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记叙文阅读·课后特训(1)
一、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 难度:困难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爸爸去哪儿了

①该期末考试了,依照学校的惯例,各班级都要召开一次家长会。尽管还是小学一年级,也不能掉以轻心。周四下午放学的时候,我告诉孩子们,周五下午召开家长会。在通知的时候,我还特意强调,必须是爸爸或妈妈来参加,奶奶或是爷爷都不行。

②在我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每次开家长会,几乎是清一色的老年军团,大多都是孩子的奶奶和爷爷。开会的时候,他们精力不集中,交头接耳不说,手里还一边织着毛衣或纳着鞋底。重要的是,他们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上了年纪理解能力也差,辅导孩子的家庭作业都是个问题。课外教材上有个谜语,谜面是这样的:个儿小,穿红袄,它的脾气特别爆;上了火,窜上天,大嚷大叫真热闹(打一物)。谜底是爆竹,班里几乎三分之一的孩子答成了错误答案。不可思议的是,这些孩子的爷爷奶奶给错答案都打了对号。还有,用“难过”造句,有个叫媛媛的学生在爷爷的辅导下,是这样造的句:我家门前有条小河,一下雨就难过。就是这个媛媛爷爷,有一次我给他发短信,让媛媛写满两张字。那天刚学了个“赢”字,方格本每张100个米字格,写满两张就是200遍。到了交作业的时候,我看到媛媛是写了两张,每张写一个大大的“赢”字,孩子爷爷也没有管。这次开家长会,让他们的爸爸妈妈来,就是想告诉他们,教育辅导孩子是父母的责任,不能将孩子丢给爷爷奶奶就不管,任由孩子在爷爷奶奶的溺爱中畸形成长。

③孩子们临出校门的时候,我特意交代媛媛:“媛媛,记得让你爸爸或妈妈来。”媛媛睁着圆圆的大眼睛,使劲点了点头,马尾辫一翘一翘的,对我说:“老师,妈妈这两天太忙,爸爸一定来!”

④第二天下午,家长们都来了,唯独缺少的是媛媛的爸爸。我不高兴地问道:“媛媛,你爸爸呢?”“老师,我爸爸在这里面呢。”媛媛站起来,拿出一个手机。

⑤现场一片寂静,很快,便被笑声替代。媛媛看出大家的笑不带善意,倔强地说:“我爸爸在里面呢,常常给我和妈妈说话呢。”我恍然明白过来,媛媛的爸爸平时不在家,肯定是常常打电话联系。我灵机一动,决定现场连线媛媛的爸爸,这样开家长会不是也行吗?我说:“媛媛,你记得爸爸的电话号码吗?”媛媛摇摇头。媛媛准是偷偷拿了妈妈的手机。我说:“媛媛,爸爸的名字你知道吗?”媛媛点点头:“大强。”我接过媛媛的手机,还真是她妈妈的手机,打开通讯录,大强的手机号码排在第一位。

⑥我试着拨通了电话。电话一接通,没等我开口,里面就传来了一个男人的声音:“喂,嫂子你好,我是小杨。有什么事需要我帮忙吗?”我忙说:“小杨你好,我是媛媛的班主任,请问媛媛的爸爸在吗?”那边顿了一下,放低了声音说:“老师对不起,我是强哥的同事。请问给您说话方便吗?”

⑦我似乎意识到了什么,忙拿着手机走出了教室,只听小杨说道:“强哥在半个月前执行任务时牺牲了……嫂子说,媛媛还小,就让我们保留了强哥的手机。”

⑧原来是这样。

⑨我想了想,说:“小杨,你能不能打开微信给媛媛说几句呢?”“好的老师,我知道该怎么说。”小杨满口答应。

⑩我就接通微信,一身警服的小杨出现在屏幕上。原来媛媛的爸爸是一名警察!那一刻,我有点羞愧,作为班主任竟然不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是不是有点失职呢?

⑪媛媛的脸上有了暖色,说:“小杨叔叔,我爸爸呢?让他出来好吗?他咋老是不出来呢?”说罢,媛媛噘着嘴,一副委屈得要哭的样子。

⑫小杨说:“媛媛,你爸爸跟你玩捉迷藏去了,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在家里听妈妈的话……”没等小杨的话说完,我眼里的泪倒不争气地流了出来。

⑬几年后,我忽然接到媛媛的电话,那时她已经考上了重点初中。她告诉我,她找到了爸爸,爸爸就是小杨叔叔。

⑭那一刻,我的心里像透进了一缕阳光,一下子亮堂堂的。(作者:侯发山。有删改)

1.阅读文章,请概括“我”特意强调让孩子的爸爸或妈妈来参加这次家长会的原因。

2.结合全文,说说第②段画横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3.品读下面的语句,仔细揣摩加点词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没等小杨的话说完,我眼里的泪倒不争气地流了出来。

4.文章围绕寻找媛媛的“爸爸”而展开。有人认为媛媛的爸爸是小杨,也有人认为媛媛的爸爸是大强,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补充设问)

5.结合文章,请你说说文章标题“爸爸去哪儿了”的妙处。

 

详细信息
2. 难度:困难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永远的油魂

①老王虽然走了,但老王的故事没走。

②那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个下着霏霏细雨的黄昏,因采访任务,我来到了一个大山叠大山的小山村,一个瘦瘦的人们只知名叫老王的退伍军人,在盘铺着苇席的土炕上,盘腿和我促膝长谈:“……刚转业那会儿,我的年龄像你现在这般大,一天晚上我病了,老队长像守护神一样守在我床前整整一个晚上,可惜他,唉……唉……”老王声音哽咽了:“可惜他把生命交给大庆那片荒原了。”

③“老队长?”

