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夕阳xié(__________)带着紫红的薄纱依偎着黄昏,清风低唱着轻盈的歌漫步田野,在樊笼羁(_________)绊的生活中,只要你勇敢追求,大自然自由的精灵能助你长出灵动的翅膀。
|
2. 难度:简单 | |
在下面句中横线上选填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悠悠岁月已抹去了绝大多数历史的 ,历代古人的悲欢离合早已烟消云散。 ②接受了香山饭店的设计工作后,他工作认真仔细,不但多次到香山 地形,攀登顶峰,俯览周围环境,而且不辞劳苦地走访了北京、南京、扬州、承德等地 当地的大建筑和园林,最后采取了建筑一系列不规则院落的布局方式。 ③要把我们的城市建设成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环境保护是基础,我们应均衡利用和开发环境资源,合理划分城市生态功能分区, 规划发展。 A.①痕迹 ②勘察 考察 ③因地制宜 B.①遗迹 ②考察 勘察 ③因地制宜 C.①痕迹 ②勘探 考察 ③因势利导 D.①遗迹 ②考察 勘察 ③因势利导
|
3. 难度:中等 | |
依照下列画线句,给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困境无可避免。困境就像人生路上要穿过的原始森林,它常常让你迷失方向,步入歧途;……走出困境,要有冷静从容的气度, …… A.困境就像人生路上要翻越的大雪山,它常常让你深陷其中,半途而废要有自我审视的智慧 B.困境就像人生路上要经历的沼泽地,它常常让你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要有机智应对的智慧 C.困境就像人生路上要经历的沼泽地,它常常让你饥寒交迫,半途而废要有机智应对的风范 D.困境就像人生路上要翻越的大雪山,它常常让你饥寒交迫,不能自拔要有自我审视的风范
|
4. 难度:简单 | |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是( ) A.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广为人知的淮扬菜,受到观众的喜爱,这正好印证了“物以稀为贵”的说法。 B.等得不耐烦的父亲对儿子说:“看你妈出个门还得打扮半天,真是麻烦——让她深居简出还挺不容易的!” C.中国队在2018年世界杯足球赛亚洲区预选赛12强赛最后一轮中以2∶1战胜卡塔尔队,最终名列小组第五,无缘2018年世界杯,实在是差强人意。 D.“一箭易断,十箭难折”,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引用的这句古语,引发与会者的强烈共鸣,并不胫而走。
|
5. 难度:中等 | |
填空。 (1)李白在《行路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仕途的艰难,寓含着无限悲慨。 (2)苏轼《水调歌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豁达的心理变化。 (3)《渔家傲·秋思》(范仲淹)中表现戍边将士们因战功未立,使命未完而有家难回矛盾心理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
6. 难度:中等 | |
名著阅读。 她道:“爹爹,你请放心!我家又不曾写立文书,得他身价,为什么肯伏低做小?他既如此排场.爹爹若是和他吵闹起来,倒反被外人议论。我而今一乘轿子抬到他家里去,看他怎样待我。”她在宋家过了几天,不见消息,想道:“彼人一定是安排了我父亲,再来和我歪缠。不如走离了他家,再作道理。”将他那房里所有可动用的金银器正、珍珠首饰打了一个包袱,穿了七条裙子,扮作小老妈的模样,买通了那丫鬟,五更时分,从后门走了。 她上了船,自心里想道:“我若回常州父母家去,恐惹故乡人家耻笑。”细想:“南京是个好地方,有多少名人在那里。我又会作两句诗。何不到南京去卖诗过日子?或者遇着些缘法出来,也不可知。”立定生意,到仪征换了江船,一直往南京来。 以上文字选自清代小说家 ___________的长篇小说《_________》,选文中的“她”是指___________,小说通过一系列丰富复杂的情节内容,塑造了这一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
