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江苏省句容市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扶(chān)    狼()      蹒(shān)    晶(yínɡ)

B.喝(yāo)     土(zhù)    乱(wén)    倒()

C.庇(yìn)     骨(huái)   泥(nìnɡ)     点(zhuì)

D.临(bīn)     俯(kàn)    制(è)       使(chāi)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锤炼  松懈  无能为力  触目伤怀

B.主宰  狼藉  跳跳蹦蹦  旁逸斜出

C.倦怠  宛然  难以置信  参天耸立

D.黝黑  晶萤  无边无垠  纵横决荡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假日里,老师那抑扬顿挫的声音经常在我耳边响起。

B.著名演员王刚把和珅这个老谋深算的角色演得入木三分,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交响音乐会上,大家正襟危坐,静静聆听,倾心领悟。

D.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忽视母语修养会让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日渐逐步消退。

B.为提高市民行车的舒适度,有关部门对多处路井部位进行了整修,解决了颠簸现象。

C.教育行政部门提出,要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

D.日前,分藏两岸六十余年的国画名作《富春山居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合璧”展出。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下列关于汉语知识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贵阳市正式开通全国首条青少年禁毒教育热线。”句中加点的词依次是动词和名词。

B.“她从不和别人吵一句嘴。”这个句子的主干是:她不吵嘴。

C.“贵州平塘‘天眼’位居‘中国首批十大科技旅游基地’榜首。”句中加点的部分是定语。

D.“天舟一号只送货,不载人,被形象地称为‘太空快递员’。”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根据上下文的衔接,填写在横线上的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如何建设“生态乡村”?社会各界的观点和见解不尽相同。                。也就是说,“生态乡村”应当是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经济生态综合协调发展和整体优化的乡村。

①也有人认为应当建立一套普遍适用的生态乡村规划建设标准

②有的人认为“生态乡村”就是植树种草,引水修路

③然而,乡村是一个复杂、开放的庞大系统,必须用“符合生态理念”来认识“生态乡村”

④依照这些观点,“生态乡村”似乎有一个共同的形象,那就是“屋舍整齐、绿树成阴、处处美景”的现代化新农村。

A.①②④③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④②①③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代词)一对烁烁发光的晶体具有足够的热量和纯度,能够(动词)忘我地注视上苍。

B.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C.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努力改正并随时发现自己的缺点。(将“努力改正”与“随时发现”调换位置)

D.鲁迅的《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中重点叙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歌颂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也提及自己思想变化的原因,洋溢着爱国之情。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红岩》中最后幸存的共产党员是(     

A.刘思洋 B.齐晓轩 C.华子良 D.成岗

 

二、名著阅读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都是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幸存者,他们亲身经历了黎明前血与火的考验,目睹了许多革命同志为革命牺牲的壮烈场面,根据这些亲身经历,于1957年写出了革命回忆录《      》,随后在这个基础上创作了长篇小说《红岩》。

 

三、句子默写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默写。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雁门太守行

李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四、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下面对本诗理解 、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2.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中“压”“开”两字的表达效果。

 

五、课外阅读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荀巨伯探友 

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胡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吾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荀巨伯:汉桓帝时许州人,生卒不详。②胡:我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

1.解释加点的词

(1)吾今死矣,子可           (2)败义求生

2.翻译句子

①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

②“吾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远来相视子/令吾去 B.汝何男子/而敢独止

C.吾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D.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4.“一郡尽空”的意思是什么?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你认为荀巨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六、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手机正在毁掉下一代

①手机曾被形容为青少年儿童的“电子保姆”。但如今,不少国家开始向“电子保姆”宣战。日本多数学校发布手机禁令,要求不得携带手机进入校园。英国卫生部门则建议,16岁以下儿童只在十分必要时才使用手机。手机对青少年儿童的伤害正在引起各国的关注。