④“对,他是我在油田时的老队长,也是我在部队时的老连长,竖井架的时候,没有吊机,他带着我们,硬是用肩膀扛起了高高的井架,井架竖起来了,可是我们的老队长却大口大口吐血,倒在了井架下,他走的时候扔下了一个3岁的孩子呀……”

⑤老王告诉我,老队长的牺牲,使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从此,他在这片大荒原上,用热血、用信仰、用生命为祖国找油……因为身体的原因,组织上后来考虑把他安置在当地工作,老王说啥也不同意,说那样就对不起牺牲了的战友。并对油田领导说,我从哪里来,再回哪里去。于是,老王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农村老家,“我为祖国献石油,那是我一生的骄傲啊。”

⑥临别的那天晚上,老王从柜子里拿出一个用红布包的大包袱,一层一层地打开后,我不禁惊呆了,原来是一大沓稿子,装订成厚厚的4本。我一宿未睡,几乎是一口气含泪读完了这部还很粗糙的自传体纪实书稿,全稿共分25章,每章都附有标题,而写作的表现手法,却又“别具一格”:本书稿基本是以字为主,以画代字,同音字填补,再附以圆圈。如荒原的“荒”不会写,就画个花来代替;刹把子的“刹”不会写,先画一个人头,然后再在这头上画把刀;钻机的“钻”字不会写,就画一个洞,里面钻一个人……有一节描写石油工人睡帐篷的情景是这样描述的:“东北的夜晚干冷干冷的,零下36度,白毛子风从晚上8时刮起,刮到天快亮的时候才稍小了一些,我们住的临时帐篷四处漏风,房外刮大风,房内刮小风,沙尘随着呼呼的白毛子风直往帐篷里钻,我们小队只穿着部队转业时的棉袄,躺在冰冷的干草地上,一个个都蜷缩成一团,老队长笑呵呵地说,我们都当‘团长’了。大家白天都干重活,一连工作十七八个小时,吃着发下来的馒头,头一挨枕头就睡过去了,‘眼镜’说,我们这叫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吃睡’……”

⑦怀着极不平静的心情,读完这部还说不上是书稿的自传书稿,我的心灵受到了一次又一次强有力的震撼,平心而论,这部书稿仍很粗糙,有些内容还停留在素材阶段,读起来也比较费劲,但实实在在地把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老一辈石油人为了寻找大油田在茫茫草原上“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那场石油大会战,忠实地记录了下来。

⑧不久前,老支书专门给我送来了老王的遗稿,并对我说,这是老王弥留之际最后的留言。接过书稿,仿佛是接过了我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打开包袱后,里面还有一封信,信里夹着照片,信是这样写的:“张叔,您好!可能您会纳闷,我是谁呢,我要告诉您,我是老王的女儿,听我爸多次说到您,说是您要帮他完成这部书稿。我替我爸再次谢谢您,可能我爸生前和您说过他当年的老队长在牺牲时扔下一个3岁的女孩子吧,那个女孩子就是我。我爸牺牲后,是现在的老王爸爸收养了我,他们那代人把青春、热血、生命都交给了新中国的石油事业,您一定要把书稿早日改出来,我们永远不能忘却,因为他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的‘油魂’。拜托了。继英敬上!”我仔细端详着照片上老王的女儿,年龄大约有30多岁,穿着一身天蓝色工服,站在高高的钻塔下,显得是那样的英姿飒爽,生机勃发。

(作者:张天柱。有删改)

1.阅读全文,梳理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情节

时间

“我”的内心感受

“我”第一次见到老王的书稿

__________

受到一次又一次强有力的震撼,感受到老一辈石油工人艰苦奋斗的精神。

“我”第二次见到老王的书稿

不久前

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文章开头为什么说“老王的故事没走”。

3.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我一宿未睡,几乎是一口气含泪读完了这部还很粗糙的自传体纪实书稿。

(2)全稿共分25章,每章都附有标题,而写作的表现手法,却又“别具一格”。

4.文章的主人公是“老王”,为什么第②~④段要介绍老队长的事迹?

(补充设问)

5.文章为什么要通过“我”的视角来讲述老王的故事?请分析这种叙事角度的好处。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每一个生命都有尊严

①我去某座城市,事情办完后没有急于返回,而是流连于花月春江的景色。穿梭于美景之中,正恨自己少生几双眼睛,却被不远处的一幕吸引了过去。

②商店门前的人行道上铺着一张半米宽,四五米长的黑色橡胶板,上面写满一行行漂亮的粉笔字,字写得雄浑刚正,正是临摹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颜体”,我的内心顿生敬佩之情。

③写字之人是一位双腿残疾的乞讨者,身上衣着非常破旧,他坐在地上用双手挪着身体写字。这位乞讨者置身于繁华的街市,显得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残疾人的身后还有一个大约四五岁的小女孩,小女孩的一只手紧紧地拉着残疾人的衣服,不时抬起头看一眼四周的围观者,另一只手用一根细绳牵着一个红色的小塑料盆,里面散落着几张零钱。沿街乞讨的人在每个城市都有,像这位残疾人以写字乞讨的却很少见。一般的乞讨者都以自己可怜的一面行乞,有的甚至是骗子,渐渐地我的同情心变得麻木起来。包括残疾人身后的那个小女孩,或许也并不是他自己的孩子,而是为了博得人们的同情拐来的孩子。

④但这次我却感觉面前这位与其他乞讨者不同,虽说他衣着寒酸,但不邋遢,最值得我欣赏的是他刚毅的眼神。残疾人看到我望向他,微笑地向我点点头,却没有向我伸出乞讨的手。环顾四周,周围都是像我一样的路人,他们的神情都是淡漠的。

⑤行乞者并没有因路人的围观而停下写字,看来他早已习惯了世间的人情冷暖。我虽然并没有完全相信他,但看到他残疾的双腿,身后小女孩那清澈纯真的眼神,还有面前那赏心悦目的书法,我觉得应该尽自己一点微薄之力。

