够为自己甚至为家人遮风挡雨时,父母心里潜藏的孩子似的天性就会激发出来,会把自己最柔软最脆弱的一面展现给你。因为在他们眼里,你已经成为他们最信赖的依靠,他们也深信,你会像他们爱你那样爱他们。他们愿意在你面前撒娇,是想得到你的体贴、关爱和安慰,正如你小时候赖在父母怀里撒娇,毫不设防地把自己的肚皮坦露出来,那是因为你知道,父母会给予你最周全的保护。 ⑧现在,该我们给父母以保护了,你准备好了吗? (选自《辽沈晚报》) 1.根据文章情节的发展,请在第②段的横线处补出“我”当时的心理活动。 2.请简析第⑥段在全文中的表达效果。 3.结合文意,说说你对第⑦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4.文章以“父母也会撒娇”为题可谓独具匠心,请简述这个标题的妙处。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母在孩子面前撒娇,是因为他们想得到孩子的体贴、关爱和安慰。 B.文章第④段用两个连续的问句,表现出“我”对医院医术的怀疑心理。 C.文章主要叙述母亲生病了不想吃药和父亲动了小手术怕痛两个片段来揭示文章主旨。 D.曾经坚强的父亲在“我”面前“示弱”,是想得到“我”的关心和照顾。
|
9.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马兰花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决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鋭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里,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咔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这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二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下午死在了医院里。麻婶的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出门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 见。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震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说:“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 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过这笔钱。 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补偿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1.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其中明线是________________,暗线是___________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 2.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3.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4.下列对这篇小说内容写法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马兰花刚从市场接菜回来,三孬就急忙告诉她麻婶生病住院的事,还鼓动她到医院向麻婶女儿要钱,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 B.马兰花的丈夫因为六百元钱就耿耿于怀,收到一千的汇款单后又主动为妻子做饭,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世故圆滑、反复无常。 C.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来信中可以看出,麻婶的女儿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又是一个精于算计的人,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钱。 D.发生在马兰花与麻婶两家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