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惆怅(chóu) 顷刻(qīnɡ) 鲜为人知(xiǎn) B.畸形(jī) 盘桓(huán) 戛然而止(ɡá) C.冗杂(rǒnɡ) 告罄(qìnɡ) 忧心忡忡(zhǒnɡ) D.追溯(sù) 绯红(fēi) 风雪载途(zài)
|
2. 难度:中等 |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危急时刻,人们往往会 ① 自己,反省自己的不足,补齐自身的短板。而在平常时候,人们则容易失去 ② ,习惯于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判断是非,而不是检视自己有无不足、缺点和失误。当自省机制失去效力, ③ 责人而不自省,只找别人毛病,而不找自己原因,往往会使小纠纷酿成大事故。正所谓:“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责, ④ 。” A.①警觉 ②警醒 ③凡事 ④天高地厚 B.①警觉 ②警醒 ③凡是 ④天翻地覆 C.①警醒 ②警觉 ③凡事 ④天翻地覆 D.①警醒 ②警觉 ③凡是 ④天高地厚
|
3. 难度:中等 | |
下面语段中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①为保证避免疫情防控万无一失,做好排查,网格员每天都忙碌在社区里。②工作中,他们还会重点关注独居老人、空巢老人等特殊群体,询问生活物资是否齐全,是否需要帮助采买,体温是否正常等。③网格虽小,却是和老百姓联系最紧密的服务窗。④为社区居民处理好每一件小事、急事、难事,是社区网格员的工作职责。 A.①句 B.②句 C.③句 D.④句
|
4. 难度:中等 |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早在周代,我国就有了图书馆。只不过,那时不叫图书馆,叫盟府,主要保存盟约图籍、档案等与皇室有关的资料。严格地说,这只是图书馆的雏形老子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图书馆馆长,据史记记载,老子“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这个“守藏室”,就是藏书之所。 A.“ ” 、 。 《 》 B.“ ” , , “ ” C.《 》 、 , “ ” D.《 》 , 。 《 》
|
5. 难度:中等 | |
下面对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A.词题为“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道出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的一片壮心。 B.“八百里”描绘了秋天沙场点兵场面的辽阔宏大与苍凉,烘托出一幅肃杀、庄严的战争画面。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从气势上向人们预示着战争的激烈和胜利。 D.最后一句中的“可怜”,有特定的意味,写出了作者壮志难酬的郁闷和惆怅。
|
6.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谈及茶的起源,人们往往会引用“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传说神农为了给人治病,经常到深山野岭采集草药,他不仅要走很多路,而且还要对采集的草药亲口尝试,体会、鉴别草药的功能。有一天,他在采药时尝到了一种有毒的草,顿感口干舌麻、头晕目眩,于是,赶紧找棵树靠着坐下,闭目休息。这时,一阵风吹来几片带着清香的叶子,神农随手捡了两片放在嘴里咀嚼,没想到品出一股清香,感到舌底生津、精神振奋,刚才的不适一扫而空。仔细观察后,他发现这种树叶的叶形、叶脉与一般的树木不同,便采集了一些带回去细细研究,后来将它定名为“茶”。 ②我国古籍中,最早记载药茶方剂的是三国时期张揖所著的《广雅》,书中记载:“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赤……其饮醒酒,令人不眠。”到唐宋时,药茶也已发展为单方、复方并用,且复方之用多于单方。服用方法也由原来单一的煮饮法变为调服、丸剂、散剂等。明清时期,药茶的应用范围和制作方法不断更新和充实,茶疗处方更是丰富,适用范围几乎遍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骨伤科和养生保健等各个方面,药茶的剂型也进一步发展为散剂、丸剂、冲剂以及以药代茶饮等多种类型,服用方法多样,有饮服、调服、和服、含漱、擦、搽、涂等。此时大量行之有效的茶疗方被广泛应用,如午时茶、枸杞茶、姜茶、八仙茶、珍珠茶等。 ③对于茶的药效,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就有记录,历代本草学家和医学家都将茶作为防治疾病、养生保健的良药加以应用和论述。《药书》《华佗食论》《茶谱》等记载了茶的止渴、提神、消食、利尿、治喘、明目益思、消炎解毒、益寿延年等20多项功效。唐代大医药学家陈藏器,甚至在《本草拾遗》中称:“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几乎神化了茶的药用价值。茶作为药用的同时也作为食用广为发展。三国时期,张揖在其《广雅》中称饮茶为“煮茗”;西晋时,傅咸在《司隶教》中提到茶,称“茶粥”,反映出魏晋时期的人会将茶的鲜叶采来煮食,并加入米、油、盐、姜、葱、椒、红枣、桔皮、薄荷等作料调味。“煮茶如烹调,吃茶如吃菜”。而“温饮”茶叶的习惯也因此延续至今。白居易的《琵琶行》名句“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可以说明唐朝时茶叶生意已相当普遍。我们所熟悉的不加佐料、直接用开水冲泡的方式,也就是“清饮”,在明代就已经出现,并逐渐受到百姓、特别是文人的喜爱,成为中国主要的饮茶方式之一。 ④但是,即使作为饮品流传,茶的药用功能也没有被湮灭。中医药中取其药效而发明出来的茶饮方用途非常广泛。随着现代医学的介入,相关研究不断证实茶叶的保健功效,因其三抗(抗肿、抗辐射、抗氧化)、三降(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的保健作用,更是被西方称为“神奇的东方树叶”,风靡世界。 (选自《百科知识》2020.04A) 1.