②长时间玩手机,对下一代最直接的影响是视力下降。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三位医生拿自己的孩子做了7天实验,结果发现:玩20分钟手机,三名孩子平均视力接近轻度假性近视状态;玩20分钟平板电脑,泪膜破裂时间与干眼症患者相当。

③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副主任陈有信表示,目前还没有确切证据证明荧光屏幕会对眼部造成损伤,手机信号辐射的影响也证据不足,但全球公认的是,长时间使用手机及其他电子产品,会导致近视发病率提高。这主要与近距离用眼、缺乏户外活动有关。盯着屏幕时间长了会影响泪液分泌,易导致视疲劳,从而引发或加重近视,也可能让假性近视转变为真性近视。来自北京同仁医院的统计数据显示,每年中小学生的配镜年龄都在走“下坡路”,降幅在2—3岁,配镜度数则不断攀高。另一项调查也发现,我国16—18岁青少年的近视率由1970年的不到1/3上升到如今的将近4/5。

④此外,香港理工大学有调查发现,近30%的青少年因长时间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产生了颈痛、肩痛、腕部不适等症状。

⑤专家们认为,处于身心发育重要阶段的青少年儿童,如果长时间不当使用手机,还可能导致以下问题:

⑥首先,注意力不集中。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说,手机上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方式会影响青少年儿童的注意力。手机上过多、过猛、过滥的信息轰炸,无法持续和深入的“浅阅读”不利于大脑海马区的发育,对长期记忆不利。这一点在儿童身上体现得比成人更明显。

⑦其次,加大网络成瘾的可能性。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新影曾对2000多名10—18岁的青少年做过一项与网络成瘾相关的调查。她发现,“用电子产品来干什么”与其产生什么影响密切相关。相对来说,用来获取学习资料等信息或进行社交等,不太容易导致问题;用来打游戏则会大大加大网络成瘾的可能。智能手机将游戏从电脑转移到手上,让玩游戏变得更容易,这无疑会增加部分青少年儿童网络成瘾的可能性。

⑧再次,容易没耐心、攻击性强。李新影说,一方面,丰富的信息能扩大青少年儿童的视野和知识面;另一方面,手机移动互联网也增加了青少年儿童接触各种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的机会。经常接触不良信息的青少年儿童,相对更具攻击性,耐心也更差。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说明内容。

2.选文第②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3.请分析第③段中加点词语“可能”能否去掉,说说理由。

盯着屏幕时间长了会影响泪液分泌,易导致视疲劳,从而引发或加重近视,也可能让假性近视转变为真性近视。

4.结合选文内容选出表述正确的一项(   )

A. 青少年近视发病率提高就是因为他们近距离用眼和缺乏户外活动。

B. 长时间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只会影响人的视力,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其他伤害。

C. 长时间不当使用手机,对儿童和成人的注意力都会造成不良影响。

D. 用电子产品来获取学习资料等信息或进行社交等,很容易导致青少年网络成瘾。

5.读完选文后,请你对合理使用手机提两条建议。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回家

龙应台

①三个兄弟,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这回摆下了所有手边的事情,在清明节带妈妈回乡。红磡(kàn)火车站大厅里,人潮涌动;我们准备搭九广铁路北上。就在这川流不息的滚滚红尘里,妈妈突然停住了脚。

②她皱着眉头说: “这,是什么地方?”

③哥哥原来就一路牵着她的手,这时不得不停下来,说:“这是香港。我们要去搭火车。”

④妈妈露出惶惑的神情,“我不认得这里,”她说,“我要回家。”

⑤我在一旁小声提醒哥哥:“快走,火车要开了,而且还要过海关。”

⑥弟弟这时一大步跨前,对妈妈说:“这就是带你回家的路,没有错。快走吧,不然你回不了家了。”

⑦妈妈也不看他,眼睛盯着磨石地面,半妥协、半威胁地回答:“好,那就马上带我回家。”她开步走了。从后面看她,身躯那样瘦弱,背有点儿驼,手被两个儿子两边牵着,她的步履细碎,一小步接着一小步往前走。

