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议论文阅读·课后特训(7)
一、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 难度:困难

(2018南充改编)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周国平

①我们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担各种责任,小至对家庭、亲戚、朋友,对自己的职务,大至对国家和社会。这些责任多半是应该承担的。不过我们不要忘记,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项根本的责任,便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②每个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机会,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他重新活一次。如果这惟一的一次人生虚度了,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安慰他。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怎么能不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呢?在某种意义上,人世间各种其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惟有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

③不止于此。我还要说,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一个人惟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他才可能由之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因为这种爱,所以尽责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相反,我不能想象,一个不爱人生的人怎么会爱他人和爱事业,一个在人生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么会坚定地负起生活中的责任。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人把尽责不是看做从外面加给他的负担而勉强承受,便是看作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

④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他甚至无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责任是什么。有一位小姐向托尔斯泰请教,为了尽到对人类的责任,她应该做些什么。托尔斯泰听了非常反感,因此想到:人们为之受苦的巨大灾难就在于没有自己的信念,却偏要做出按照某种信念生活的样子。当然,这样的信念只能是空洞的。这是一种情况。更常见的情况是,许多人对责任的关系确实是完全被动的,他们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视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出于自觉的选择,而是由于习惯、时尚、舆论等原因。譬如说,有的人把偶然却又长期从事的某一职业当作了自己的责任。从不尝试去拥有真正适合自己本性的事业。有的人看见别人发财和挥霍,便觉得自己也有责任拼命挣钱花钱。有的人十分看重别人尤其上司对自己的评价,谨小慎微地为这种评价而活着。由于他们不曾认真地想过自己的人生使命究竟是什么,在责任问题上也就必然是盲目的了。

⑤所以,我们活在世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他知道自己的责任之所在,因而关于责任的种种虚假观念都不能使他动摇了。我还相信,如果一个人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在包括婚姻和家庭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上,他对自己的行为都会有一种负责的态度。如果一个社会是由这样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成员组成的,这个社会就必定是高质量的有效率的社会。

1.文章②③④段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证“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这一中心论点,试概括②④段的分论点。

第②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③段: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

第④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分析其作用。

3.从下列人物中选择一个,为本文的中心论点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备选人物:海伦·凯勒 邓稼先 吴王夫差 刘禅 司马迁

4.第②段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在某种意义上”有什么表达效果?

5.请结合选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责任”的看法。

 

详细信息
2. 难度:困难

(2019原创)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舍得放弃也是一种智慧

①人的精神境界和追求看似玄虚,实则大都有具体指向。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大千世界五光十色,面对诱惑,有时舍得放弃,也不失为一种智慧。

②该放弃的时候放弃,是一个人精神内涵的自然流露,也是一种人生智慧,面对纷繁复杂的人生,应做到知其可为而为之,知其不可为而弃之。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之中去,让生命焕发多姿多彩的绚丽。

③舍得放弃是一种境界。一个人如果没有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就容易浑浑噩噩,目光短浅,容易把自己局限在狭小的范围之中,看不到远处的风景。居里夫人的会客厅里,只有一张简单的餐桌和两把旧椅子。她说:“我生活中永远是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生活。”为了搞好科学研究,她放弃了许多交往,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她为之毕生奋斗的事业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不图享受,不追求生活的安逸,这种放弃为人生作了精彩的诠释。

④舍得放弃是一种胸怀和风格。把名利地位看得淡一些,特别是把身外之物看得淡一些,顺其自然,就不会将有限的生命搅到无限的名利场中,就不会为职务的升迁劳神费力、刻意追求。就会表现出宽阔的胸怀和高尚的风格,自觉用有限的生命追求无涯的知识,用自己的才能和智慧为社会创造财富。做到在人生追求上,有正确的“官念”;在权力的运用上,有高尚的品格;在神圣的职责面前,有无私的忠诚;在人民群众的疾苦面前,有博大的爱心。

