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江苏省无锡市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一、句子默写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根据课文默写。

①不义而富且贵,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

___________________,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___________________,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④苟全性命于乱世,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__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⑥月下飞天镜,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渡荆门送别》)

⑦文天祥《过零丁洋》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二、字词书写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根据拼音写汉字。

jīn_____持        ②迁_____        ③_____人忧天

 

三、选择题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与新型冠状病毒对抗的一线,医疗物资的告罄并没有击垮医护人员战胜病毒的信心。

B.这轮谈判由美国从中斡旋,目标是在一年内达成一个两国并存的和平协议。

C.在读书汇报会上,李文同学引经据典,断章取义,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D.写景物时,适当调遣笔墨,使动静景相映成趣,相得益彰,那么,所写的景物也就更生动而富有情趣了。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下列选项中,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要有追赶思维,更要有探索精神。以往我们强调追赶思维,为了追赶别人定下的目标,努力向前,但是,             ,因为你会对前方的路一无所知。而探索精神可以让我们看清前方的路,找到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实现突围。

A.如果没有追赶思维,就有可能落后

B.如果只有追赶思维,就不可能领先

C.只要拥有追赶思维,就不可能落后

D.只要没有追赶思维,就有可能领先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人际交往中,我们经常用尊称表示对别人的尊敬,比如:“尊君”,即令尊,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子”和“公”,都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B.赠序,文体名,古代送别会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后来发展到是赠言的文章都叫赠序,内容多为勉励、推崇、赞许之辞,例如《送东阳马生序》。

C.“稽首”是古代男子跪拜礼的一种。跪下后,两手拱合,俯头至手与心平,而不至地。

D.张养浩,元代文学家,《潼关怀古》中“山河表里潼关路”中“山河”指的是“华山”和“黄河”;“望西都”中的“西都”指“长安”。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下列对名著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游记》中观音菩萨领如来法旨,在去东土寻找取经人的路上,先后收服沙悟净、猪悟能、小白龙、孙悟空,为唐僧取经路上陆续收徒埋下伏笔。

B.《骆驼祥子》中刘四爷因嫌弃祥子是个臭拉车的,并且怀疑祥子是因为贪图他的钱财而娶虎妞,在寿诞之日与虎妞争吵至闹翻。

C.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创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品塑造的保尔·柯察金这个青年英雄形象,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向善向美。

D.很多事件都能体现鲁智深“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特征,例如拳打镇关西、火烧瓦罐寺、大闹野猪林、棒打洪教头等。

 

四、名著阅读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阅读名著,我们经常被作品中的个性鲜明的人物所吸引,请仿照示例完成下列表格。

作品

人物简介(100字以内)

人物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她是一个美丽纯洁的女孩:一方面待人和善友好,为人勇敢,敢做敢爱,如为了弟弟出头,痛打堂倌,被关进宪兵队;另一方面,她爱出风头,爱慕虚荣,如参加共青团会议时,她打扮得花枝招展。

她是一个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一方面她没有文化,愚昧迷信,如给“我”讲“美女蛇”的故事;另一方面,她又朴实善良,富有爱心,热心帮孩子解决疑难,如帮“我”找来期盼已久的《山海经》。

阿长

《水浒传》

宋江

 

 

 

五、课外阅读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叶秀发传

(明)宋濂

秀发师事吕祖谦、唐仲友,极深性理之学,以余力为文,辄擢庆元丙辰进士第。初授福州长溪簿,丁父忧而归。服除,转庆元府学教授。秩满关升循从政郎、建宁府政和令。丁母忧,服阕。调安庆府桐城丞。金人犯蕲、黄二州,桐城为邻壤,万目睽睽不相保。骑兵将迫,家人号泣求避,秀发叱之曰:“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虽死何憾?先去之,与邑民何异?”修城浚濠,日为备御计。会金人使谍者至,秀发擒之,亟斩于城门以徇。金人计沮不得近,邑赖以完。事定,制阃忌其功不自己出,上其擅斩非法。降迪功郎,俄前事罢免。秀发退居余十年,无一毫觖望意,独愤李诚之之冤,上书讼于朝。初,诚之守蕲,蕲陷,一城士卒皆战死无降者,诚之亦望阙再拜,拔剑自刭。议者不录其忠,反咎其不能人,故秀发不平而讼之。

史弥远当国,人有自桐城来者,弥远以秀发事为问,其人历言抚绥安定之详,且谓:“某等得保首领至今,皆叶桐城之赐,不然已无桐城久矣。”弥远颔之,从容问参知政事宣缯,其言同。弥远叹曰:“几失贤矣!”命知高邮军。转承议郎。绍定庚寅九月卒,年七十。

(选自《宋学士文集》,有删改)

1.下列句中的“以”与“俄前事罢免”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临崩寄臣大事也 B.策之不其道

C.令辱之,激怒其众 D.中有足乐者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叶秀发在他父亲母亲去世后,都回家守丧,可见他的孝心。