⑥想到口袋里有些零钱,我随手掏出放到小女孩前面的小塑料盆内,让我没有想到的是,那几张小面额的纸币里竟然只夹带着一张50元的纸币。放到他们的塑料盆内,我开始后悔起来,乞讨者说不定就是个骗子,我干嘛要给他这么多钱,真想把那50元拿回来,但是周围那么多人,那样做又太没面子。我正在懊悔自己的过失,小女孩将那张50元的纸币捡出来对残疾人小声说:“爸爸,这是50元。”坐在地上的残疾人从小女孩的手里接过钱递还给我:“先生,谢谢你,你给得太多了,我的字不值这么多钱,请您将这钱收好。”残疾人的话一下撞击到了我的心,让我为自己羞惭起来。此前,我还在后悔给他们那么多钱。为掩饰自己内心的愧疚,我蹲下身子,认真地看着他的眼睛,说:“你别客气,你写的字的确很漂亮,这钱你拿着吧,另外还有件事我想问一下,为什么带着孩子出来呢?这孩子是你女儿吗?”残疾人听到我这样问,向我笑笑说:“我的老家在山区,我从山上摔下来双腿受伤,为了治腿花光了积蓄,还欠下好大一笔债,孩子的母亲也不在了。没有办法,我只好带着孩子出来讨口吃的。也有好心人曾救助、收容过我们,我没有了脚,但是我的手还在,我想用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和孩子,不想给别人添更多的麻烦了。我在这里写字,得到别人的施舍,这也算是劳动所得吧,这里头也有别人对我的肯定和尊重,孩子到上学的年龄了,我想尽力送她去上学。”

⑦这个男人的话让周围的人神情为之一震,我心里更加惭愧。他说得对,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有尊严,他的腿断了,还在这里行乞,但他同样有自己的尊严,作为一个正常人和作为一位父亲的尊严,他只想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有尊严地活下去。

⑧我从残疾人手中接过这50元,又将钱包里仅有的200多元现金全部掏出,一起放到小女孩手里:“小姑娘,这钱是叔叔给你上学用的。”小女孩接过钱后,亮晶晶的眼睛看着我,那位父亲正欲推辞,我迅速转身离开了。

⑨在即将离开的时候,我看到一个与残疾人的女儿一样大的小姑娘松开爸爸的手,慢慢地走过去,将手中新买的玩具送给了小女孩。孩子直率的纯真让周围的人动容,其他围观的人也纷纷向父女二人伸出援助之手,他们的眼神不再是刚才的淡漠或嫌恶,而是多了些什么,有温暖,也有善意。

(作者:迟安太。有删改)

1.“我”对乞讨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概括。

2.请简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3.文中第⑥段画横线的句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我开始后悔起来,乞讨者说不定就是个骗子,我干嘛要给他这么多钱,真想把那50元拿回来,但是周围那么多人,那样做又太没面子。

4.行乞男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补充设问)

5.文中“这个男人的话让周围的人神情为之一震,我心里更加惭愧”一句与下面材料中的文字都表达了作者对弱者的情感,请简要分析二者的异同。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杨绛《老王》

 

详细信息
4. 难度:困难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敞亮的世界

①父亲得了癌症,晚期。自从他住进医院后,我就成了那里的常客。

②那段日子,所有的放疗、化疗都用尽了,父亲的病情却一点都没有好转。每次疼痛发作,他总是咬紧牙关,哪怕身体痛得打颤,脸上冒汗,他也不呻吟一声。我说,爸,如果你感到疼,你就喊出来,这样也许会好受些。我每次这样和他说时,他总是轻轻地对我说:“我又不是小孩子,再说,那样会影响别的病人,多不好!”

③父亲说的别的病人,指的是和父亲住在同一个病房里的一个年轻男孩。这个男孩刚17岁,患的是一种罕见的癌症,和父亲一样,已经救治无望。当父亲这样说时,我看到窗外的阳光,像天鹅绒一样,大片大片地落在那个男孩洁白的被单上。我一边轻柔地抚摩着父亲那双枯瘦的大手,一边听他唠叨着他走后的事,我的泪竟当着他的面潸然而下。

④一天,一个年轻的值班医生来到病房里,悄悄对我旁边男孩的父母说:“在医院的眼科病房里,有一个女孩急需换眼角膜。你们能否商量一下,如果你们的孩子走了,你们是否自愿捐献出孩子的眼角膜?”

⑤听说要捐献眼角膜,那位本在悲伤中的母亲,突然号啕大哭。她一边哭着说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身体不完整地离开,一边推搡着医生,威胁说谁敢动她的儿子,她就要和谁拼命!

⑥看着被推搡的医生,我终于忍不住了,小声嘀咕说:“如果你儿子治不好,把眼角膜捐给别人,让别人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这不是好事吗?”

⑦谁知,我刚说完,那位母亲突然就把矛头指向了我,大声吼道:“你想做好事,怎么不让你的父亲来捐?”对这母亲的反问,再看看奄奄一息的父亲,我哑口无言。

⑧已是深夜,守卫在男孩身边的母亲,还在小声地抽泣着。我伏在父亲的床头打盹。睡梦中,我隐约听到父亲在唤着我的小名,我一睁眼,听见父亲吃力地说:“三子,明天你和医生说说,看看我的眼角膜,能不能捐给那个孩子。”

⑨我怀疑我是不是听错了。在我印象中,父亲可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最忌讳的就是带着残缺离开这个世界!可父亲说的话很干脆,男孩的父母都听见了。我张大嘴巴,惊愕地看着父亲。见我恍惚的样子,父亲盯着我看了半天,又用颤抖的声音一字一顿地对我说:“孩子,我还不想死,把我的眼角膜捐给别人吧,给他一双明亮的眼睛,这样,我还可以留下眼睛看世界!”

