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吗?那种熙熙(xī)然庭院的静穆(mù),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B.于是架起两支橹(lǔ),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jìng)向赵庄前进了。 C.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群迁徙(qiān xī)的雁群喧嚷(xuān rǎng)着发出邀请。不消几大,沼泽(zhǎo zé)地里到处都可以看到它们。 D.骤(zhòu)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xuàn)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tóng)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
2. 难度:中等 |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B.那时自己对人情事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什么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 C.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我高兴了。 D.地球上的记录比这篇文章所介绍的还要丰富得多,这里不过是拉开了帷幕的一角而已。
|
3. 难度:中等 |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B.乡下人为了明天的工作,熬不得夜,早都睡觉去了,错落有致的站着的不过是几十个本村和邻村的闲汉。 C.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D.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
4. 难度:简单 |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因为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所以仿佛是天性。 B.在4月的夜间,当天气暖和的可以待在屋外时,我们喜欢倾听大雁在沼泽中的集会。 C.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D.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而且一群大雁冲破了3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
5. 难度:简单 |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种古老的计时装置:铜壶滴漏——水从一个铜壶缓缓地滴进另一个铜壶,时间过去了,这个壶里的水空了,那个壶里的水却又多了起来。 B.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 C.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儿!好一个安塞腰鼓! D.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
6. 难度:中等 | |
填入下面文字中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春意甚浓了,但在北方还是五风十雨,春寒料峭, ,又来了一场沁人心脾的冷雨。 A.刚吹过一阵暖人心意的春风 B.一团团乌云刚刚布满天空 C.刚飞过一群欢叫的大雁 D.一堆堆令人生寒的积雪还依稀可见
|
7. 难度:困难 | |
下列对有关文化和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社戏》是鲁迅创作的一篇小说,选自《呐喊》。社,在绍兴指一种居住区域,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B.贺敬之,当代诗人、剧作家,山东人。著有诗集《朝阳花开》《放歌集》等,独创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斯大林文学奖”。《回延安》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富有陕北风土人情美。 C.《灯笼》的作者是散文家、教育家吴伯萧,山东人。这篇课文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关于灯笼的记忆……从多个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体现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D.《核舟记》的作者是明末的魏学洢,文章选自清代张潮编的《虞初新志》,本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再现了雕刻者高超的技艺。
|
8. 难度:简单 | |
依据名著《傅雷家书》,依次补入下列语句括号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傅雷教导儿子待人要( )做事要( )、礼仪要( );遇困难( ),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 A.谦虚 严谨 得体 不气馁 B.严谨 谦虚 得体 不气馁 C.得体 严谨 谦虚 不气馁 D.谦虚 严谨 不气馁 得体
|
9. 难度:中等 | |
依据《傅雷家书》,对第二封家书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傅聪失恋时 B.傅聪生病时 C.傅聪受到打击意志消沉时 D.傅聪取得巨大成功、被鲜花包围时
|
10.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恐龙无处不在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 )于世界各地。 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的化石。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 )而不是恐龙自己在(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 )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南美洲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 当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每一个大陆都有自己的恐龙化石。 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然而,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大约经历了一亿年,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为冰天雪地。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的化石。如果南极的冰雪层再薄一些的话,我们就可以找到它们。 因此,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1.选文中括号内有四处空出来的词语,依次填入,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A.遍布 漂移 迁移 分散 B.分布 飘移 迁徙 分散 C.遍布 漂移 迁移 分布 D.分布 飘移 迁徙 分布 2.对选文画横线的句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开头突发议论,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点。 B.文章开头的这两句话并非浮泛之论,而是有确凿的根据的。 C.这个论断不仅是全文的起点,而且也是作者科学精神的精华所在。 D.这句话体现了事物说明文层层推论,说明准确,思维严密的特点。 3.下列关于“板块构造”理论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 A.地球是由一些很分散的静止板块构成的。 B.板块与板块之间是相互缓慢运动的。 C.“岛屿链”之谜可以借此理论获得答案。 D.板块之间可以被拉开、挤压或抬升。 4.下列句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一句是( ) A.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B.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C.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的化石。 D.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该岛是离南极海岸不远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