B.金人入侵时,眼看桐城不保,叶秀发并没有听从家人建议躲避起来,而是每天谋划防备抵御金人的计策。

C.桐城之战后,叶秀发对于议事者看不到他的忠诚,反而责怪他,感到非常不平,所以上书朝廷。

D.史弥远当政的时候,他向从桐城来的人询问叶秀发的情况,听后他很赞赏叶秀发并重用了叶秀发。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先去之            苟:______        

②反咎其不能人      全:______

转承议郎         寻: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①会金人使谍者至,秀发擒之,亟斩于城门以徇。

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六、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回答问题。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①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②尾联采用了何种抒情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七、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假如没有灰尘

①灰尘是人人讨厌的东西,它有碍环境卫生,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古往今来,人们总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然而你可曾想到,人类的生息离不开灰尘。假如自然界真的没有灰尘,我们将面临怎样的境地呢?

②灰尘颗粒的直径一般在万分之一到百万分之一毫米之间。人眼能看到的灰尘,是灰尘中的庞然大物,细小的灰尘只有在高倍显微镜下才能看得见。灰尘的主要来源是土壤和岩石。它们经过风化作用后,分裂成细小的颗粒。这些颗粒和其他有机物颗粒一起在空中飘浮。它们在吸收太阳部分光线的同时向四周反射光线,如同无数个点光源。阳光经过灰尘的反射,强度大大削弱,因而变得柔和。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强烈的阳光将使人无法睁开眼睛。

③有趣的是,尘粒还有个“怪脾气”,容易反射光波较短的紫、蓝、青三色光,而“喜欢”吸收光波较长的其他色光。由于下层大气中的灰尘含量较高,我们在地面上看到的天空才是蔚蓝色的。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天空将变成白茫茫的一片。

④灰尘大多具有吸湿性能。空气中的水蒸气,必须依附在灰尘上,才能凝结成小水滴。这样,当空气中的水蒸气达到饱和时,分散的水汽便依附着灰尘而形成稳定的水滴,可以在空中长时间地飘浮。假如空气中没有灰尘,地面上的万物都将是温漉漉的。更严重的是,天空不可能有云雾,也不可能形成雨、雪来调节气候,从地面上蒸发到上空的水也就不可能再回到地面上来。假如地球上的水越来越少,最后完全干涸,生物就不能生存。此外,由于这些小水滴对阳光的折射作用,才会有晚霞朝晖、闲云迷雾、彩虹日晕等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假如空气中没有灰尘,大自然将多么单调啊!

1.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

2.本文第②③④段分别抓住灰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征进行说明。

3.“灰尘颗粒的直径一般在万分之一到百万分之一毫米之间”中的“一般”能否去掉?为什么?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舌尖”上的争议

常江

①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开播,最终变成了一场全民狂欢。所谓树大招风,与第一季几乎是一边倒的赞美相比,第二季争议颇多。最大的争议有两个。一是食物与故事之间的关联性。不少观众批评该片在一味用痕迹明显的故事大肆煽情的同时,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主题:食物。一些食物被指做法错误,一些食物匆匆登场又匆匆离场,令人直呼看都没看饱。第二个较为隐晦,不少观察者和评论者认为该片一味追求对各种菜系的全面、公正呈现,其实已演变成了一种国家主义的教育,背离了其作为美食节目的初衷。其实无论哪种争议,最终都可归结为一个命题:在好看的前提下,电视节目应当在多大程度上发挥教化的功能。

②这个命题并不新鲜,它几乎伴随着中国电视发展的全部历史。早在第一季中,舌尖便已流露出与上世纪80年代的文人电视十分相似的气质:唯美的画面、华丽的解说词、借物咏志的手法,并最终落脚于知识分子的家国意识。在多数人将看电视首要地视为娱乐的背景下,这种气质显得有点不合时宜,甚至矫情。当解说词把去买菜这么一个简单明了的动作,说成是去市场上挑选新鲜时令食材时,很多观众就崩溃了。而这种表达方式,在上世纪80年代被认为是改造日常生活,将日常生活美学化的重要手段。虽然有些浮夸,但对快节奏的、粗鄙的现代生活,未尝不是一种矫正。

③很多人说第二季不如第一季,因为它变复杂了,创作者要表达的东西太多,这话说得对。任何事情都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一个节目从默默无闻到名满天下,也需要面对很多随之而来的东西:权力的介入、资本的力量、观众的干预,以及创作者微妙的心态。就像一个无人问津的穷小子突然中了巨奖,身边一定会冒出许多莫名其妙的亲戚朋友簇拥着他一样。因此,渴望舌尖在中国的电视经济与电视文化领域保持纯粹几乎是一个悖论。

④尽管第二季还没有播完,且已经播出的几集水准并不完全一致,但我本人总体上还是对这一类型的纪录片持欢迎的态度。舌尖的成功,意味着在电视文化领域,几乎消失殆尽的文人气质的强势回归,尽管这一过程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商业、娱乐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博弈。毕竟,它在梳理一项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建设性的力量。如果你是家长,你更希望自己的孩子看美轮美奂的益智片,还是那个名叫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卡通片呢?答案不言自明。