⑩不等父亲说完,我的眼泪汹涌了出来。我飞快打开房门,转身进了楼道里,伏在座椅上失声痛哭……

⑪第二天,那个男孩的母亲,终于含着泪水,在捐献儿子眼角膜的自愿书上签了字。医生说,我父亲的年纪过大了,不是很适合。

⑫后来,那个女孩终于顺利完成了眼角膜手术。当记者采访那个男孩的母亲时,她说,她是被我父亲说的话感动了。她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这样可以让她的儿子,留下眼睛看世界

(作者:钱永广。有删改)

1.文章中两次提到“我”流泪,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我”流泪的原因。

2.下面的语句是如何描写阳光的?结合语境简要赏析。

当父亲这样说时,我看到窗外的阳光,像天鹅绒一样,大片大片地落在那个男孩洁白的被单上。

3.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4.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写出两个方面,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补充设问)

5.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每次疼痛发作,他总是咬紧牙关,哪怕身体痛得打颤,脸上冒汗,他也不呻吟一声。

(2)见我恍惚的样子,父亲盯着我看了半天,又用颤抖的声音一字一顿地对我说……

6.结合文意,说说你对文中最后一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7.文章着力刻画了“我”的父亲和男孩的母亲两个人物形象,你最喜欢谁?请联系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我亲爱的摆渡人

①灿黄的阳光从油绿的叶隙筛落,老电扇把夏日的阳光搅拌得又稠又倦。我正埋首写字,汗水打湿的纸面浸透窗外的枝条疏影,身后传来打水回来的室友的尖嗓子:“楼下有一个六十来岁的老太太,逢人就问认不认识你。”

②王老太坐在花丛边低矮的石栏上,扇动手里的报纸,脸上的汗珠正大把大把地往下滴。她确认我的学生证后,拿出一张折得很整齐的纸:“这是你的稿费单,问了许多人才知道你住在这一栋楼。你留个电话号码给我,下次来信我给你打电话。”我捏着稿费单,第一次觉得南方的夏天这么动人。

③王老太是在教学楼后的一间小平房工作,窗子上用铁丝拴了一块小黑板,写着“传达室”。房内被水泥墙隔成两间,里屋做了卧室,外屋安置了许多柜子和书架,塞满了大大小小的信,像白鸽翩飞的广场。王老太踮脚在架子上层取下我的信,用袖口擦了擦,双手递给我,眼睛笑起来,周边的皱纹就开成一朵雏菊

④“像你这么爱写字的孩子不多了,你真厉害!”

⑤她拉着我的手,把我送到门外,塞给我两个大橘子,______________路边的花开得正艳,满满当当的紫红色汇在一起,像天边遗落的一朵火烧云。

⑥初遇王老太时,我正处于一段无比灰暗的时光。我每天敲敲打打写了不少文章,但能发表出来的没有几篇。我终日对着空空如也的收件箱,把一篇篇稿件像塞满希望的漂流瓶般送出去,然后再无音讯。那段日子,我敏感得只觉草木皆兵,任何一丝颤动,都会让我溃不成军。而王老太穿过万里冰封,为我衔来了第一枝橄榄枝。

⑦无论我多久才幸运地发表一篇文章,收到样刊的王老太总是第一时间打电话给我,她握着话筒告诉我是某某杂志社寄过来的,话语间满是祝贺与称赏。取完信,王老太总会扯着我的袖子,拉我一起吃饭。

⑧我和王老太形成了默契,每次我的样刊到了,她可以先拆开看。王老太坐在门口的小凳上,手捧杂志,戴着金丝细框的老花镜,慢悠悠地读,表情和拉斐尔画里的人物一般安恬。

⑨那两年,我是一头扎进文字海洋里的孩童,她是我的摆渡人,风雨无阻地把我从此岸护送到彼岸。

⑩王老太读过那么多我的故事,而她的故事,很久以后我才翻开第一页。

⑪大二那年的中秋节,室友都回了家,偌大的寝室徘徊着我一个人的脚步声。我去取信时,王老太正在小厨房里擀面皮,昏黄的大灯泡给她的身影染上一层光晕。

⑫“快去洗菜,今天留下来吃饭。”

⑬“天啊,都是我最爱吃的菜!”

⑭王老太抿嘴笑,我才想起来自己曾在某篇文章里写过饮食喜好,脸一下子羞得通红。她去卧室拿出新鲜的莲蓉月饼,推开那扇木门,月光涌入狭小的房间,落在床头柜的相框上,穿着碎花裙的女孩子躺在父母的怀里笑容很甜。我才知道王老太也有一段疲倦的过往。她近四十岁时生了一个女儿,名叫娟娟。上初中那年,娟娟被查出患有白血病,医院找不到与她相匹配的骨髓。她睡在病床上,在日复一日的等待中渐渐失去了呼吸。

⑮王老太从抽屉里取出几本泛黄的卡通日记本,里面写满稚嫩的正楷字,每一笔一画都很用力认真。“孩子,她和你一样爱写字。”王老太瘦弱的身影慢慢矮了下去。我蹲在地上,把泣不成声的王老太拥入怀中,心酸得说不出话。

⑯落叶染黄窗台的时候,我进入了大三。经过一个漫长暑假的沉淀,我猜小信箱已经被喂得饱饱的。于是,我吃饭、走路、看书总是下意识地看手机,连上课也开着响铃,生怕错过王老太的消息。

⑰手机平静得像二月的海。我跑去传达室,那间平房已经被大大整修了一番,刷上了油亮的漆。小黑板也不知所踪,取而代之的是铝合金的门匾。几个年轻人搬着箱子走来走去,却始终不见那个熟悉的身影。

⑱门边坐着一个烫着卷发的中年女人,我去查找信件,她想了想,说:“好像是有你的好几张稿费单,都快要过期了!”我连连道歉,小心地询问王老太的情况。“假期时,王姐犯心脏病,被她儿子接回老家了。”“阿姨,以后如果有我的信,你可以给我打电话吗?”我迅速写下一串电话号码,不等对方回答就连忙道谢跑走了。可是,我的手机再也没有响起过。

⑲大学毕业后,我因为工作的原因搬过很多次家。给我送信的有笑容可掬的保卫处大叔、穿着绿衣服的邮局小伙儿、满口乡音味儿的阿姨,他们在晨光熹微的清晨或红霞漫卷的黄昏赶来,再匆匆离去,缘分温柔而清浅。

⑳王老太,时隔多年,我依然是那个以梦为马,奋笔疾书的少年。我成了文字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从这家杂志搬到那家杂志,想着某一天远在他乡的你能在无意间看到我的名字,看到我未说完的话。

(作者:刘斌。有删改)

