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请根据拼音依次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 好文章无不闪耀着思想的光芒。《敬业与乐业》中梁启超告诉我们,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一点不旁wù;《论教养》中利哈乔夫告诉我们,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待人处世绝不会自吹自léi;《精神的三间小屋》中毕淑敏告诉我们,要懂得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zhāng的局面。……我们要牢记这些zhēn言,争做生活的智者。
|
2. 难度:中等 | |
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光中的乡愁,结尾句“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高度凝练的语言营造出丰富的意蕴空间。 B.我生平最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一是“趣味”。 C.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D.在这种环境气氛里,他们不论唱什么?都充满着一种淳朴本色的美。
|
3. 难度:中等 | |
下列括号里的内容对句子分析有错误一项是( ) A.有些不良媒体为吸引眼球,不惜断章取义,制造噱头,失实报道,不仅误导了舆论,更对当事人造成了伤害。(成语“断章取义”运用恰当,符合语境) B.如果每个人勇于开拓创新,“中国制造”就能更上一层楼。(这是个递进关系的复句) C.相关专家呼吁尽快建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以便及早干预、发现和制止欺凌行为。(此句语序颠倒,应先“发现”,再“干预”) D.艾青的诗作具有鲜明的色调,清晰的线条,素描一般的简练、凝重。(这是个单句)
|
4. 难度:中等 | |
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①山舞银蛇,______________。 ②鸡声茅店月,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 ,静影沉璧。 ④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_____________。 ⑤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旅行,困难与挫折常常伴随着我们,我们要用李白《行路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激励自己;用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慰勉自己。
|
5. 难度:困难 | |
名著阅读。 “我是地主的儿子; 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 大堰河的儿子。 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 而我,是吃了你的奶而被养育了的, ……” (1)这段文字出自中国现当代诗人_______(人名)的成名作_______。20世纪30年代,他的诗歌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一时期,艾青诗歌的主要意象是_______。 (2)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____) A.1978年以后,艾青的诗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写法由原先的尽情的呼告、肆意的排叙变得口语化、散文化。 B.“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C.《光的赞歌》是诗人“归来”以后的作品,赞美“光”带来的社会文明。 D.母爱和童真是泰戈尔诗歌的重要主题,如《飞鸟集》用孩童的视角,描绘儿童的种种天真情态和奇思妙想。 E.《唐诗三百首》由清代孙洙选编,共选入77位唐代诗人的三百余首作品。
|
6. 难度:困难 | |
综合性学习。 君子处世,应该遵循天道,刚毅坚韧,持之以恒,努力奋进。班级准备开展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标语拟定)“同学们从牙牙学语到出口成章,从懵懂无知到日渐成熟。一路走来,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仍勇往前行;在求学之旅里不断磨砺,让自己一直更加坚强。”请从这段话中提炼一句话,与下句对仗,从而拟定本次活动的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半载苦乐铸就辉煌。 (演讲比赛)请围绕“自强不息”确定两个演讲主题。 主题一____________ 主题二____________ (采访活动)泰州少年曹天宇因先天性肌肉萎缩症,只能靠轮椅行走。2019年高考,曹天宇以理科408分(超一本线60多分)的优异成绩被南京大学录取。这个泰州男孩,以他的乐观开朗和自强不息精神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班级准备派你去采访曹天宇同学,请你准备两个具有意义的采访问题。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难度:困难 | |
品读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①,完成小题。 序:三月七日,沙湖②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③且徐行。竹杖芒鞋④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⑤。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⑥。 (注)这首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①定风波:词牌名。②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③吟啸:放声吟咏。④芒鞋:草鞋。⑤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⑥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1)风大雨猛,穿林打叶,面对这样的情势,“同行皆狼狈”,与上片词人“ ”形成鲜明对比,小序中“已而遂晴”与下片“ ”相照应。(用词中原句回答) (2)词人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此句又体现出词人怎样的性格特征?
