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狼籍(jí) 蹒跚 坦荡如砥(dǐ) 傍逸斜出 B.秀颀(qí) 琐屑 恹恹欲睡(yǎn) 张目结舌 C.婆娑(suō) 濒临 潜滋暗长(qiǎn) 纵横决荡 D.倦怠(dài) 遏制 诚惶诚恐(huáng) 妙手偶得
|
2. 难度:中等 | |
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由于大厦的工程质量不过关,监督机构工作不到位,结果造成重大事故,真是祸不单行。 B.《蓝色多瑙河》被称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据说这音乐曲是作者在用餐时妙手偶得之作。 C.听着那些令人恹恹欲睡的调子,你可以毫不费力地想象演奏者慵懒的面容。 D.我记得昆明的雨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的。
|
3. 难度:中等 |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学校教学设备的进一步完善,我校将成为众多莘莘学子读书的理想之地。 B.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可是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C.随着地铁1、2号线的投入使用,南昌市民的未来与地铁密不可分。 D.同学们写作文,要仔细观察生活,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滥造。
|
4. 难度:中等 | |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②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③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④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⑤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⑥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A.②①⑥⑤③④ B.④①⑥③⑤② C.②⑥①⑤③⑤ D.④⑥③⑤①②
|
5. 难度:中等 | |
下列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自清的《背影》是写人记事散文的典范,它的语言质朴、匀净、典雅、细致。 B.茅盾《白杨礼赞》是典型的托物言志散文,文章篇幅不长,却起伏跌宕,颇能撼动人心。 C.《散文二篇》由两篇精短的抒情性散文组成,以精粹的语言揭示生命和生活的哲理。 D.《昆明的雨》通过“雨”串联起当年的一系列往事,是一篇很有韵味的写景散文。
|
6.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①管管:周旋、忙,内心急之状,形容为利竟钻营。②縠纹:比喻水波细纹。縠,绉纱。 1.下列对这首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中“东坡”是苏轼的号,这里是词人自称,点明了夜饮的人物和醉酒的程度。 B.“归来仿佛三更”中“仿佛”二字,传神地刻画出词人醉眼蒙昽的情态。 C.“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句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 D.“夜阑风静縠纹平”,这句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 2.下列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词的特点是叙事、议论、写景、抒情相结合,语言舒展自如,简练生动,表现了词人独特的语言风格。 B.词的结尾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表达出词人瀟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 C.此词以夜饮醉归这件生活小事为由,即兴抒怀,展现了作者谪居黄州旷达而伤感的心境。 D.上片以静衬动,以无声衬有声,通过写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衬托家童鼻息如雷和词人谛听江声。
|
7.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纪昌学射 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①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 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②。二年后,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 昌以氂③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④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竿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 选自《列子汤问》 (注释)①彀(ɡòu)弓:张弓,拉开弓。②牵挺:织布机下的踩脚板。③氂(máo):牛尾毛。④浸:渐渐。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射/于甘蝇 B.偃卧/其妻之机下 C.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竿射之 D.贯/虱之心而悬不绝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瞬(______________) (2)著(___________) 3.把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贯虱之心而悬不绝。 (2)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 4.飞卫让纪昌先练了哪些基本功?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8. 难度:中等 | |