1.文章记叙了“我”与王老太相处的经历。请在下面横线上补充恰当的内容,概述“我”与王老太相处的经过。

(1)王老太费尽心思给“我”送稿费单。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时间祝贺“我”发表文章,并拉“我”吃饭。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大二那年中秋节,“我”到王老太家吃饭后,才了解到她的心酸事。

2.简要赏析文中第③段画线句子。

王老太踮脚在架子上层取下我的信,用袖口擦了擦,双手递给我,眼睛笑起来,周边的皱纹就开成一朵雏菊。

3.请根据上下文,在第⑤段横线处补写出“我”的心理活动。

4.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其他的送信人,这样写有何用意?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露珠与珍珠

①下班路上,一个亲切的声音呼唤我停下。路边站着个单薄素净的陌生女人,汗津津的脸对着六月的夕阳,盛满笑意的眼睛迎向我,眼角有细密的皱纹。她身旁停着辆旧自行车。我以为她认错了人,回赠她一个善意的微笑,准备离开。她怯怯地说:“老师,我等您好久了。女儿说您工作太忙,家务事也多,所以不敢去学校和家中打扰,可我实在想和您说几句话,就早早来到这条路上等。我在女儿的班级合影上见过您,不会认错您的模样。”细辨她说话的声调语气,有些熟悉。她,该是我哪个学生的家长吧。

②“你是……”她说出女儿的名字,双眼晶莹莹的,“我就是想亲口对您说声‘谢谢’,如果没有您的关心,我女儿不会是现在这乐观向上的样子。”她推起自行车:“老师,您骑上车,免得耽误回家做饭。”我以为她与我顺路,便和她骑车慢行,她一直护在我左侧,嘴里絮絮地说,吐出的每个细节都是感激我的缘由。我,对她女儿做了些什么呢?我努力回想,只忆起不久前的两个镜头:

③丁香在窗外绽出一树紫一树白,孩子们开了窗,一张张笑脸就在馥郁的香气里盛开。一个女孩儿却恹恹地伏在桌前,泪水打湿了书页。这个女孩儿,有着很强的逆反心理,曾经骄傲地站在我面前,抗议我对她善意的约束。我走到女孩儿身边,掏出纸巾轻拭她的脸,然后领她到办公室,女孩儿哭诉着痛苦和悲伤——突来的心肌梗夺走了父亲的生命。之前参加家长会的都是她的父亲,敦厚结实的样子,总让我想到父爱如山。那么可靠的山,竟然崩塌了。我鼻子酸酸的,把女孩儿揽在怀里,抚摸着她的肩:“要学会坚强!除了妈妈,爱你的还有同学和老师……”丁香花谢去的时候,女孩儿脸上忧郁的阴云也悄然散去。

④转眼,金色的蔷薇爆满枝,奋斗的五月。晨光中,琅琅的读书声淹没了女孩儿的沉默。那个女孩儿,呆呆地望向窗外,红肿的眼睛像桃子。我拉着女孩儿走向窗外的花园。小心问询,我听懂了女孩儿的迷惘——她找不到学习的意义:母亲每天起早贪黑帮人加工衣服,也赚不了多少钱。失去爸爸的她害怕母亲再为她累倒,想辍学帮母亲,母亲死活不同意,她和母亲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我让她和我一起蹲在草坪边,指点她看草叶上的露珠。一缕缕阳光流泻在草叶上,一颗颗晨露闪烁着七彩变幻的光。我说:“草叶上的小世界都这样神奇美丽,天地广得很,许多精彩还等着你去欣赏呢,只不过,你得插上知识的翅膀。要是真的疼母亲,就给她的苦一份希望的甜……”太阳渐渐升高,草叶上的露水不见了,新鲜的草坪绿得晃眼。

⑤电话铃急促地响起,一个女人焦急地向我求助:“老师,请您劝劝我的女儿……”没把话说清楚,声音就哽咽了。打电话的是女孩儿的母亲。

⑥那天下午,女孩儿来上学,看我的眼里含着歉意的笑,俨然是一个知错要改的孩子。

⑦到我住的小区门前,下了车,女人和我道别。我约她到家里坐,她满脸愧疚地告辞:“这一路听我唠叨,已经耽误了您做饭的时间,等您闲了,我一定带女儿去家里感谢!”女人调转车子,朝陪我来的方向折回去。忽然记起,问过女孩儿的家,在城市的另一边,与我家隔得很远。

⑧没想到,于我来说那么微不足道的两个细节,竟换来这位母亲如此厚重的感激。这份感激,让我在疲惫的黄昏,感悟到忙碌日子里付出的那些琐碎的意义:生命旅程中,我们对别人的细言微行,虽然只是一颗颗易随时光蒸发掉的朝露,但因为折射了爱与感恩等许多人性中的美好,便会积淀成岁月里光彩夺目的珍珠,成为人世间最璀璨动人的瑰宝。

(作者:王继颖。有删改)

1.阅读全文,概括“我”关心帮助女孩的两个细节。

2.请结合语境,揣摩句中加点词语所表现的人物心理。

(A)路边站着个单薄素净的陌生女人,汗津津的脸对着六月的夕阳,盛满笑意的眼睛迎向我,眼角有细密的皱纹。

(B)到我住的小区门前,下了车,女人和我道别。我约她到家里坐,她满脸愧疚地告辞。

3.文章第③④段对“丁香”“金色的蔷薇”“露珠”等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4.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要是真的疼母亲,就给她的苦一份希望的甜……”一句话的理解。

(补充设问)

5.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详细信息
7. 难度:困难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黑板张挂在我的耳朵里

①那年8月,树上的鸣蝉刚扯开嗓子叫,我就骑着自行车,匆匆赶到30里外的县城高中上学。升入高三,即将面临高考,学校通知我们提前到校学习高三的内容。

②经过一天的学习,我们也累了,站在阳台上吹了一阵热烘烘的晚风,陆续回到宿舍用冷水冲一下身子,倒头就睡了。这样热的天,一个宿舍还住着20个人,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宿舍卫生环境的恶劣,舍内空气十分污浊,很多同学因此染上了红眼病,我也未能幸免。