根据文章内容为本文拟定标题,最适合的一项应该是( ) A.《茶叶》 B.《茶道》 C.《茶叶的前世今生》 D.《茶叶,最早是用来治病的》 2.下面对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用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介绍了《神农本草经》对茶的疗效的记载。 B.用分类别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迄今为止,茶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领域。 C.用作诠释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介绍茶的神奇功效。 D.用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部分地列举了历代医药学家对茶的应用和研究。 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所引用的传说,暗示了茶在最初发现时就具有药用功能。 B.第②段按时间顺序介绍了古籍中记载茶的药用情况。 C.第③段引用白居易的诗句,意在表明古代文人素来对茶情有独钟。 D.我国人民对茶的认识和使用由来已久,随着时代的变迁,茶的用途和使用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
7. 难度:中等 | |
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羮,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死亦我所恶 恶:讨厌,憎恨 B.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 C.一豆羮 豆:豆、麦类植物果实的统称 D.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停止 2.下面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故患有所不辟也 B.呼尔而与之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乡为身死而不受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 B.在作者看来,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能保持不动摇的就是“贤者”。 C.第二段开头是直接阐述道理。 D.作者善于将比喻、举例、对比等论证方法有机结合,从而使论证生动而严密。
|
8. 难度:中等 | |
将下面古诗文的句子补充完整。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_____________(《诗经·周南》) ②造化钟神秀,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望岳》) ③持节云中,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④有约不来过夜半,___________________ (赵师秀《约客》) ⑤人生自古谁无死? ___________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⑥大道之行也,_____________ (《礼记·礼运》) ⑦古诗词写物尤其注意色彩的恰当运用。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两句用黑、金两色,鲜明地表现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用“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两句,既交代了行踪,又带出了北固山山清水秀的景色;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风雪之中的边塞景象,红白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
9.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将兵十万。会②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③。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说于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渠甫④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于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 (注释)①经年:一年。②会:恰巧,正赶上。③角:战斗。④甫:才。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使试于一村 使: ②日千百遍 日: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恒独步于庭,曰:“古人岂欺我哉?” 3.导致刘羽冲抑郁而亡的是哪两件事?这两件事集中表现出刘羽冲的一个什么特点?
|