⑧陪她在乡下散步的时候,看见她踩着碎步窸窸窣窣低头走路,我说:“妈,不要像老鼠一样走路,来,马路很平,我牵你手,不会跌倒的。试试看把脚步打开,你看──”我把脚伸前,做出笨士兵踢正步的架势,“你看,脚大大地跨出去,路是平的,不要怕。”她真的把脚跨大出去,但是没走几步,又窸窸窣窣低头走起碎步来。

⑨从她的眼睛看出去,地是凹凸不平的吗?从她的眼睛看出去,每一步都可能踏空吗?弟弟在电话里解释:“脑的萎缩,或者用药,都会造成对空间的不确定感。”

⑩散步散到太阳落到了大武山后头,粉红色的云霞乍时喷涌上天,在油画似的黄昏光彩里我们回到她的卧房。她在卧房里四处张望,仓皇地说:“这,是什么地方?”我指着墙上一整排学士照、博士照,说:“都是你儿女的照片,那当然是你家喽。”

她走近墙边,抬头看照片,从左到右一张一张看过去。半晌,回过头来看着我,眼里说不出是悲伤还是空洞。

还没开灯,她就立在那白墙边,像一个黑色的影子,幽幽地说:“……不认得了。” 大武山上最后一道微光,越过渺茫从窗帘的缝里射进来,刚好映出了她灰白的头发。

火车滑开了,窗外的世界迅疾往后退,仿佛有人没打招呼就按下了电影胶卷“快速倒带”,不知是快速倒往过去还是快速转向未来,只见它一幕一幕从眼前飞快逝去。

因为是晚班车,大半旅者一坐下就仰头假寐,陷入沉静,让火车往前行驶的轰隆巨响决定了一切。妈妈手抓着前座的椅背,颤巍巍站了起来。她看看前方,转过身来又看往后方。她看向车厢两侧窗外,布帘都已拉上。她紧紧抓着椅背,维持身体的平衡,然后,她开始往前走。我紧跟着亦步亦趋,一只手搭着她的肩膀,防她跌倒。却见她用力地拨开我的手,转身说:“你放我走,我要回家。天黑了我要回家!”她的眼睛蓄满了泪光,声音凄恻。

我把她抱进怀里,把她的头按在我胸口,紧紧地拥抱她,也许我身体的暖度可以让她稍稍安心。我在她耳边说:“这班火车就是要带你回家的,只是还没到,马上就要到家了,真的。”

弟弟踱了过来,我们默默对望;是的,我们都知道了:妈妈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政编码、邮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在那个时光的笼罩里,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闹、厨房里正传来煎鱼的嗞嗞香气、丈夫正从她身后捂着她的双眼要她猜是谁、门外有人高喊“限时专送拿印章来”……

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1.文章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请简要概括

2.体会文中段划线句的作用。

3.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我说:“妈,不要像老鼠一样走路,来,马路很平,我牵你手,不会跌倒的。试试看把脚步打开,你看──”我把脚伸前,做出笨士兵踢正步的架势,“你看,脚大大地跨出去,路是平的,不要怕。”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写“三个兄弟,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间接反映了妈妈年事已高。

B.段画线句运用环境描写映衬了年老生病的妈妈凄凉的情形。

C.段写“我”把妈妈“抱进怀里”的一系列动作,写出了“我”对妈妈的怜爱。

D.段运用白描的手法,以一组生动画面具体描绘出妈妈要回到的那段时光。

5.比较下面两段关于“背影”的文字,说说它们在内容及情感的不同。

(甲)从后面看她,身躯那样瘦弱,背有点儿驼,手被两个儿子两边牵着,她的步履细碎,一小步接着一小步往前走。

(《回家》龙应台)

(乙)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背影》朱自清)

 

七、作文题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请以“让____________住进心灵”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