⑤舍得放弃还是一种自守。在纷纷扰扰的世界里,众生心态,深邃似海,变幻莫测,人心种种,感时而支,形态各异。倘若让自己跟着诱惑走,被形形色色的欲望和身外之物所束缚,缠上了名缰利锁,梦想什么一本万利,一夜暴富,这也舍不得,那也放不下,总是怨官位低,恨金钱少,为了利禄一路狂奔,就很少能感受到生活的绚丽和多彩。我们不妨从比尔·盖茨对待财富的态度中,感受这种自守,这位创造了当代个人财富神话的人,把大部分钱捐给了慈善机构,并明确表示,在身后要把全部财产捐出。放弃不是不讲物质利益,而是保持淡泊、旷达的心境,把名利看淡一些,用更多的时间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专注于我们的精神生活,不要成为金钱和欲望的奴隶。这种豁达的放弃,就是一种人生的自守。

⑥《易经》中有一句话说得好:“安其心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宇宙之大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相同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以宇宙为空间,在自己的支点上站得住。放弃是一种自守,就要以宁静的心态面对纷呈的生活,以平常的心态对待不平常的事情,以安静的心态对待嘈杂的外界,以平和的心境处理世态的炎凉。“无欲自然心如水,有营何止事如毛”,在欲壑难填、混沌纷扰的世界,保持一份清心寡欲的高洁。

错过了花,你将收获果实;错过了太阳,你会看到璀璨的星光。追求与放弃都是正常的生活态度,有所追求就应有所放弃。有价值的人生,需要开拓进取、成就事业,但更要懂得正确和必要的放弃——这不是无奈,而是一种智慧。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从选文看,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舍得放弃也是一种智慧”的?

3.选文第⑦段加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4.请简要分析选文的论证思路。

5.下面四个选项中不能作为本文论据的是(  )

A.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B.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C.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D.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6.结合本文内容和生活经验,说说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2019原创)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淡泊之心自有高远

覃光林

①“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高僧慧能的这首偈子,世世代代被人们所传颂。高僧淡泊名利的思想,以一种“世间万物皆空”的意念去面对尘世间的事物,以一种心中静若水,处事波澜不惊的心境去面对外界的诱惑,受到了后人的敬佩和称赞。

②“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这个词,在字典里的意思是:不追求,不热衷。“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朗如日月,清如水镜。

③淡泊之心,说着容易,做起来难:尘世繁杂,谁又能真正静心于其中,哭过、笑过、恨过、痛过,不过是一场蹉跎;每个人的背后都有故事,每个人都有不公、难过、愤恨的时候,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处理方式。要经历一些事情,才真正看清人情世故,才真正体会人走茶凉的苦楚,也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人生的价值。常怀淡泊之心,才能让尘世的种种规划为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④真正的淡泊,不是力不能及的无奈,不是心满意足的自赏,更不是碌碌无为者虚伪的自嘲。淡泊,是一种功名利禄,繁华于我如浮云的心境,是一种坚守人生之道的气节。淡泊,抑或是仕道受阻后的醒悟,繁华过后的心归。但无论如何,淡泊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心永远纯净,目光永远辽远,思维永远清晰,信念永远坚毅。

⑤漫漫人生路,看风起云卷,花开花落,蓦然回首浅浅一笑。守一颗淡泊之心,拥一份淡然之美。一切随心而为,嬉笑怒骂皆自由才是生活的本意,亮化自我心灵,放眼悠悠天地,淡泊之心自然高远。以淡泊之心对待名利,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⑥在人的生命历程中,轰轰烈烈是暂时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平淡中度过。只要怀有淡泊的心境和一生一世永不放弃的追求,就一定能获得生活馈赠的那份幸福和快乐,成功赋予的那份慰藉和乐趣。用一颗淡泊的心,怀着感恩的信念,对父母,对朋友,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天,豁达地面对人生的得失,保持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我们所看到的世界,被我们浸染了内心的色彩,如果我们先把内心描绘得五彩缤纷,色彩斑斓,世界就是光明和美好的。

⑦人贵有淡泊之心。有了淡泊之心,面对失败才能不灰心丧气,而对成功才会不骄傲自满,始终保持一种平和淡泊、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有了淡泊之心,才能用一种超然的心态去对待眼前的一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做世间功名利禄的奴隶,也不为凡尘中各种烦恼左右,使自己的人生不断升华;有了淡泊之心,我们才能抛开一切名利的束缚,让人性回归本真状态,从而获得心灵的充实、丰富、自由、纯净。

⑧学会淡泊,你就获得了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拥有淡泊,才能体会超然的人生。

(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开篇引用高僧慧能的一首偈子有什么作用?

