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下列加点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菜畦(qí) 油蛉(líng) 迷惘(wǎng) 惹(rě)人注目 B.骊(lí)歌 白颊(jiá) 讪(shàn)笑 锲(qiè)而不舍 C.谰(lán)语 祈(qǐ)祷 亘(gèng)古 妇孺(rú)皆知 D.郝叟(sǒu) 田垄(lǒng) 捋(lǚ)胡子 人声鼎(dǐng)沸
|
2. 难度:简单 |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一项是( ) A.脑髓 脊粱 炽痛 荒草凄凄 B.伫立 瞬息 斑谰 一拍既合 C.污秽 萦带 磐石 义愤填膺 D.含畜 踌躇 弥高 高山之颠
|
3. 难度:中等 | |
下列句子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农机补贴、家电下乡等惠农政策对促进消费拉动内需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B.只有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才能取得优良的成绩。 C.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 D.小沈阳的表演幽默搞笑,每每使大人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孩子们更是笑得前俯后仰。
|
4. 难度:中等 |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有没有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前提。 B.最近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不少网络游戏带有暴力情节和色情内容,这无疑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C.通过大家的帮助,使他端正了学习态度。 D.九月的岳麓山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每到这个时节就会有大批的游客前来登高望远。
|
5. 难度:中等 | |
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权劝学》出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B.《最后一课》是一篇小说,写于普法战争时期,作者是德国作家都德。 C.“卿”是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妻间也以“卿”为爱称;“孤”是中国古代帝王的自称;“铭”与“说”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D.诗歌《未选择的路》的写作重点放在了已经选择的路,作者想借助它告诉读者面临选择时要慎重,不要随波逐流,否则会后悔终生。
|
6. 难度:简单 | |||||||||||||||||||
名著阅读。
连环画讲述的是①____写的《海底两万里》中鹦鹉螺号潜艇在前往南极路上的一次遇险经历。从连环画的内容来看,当破冰遇到困难时,②____船长想到的解决办法是③____。 在这部书中,船长拯救鹦鹉螺号或他人生命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在遇到原住民袭击潜艇的险情时,船长给梯子充电吓跑原住民,化险为夷。
|
7. 难度:简单 | |
诗词填空。 (1)而那过去了的,________。(《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岑参《逢入京使》) (3)________,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 (4)谁家玉笛暗飞声,________。(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5)《木兰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出十年军旅生活悲壮、严酷的气氛,烘托出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 (6)《陋室铭》中描写陋室优美的自然环境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7)《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8)杜甫在《望岳》中,虚实结合,描写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9)《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含蓄地说明了许多生活中看似容易的事,其实做起来并不容易的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10)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流传最广,景物描写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诵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11)岑参《逢入京使》中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12)韩愈《晚春二首·其一》一诗中表面揶揄“杨花榆荚”无才思,实则是对他们更深层次的赞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13)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形象地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且借落花立意,倾吐心曲,表现崇高的献身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