⑤在时下浓重的商业主义氛围中,舌尖透露出的十分稀薄的文人气质,我们应当珍惜。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尽管《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还没有播完,且已经播出的几集水准并不完全一致,但作者对此持赞赏的态度。

B.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引发的最大争议是食物与故事之间缺乏关联性,且主题隐晦。

C.“舌尖”第二季的“教化功能”主要表现为两点:进行国家主义(家国意识)的教育;矫正快节奏、粗鄙的现代生活。

D.作者认为:《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文人气质几乎消失殆尽。

2.下列对原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主要运用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论证电视节目应当发挥教化的功能。

B.本文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围绕“人们对“舌尖”的评价”展开论述,先提出问题,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C.文章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开播,最终变成了一场全民狂欢”引出议题。

D.文章告诉我们,我们应当珍惜“舌尖”的文人气质。

3.第③段划线句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塾师老汪

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

人问:“老汪,你有学问吗?”

老汪红着脸:“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

人:“有,咋说不出来呢?”

老汪叹息:“我跟你说不清楚,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

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翻来覆去讲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啥叫朽木不可雕呢?圣人指的就是你们。”

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

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老汪亲题了一块匾,“种桃书屋”,挂在牛屋的门楣上。老范自家设私塾,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脩,自带干粮就行了。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何况十有八个本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图个安逸罢了。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便平添了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我讲你们也不懂。”

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只不过借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老汪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老汪教学之余,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人四处乱走。拽开大步,一路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有时顺着大路,有时在野地里。夏天走出一头汗,冬天也走出一头汗。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乱走,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乱走了。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能走了,老汪会被憋得满头青筋。一天中午,东家老范从各村起租子回来,老汪身披褂子正要出门,两人在门口碰上了。老范想起今天是阴历十五,便拦住老汪问:“老汪,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

老汪:“东家,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

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老汪吃饭,吃着吃着,又说到走上。老汪喝多了,趴到桌角上哭着说:“总想一个人。半个月积得憋得慌,走走散散,也就好了。”

这下老范明白了:“怕不是你爹吧,当年供你上学不容易。”

老汪哭着摇头:“不会是他。”

老范:“如果是活着的人,想谁,找谁一趟不就完了?”

老汪摇头:“找不得,找不得,当年就是因为个找,我差点丢了命。”

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只是说:“大中午的,野地里不干净,别碰着无常。”

老汪摇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又说:“碰到无常也不怕,他要让我走,我就跟他走了。”

老汪的老婆叫银瓶。银瓶不识字,但跟老汪一起张罗私塾。老汪嘴笨,银瓶嘴却能说。但她说的不是学堂的事,尽是些东邻西舍的闲话。嘴像刮风似的,想起什么说什么。人劝老汪:“老汪,你是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

老汪一声叹息:“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一个人胡言乱语,何劝之有?”

银瓶除了嘴能说,还爱占人便宜,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逛一趟集市,买人几棵葱,非拿人两头蒜;买人二尺布,非搭两绺线。夏秋两季,爱到地里拾庄稼,碰到谁家还没收的庄稼,也顺手牵羊捋上两把。从学堂出南门离东家老范的地亩最近,所以捋拿老范的庄稼最多。一次老范到后院牲口棚看牲口,管家老季跟了过来:“东家,把老汪辞了吧。”

老范:“为啥?”

老季:“老汪教书,娃儿们都听不懂。”

老范:“不懂才教,懂还教个啥?”

老季:“不为老汪。”

老范:“为啥?”

老季:“为他老婆,爱偷庄稼,是个贼。”

老范挥挥手:“娘们儿家。”

又说:“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

这话被喂牲口的老宋听到了。老宋也有一个娃跟着老汪学《论语》,老宋便把这话又学给了老汪。没想到老汪潸然泪下:“啥叫有朋自远方来?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

(选自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本文擅长以经典文句的使用来表现人物性格,如老汪翻来覆去讲不清楚“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就说明了作为乡村塾师的他迂腐无能。

B.文中老汪每月两次的“乱走”令人备感困惑,直到端午节老汪酒后吐真言,暴露内心秘密,说出“总想一个人”时,才真相大白。

C.本文以白话口语为主,又掺入了方言和文言,读来别有风味,同时,这样的语言既契合老汪的身份和生活环境,也暗合他的尴尬处境。

D.本文虽只是选段,但故事情节相对完整,作者以简约沉稳的白描手法,生动地塑造了人物群像,展开了一幅北方村镇的风俗画卷。

2.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文中老汪哭了三次,请依据小说内容分析老汪每一次哭的原因。

4.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

 

八、作文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请以“点点滴滴在心头”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选择恰当的写作角度,具有真情实感,不套作,不抄袭。②不少于60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