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 (1)__________________,不觉船移。 (2)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几时收? (4)争渡,争渡,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__________________,饿其体肤。 (7)__________________,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8)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__________________,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
9.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每一朵雪花都认真飘落 余君才 ①雪是什么时候开始下起来的,我已经记不清了。母亲在半夜里翻身,在沉寂的夜里忍不住大声咳嗽。大半夜的,风轻轻推开虚掩的窗户,屋子里越发清冷,母亲帮我盖好棉被,又走回自己的屋子,然后传来一阵轻微的咳嗽声。窗外的天空低垂,风更加凛冽起来,我静静地躺在夜里,毫无睡意,看着窗外的事物。窗外的天空慢慢地变亮,我感觉雪就要落下来了。 ②我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又睡过去了,母亲起身的时候,我也不知道。雪要落下来了,母亲想起了山野上的那一块麦地。麦苗青青,但疏于人力,麦垄里的杂草还没有来得及铲掉。母亲拿起锄头,走向了那块月光下的麦地,她对山野里那些迎风招摇的麦子无比珍视。她要赶在雪花落下来之前将那块麦地的杂草除掉。不然大雪落下来,麦子连同杂草埋在下面,土地的营养全被杂草给吸走了,冬雪之后的麦子就会面黄肌瘦。 ③那时候雪还没有来,雪还在风雨之后。母亲在那块月光下的麦地里除草,母亲头上包着一块暗红色的头巾,身上穿着那件厚厚的棉袄,棉袄有些破旧了,里面的棉花露了出来,乍一看像是飘落在棉袄上尚未融化的雪花。但雪还没有落下来,天空越来越明亮了,母亲心里越来越急,她挥舞着手中的锄头,在月光之下,努力地除草,雪就要落下来了。 ④母亲回到家的时候,雪已经越下越大。那时候,我透过房间的窗户看见母亲扛着锄头从大雪纷纷的小路上走回来,她的脸颊已经被冻得通红,母亲用龟裂的手轻轻掸去落在身上的雪花。母亲将锄头靠在屋前的墙角,然后经过庭院走进屋子里,母亲的身后,大雪将夜晚映得发亮。 ⑤窗外的雪越下越紧,每一片雪花都在天空中飞舞。仿佛一个盛大的节日,雪花纷纷扬扬,在大地上尽情狂欢。那一年的雪可真大啊,它是我记忆中最大的一场大雪。雪落在大地上,发出簌簌的声响,一会儿工夫大地就变成雪白的一片。那一年的庄稼也大丰收,母亲说:“瑞雪兆丰年,多亏那场雪啊!”但我总是觉得所有的收获都是母亲劳动得来的,我永远忘不了那场雪,忘不了透过房间窗户看见母亲扛着锄头从大雪纷纷的小路上劳作回家的画面。 ⑥后来,长大了些,在书里读过很多下雪的场景。“风雪山神庙”里那一场越下越紧的大雪令人惊心动魄,林冲的人生又将何去何从。读到《红楼梦》里“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让人想到漫天大雪,万物归一的世界,难免有些悲伤。读过唐代诗人刘长卿的诗:“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风雪中归来的人会是谁呢?一遍遍读,又一次次地猜测。那个风雪中归来的人一定经历了风雪的洗礼,但这个画面让我想得更多的是在风雪夜里劳作归来的母亲。 ⑦在我走南闯北的岁月里,我见过无数次落雪。我见过在空中旋转升腾,尽情狂舞的朔方的雪,也见过妩媚婉约,涂着胭脂的江南的雪。我见过一个在风雪中,推着三轮车急着赶路的收废纸的老人,雪落在他的破旧的衣服上,他继续赶路前行。我还见过一个在大雪纷纷的夜里,推着手推车等在火车站帮人拖行李赚钱为老伴看病的老人。我甚至看见过一个在大雪纷飞的夜里无家可归的流浪汉瑟缩发抖的战栗…… ⑧他们和我的母亲一样,都太普通了。他们在每一片雪花之下,过着自己平凡的生活,经历自己的人生。一切都是那么稀松平常,他们好像从来都没有被人们发现过。 ⑨但,每一片雪花都认真飘落。它滋润万物,落在山间、湖泊、田野、城市的街道……仿佛每一片雪落下时,都会有什么故事发生。在每一片雪花下面,人们都过着自己的生活,有的轻装简从,有的负重前行,有的乞讨人生,有的辛苦劳作,有的在百叶窗下享受一杯热咖啡的温暖,有的在大雪弥漫的街道上认真地讨着自己的生活…… ⑩应该说,自然的万物都有着自己的生存定律。大地上的人们,都经历着自己落雪的人生。人生如落雪,又如树花同发,随风而坠的人生,虽贵贱殊途,但都可以改变自己的命数,最为可贵的是,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飘落。 ⑪每一朵飘落的雪花都有属于自己的命运,每一朵雪花下面都有着人们不同的生活,每一种生活都值得被歌颂,每一位认真生活的人都是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一如那个在风雪夜里劳作归来的我的母亲。 (选编自《散文》2018年2月刊,有删改) 1.文章的题目是“每一朵雪花都认真飘落”,可是作者为什么浓墨重彩地描写母亲? 2.联系上下文,说说文章划线句子(三处描写天空的亮),有何用意? “窗外的天空慢慢地变亮”“天空越来越明亮了”“大雪将夜晚映得发亮” 3.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题目中“认真”二字的理解
|