③一切的苦和痛,咬咬牙能挺过去的,于我都不是大问题,唯独生病是我不能面对的,甚至被认为无足轻重的红眼病,对我都有可能是一场灾难。我拿不出买眼药的钱,因为父亲自我读高中那天起,就开始生病了,而且还是每个月都要消耗几百元的肝腹水。我用的每一分钱都是父亲从医药费里抠出来的,除了交伙食费,我身无分文。我侥幸地以为,过不了几天,我的红眼病就会不治而愈。

④然而红眼病并没有如我想象的那样好转。一个星期后,我突然发现,我再也看不清黑板上的字了。我慌了,但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家里人的目光全集中在父亲身上,父亲的病已经让他们焦头烂额、无暇旁顾。我担心继续发展下去,我的眼睛真的会瞎。幸运的是,红眼病终于不治而愈了。接踵而来的,却是我的眼睛看书时又酸又涩,见光就疼得无法睁开,我再次陷入恐慌。

⑤我的成绩直线下滑。为了挽住颓势,我想尽了办法。我近乎麻木地做着重复的动作,希望眼睛能够在书本上多停留几分钟,努力将眼睛眯起来的时候,能够将黑板上的字看得更清楚一点。我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起到的效果微乎其微。一次摸底考试中,我的成绩跌至班级的倒数几名。我陷入了绝境,黑板上是白茫茫的一片,耳畔环绕着同学的“嗡嗡”低语。我急得浑身冒汗,无奈地趴在了课桌上。但我意外地发现,只要静下心来,就能听清老师说的话。于是我就趴在课桌上,认真聆听,仿佛我的耳朵里张挂着一块小黑板,老师说的每一句话,都能清晰地呈现出来。

⑥记得那个上午第三节的物理课,老师提问,叫了坐在前面的几个同学,都回答不上来。坐在后面的同学却是无所顾忌、骚动不安,老师沉着脸盯着后排。我依然认真地趴着,却听到老师点我的名。教室里立即发出了哄笑——同学们包括我自己都心知肚明,老师这是要为难我,拿我立威,让后面的同学安静。我没有犹豫就站了起来,说出了我的想法。我给出的答案是正确的——班级里排名靠前的几个同学都没能回答出来。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了,同学们都盯着我看,脸上满是惊愕,仿佛我是一个他们完全陌生的插班生。后面的同学们偷偷朝我竖起大拇指,一直被漠视、讥笑的群体,现在由我代表他们,在全班同学和老师面前长了一回脸,拿回了属于我们的尊严。

我的成绩就像熬过冬天的一株小草,虽然没有大树的伟岸婆娑,也没有花朵那样美丽鲜艳,但是也有了自己的一抹青绿。我清楚地知道我的希望是渺茫的,但是我不会放弃,也不敢放弃。每天,我都认真地趴在课桌上,在耳朵里张挂起黑板,心无旁骛地汲取着知识,计算较多的时候仍然有些吃力,但我的成绩还是一点点地提高了。在随后到来的预选考试中,我幸运地拿到了高考入场券,成为全班六十几个人中幸存的二分之一,成为后面几排中硕果仅存的一个。

⑧高考时,我踩着录取线考进了师范院校,成了老师眼中的一个奇迹。去学校转团关系时,老师特地从课堂上跑出来问我,因为全班只考上10多个,而我是最不可能的一个。我指了指自己的耳朵认真地说,在这里,张挂着一块黑板——老师课堂上讲的,我都看得见。

(作者:嵇少波。有删改)

1.请按照故事发展的脉络,从“我”的角度,补全情节。

2.第⑥段中当“我”正确回答出问题时,为什么“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了”?

3.下面的句子极富表现力,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我的成绩就像熬过冬天的一株小草,虽然没有大树的伟岸婆娑,也没有花朵那样美丽鲜艳,但是也有了自己的一抹青绿。

4.第⑧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补充设问)

5.请结合全文,说说文章以“黑板张挂在我的耳朵里”为题有什么妙处。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给一颗星星找片夜空

①一个极寒冷的圣诞夜,大雪纷纷扬扬地飘洒在美国西部的一个小镇上。这个小镇极贫困落后,除了漫天的飞雪,找不到一点圣诞的气氛。镇西边有一户人家,还亮着微弱的灯光,一个十岁的男孩正在灯下写信。

②男孩时不时地搓搓冻得冰冷的手,这时,他的母亲走过来,问:“孩子,你在给圣诞老人写信吗?”

③男孩叫克里,他对母亲说:“不是,我在给自己写信!我已经给自己写了好多信了!”母亲闻言,心里一阵感伤,这个孩子,心里是有着太多的苦。克里自出生就有残疾,一条腿短些,而且,一只眼睛几乎没有视力。家庭的艰难,又不能给他看病,可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一直在家里自学着学校的课程。

④镇上有一个年纪最大的老者,也是全镇最有学问的人。克里一有什么难题总是去请教他,不管生活上还是学习上的,老者都耐心地给他帮助,这几乎就成了克里生命中的一盏灯。他真怕,有一天,这盏灯在岁月的风中熄灭,他的生活是不是就会完全地暗无天日。克里除了那个老者,几乎不见任何外人,只是把自己封闭在小屋子里,或者于无人的夜晚,在镇外的荒野上闲逛,看着那些暗暗的辽阔发呆。

⑤圣诞后的一天,克里最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老者去世。他站在自家的后院,远远地看着人们把老者葬在郊外的原野上,太阳明晃晃地照着无边的雪野,可他却觉得一切都是黑暗。他变得比以前更孤独封闭了

⑥一周之后,母亲给他一封信,说是那老者留给他的,而且叮嘱一定要一周后才能给他看。克里一阵激动,他急切地想知道老人到底要告诉他些什么。老人在信的开始写了一件事,那时克里对天文着迷,曾好几次去找老人请教星辰的问题。老人给他看了各种星星的图片,他那时很吃惊,看起来那么明亮美丽的星星,真实的面目却是满目疮痍。老人在信中告诉他:“星星那么美丽,是因为它们能发出光芒来,更因为它们能置身于黑黑的夜空之中。我的孩子,你不是丑陋的,就像那些星星一样,而且,离开我的七天,你是不是认为生活完全黑暗了?你现在已经有了自己的夜空,你该散发出光芒来,展现你的美丽!”