|
8. 难度:困难 | |
阅读苏轼的《六一泉铭并序》,完成下列小题。 予昔通守钱塘①,见公②于汝阴而南,公曰:“西湖僧惠勤③甚文,而长于诗。吾昔为《山中乐》三章以赠之,子盍④往而从勤乎?”予到官三日,访勤于孤山之下,抵掌⑤而论人物,曰:“公,天人也。人见其暂寓人间,而不知其乘云驭风,历五岳而跨沧海也。此邦之人,以公不一来⑥为恨。公麾斥八极,何所不至,虽江山之胜,莫适为主,而奇丽秀绝之气,常为能文者用,故吾以谓西湖盖公几案间一物耳。”勤语虽幻怪,而理有实然者。明年,公薨⑦,予哭于勤舍。又十八年,勤亦化去⑧久矣。访其旧居,则弟子二仲在焉,画公与勤之像,事之如生。舍下旧无泉,予未至数月,泉出汪然,甚白而甘。二仲⑨谓余:“师闻公来,出泉以相劳苦。公可无言乎?”乃取勤旧语,推其本意,名之曰六一泉,且铭之曰:泉之出也,去公数千里,后公之没,十有八年,而名之曰六一,不几于诞乎?曰:君子之泽,岂独五世而已,盖得其人,则可至于百传。尝试与子登孤山而望吴越,歌山中之乐而饮此水,则公之遗风余烈,亦或见于斯泉也。 (选自《苏轼诗词文选评》,有删减) (注)①通守钱塘:任杭州通判。“钱塘”和下文的“此邦”都是指杭州。②公:指欧阳修,号“六一居士”。③惠勤:欧阳修的朋友,苏轼曾为其诗集写序。④盍:何不。⑤抵(zhǐ)掌:击掌。表示谈话时气氛融洽。⑥不一来:指欧阳修未曾在杭州做官。⑦薨:去世。⑧化去:僧人去世。⑨二仲:指惠勤的两个弟子。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实词。 ①予昔通守钱塘 ②二仲谓余 ③名之曰六一泉 ④去公数千里 (2)下列各句中加点“而”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甚白而甘 A.先天下之忧而忧(《岳阳楼记》) B.朝而往(《醉翁亭记》)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湖心亭看雪》)D.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 2.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各标一处)。 (1)画 公 与 勤 之 像 (2)访 勤 于 孤 山 之 下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2)勤语虽幻怪,而理有实然者。 4.苏轼为什么将此泉命名为“六一泉”?
|
9. 难度:困难 | |
阅读《猕猴桃的奇异之旅》,完成下列小题。 ①猕猴桃奇异之旅的第一站是它的发源地——湖北省宜昌市。早在先秦时期,这里充沛的雨量与湿涧的空气就催生了一种古老的藤本果树,椭圆形果子表皮覆盖着浓密的绒毛,内里是亮绿的果肉和一排排黑色点状的种子。 ②《诗经》记载了人们与它的初见:“隰①有苌楚,猗傩②其枝。夭③之沃沃④,乐子之无知。”“苌楚”可能是猕猴桃最早的名字。唐朝的《本草拾遗》中出现了“猕猴桃”的记载:“猕猴桃味咸,温,无毒,可供药用,主治骨节风。”关于“猕猴桃”名称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果子外皮的绒毛状似猕猴,另一说法是果实常被猕猴食用。猕猴桃的叶子呈圆形或心形,花开乳白色转黄色,有人会在庭院中栽植观赏。 ③猕猴桃缓慢地持续着它的旅程,却一直未被前人驯化栽培。究其原因,一是猕猴桃喜阴怕晒,畏旱怕涝,对水分、土壤的要求都较高;二是猕猴桃属于雌雄异株,花朵对蜜蜂的吸引力不强,人工栽培的难度较大。就这样,猕猴桃默默在山间谷底生长了上千年,就连它最广为流传的名字——“猕猴桃”,也散发着一种野果的味道。 ④不过命运卷起了这颗果实,给了它一张通往海洋另一边的船票。1904年新西兰教育学者伊莎贝尔到宜昌探望妹,猕猴桃的种子漂洋过海,随着她返回新西兰,来到了南太平洋岛国。 ⑤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新西兰是猕猴桃生长的理想之地,很难授粉的问题也在技术上得到了解决,猕猴桃被广泛种植并于1924年培育出新的品种。改良后的品种个头更大,皮表绒毛分布均匀,耐受磕碰,口味鲜美,营养丰富。也许是猕猴桃的中国名字传递的灵感,有人觉得这种全身绒毛、暗绿色的鸡蛋形果实和新西兰特有的几维鸟(Kiwi bird)倒是很像,1966年前后,Kiwi fruit(奇异果)这个新名字诞生了。这个名称是如此响亮,以至于逐渐成为所有商业化猕猴桃的代称。再通过运输、储存和销售的产业实践,20世纪70年代,新西兰在猕猴桃栽培和销售的世界版图里一枝独秀,但随后奇异果的生产迅速传播到其他国家。 ⑥2016年,全球猕猴桃产量为430万吨,除了新西兰,智利、意大利、法国、日本和中国都是猕猴桃的生产大国。猜猜谁是猕猴桃产量的冠军?猕猴桃的故乡重新夺冠——中国居首位,占世界猕猴桃总产量的56%。新西兰猕猴桃品种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被引入中国,曾经出口的水果以“进口水果”的身份回到了老家,猕猴桃摇身一变成了奇异果。基于丰富的原生品种资源,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科研人员分别从四川和湖北的野生猕猴桃品种中,培育出了含有金色果肉的“黄金猕猴桃”与果心为红色的“红心猕猴桃”,在商业猕猴桃果肉颜色里红绿黄三分天下。 ⑦世界第一的种植面积,稳定的产量,强劲有力的研发力量,还有潜力无限的消费市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猕猴桃终于回家了。 (根据《新华文摘》等资料整理) (注释)①隰(xí):低湿的地方。②婍摊(ě nuó):美的样子。③夭(yāo):茂盛。④沃沃:涧泽。 1.按照时间顺序,分点罗列出猕猴桃的奇异旅程。 2.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曾经出口的水果以“进口水果”的身份回到了老家。(加点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 (2)文中第②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也许是猕猴桃的中国名字传递的灵感”一句中“也许”一词表猜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B.猕猴桃叶子的形状呈圆形或心形,花的颜色为乳白色或黄色,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C.奇异果和猕猴桃的命名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令人印象深刻。 D.“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猕猴桃终于回家了。”“终于回家了”是指中国在猕猴桃的种植、稳产、研发、消费方面重新占据优势。
|
10. 难度:困难 | |
阅读余荣华的《让崇尚英雄成为时代风尚》,完成下列小题。 ①“谁是英雄?今天,我们一起寻找。”5月21日开始,由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和众多网络媒体共同发起的“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大型网络互动活动,引发互联网上的传播热潮。与此同时,全国中小学也正在同步开展“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主题活动。崇尚英雄并不是要让孩子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而是教导他们从小拥有远大志向、宝贵勇气和拼搏精神。相信,“怎样的人称得上英雄”“用什么方式去报国”会成为孩子们之间热切讨论的话题。 ②国家也在回应着人民的情感与心声。为了捍卫英烈,《英雄烈士保护法》上月底全票表决通过,并于5月1日起施行。该法庄严宣告:“国家和人民永远尊崇、铭记英雄烈士为国家、人民和民族作出的牺牲和贡献。” ③在一个和平的年代,英雄情怀更显珍贵。“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活动中,有一句话被网友反复点赞:“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军人、警察、维和战士、消防官兵……他们在这些高风险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不少人为了国家和人民、和平与发展壮烈牺牲。 ④寻找英雄,崇尚英雄,更要努力成为英雄。新时代的中国,同样需要英雄精神。默默钻研数十载的科技人员、坚守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基层干部、累倒在手术台旁的医生、对每个孩子都关怀备至的教师……英雄精神不仅体现在刹那间的生死抉择,而且体现在经年累月的执着坚守。在日常工作中恪尽职守,在普通岗位上埋头苦干,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 ⑤“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无论哪一个时代,英雄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社会前行的强大力量。期盼“崇尚英雄”成为风尚,荣光永远传承,英雄永不独行。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简析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3.联系文章和下面材料,谈谈你对“英雄”的认识。 材料:5月14日,川航3U8633航班在飞经成都上方时驾驶舱右前挡风玻璃突然破裂,面对瞬间释放的驾驶船压力、每秒250米的直面风、零下40℃的低温和大部分设备失灵的困境,机组人员沉着应对,凭借技术和经验成功迫降。机长刘传健人们称为“英雄机长”。
|
11. 难度:中等 | |