10.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第十一筐青菜 吴昌勇 ①这是陕西旬阳县吕河镇的险滩村。村里平展展的土地上,一大片时令蔬菜在阳光下泛着油绿的光。 ②午饭过后,我戴着口罩走进村子。街道两旁的商铺大门紧闭,负责疫情防控的镇村干部,手持话筒沿街走过,他们嗓音有些沙哑。兴许是听见熟悉的声音,有住户推开窗子和他们招一招手。 ③这就算是新年的问候吧,彼此用眼神道一声保重。 ④正在村中走着,突然发现,在临近村道的一块菜地里,半蹲着一位老农。 ⑤黄色的胶布鞋,裤管沾着泥土,黑色的棉衣拉链敞开,抬起头的那一瞬间,额头淌下的汗水已经浸湿了贴合在鼻梁上的蓝色口罩。见到我们,他直起身子,握着满把青菜的双手在空中对碰了几下,新鲜的泥土从菜根处抖落。 ⑥摘菜哩?村干部远远打招呼。 ⑦他点点头,没吱声,继续忙活。随行的干部提醒了一句,注意防护啊。 ⑧老人又点了点头,依旧没吱声,回头友善地望着我们。 ⑨这几天还能上街卖菜?我问。 ⑩不卖!不卖!这菜不卖!他一口气重复了三遍,很着急的样子,生怕造成误会。 (11)这青菜,我送人呢!他补了一句。 (12)见我没做声,他索性从园子里走出来,站在离我不远处的田坎上,掰着指头数了数:整整十天了! (13)这菜到底送到哪儿?安全吗?接触了哪些人?一长串的问号在我脑子里打旋儿。 (14)村干部隔着口罩喊话,说说嘛,没事,你说说嘛。 (15)原来,他的女儿是一名护士,就在离家不远的吕河中心卫生院上班,这些日子护理患者,已经十几天没有回家。尽管女儿闲下来的时候,总不忘向家里报一声平安,但是他和老伴依旧惦念。 (16)老两口心里发慌,于是就想出这个法子。每天从自家菜园摘一大筐青菜,推着小车送到女儿所在的医院门外——想给医院尽点力,是真的;想女儿,也是真的。 (17)怕医院不要,担心这菜不卫生,他就在筐子里写了一个纸条,告诉医院,菜是自己种的,新鲜着呢。 (18)女儿知道吗,知道你每天送菜吗?我问。 (19)没说,怕她担心俺老两口,纸条落款我写着“老菜农”。头天送菜,我和老伴站在街边,看见保安从院子里走出来,看见筐子里的菜,又返回身,好像在打电话请示汇报。我担心他们不敢收,急忙穿过大街,给保安解释,我就是附近的老菜农,我报了自己的姓名和地址。他们怕冷落了我的一番好意,就收下了那筐青菜,还给我鞠了个躬! (20)这点东西不值钱,是我和老伴的一点心意,只想让那些和我女儿一起忙碌的医生护士们能吃到一口自家园子的青菜。老人诚恳地说。 (21)已经送出第十筐青菜了。加上今天的,就是第十一筐了。老人补充道。 (22)我一时间不知说什么好。要不,我们搭把手,一起将今天的筐子装满吧!我提议。 (23)老人一边装菜,一边念叨,把自己的小日子过好,就是为国家添把力不是?等春暖花开,疫情过去,我和老伴要和女儿一起高高兴兴地吃一顿团圆饭。我得跟她说说,你在医院忙活的那段日子,大家伙儿和我们一样,在医院外面给你们加油鼓劲呢。 (24)那个下午,在暖暖的春光里,第十一筐青菜就这样装满了。 (25)我们站在菜园边,一起目送着老人,看着他推着独轮车,载着满满一筐青菜,渐行渐远…… (选自《人民日报》2020.02.17有删减) 1.本文用插叙的形式交代了老人送菜的事情,梳理信息填空,将线索补充完整。 女儿是护士,护理病人,不能回家—— ① ——写纸条,保证蔬菜新鲜——瞒着女儿—— ② ——③ 2.请结合语境,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对选文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进行赏析。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一上来先交代地点,强调了故事的真实性。 B.文中对镇村干部疫情防控的巡视也用了不少笔墨,这既是推动故事情节的需要,也侧面突出了全民抗疫的大背景,为塑造人物形象做了衬托。 C.第13段中作者脑海中的多个问号,也正是读者疑惑的地方,这里兼有承上启下和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的作用。 D.文中的老人和他的老伴,都是勤劳能干的庄稼好手,干起活儿来不怕脏不怕累,对劳动者的赞颂,是本文重要的创作意图。 E.文章结尾处“目送”“满满”“渐行渐远”蕴含着作者对生活的感慨——沉重、压抑、艰难。 4.第24段中加点的“暖暖的春光”蕴含着哪些丰富的内容?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理解。
|
11.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有人一次下单77杯奶茶,有人一次点了一本儿烤肉,海底捞恢复营业首日线上排号爆满……疫情还没结束,报复性消费已经来了? 江苏省一项消费调查显示,疫情过后,近九成居民将出现补偿性消费和报复性消费。业内人士说,以新生代为主流消费群体的行业及细分品类很可能会引来报复性消费,不过需要企业做一些引流。 还是网友的心声最实在:“我以为我会报复,但是我没有money(钱),报复不报复的,我心里没数吗?” (材料二) 改革开放初期,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成为部分居民家庭婚嫁必备的“三大件”。1979年,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手表204只,自行车113辆,缝纫机54.3架;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手表27.8只,自行车36.2辆,缝纫机22.6架。当时,电视机还属稀缺消费品,直到1980年,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黑白电视机32.0台,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仅有0.4台。 进入高科技迅速发展的21世纪,家庭消费也随之向现代化、科技化迈进,移动电话、计算机、汽车走入寻常百姓家。2017年,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235部,计算机80.8台,家用汽车37.5辆;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246部,计算机29.2台,家用汽车19.3辆。 (材料三) 居民生活消费结构
1.程曦作为志愿者,参加社区宣传栏的布置。上述材料中,最适合入选新近一期“抗疫专刊”的是 。 2.根据数据,对(材料三)的表格内容做简要的总结。
|
12. 难度:简单 | |||||||||||
根据名著内容,填空。
|
13. 难度:中等 | |
读过小说《海底两万里》的人,都会对书中一个人物留下深刻印象——他是热爱海洋的工程师,富有正义感和奉献精神,遇事冷静、沉着又机智。他是谁?结合以上评价,简要列举小说中的相关情节。
|
14. 难度:中等 | |
作文 掌声雷动时,别忘了留着耳朵听听朋友的建议;埋头苦读时,别忘了留只耳朵听听花开的声音;背包远行时,别忘了留只耳朵听听亲人的叮嘱……当然,其实并非只是留了耳朵听,也一定是留了心,去关注、体会、感悟,这些声音带给我们的种种美好,在我们和他们的生命中都是弥足珍贵的。 请以“留只耳朵听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先补全题目,然后作文;内容充实,感情真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