|
7. 难度:中等 | |
综合性学习。 “和”文化的历史非常悠久,请你参加“‘和'文化的内涵”综合性学习。 (1)“和”是形声字,甲骨文中写作命,“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此处的“和”本义什么?“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此处的“和”意思是什么? (2)试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内涵。 ①“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礼记·中庸》)林 击 ②“福善之门莫过于和睦,患咎之首莫大于内离。”(《汉书·东平思王刘宇传》) ③“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④“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 ⑤“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黄帝内经》) (3)班级开展“以和为贵”主题班会,请提出一项活动倡议。
|
8. 难度:简单 | |
宴词 王之涣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注:宴词:写于送别宴席上的诗。畎:田间小沟 1.诗中体现诗人什么情感? 2.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
9. 难度:中等 | |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①义。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②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亦甚矣。”令弟子趣⑤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⑥,取舍不苟也夫!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诚:同“成”,实行。②廪丘:齐国地名。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⑤趣:同“驱”。⑥:万乘之君品行难与他比肩,三王辅臣的名节没有他显扬。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2)万钟于我何加焉 (3)是亦不可以已乎 (4)动必缘义 2.语段(一)中,“乡为”和“今为”的排比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语段(甲)中的乞人和语段(乙)中的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别人的赐予,请结合具体内容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出来。
|
10. 难度:中等 | |
那对过众军汉见了,心内痒起来,都待要吃。数中一个看着老都管道:“老爷爷,与我们说一声!那卖枣子的客人买他一桶吃了,我们胡乱也买他这桶吃,润一润喉也好,其实热渴了,没奈何,这里冈子上又没讨水吃处。老爷方便!”老都管见众军所说,自心里也要吃得些,竟来对杨志说:“那贩枣子客人已买了他一桶吃,只有这一桶,胡乱教他们买吃了避暑气。冈子上端的没处讨水吃。”杨志寻思道:“俺在远远处望,这厮们都买他的酒吃了;那桶里当面也见吃了半瓢,想是好的。打了他们半日,胡乱容他买碗吃罢。”杨志道:“既然老都管说了,教这厮们买吃了,便起身。”众军健听了这话,凑了五贯足钱,来买酒吃。那卖酒的汉子道:”不卖了!不卖了!这酒里有蒙汗药在里头!”众军陪着笑,说道:“大哥,值得便还言语?”那汉道:“不卖了!休缠!”这贩枣子的客人劝道:“你这个汉子!他也说得差了,你也忒认真,连累我们也吃你说了几声。须不关他众人之事,胡乱卖与他众人吃些。”那汉道:“没事讨别人疑心做甚么?”这贩枣子客人把那卖酒的汉子推开一边,只顾将这桶酒提与众军去吃。那军汉开了桶盖,无甚舀吃,陪个小心,问客人借这椰瓢用一用。