阅读万吉星的《拾荒》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深秋的凌晨,天气已经转凉,离天亮还有一个多小时,大街上冷冷清清的。昏黄的路灯把王婆婆孤单的身影拉得又细又长,她沿街仔细翻找着每一个垃圾箱,将凡是能卖钱的东西统统装进那个用了多年的破旧编织袋。 ②她有些吃力地拖着那个鼓鼓囊囊沉重的袋子,从垃圾桶旁直起佝偻的身躯,用一只手握成拳头用力地捶打着酸痛的腰。这时隐隐约约听到一阵断断续续、细小而无力的哭声,她循着声音,目光不由自主地瞄到了不远处路灯杆下的一个小纸箱,以及被几件旧衣物包裹着只露出一个头的婴儿。环顾四周,除了阴冷的风吹着地上的落叶到处乱跑,鬼影子都没有一个。她小心翼翼地抱起婴儿,发现婴儿脸色青紫,气若游丝,柔弱得像一只筋疲力尽的流浪猫。 ③王婆婆解开自己的衣襟,把婴儿贴身捂在怀里,一股透心的凉从皮肤瞬间直达五脏六腑,她不禁打了一个寒颤,内心涌起一丝悲凉。 ④全家人的生活被这个从天而降的弃婴彻底打乱了,本来就过得十分拮据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不到一周,儿媳就给她下最后通牒:“这日子没法过了,要么你把婴儿扔了,要么我走,人家亲生父母都不愿养,你操哪门子心,说不定孩子有什么绝症。” ⑤“好歹也是一条命啊!”王婆婆叹息着,但面对争吵,最后还是不得不妥协,带着弃婴寄居到一个拾荒老乡那儿。 ⑥好景不长,真应了儿媳的那句话,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得赶紧做手术。王婆婆摸了摸缝在贴身衣兜里的两千块钱,这可是她这些年来起早贪黑拾荒换来的棺材钱啊!可一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揭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 ⑦倾其所有,只够三天。第四天,医院通知续费,说手术费还差得多。王婆婆打电话给儿子,可还没说完,儿子就不耐烦地说:“我看你是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 ⑧王婆婆抱着婴儿独自一人精神恍惚地坐在医院悠长的走廊上,不禁老泪纵横。一束阳光从窗户里斜射进来,像舞台上的追光灯,正好打在她蓬乱、花白的头发上。这一场景,引起了一个年轻人的注意,他悄悄举起相机,迎着走廊的侧逆光,按下了快门。 ⑨第二天,当地晚报发出了一条《七旬拾荒老人拾弃婴,身患疾病盼救助》的新闻报道。随后,电台记者来了,电视台也扛着摄像机来了,越来越多的陌生人来了……铺天盖地的爱心向老人和这个弃婴涌来。短短一周,30多万元的爱心捐款就送到了王婆婆的手上。 ⑩然而,这浓浓的爱心并没有挽留住孩子幼小的生命。一个月后,在付出10多万元的医疗费之后,孩子还是走了。 ⑪在王婆婆心痛欲绝的时候,儿子儿媳来医院找到她,态度诚恳地向她承认错误,还把她接回了家,破天荒地做了一大桌丰盛的菜肴,并不停地往她碗里夹菜。饭后,儿媳向她诉起苦来:“妈,你看孩子们渐渐大了,长期租房也不是个事儿,听说下月房租又要涨了,我看不如我们直接买一套60平方米的房子吧,首付也就10多万元,你那儿不是还剩……” ⑫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 ⑬一年后,老家大山深处的那所乡村小学新教学楼落成,孩子们兴高采烈地从四面漏风的危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教室。王婆婆依然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拖着一个破旧的编织袋,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 (选自《中国小小说精选》,有修改) 1.参照下面的表述,将小说情节补充完整。 ________——婆媳争吵,妥协寄居——____________——无助之中,八方相助——子辈相求,决然离去——_________ 2.按要求回答问题。 (1)阅读第②段的画线句,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 (2)结合全文内容分析,王婆婆是一个怎样的人? 3.小说最后一句写到王婆婆“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文中的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了哪些不应该丢弃的东西? 4.阅读第⑥段画线句和下面链接材料,并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选自鲁迅《故乡》) 本文第⑥段画线句与链接材料在描写方法上有什么异同?这些描写对塑造两位人物形象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描写方法:相同点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 _______________ 表达效果:本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链接材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按要求写作。 出发是一种行动,背起行囊走遍四方;出发是一种期盼,踌躇满志把路踩在脚下;出发是一种心态,历经风雨依然向着阳光……有时,出发是为了探寻;有时,出发是为了到达;有时,出发只为出发……无论如何,出发总是成长。 请你以“出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字数不少于600字;③不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