|
11. 难度:困难 | |
阅读《安塞腰鼓》,完成下列小题。 看!——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好一个安塞腰鼓!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好一个安塞腰鼓!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1.下列概括文段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A.赞美了黄土高原养育了有无穷无尽力量的劳动人民。 B.形象地写出了安塞腰鼓的壮美。 C.写出了西北黄土高原的广阔厚重。 D.写出了西北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落日大旗腰鼓厚土…… 2.对“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用了比喻的修辞,把多水的江南比作易碎的玻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江南的柔美秀丽,与文中气势磅礴、震天动地的安塞腰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安塞腰鼓的气势雄伟豪迈。 B.利用柔美的江南来反衬出腰鼓的阳刚之美。 C.北方大汉身体强壮、生命力旺盛,沸腾着生命的激情。而南方男性比较温文柔和,不适合那种表现大开大合有气势的艺术。 D.用江南衬托黄土高原是那样的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蕴涵着无穷无尽的力量。 3.对“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使用的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多次使用,形成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向高潮发展。 B.以饱满的激情歌颂了“安塞腰鼓”的雄壮美。 C.强调了安塞腰鼓给人的震撼感觉,给人的精神力量。 D.夸张的手法,反复说有增强气势之感。 4.对选文后三段使用到的写作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对比 B.反衬 C.以静写动 D.以动写静 5.对“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出了陕北高原人们的性格特征,是粗犷、豪迈、开放的。 B.表现了陕北高原人们的叛逆、自由和狂放。 C.“那么一股劲”挣脱、冲破了恶劣的自然强加在他们身上的物质、精神上的压迫,追求一种自由美好的生活。 D.贫瘠的黄土地,闭塞的生活,让生活在这儿的人们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和束缚。安塞腰鼓正是要打破这种束缚,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 6.对选文理解与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对陕北人生命活力的颂歌,是对黄土高原厚重内蕴的礼赞。 B.文章运用铿锵有力的短句和大量的排比造成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和一泻千里的气势,表现了安塞腰鼓的神韵。 C.“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段话是对上文“大彻大悟”的诠释。 D.“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两句,用对偶的手法表现安塞腰鼓使人产生的联想。
|
12. 难度:困难 | |
阅读《大自然的语言》,完成下列小题。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1.第①段中“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的“是”指代的一项是( ) A.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B.北雁南飞,昆虫销声匿迹。 C.风雪载途,衰草连天。 D.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 2.第②段中“大自然的语言”指代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劳动人民心中理解的话。 B.布谷鸟唱歌。 C.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 D.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3.从前两段看,对选文说明对象的判断准确的一项是( ) A.物候现象 B.四季的变化 C.物候规律 D.气候变化 4.对第③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下定义,列数字 B.作诠释,举例子 C.作比较,举例子 D.列数字,作比较 5.对选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自然现象称为物候。 B.物候学就是一门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 C.第一段的说明顺序采用了时间顺序。 D.选段采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举例子、作诠释。 6.对选文中的语言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第①②段的语言特点是生动形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B.“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一词,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谨。 C.“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一句中的“簌簌”一词,将树叶飘落写得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D.“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一句,运用比喻,把大自然中的物候为农民操心的心情写得生动形象。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①段运用许多优美词语,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这种抒情的写法,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四季风景画。 B.第②段中“传语”“暗示”“唱歌”,都是拟人修辞手法的使用。 C.选文前两段和第③段的关系是从现象到本质,最后第③段归结什么是物候学。 D.以上选文是课文的第一部分。从这一部分可以看出,本文语言具有典雅、简练、生动,并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8.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第①段生动地勾画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形象地说明了花草鸟虫的变化和气候的关系。 B.“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用具体的物候变化表现了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 C.“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既点明了四季变化的自然现象是有规律的,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D.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布谷鸟“唱歌”,运用拟人手法具体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
|
13. 难度:中等 | |