众客人道:“就送这几个枣子与你们过酒。”众军谢道:“甚么道理!”客人道:“休要相谢。都是一般客人。何争在这百十个枣子上?”众军谢了,先兜两瓢,叫老都管吃一瓢,杨提辖吃一瓢。杨志那里肯吃?老都管自先吃了一瓢,两个虞候各吃一瓢。众军汉一发上,那桶酒登时吃尽了。杨志见众人吃了无事,自本不吃,一者天气甚热,二乃口渴难熬,拿起来,只吃了一半,枣子分几个吃了。那卖酒的汉子说道:“这桶酒被那客人饶了一瓢吃了,少了你些酒,我今饶了你众人半贯钱罢。”众军汉凑出钱来还他。那汉子收了钱,挑了空桶,依然唱着山歌,自下冈子去了。 那七个贩枣子的客人立在松树旁边,指着这一十五人,说道:”倒也!倒也!”只见这十五个人,头重脚轻,一个个面面厮觑,都软倒了.那七个客人从松树林里推出这七辆江州车儿,把车子上枣子都丢在地上,将这十一担金珠宝贝都装在车子内,遮盖好了,叫声“聒噪!”一直望黄泥冈下推去了。杨志口里只叫苦,软了身体,挣扎不起;十五个人眼睁睁地看着那七个人把这金宝装了去,只是起不来,挣不动,说不得。 我且问你: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这七个。却才那个挑酒的汉子,便是白日鼠白胜。却怎地用药?原来挑上冈子时,两桶都是好酒,七个人先吃了一桶,刘唐揭起桶盖,又兜了半瓢吃,故意要他们看着,只是叫人死心塌地,次后吴用去松林里取出药来,抖在瓢里,只做走来饶他酒吃,把瓢去兜时,药已搅在酒里,假意兜半瓢吃,那白胜劈手夺来,倾在桶里,这个便是计策。那计较都是吴用主张,这个唤做“智取生辰纲”。 ——选自《智取生辰纲》 1.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是押送生辰纲,一是智取生辰纲。作者是怎样处理这两条线索的?这样处理有什么效果? 2.本文反复描述天气炎热,详细描写黄泥冈买酒过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
11. 难度:中等 | |
说说马儿们的那些事儿 郭耕 ①马,是一种哺乳动物,分类上属于奇蹄目马科。马科约十种,即亚洲野马、欧洲野马、亚洲野驴(蒙、藏两种)、非洲野驴(索马里、努比亚两种,非洲野驴是家驴的祖先)、斑马(包括细纹、格氏、查氏及山斑马)和一种1860年才灭绝的马科动物:斑驴。 ②马的起源是在六千万年前恐龙消失的新生代,最早化石记录现于美洲,那时的马叫始祖马,身高不足30厘米,大小如狗,出没于灌丛,这不禁令人想起一个词“犬马之劳”。经过几百万年的演化,成为体态渐高的中新马。又经几百万年进化为上新马,这是因1200万年前的上新世得名,这时的马已经有100厘米高,并从三趾变为单趾。又经约五百万年的进化,上新马继续长个,发达的中趾成为蹄子,身高达到140厘米,成为现代马的直系祖先:真马。 ③由于气候的异常,特别是地球的冰川活动,原始的马科动物逐渐从白令陆桥西移至东半球的欧亚大陆,西半球的马却绝迹了。真成了“马挪活,树挪死”。活跃于欧亚大陆的野马,开始在欧亚大陆发展并与古人类相伴。据考古学记录,地球上曾生存过的马达百种之多。到人类进入青铜器时代,它们就剩最后的两个种类:灰色的欧洲野马和黄色的亚洲野马。 ④古人为果腹而猎马,马肉、马乳、马皮,都可维持生命,甚至“马革裹尸”。他们凭智慧而捕马,或集体驱赶轰下山崖,或制作陷阱及假人诱捕。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约8000年前,才开始对欧洲野马进行驯化,世界上最早的驯化马见于俄罗斯基辅的旧石器遗址,中国最早的驯化马记录出土于龙山遗址。之所以对马进行驯化,是由于猎杀的压力,自然界的马越来越少,约公元前6000年,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人开始不约而同地控制马这种动物,当然,驯化之初,人类的目的主要是吃肉。大约公元前1000年,即3000年前,人类才跨上了马背。“马力”对人类外力的强化和弥补,使人类突破了自身行动的界限,改写了人类的时空概念。在西方,马匹开辟了一个时代:骑士时代;在东方,成就了一个帝国:蒙古汗国,成吉思汗的骑手纵横欧亚,在马背上打下一个帝国。 ⑤驯化的成功,还取决于马这种动物自身的特殊性。马的食物是草,与人无争,随遇而安;繁殖、配种、选育都容易,全球的驯化马的品系达300种之多。人马的结合,是上天给予的完美配合,是动物驯化史上的一个奇迹。法国博物学家布丰说:“人类对马的驯服,不愧是最高贵的征服。” (选文有改动) 1.本文说了马儿们的哪些“事”?请分条概括。 2.简析第②段中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3.什么说“人马的结合,是上天给予的完美配合”? 4.本文语言准确周密,请以具体词语为例加以分析。