⑦从此,克里心里便有了自己的愿望,他要把自己变成夜空里最亮的星星,既然不能像别人那样在阳光下幸福地生活,那么就在黑夜里璀璨吧。这在别人眼中是根本没有希望成功的事,可他却一直坚定着自己的信心,他没有放弃学习,后来,他去了外面上大学,毕业后回到小镇,竞选上了镇长。

⑧几年之后,克里硬是凭着自己的才能改善了小镇的环境,然后又想方设法地拉来资金,把小镇周围变成了风景怡人之地。这还不算,他还创造了一个奇迹,他以自己的语言,打动了附近一个大城市中的一位大学校长,在小镇开了一个分校。几年后,那所大学的总部也迁了过来。此时的小镇已经是今非昔比,渐渐许多人迁居而来,只为了周围美丽的环境。在那些年中,许多大学纷纷迁来或成立,这个曾被上帝遗忘的小镇,竟成了一个大学城。而且,来旅游度假的人越来越多,小镇的人口和面积比原来增加了数十倍。

⑨又一个圣诞夜,年迈的克里坐在灯下,外面依然是大雪纷飞。他依然在写信,从小到大的每一个圣诞夜,他都没有停止过写信。只是,后来他的信不是写给自己,也不是写给上帝和圣诞老人,而是写给那位曾给他一片夜空的老人。他在信中写道:

⑩“亲爱的老师,现在的蒙大拿州的波兹曼小镇,已经成为西部十大魅力小镇之一了。您还记得吗?这个曾被上帝遗忘的地方,原来是那么丑陋落后,可是您让我知道,小镇也只是一颗星星,它也一直处于黑暗之中,我努力让它发光,就像当初,您给了我这颗小星星一片夜空一样。是的,是苦难让我实现了生命的价值,也是苦难让小镇成长起来,一颗充满希望的恒心,就是苦难中芬芳的来源,就是夜空中最美最亮的那颗星星!”

(作者:包利民。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的自然环境描写是否多余?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2.结合上下文语境,说说你对文章第⑤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太阳明晃晃地照着无边的雪野,可他却觉得一切都是黑暗。他变得比以前更孤独封闭了。

3.老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给克里写了一封信,叮嘱克里的母亲一定要在他去世一周后才能给克里看,为什么?

4.文章主要写老者对克里的影响,为什么还要写克里的母亲?请简要分析。

(补充设问)

5.仔细阅读文章,说说你对文章标题的理解。

6.有人认为本文的主题是“无论处在怎样的困境中都要相信自己,努力让自己发光,实现生命的价值”;还有人认为本文的主题是“小小的鼓励能给他人带来巨大的影响”。请说说你的看法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那些年,让人心疼的爱

①明天舅舅就要走了,这一走,至少一年。外婆的身体越来越不好了。可舅舅的部队远在新疆,工作又很忙,不可能随时回来的。

②外婆跟舅舅都在抹眼泪。那一刻,我觉得外婆就像个小孩子,一点都不像往日那么刚强。

③往日呀,外婆拄着拐杖再吆喝上我,将她搀扶到大门口。外婆就喜欢坐在石墩子上,而后就一直瞅着巷子东头。

④那些从巷子里走过的大叔大婶们常常打趣:

⑤老婶子,得是在看你黑娃(舅舅的小名)哩?当妈的眼带着钩哩,能把你黑娃从几千里外勾回来。

⑥老婶子又想黑娃了?就是把巷子看个窟窿,也瞅不见你的心尖尖。

⑦……

⑧不管谁咋打趣,外婆都满脸是笑,直摇头,连说“不想,不想”,还说什么“坐在门口就图个眼宽,热闹,哪有心思想他”。大概的意思就是她根本不会想舅舅的。

⑨舅舅一年回来一次还是在外婆病重后。以前呀,几年才回来一次。

⑩舅舅每次进门,神情总是古怪得很,说满脸是笑吧,可分明看得见未干的泪痕。多年后,舅妈给我说起往事,也惹得我泪水涟涟。舅妈说,你舅舅每次回去,车一进陕西,就开始抹眼泪,大男人也不嫌人笑话。每次说回部队了,又是哭,就知道哭,一点都不像个男人。

⑪记忆里,舅舅回来后很少走亲访友,就是陪着外婆,心细得像个女人。

⑫给行动不便的外婆擦洗身子,剪指甲,每晚揉着搓着给外婆洗脚。一天三顿给外婆做饭,也不理会我们其他的人,就是看着外婆吃。外婆每次端上碗,尝都不尝就说“好吃”“好吃”,舅舅就傻傻地笑,有时还给外婆喂几口。看他在厨房里手忙脚乱的样子,想来做的饭也不会多好吃。因为有一次外婆笑眯眯地悄悄吓唬我说,你再不好好听话,就给你吃你舅舅做的饭,难吃死你。

⑬可饭量一向很小的外婆吃得比往日都多,吃的时候满脸欢喜。舅舅一劝她就吃,听话极了。

⑭舅舅明天就要回部队了,他自个抹完泪却劝起外婆来。说甭难过,我有时间就回来,你的娃,跑得再远,心都在你身上拴着。外婆呢,又跟舅舅说起以前的事,说得母子俩脸上又是笑又是泪。

⑮夜已经很深了,舅舅搓着手在房里转着圈儿,一会儿就问外婆一句,“妈,还有啥需要我做的?”外婆只是拍着炕沿连声说,坐下,坐下,跟妈说话比啥都好。

⑯那天晚上,舅舅终于给自己找到了活干。他找到一块布,拿起外婆的拐杖,将挨地的那端缠了起来,缠得瓷瓷实实后,再用绳子牢牢地绑了一圈又一圈。拐杖那端就有了一个大疙瘩了。舅舅显得很是得意,要外婆下来试试,看好用不。