3.阅读全文,说说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到真正的淡泊。

4.结合语段,简析第⑤段中加横线句子的论证作用。

5.第⑥段中加着重号的“大部分”能否换成“全部”?为什么?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

6.选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详细信息
4. 难度:困难

(2019原创)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家训中的诗教

朱美禄

①为了确保家声不坠,先贤们留下了许多家训。而家训中对于诗教的看法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颇值得玩味。

②孔子曾经对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这既指明了应该学习的内容,也是中国人庭训的滥觞。需要指出的是,先贤所谓的“诗”,广义地说是指所有的诗歌;狭义地说则是指《诗经》。而作为儒家经典之一的《诗经》,“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所以历代贤哲多取以教育子弟。

③另外,不少家训还要求子弟能够从事诗歌创作。杜甫在《宗武生日》一诗中说:“诗是吾家事。”杜甫的祖父杜审言以诗知名于世,杜甫曾称“吾祖诗冠古”,难怪他认为诗歌创作乃自己的家学传统。杜甫在诗歌艺术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固然和自身的生活经历以及转益多师有关,但也不能排除与家风有内在的关联。

④___________。孔子从实用的角度要求儿子学诗,他曾对孔鲤说:“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在孔子看来,《周南》《召南》中蕴含有修身的礼仪规范,所以要求儿子潜心学习,否则便如墙面而立,寸步难行。颜之推则从人生艺术化、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角度,要求子弟致力于学诗。他极其鄙视贵族子弟“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在《颜氏家训》中谆谆告诫子弟,不会赋诗的话,“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所以颜之推指出,与其这样丢人现眼,“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陆游则在《家风》一诗中指出:“便费闲吟亦未可,吾徒岂独坐诗穷。”纵然贫穷,也不应该废却吟诗。

⑤相对于学诗、能诗的家训共通性,也有一些先贤在训示中要求子弟远离诗文的。苏轼在《洗儿》一诗中说:“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所以他才有这样的愤激之词。1936年,鲁迅在病重之际,于散文《死》的篇末写下了遗嘱,其中第五点是对儿子周海婴的训示:“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这充分凸显了鲁迅对儿子脚踏实地的期许,对空洞文章的摒弃。后来周海婴没有从文,而是成为了无线电方面的专家。对于先贤要求子弟远离诗文的观点,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不能全盘接受。

家训中的诗教,本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家风,有助于子弟成才,有助于家声不坠。但是家训中的诗教主张却呈现出多元化趋向,这根源于先贤人生经历和价值观念的不同。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5月25日,有删改)

1.文章以“家训中的诗教”为题有何作用?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下列句子的理解。

家训中的诗教,本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家风,有助于子弟成才,有助于家声不坠。

3.下面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孔子教育儿子的话既指明了应该学习的内容,也是中国人庭训的滥觞。

B.杜甫在诗歌艺术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他自身的生活经历以及转益多师有关,也不排除与他的家风有内在的关联。

C.文中颜之推从人生艺术化、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角度,要求子弟致力于学诗。

D.陆游在《家风》一诗中指出:“便费闲吟亦未可,吾徒岂独坐诗穷。”意思是告诫后人,读诗可以致人贫穷,要远离诗书。

4.请为第④段加线处补写一个总括该段内容的句子。

5.后辈到底该不该读诗?试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诗教”的认识。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当“听书”成为一种时尚

张音

“读书”这件事,随着数字化阅读的延伸正变得更为多元,比如“听书”。

不久前公布的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有声阅读也即“听书”,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使用手机APP、微信语音等收听图书相关内容成为阅读新的增长点。2017年,中国成年国民的听书率为22.8%,较2016年的17.0%提高了5.8个百分点。在未成年人群体中,听书频率也相当高,其中14~17周岁青少年的听书率达到28.4%。

用耳朵代替眼睛,去占据生活中碎片化的时间。听书的流行,是否证明科技与创意正不断拓展读书的外延,为人们提供了阅读的更多可能性?是否意味着数字化阅读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阅读与生活在数字时代更深融合?种种已知或未知的尝试,都值得探讨。

不难确认的是,听书的流行建立在数字化阅读的潮流之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所做的这项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73.0%,较2016年的68.2%上升了4.8个百分点。同时,有超过半数成年国民倾向于数字化阅读方式。

如果说听书还只是一种“前沿”或者说时尚的阅读方式,数字化阅读则几乎已经可以被称为这个时代的一种主流生活方式。君不见,早班地铁里,人手一部手机的“低头族”比比皆是,很多人手拿一张报纸的场景已一去不返。当然,看手机是否就等同于“阅读”,还需要打个问号。某种意义上,包含在这种场景中的数字化阅读,正在不知不觉间影响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如果说这种阅读方式起初只是为了填充人们的“碎片时间”,如今则需进一步发问,阅读是否正在被这种方式“撕成碎片”?