8.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加点词。 (1)即更刮目相待。____ (2)及鲁肃过寻阳。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孙权怎样劝服吕蒙学习的?吕蒙的变化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
9.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1)不蔓不枝(________) (2)香远益清(________) 2.翻译文言语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这篇短文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境深远,体会本文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
10.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卖油翁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1)尝射于家圃(______) (2)尔安敢轻吾射?(______) 2.翻译文言语句。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3.卖油翁和陈尧咨两人对待自己长处的态度截然不同。那么你呢?请分别谈谈你如何看待自己及别人的长处。
|
11.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最后的铁匠 ①铁匠比那些城外的农民们,更早地闻到麦香。在库车,麦芒初黄,铁匠们便打好一把把镰刀,等待赶集的农民来买。铁匠们知道,这些东西打早了没用。打晚了,就卖不出去,只有挂在墙上等待明年。吐尔洪· 吐迪是这个祖传十三代的铁匠家庭中最年轻的小铁匠。他十三岁跟父亲学打铁,今年二十四岁。 ②吐尔洪的父亲吐迪·艾则孜也是十二三岁学打铁。他父亲是库车城里有名的铁匠,一年四季,来定做铁器的人络绎不绝。父亲说,我们就是干这个的,祖宗给我们选了打铁这一行都快一千年了,多少朝代灭掉了,我们虽没挣到多少钱,却也活得好好的。只要一代一代把手艺传下去,就会有一口饭吃。吐尔洪· 吐迪从父亲手里学会了打制各种农具。父亲去世后,他又把手艺传给四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他们又接着往下一辈传。 ③铁匠家有自己的规矩,每样铁活儿都必须学到师傅满意了,才可以另立铁炉去做活儿。不然学个半吊子手艺,打的镰刀割不下麦子,那会败坏家族的声誉。但吐迪·艾则孜知道,有些很微妙的东西,是无法准确地传给下一代的。每一代间都在失传一些东西。尽管手把手地教,一双手终究无法把那种微妙的感觉传给另一双手。 ④一把镰刀面对的是广阔的田野,各种各样的人。每一把镰刀都会不一样,因为每一只用镰刀的手不一样。打镰刀的人,也靠一双手,给千万只不一样的手打制如意家什。铁匠的每一把镰刀,都针对他想到的某一个人。从一块废铁烧红,落下第一锤,到打成成品,铁匠心中首先成形的是用这把镰刀的那个人。在飞溅的火星和叮叮当当的锤声里,那个人逐渐清晰,从远远的麦田中直起身,一步步走近。这时候铁匠手中的镰刀还是一弯扁铁,但已经有了雏形,像一个幼芽刚从土里长出来。铁匠知道它会长成怎样的一把大弯镰,铁匠的锤从那一刻起,变得干脆有力。 ⑤不论什么情况,打镰刀的人都会将这把镰刀打好,挂在墙上等着。不管这个人来与不来,铁匠活儿不会放坏。它们在铁匠铺黑黑的墙壁上,挂到明年,挂到后年,有的一挂多年。有一回,吐迪的太爷给一个左撇子打过一把歪把儿大弯镰。那人交了两块钱定金,便一去不回。直到大爷临终前,终于等到了这个人。铁匠每年都取下那把镰刀敲打几下,每次都能看出一把镰刀的欠缺处:这个地方少打了两锤,那个地方敲偏了。手工活儿就是这样,永远都不能说完成,打成了还可打得更精细。随着人的手艺进步和对使用者的认识理解不同,一把镰刀可以永远地敲打下去。那些锤点,落在多少年前的锤点上。叮叮当当的锤声,在一条窄窄的胡同里流传,后一声追赶着前一声,后一声仿佛前一声的回音,一声比一声响亮、幽远……
⑥吐迪·艾则孜打镰刀时眼皮低垂,眯成细细弯镰似的眼睛里,只有一把逐渐成形的镰刀。 吐迪家的每一把镰刀上,都留有自己的记痕。那些记痕留在不易磨损的镰刀臂弯处,像两排月牙形的指甲印,千年以来他们就这样传递记忆。那把千年前的镰刀,又神秘地、不被觉察地握在某个人手里。他用它割麦子、割草、芟树枝、削锨把儿和鞭杆……千百年来,就是这些永远不变的事情在磨损着一把又一把镰刀。 ⑦打镰刀的人把自己的年年月月打进黑铁里,铁块烧红、变冷、再烧红,锤子落下、挥起、再落下。 那些从铁匠铺里,一锤一锤敲打出来的镰刀,就像一弯过时的月亮,暗淡、古老、陈旧,却永不会沉落。这些看似简单,千年不变的手艺,也许一旦失传便永远地消失了,我们再不会找回它。 (作者:刘亮程 有改动) 1.结合全文说出第③段中“微妙的东西”具体指什么? 2.读了第⑤段,你从铁匠身上看到了怎样的精神? 3.请品析文中第⑥段画线语句的妙处。 4.联系题目谈一谈如何看待传统手工技艺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