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记叙文阅读·课后特训(13)
一、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原创)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记得欠你20元

张粉英

①三十多年前,一个18岁的小伙子,工作和生活经验都稚嫩的油漆工,为着梦想从扬州只身远赴襄樊某个在建的工地。由于信息滞后,等他千辛万苦赶过去时,工地已经不需要油漆工了,年轻人没上岗一天就遭遇失业。而且,他唯一认识的人已经离开。此刻,他已身无分文。

②年轻人渴望回家。回家谈何容易?从襄樊到扬州,千山万水。年轻人在工地上无助地晃荡着,眼神无助、忧郁、悲苦。

③这眼神让一个中年人看出来了。他是工地上的材料保管员。中年人主动和年轻人搭讪,这一搭讪,才知道他们是老乡,在同一个县。年轻人说要回家,但没有路费。中年人随手给了他20元钱。

④因为年轻,因为急着回家,年轻人居然没问中年人家住哪里,叫什么名字。中年人给了年轻人20元钱,就继续巡视他的工地,好像也没指望年轻人对他感恩戴德。

⑤好在年轻人还记得中年人的口音:貌似离自家三十公里之外张纲方向的。回到扬州10多年后,年轻人的境遇发生了变化,从穷困潦倒的毛头小伙变成一个小有成就的生意人。日子安定下来,他开始惦记着寻找资助自己回家的人。他特意把店铺开到了张纲附近,边做生意边向周围人打听:“认识一个个子高高,皮肤黑黑,眼睛不大,左眼眉毛上有个黑痣的男人不?”

⑥他就这样打听着,从20多岁到50多岁,从小王变成了老王。老王为了报恩,又特别招张纲本地人做他的店员。闲聊的时候,老王就跟店员说起那20元钱,拜托他们去打听。今年8月份,老王听店员老高说,他们村里西头有个外号叫“虎子”的老人,好像和他要找的人相似。

⑦老王不由分说让老高带着去看,看到的是一个个子不高,皮肤黑黑,眼睛不大的老人。老王说,就是他了!左眼眉毛上的黑痣还在!而且,他那神情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⑧老人的腰刚受过伤,瘦了,矮了。老人已经82岁,无儿无女,一个人生活。老人姓包,他已经完全忘记借给一个年轻人20元钱的事。他说,从襄樊打工回到扬州后,他打过零工,卖过西瓜,还当过门卫。如今老了,退休在家。

⑨老王说,老哥,放心,以后的好日子我陪你走!你是好人,应该得到好报;你老人家这么大岁数了,以后我们就是亲戚,逢年过节的,我会来家,跟你聊聊,或者带你去我家玩玩。

⑩因为腰伤,老包好久不上街,家里吃的快没了。第二天,老王帮老包购买了大米、油盐酱醋,送上门去。老包要给钱,老王说:“老哥,我欠你很多。30多年前的那20元,我用半辈子来还!”

(选自《扬子晚报》,有改动)

1.用简要的文字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2.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故事中的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简要分析。

4.仔细阅读全文,说说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原创)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最温暖的拯救

①我在17岁的时候,爬火车从家乡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很多天,我都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后来我觉得我快要饿死了,就斗胆向一幢开着门的房子靠近。里面没有人,我蹑手蹑脚地走进去希望能找到一些食物,但就在我穿过客厅的时候,后院门口突然出现了一个中年男子,他厉声地问:“小子,你想干什么?”

② “我……我……”我不知如何回答,这时我无意中看见院子里的火炉正冒着浓烟,于是我大声地对他说:“我看到有浓烟,就想进来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我希望能帮上一些什么。”

③那个人打量了我几眼,然后扭头往院子里看去。“噢,该死,谢谢你,如果你不介意,就坐下来喝一杯咖啡吧,我正在煮咖啡。”接着,他邀请我和他一起喝咖啡吃面包,他还为我煎了一大块牛排。他告诉我他是一个画家,很喜欢在院子里作画,他带我参观了他的后院,那里有画架有画纸,当然,还有很多颜料。难怪我在外面没看到屋里有人。

④填饱肚子以后,我离开了他家,幸亏我及时找了个借口蒙混过关了。要知道,在当时那个情形下他是可以把我送警察局的!我很幸运,但我知道这份幸运并不是我应得的,我不能再打任何的坏主意了,我要靠自己的努力吃饭。第二天,我继续饿着肚子找工作,终于,我找到了在一家小型煤球厂拉煤的工作——这份工作很辛苦,工资又低,仅仅能维持生计而已。但我决定好好干,因为我知道,昨天上帝已经给了我一次恩赐。

⑤五年后,老板把这家煤球厂卖给了我,在我的用心打理下,它很快成了纽约最大的煤球公司。后来,我提着礼物去感谢那个画家。

⑥ “谢谢您,如果不是您的帮助,我或许已经饿死在街头了。”我真诚地向他鞠了一躬说。

⑦ “年轻人,你真正应该感谢的并不是我曾经给过你食物,你应该感谢的是当时我假装相信了你的话。”那个画家微笑着说。

⑧“你是说……”我心里一阵惶恐。

⑨“当时你说你是看到我家里冒浓烟才进来的,但事实上,炉子里原本只是烧着木炭,根本没有浓烟,之所以冒出浓烟,是因为我把一张不满意的画作揉成一团扔进了炉子,我刚把它扔进炉子就发现你进了我的屋子,所以在你进来之前根本就没有浓烟,所以——你说的是假话!”那个画家说。

⑩“可是,你为什么假装相信我的话呢?你为什么没有把我送警察局呢?”我红着脸问。“在我仔细看你的那一瞬间,我觉得你无论是想进屋来做什么都不要紧,我只是感觉到你是一个可怜的孩子,你已经走投无路了,所以我选择了相信并且帮助你,我只想让你知道,世界永远不会有尽头,它依旧值得你去珍惜,值得你去追求和努力。”画家微笑着说,“我很欣慰,看到你今天的样子,我就知道我当时的选择是正确的!”我怎么也没有想到事情是这样子的,我紧紧地抱住了他并对他说:“谢谢,真的谢谢你……”。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③段画线句子在文中起到了哪些作用。

3.请结合全文,说说本文题目“最温暖的拯救”有哪些作用?