10.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故乡的食物 ①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 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们不易领会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这是很便宜的食品。孩子买了,咯咯地嚼着。四川有“炒米糖开水”,车站码头都有得卖,那是泡着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专业的作坊做的,不像我们那里。我们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也有搓成圆球的,叫做“欢喜团”。那也是作坊里做的。但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 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 ②说是自己家里炒,其实是请了人来炒的。炒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入了冬,大概是过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执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这就是炒炒米的。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像我们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 ③装炒米的坛子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就叫“炒米坛子”,不作别的用途。舀炒米的东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个香烟罐头。我的祖母用的是一个“柚子壳”。柚子,——我们那里柚子不多见,从顶上开一个洞,把里面的瓤掏出来,再塞上米糠,风干,就成了一个硬壳的钵状的东西。她用这个柚子壳用了一辈子。 ④我父亲有一个很怪的朋友,叫张仲陶。他很有学问,曾教我读过《项羽本纪》。他薄有田产,不治生业,整天在家研究易经,算卦。他算卦用蓍草。全城只有他一个人用蓍草算卦。据说他有几卦算得极灵。有一家,丢了一只金戒指,怀疑是女佣人偷了。这女佣人蒙了冤枉,来求张先生算一卦。张先生算了,说戒指没有丢,在你们家炒米坛盖子上。一找,果然。我小时就不大相信,算卦怎么能算得这样准,怎么能算得出在炒米坛盖子上呢?不过他的这一卦说明了一件事,即我们那里炒米坛子是几乎家家都有的。 ⑤炒米这东西实在说不上有什么好吃。家常预备,不过取其方便。用开水一泡,马上就可以吃。在没有什么东西好吃的时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来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点心。郑板桥说“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说其省事,比下一碗挂面还要简单。炒米是吃不饱人的。一大碗,其实没有多少东西。我们那里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桥所说“佐以酱姜一小碟”,也有,少。我现在岁数大了,如有人请我吃泡炒米,我倒宁愿来一小碟酱生姜,——最好滴几滴香油, 那倒是还有点意思的。另外还有一种吃法,用猪油煎两个嫩荷包蛋——我们那里叫做“蛋瘪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这种食品是只有“惯宝宝”才能吃得到的。谁家要是老给孩子吃这种东西,街坊就会有议论的。我们那里还有一种可以急就的食品,叫做“焦屑”。糊锅巴磨成碎末,就是焦屑。我们那里,餐餐吃米饭,顿顿有锅巴。把饭铲出来,锅巴用小火烘焦,起出来,卷成一卷,存着。锅巴是不会坏的,不发馊,不长霉。攒够一定的数量,就用一具小石磨磨碎,放起来。焦屑也像炒米一样。用开水冲冲,就能吃了。焦屑调匀后成糊状,有点像北方的炒面,但比炒面爽口。 ⑥我们那里的人家预备炒米和焦屑,除了方便,原来还有一层意思,是应急。有一年,记不得是哪一年,党军(国民革命军)和联军(孙传芳的军队)在我们县境内开了仗,很多人都躲进了红十字会。不知道出于一种什么信念,大家都以为红十字会是哪一方的军队都不能打进去的,进了红十字会就安全了。红十字会设在炼阳观,这是一个道士观。我们一家带了一点行李进了炼阳观。祖母指挥着,特别关照,把一坛炒米和一坛焦屑带了去。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晚上,爬到吕祖楼上去,看双方军队枪炮的火光在东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阵一阵地亮着,觉得有点紧张,也觉得好玩。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饭,这一晚上,我们是冲炒米、泡焦屑度过的。没有床铺,我把几个道士诵经用的蒲团拼起来,在上面睡了一夜。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 (选自《汪曾祺文集》,有删改) 1.第4段中写了关于张仲陶的一段轶事,有什么作用? 2.请结合文句简要分析第5段的语言特点。 3.作者最后说“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怎样理解这句话?
|
11. 难度:困难 | |
作文 走过年少轻狂的日子,母爱依然;走过风风雨雨的岁月,故乡依然;多少次跌落与登顶,奋斗依然……蓦然回首,山水依然,初心依然。 请以“ 依然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2)用上多种表达方式;(3)书写工整;(4)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5)不得抄袭或套作;(6)不少于6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