阅读《小石潭记》,完成下列小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岸势/犬牙差互 B.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C.似与/游者/相乐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2.下列加点的多义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由、自)/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跟随) B.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不可久居(可以) C.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清澈)/以其境过清(凄清) D.以其境过清(因为)/卷石底以出(来) 3.下面句子中的“以”字与“全石以为底”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境过清。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因以为号焉。 D.以君之力,曾不能损山之一毛。 4.文中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项是( ) A.闻水声,如鸣珮环 B.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C.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D.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5.文中说:作者坐潭上感到“凄神寒骨”,其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深秋时节出游,天气凉了。 B.游的时间长了,接近黄昏,下了寒气。 C.小石潭四周没有多少游人,潭水很凉。 D.自己的心境凄苦孤寂。 6.下列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中作者的感情由“凄”到“乐”,文章前半部分的主旋律是幽深凄怆,后半部分是清静神乐。 B.本文的记叙顺序为“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周围气氛”。 C.文章描写景物特征非常鲜明,除正面描绘外,还有多处照应,如写小石潭的环境幽静时,前后用了伏笔和照应。 D.作者将小石潭清幽美丽的环境与自己凄清的心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遭贬后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B.“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出了作者为石潭命名的缘由及近岸石头的千态万状。 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只是写出了鱼儿自由游弋的情态。 D.第①②段分别写了作者发现石潭之乐和观鱼之乐。 8.下列对本文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段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B.本文所写景物均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 C.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冽”的特性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D.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精炼,语言优美。
|
14. 难度:简单 | |
阅读《关雎》,完成下列小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对“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了相恋时的喜悦之情。 B.表现了相思的缠绵之情。 C.表现了相会时的兴奋之情。 D.表现了求之不得后的痛不欲生。 2.对诗歌首句的作用分析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写此句是为了把“君子”比作关雎说他们都在寻找美妙的爱情。 B.写关雎是为了引起下文对“君子”思念“淑女”内容的描写。 C.这是整首诗的“诗眼”,其他内容都是对这句诗的具体描述。 D.先写关雎的孤独寂寞,以利于与“君子”的“琴瑟友之”相对比。 3.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雎鸠”,一种水鸟,传说它们雌雄形影不离。“关关雎鸠”是写传来的鸟鸣,是听;“在河之洲”是寻声而望,是所见。 B.“窈窕淑女”是对自己倾心人之所思,是想;“君子好逑”是主人公强烈的向往,默默的自我祝愿。 C.诗中所写的男女双方是“君子”和“淑女”,表明这是一种与美德相联系的结合,“君子”是兼有地位和德行双重意义的,而“窈窕淑女”也是兼说体貌之美和德行之善的。 D.诗中所写的爱情,不是一时激情,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婚姻目的,最终达成心愿,在“钟鼓乐之”中“有情人终成眷属”,这种负责任的美满爱情,更为社会所赞同。 4.对这首诗的内容和写法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本诗大量使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反复咏唱;四言一句,二二拍;使用了双声叠韵词,富于声韵美。 B.开篇即以关雎和鸣引出男女相思之情,比兴手法的运用切合诗意,自然流畅,显现了婉曲动人的艺术魅力。 C.本诗叙事线索明晰,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感情坦率朴素、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和伤感,情感韵味十分浓郁。 D.诗歌善于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把青年男子的爱慕之情和相思之苦以及对美好爱情的大胆热烈的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 5.与诗中表达的情感特征不同的一句是( ) A.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B.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C.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D.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
15. 难度:简单 |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白露未晞。(诗经》) (2)________,波撼岳阳城。(盂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3)________,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青青子衿,________。(《诗经》) (5)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________。(《回延安》) (6)芳草鲜美,________。(《桃花源记》) (7)________,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8)蒹葭苍苍,________。(《诗经》) (9)微君之故,________?(《诗经》) (10)树梢树枝树根根,________。(《回延安》) (11)黄发垂髫,________。 (12)________,天涯若比邻。 (13)坐观垂钓者,________。 (14)________,子宁不来? (15)________,胡为乎泥中? (16)与君离别意,________。 (17)________,不悱不发。 (18)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 (19)千里之行,________。 (20)投我以木桃,________。 (21)海上生明月,________。 (22)________,老病有孤舟。 (23)________,灼灼其华。 (24)________,绝云气,负青天。 (25)博学而详说之,________。 (26)________,风吹一夜满关山。 (27)________,急亲贤之为务。 (28)白雪却嫌春色晚,________。 (29)________,明月来相照。 (30)千淘万漉虽辛苦,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