仔细想想,无论何种阅读方式,你现在是否还能沉下心来读完一本书,还是隔几分钟就要拿起手机刷刷微博、流连于朋友圈?当以秒计算的短视频日渐流行,无数转瞬即逝的兴趣点如走马灯般轮转。脑海中的印象就像海浪一遍遍冲刷着沙滩,最终却难留痕迹。“碎片化阅读”带来的“阅读碎片化”,使浅阅读、快阅读大行其道,而深阅读似乎已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奢侈。数字化阅读带来的“双刃剑”效应,需要更多维度、更深层面的观察。

科技演进到今天,阅读方式的变迁早已超越人们以往的想象边界,但是阅读的真正内涵与价值,其实并没有发生多少改变。读书使人进步,科技改变世界,而归根结底,如何让科技的进步服务于人的发展,“读书”这件事本身,已经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选自《人民日报 》2018年5月17日,略有改动)

1.作者在文中提出的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

2.作者在文中对“听书”进行了怎样的思考?

3.“数字化阅读带来的‘双刃剑’效应”中的“双刃剑”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4.根据文章内容并结合提供的图表资料,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成人纸质图书阅读量(本)

成人电子图书阅读量(本)

城镇居民纸质图书阅读量(本)

农村居民纸质图书阅读量(本)

2016年

4.65

3.21

5.60

3.61

2017年

4.66

3.12

5.83

3.35

 

(《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8年4月18日)

A. 从选文列举的数据来看,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保持增长势头,数字化阅读几乎已经可以成为这个时代的一种主流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阅读习惯。

B. 从图表看,农村居民的阅读量和城镇居民的阅读量相比落后不少,城乡阅读差距明显,而且将会越来越大。

C. 目前农村的阅读现状令人担忧。各地可以通过设立“农民阅读节”,建设“农民书屋”等来改变这种现状,进而提升农民文化素养。

D. 成人纸质图书人均阅读量增长缓慢昭示我们,培养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更长期的努力,久久为功才会有更明显的成效。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2019原创)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阅读是生命的化妆

孙琳琳

①不读书死不了人。

②不读书,你照样可以刷微博、微信、公众号。你被早安帖、晚安帖闪闪发光的句子惊艳到,你被公众号文章一套一套的说辞打动。你转发、点赞、收藏,然而你收藏的只是小编们从经典书籍的瀚海中舀出来的点滴。那些让你感到惊艳的句子和说辞,在经典书籍里密集地排列着,还有成千上万躺在图书馆里、书店里,然而你不知道,你永远无法亲手打捞那些好东西。

③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专门写过一本《读书人》来教人读书。他自认不仅是一个作家,更是一个花费半生来阅读的人。他人生阅读的起点,是9岁时母亲让他读的鲁迅作品。2006年,大江健三郎来华访问6天,做了3场演讲,全是关于鲁迅的。“12岁时第一次阅读的鲁迅小说中有关希望的话语,在将近60年的时间里,一直存活于我的身体之中。”而鲁迅一生阅读过4233种书(见金纲《鲁迅读过的书》)。通过读书,扎根本土的鲁迅与希腊、英美、德国、日本、苏联、东欧的文明神交。

④你去旅行,在巴黎逛卢浮宫,在伦敦逛大英博物馆,在五大洲看名胜古迹——你的耳朵能听到的,只是导游的仓促介绍;你的眼睛能看到的,只是标签上的介绍文字,你对它们的前世今生都说不出口;你的头脑中如同白纸——如果之前你不曾了解与之相关的历史、地理、文学知识。在发完朋友圈之后,附着在那个地方上的光环,就从此与你没有一毛钱关系。