|
12. 难度:中等 | |
捉贼 张爱国 天地间一片死寂,只有大朵大朵的雪花落地的“沙沙”声。虽然裹着厚厚的棉袍棉裤,但还是无法抵御彻骨的寒气。我弓腰缩背,双手紧拢,踩着没过脚踝的雪,跟着父亲走向村外的后岗。父亲仿佛看出了我的怨气,说: “今晚一定能捉住那个贼。” “不就几捆稻草吗?大半夜还出来受冻!”我没好气地说,我总以为父亲是小题大做。 “你说的轻巧,没了稻草,开春后咱家大牯牛吃什么?”父亲说着就愤愤起来,“再说了,不要脸的贼你不捉住他,还不知要祸害多少人呢!” 到了后岗,父亲用手电筒四下照了照,茫茫雪地里,只有我家一大一小两个草堆,顶着厚厚的雪,静静地矗立着。我和父亲钻进小草堆洞里,茫然地看着黑咕隆咚的雪的世界。 草堆洞里虽然比外面暖和了许多,但绝比不上家里,更比不了暖和的被窝,我的双脚很快就冻得生疼。“今晚不会有贼了吧?”我说——我想让父亲同意我们早点撤退,可父亲却传出了轻微的鼾声——他天天劳作不闲,今儿又推了一整天的磨,实在太困了。 不知过了多久,雪停了,却下起了冰子,纷纷扬扬地撒进草堆洞。草堆洞俨然成了冰窖,没有一丝温度。我正要推醒父亲回家,却见一窝微弱的灯光向这边慢慢移来。很快,我看到了,是两个孩子,一大一小,提着防风的煤油灯,径直来到我家大草堆前。 “从里面拉,轻点,别拉倒了草堆。”小个子低声对大个子说,还挥了挥右臂——半截的右臂!天啊,她不是孩子,是矮婶啊!我忘记了推醒父亲:矮婶怎么会干这种事?怎么干这种事还带着儿子小江——小江比我还小一岁啊。 小江双手抓着一捆稻草使劲往外拉,一个没注意,重重地滑倒在雪地里。矮婶急忙上前扶起,叫他接着拉。小江嘴里却愤愤地嘀咕着什么,站立一旁,不愿拉了。寒风中,母子俩僵持着,浑身颤抖——小江上身穿一件破棉袄,下身是一件旧单衣,而矮婶上下身穿的都是破旧的单衣。 矮婶放下煤油灯,用左手吃力地拉着小江刚刚拉过的那捆稻草,可稻草压得太紧,她发了好几次力也拉不下。小江终于不忍,上去帮忙,母子俩好不容易才拉下了一捆稻草。然后,他们又合力拉下一捆。矮婶提起一捆稻草就要回家,小江却犹豫着说:“娘,再拉一捆吧,够牛吃三天了。”矮婶看看草堆,摇着头说:“算了吧,你四伯家的牛也要吃草呢。”说完,母子俩就提着稻草一前一后地往回走。 我已经决定不叫醒父亲让他们走了,可父亲却突然醒来,一声大叫,明亮的手电筒的光就照上了三四丈开外的母子俩身上。我急忙抓住要往外冲的父亲,与此同时,父亲刚出口的“不要脸的……”也硬生生地吞回了半句——他也似乎明白了什么,慢慢地坐回原地。 手电筒的灯光里,矮婶怀抱稻草,弯着腰,脸紧紧地贴着稻草,一动不动。呼呼的北风已掀翻她单薄的衣服,枯瘦的后背整个地裸露在寒风中,任由密密的冰子肆无忌惮地击打。小江更是吓坏了,提着稻草,浑身颤抖得异常厉害。 “是矮婶。”我贴着父亲的耳朵低低地说。 “哦,拿草的是二柱三柱吧……你们……”父亲关了手电筒,大声地说,“你们拿回去吧,明天……明天我再找你们算账……” 回到家,母亲还坐在床上纳鞋底,问我们抓没抓到贼。见我们谁也不说话,母亲才发现我们的神情很凝重,就一再追问到底发生了什么。 “哎,老天造孽啊!”父亲长长地叹口气说,“你这就起来,给桂香送稻草去……” “是桂香啊?”母亲吃惊地大张着嘴,继而猛拍脑门,懊恼地说,“我应该早就想到是她娘几个了——秋天草堆失了火。”母亲一边穿着衣服,一边喃喃地说,“一个女人家,一见人就脸红,手又不便,还带着那么多孩子,再加上牲口,这冰天雪地的草不够用,可怎么熬啊……” 此后,每隔两三天,夜深人静的时候,母亲就带着我,将几捆稻草悄悄地放到矮婶家的门口。有一晚送草回来,我睡觉做梦,竟梦见矮婶家的四周长出了青草,一大片一大片的,蓬蓬勃勃,青翠碧绿…… (选自《天池小小说》2013年第1期,有改动) 1.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2.文中画线的句子“脸紧紧地贴着稻草”表现了矮婶怎样的心理? 3.请结合小说的内容简要分析父亲的人物形象。 4.小说的结尾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
13. 难度:中等 | |
《________也是一种享受》 要求:①以“________也是一种享受”为题目写一篇作文。②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