⑰外婆不理解,问绑那干嘛。

⑱舅舅说,拐杖硬,地也硬,拐杖一挨地,你的手心肯定震得不舒服。这一弄就软和了,你再拄,手心就不震了。

⑲外婆也就不嫌麻烦地从炕上下来,在房子里拄着走了几圈,连说:“好,好,就是好。”

⑳我迷迷糊糊地就睡了。在我睡前,灯亮着,他们一直说着。

舅舅走后,外婆还是习惯让我搀扶着她坐在门口的石墩上,一直瞅着巷子东头,似乎舅舅马上就从那边跑过来了。只是多了个习惯,把拐杖放在膝盖上,摸着那端……

有一次,外婆竟然对我说,要是外婆走了,记得把这根拐杖给外婆带上。到了那边呀,外婆拄着拐杖就能走得远远的,就能自己走着看你舅去。

也就是那年冬天,外婆终于没有熬过去。我给赶回来的舅舅说起外婆的话,他嚎啕大哭。

(作者:张亚凌)

1.阅读文章,按照时间顺序概括补充外婆和舅舅之间发生的故事。

__________→每次舅舅回来笑着的脸上总带着泪痕→②__________→离家前的晚上舅舅为外婆包裹拐杖→舅舅走后外婆坐在门口摸着拐杖思念舅舅

2.文中第⑤~⑧段写大叔大婶们打趣的话语及外婆的否认,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得十分传神,试分析有什么独特之处。

他找到一块布,拿起外婆的拐杖,将挨地的那端缠了起来,缠得瓷瓷实实后,再用绳子牢牢地绑了一圈又一圈。

4.有人认为本文以“拐杖”为题更好,你觉得呢?请结合文章内容阐述理由。

(补充设问)

5.文中有多处地方相互照应。请找出一处。

6.本文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语言朴实自然,请分析这一特点是如何体现的。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锁不住的目送

①我锁着母亲,锁着她半年了。我把她的白发和唠叨锁在了四楼。(A)她趴在阳台边,像一棵半枯的藤蔓,在阳光里呼吸,在风雨里憔悴。她,在淡然地承接着岁月的眷顾。

②最让母亲不堪的,这座灰旧的小楼还不是我的家。在这个陌生的地方,母亲常独自诉说。那时的母亲是孤独而忧郁的,她的唠叨里,最大的心结是走不回月下的故乡了。

③这是我工作的学校,现在也是母亲没有预计的旅店了。母亲常说,无事莫如三堂。三堂,就是学堂、庙堂、祠堂。年初,我连哄带骗、好说歹说,让母亲离开了她空巢的老家。短短几天,母亲便意兴萧索了。我知道,离巢的老人比空巢的老人更加无助、冷清和落寞了。

④锁着母亲,其实是我最大的心殇。年前,要强的母亲、88岁的母亲,终于用一根拐杖走上了暮年。她是摔伤的,卧病一年后又奇迹般地站起来了。只是她迈上几步,两腿颤颤巍巍的,让一边看的人更加着急。刚开始,母亲在我房间里走走,坐坐。一次,母亲居然一个人走下了四楼。我看见她的时候,她坐在一丛石楠树下,和一个老婆婆在大声地闲聊。两位耳背的老人,大多听不清对方讲的什么,但这不影响她们交谈,她们聊得那么的开心。

⑤可是有一回,我下班回家,母亲不见了。我找遍了整个校园,不见她的拐杖,也没听见那熟悉的唠叨声。我走出校门,看见母亲了。她坐在路边,正在揉着那条萎缩的腿脚。我很生气,大声地凶她:“谁叫你出来的?再摔一次怎么办?碰着车了怎么办?走丢了怎么办?”

⑥母亲怯怯地看着我,像个做错事的孩子:“唉,再不出来了。我就想看看这条路能走到哪里。”我没听她细说,一把驮起母亲,直起身的一瞬,心里微微一疼。母亲是那么轻,好像我背着的是一片叶子,又像是我背着的小时候的女儿。

⑦我背着她,轻轻地,走过一片艳阳,走过学生的目光。

⑧这以后,母亲不出去;而我上班时,我便锁着母亲了。

⑨锁着母亲的日子,我回家更勤了。我怕她摔倒了,怕她烫着了,更怕她年迈的孤独了。有次,我出门,母亲明明是坐着的,可我走出楼道,偶一回头,母亲趴在阳台上了,她一动不动地看着我。这种情形,在小时候母亲送我上学、迎我回家时是常见的,可这时候她的目光里多了一份依赖和不舍。

⑩母亲是听不见我的脚步声的,她一定在心里默数着我的步履,数着我走下四楼、三楼,再看我走出一楼的那一刻。我想母亲是老了,她能看见我一定是她最大的心安了。母亲眼睛不好,她的目光抵达不了远方,但她浑浊的目光总能锁住儿子的背影。即使人来人往,亲情这个坐标,母亲说什么也不会丢失的。

⑪阳光满天时,母亲喜欢看云,喜欢看落在阳台上的麻雀,喜欢看楼下忙碌的人影;下雨天,阳台上的母亲唠叨得更多了,我想母亲此时更落寞,一定在回想着她青春的往事。

⑫每次上班,当我落锁的那一刻,母亲便走向了阳台,她会准时地守候在阳台边,目送着我的离去,搜寻着我渐行渐远的轨迹。

⑬(B)我狠心地,有时是快速地逃离楼外那块平地。当我走入石楠树下时,我闭着眼,静静地站一会,轻轻地说:

⑭“母亲,我会很快回来的。”

(作者:平湖之鹰。有删改)

1.本文围绕“锁不住的目送”具体回忆了与母亲相关的哪些事情?请简要概括。

2.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A)她趴在阳台边,像一棵半枯的藤蔓,在阳光里呼吸,在风雨里憔悴。(从修辞的角度)

(B)我狠心地,有时是快速地逃离楼外那块平地。(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3.文章第⑤⑥段的语言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关于本文的主题,有下面两种说法,你同意哪一种?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述理由。

①表现离巢老人的寂寞。

②表现“我”与母亲之间浓浓的亲情。

(补充设问)

5.请简析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