⑤当一般旅行者热衷于去巴黎时,如果你去的是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巴黎生活场景”的街道,吃到的是大仲马《烹饪大辞典》中点评过的美食,光顾的是海明威《流动的盛宴》中推崇的莎士比亚书店,那么你所经历的将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巴黎——阅读中的世界更加私人、更加迷人。

⑥再精湛的医学美容,也无法像读书一样,令你整个人都脱胎换骨。

⑦作家林清玄干脆直接将阅读描述成“生命的化妆”。“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这样的人就是不化妆,也丑不到哪里去。脸上的化妆只是化妆的最后一件小事。”

⑧宋代文人黄庭坚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有了阅读,便有李白与你对酌,苏东坡为你画眉,徐霞客陪你旅行,曹雪芹为你挑衣,袁枚为你做饭。“腹有诗书气自华”,你读什么书,就有什么气场。

⑨越读书,你就越知道这个世界是如何运转的,越知道它的复杂性,也就越是会对人宽容。越读书,你就越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自己的优点和劣势各在什么地方,扬长避短,凸显好的一面。

所以,阅读就是对生命的化妆,它能够帮助你独善其身,让你跟这个世界更友好地相处,和这个世界一起玩。

(选自《青年博览》2018年第2期,有删改)

1.请谈谈你对本文观点的理解。

2.请对选文第④段加横线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3.选文第③段所列举的两个例子侧重点各是什么?用意何在?

(补充设问)

4.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12岁时阅读的鲁迅小说中有关希望的话语,在将近60年的时间里,一直存活于他的身体里。由此你能想到鲁迅先生《故乡》中关于“希望”的哪句话?简单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详细信息
7. 难度:困难

(2019原创)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从“读书好”走向“读好书”

①世界读书日前夕,一项阅读调查显示,在半数成年国民更倾向于传统纸质图书阅读时,近一成国民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1/3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屏”阅读,已与传统的“平”阅读平分秋色。(A)

②几年前,就有人惊呼,我们已经进入读屏时代,青少年成为被电子屏夺走的一代;更有人简单将读屏与碎片化的浅阅读画上等号,呼吁多读书、少读屏。事实上,无需将读屏和读书割裂,乃至对立起来,不同的人群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无可非议。(B)

③对于那些互联网原住民来说,他们选择读屏,拥抱更简捷的阅读方式,实则属于阅读本能。而一些人爱读纸质书报刊,也多与阅读习惯有关。双方不妨少一些“洁癖”,多一些接纳。两种阅读方式并存,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多元化的阅读时代。无论读屏还是读书,要义在读。与其纠结于读屏与读书之间的轩轾,不如反身自问:今天我阅读了吗?有人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读书也好,读屏也罢,惟有热爱阅读,精神才能挺立,深切理解“再卑微的骨头里也有江河”;把阅读当成生活方式,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每个人的心怀都是一道河水,多阅读多吸收,方能心灵丰沛,奔流向前。

④对于热爱阅读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堪称最丰盛的时代。然而,与过去单一的选择相比,如今“过剩”的选择机会,也让人困惑与惶恐。在五花八门的新书中,什么书才是好书?有作家说,在信息海啸中,读书要会做减法,要学会找“小岛”、找“海床”、找“支点”、找“自己”。诚哉斯言!当前,“读书好”已是社会共识,但得承认,“好读书”和“读好书”仍是需要努力的目标。更堪忧的是,为数不多的阅读时间,往往被营养价值不大的无效信息所裹挟,被缺乏深度的平庸书籍所填塞。于是,我们变得无所不知,却无一精通;我们看似很忙,实则很盲。更有甚的是失去了自我。这愈发证明:读屏时代,更需价值坚守。

⑤蒲松龄尝言:“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把阅读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生活方式,这样的人一定拥有开阔的精神版图;建设书香社会,提升全民阅读的品质,这样的国家一定拥有勃勃生机和巨大潜力。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减)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以下这段文字应该放在(A)处还是(B)处?请说明理由。

“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有人在纸质书中嗅到了书香,感受到了阅读审美;也有人将视野浓缩于方寸之间,在手指翻飞的滑屏中获取信息,同样找到了阅读的乐趣。在互联网时代,却非要固守黄卷青灯不可,未免显得有些迂腐。

3.文章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文章结尾说“建设书香社会”,请你再为“读书有益”补充一个道理论据。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