4.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原创)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先生

赵威

①先生姓凌,有绝活儿,能把戏里的场景搬到木头上,一块巴掌大的破木板,只需半炷香的工夫,就能让人瞧明白刻的是“桃园三结义”还是“三英战吕布”。所以凌先生起初是凌木匠。

②凌木匠不是本地人,早年间逃荒来的。凌木匠来到村里的日子,是那年冬天日头最短的时候。北风裹挟着雪片,在空中横扫。风雪中,先是一根打狗棍进了三叔家的院门,继而是一个身影,像用那根棍子挑进来的,破衣旧絮,褡裢挂在肩头,趿拉着一双单布鞋的脚,有一只似乎受了伤,缠着破布条。正在院里喂鸡的三婶,委实被吓着了,以为大白天撞到鬼。刚要喊人,“鬼”却先开口,怯生生地道:“大娘啊,给口水喝吧。”三婶仔细一瞧,只见他端着搪瓷缸子的手捂在胸口,声音就是从那里发出来的。三叔三婶看他可怜,天又冷,给了他吃的,又留他在磨坊里过夜。凌木匠望着三叔三婶,眼睛变得浑浊了。天亮后,他见磨坊里堆着打磨了一半的木料,知道这家要盖房。就对三叔说,他会做木工,可以帮忙。三叔寻思,正好雇的木匠有事,就让他试试吧。没想到,凌木匠的手艺精得很,不但会做门窗,还会木雕,窗棂花饰、门簪颂语,好看极了。就这样,他留在了我们村,经常帮村里人做木工活,成了远近闻名的凌木匠。

③后来,村里人又知他不光有好手艺,还装着一肚子墨水。嘿,正好村里小学缺个先生。于是,他就成了凌先生。“手艺人”在村里人口中格外尊贵,而凌先生的尊贵,一部分来自他的手艺。一部分来自肚子里的墨水。因此,“手艺人”和“先生”似乎都配不上凌先生了,村里人便称他为“大先生”。

④大先生活儿细,字儿好,闷头做活儿可以,写信作文也行,只是嘴太笨,肚子里的学问也便像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来。而大先生就是理儿多,不光要讲个“知其然”,还要讲个“知其所以然”,可是越讲我们越糊涂。渐渐地,他就不受娃们待见,娃们老是捉弄他。

⑤大先生喜欢讲唐诗,尤其是李白的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大先生说李白的床不是床,而是井栏。说这话时,身为木匠的大先生显得颇有把握。我们却哄堂大笑,床就是床,怎么可能是井栏呢?每次我们一笑,他就一窘,提高了嗓门,说:“你们想想,床在屋里,窗户是木头的,还贴着纸,哪会看得见月光?在院子里,就着月光,看到井栏,才会思乡,背井离乡嘛!”

⑥讲到这里,他突然停住了,扭头望着窗外,我们也停止了议论,只有窗外不知谁家的羊在不知趣地叫着。大先生陷入沉思,眼睛变得浑浊。然后,他又扭过头来,说:“这是思归之辞也!”教室里又是一片笑声:“‘死鬼之词’,大先生骂李白是个死鬼哩……”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的灵感,我站起来说了一句:“就是想家了嘛!”大先生点点头,念叨了一句:“孺子可教也。”

⑦农特撤点并校后,大先生也退了。教了几十年的书,一下子闲下来,不知所措,于是,他又拾起了木匠活儿。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国家针对民办教师的新政策出台后,给他补上了退休待遇。头次领工资,他就跑到支书家里,说:“我教书时,每月不到300块,现在不教了,怎么还拿3000块呢?不能白拿这钱。”支书命令道:“国家的政策,拿着!”大先生的眼睛又变得浑浊起来。

⑧后来,大先生用每月领到的钱设了助学金,村里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他就赞助一笔。直到有一天,他心满意足地躺进自己打制的棺材。

⑨大先生死的那天,我特地查了《辞海》,其中一条写:“床,井上围栏。”

(选自《人民日报》)

1.结合文章内容,在表格中填入恰当的内容。

称谓

用四个字概括评价

事例

凌木匠

A

B

凌先生

不善言辞

嘴太笨,越讲越糊涂,化简单为复杂

 

 

2.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结合全文内容,分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

4.大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原创)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窗外街景

满志远

①工地上的人都说,嘎子日后保准会有出息。论身板,铁塔似的,看那胳膊腿儿的肌肉块,有棱有角的,脱光了,绝不亚于健美比赛的那些人,没准儿,会惹来一大帮的俊妞俏媳妇。嘎子不爱听这话,总是脸一红,把头一扭,低声说一句:俗气!但他爱听那些人说他聪明,说他垒砖砌角,是整个工地一流的。干起活来,干净利索,削萝卜似的,咔嚓咔嚓的。可是眼下,他却在医院的病榻上,痛苦绝望地躺着。他累极了,扯着嗓子喊了一整天了。“我要眼睛,我要眼睛,我不能没有眼睛……”。他清楚记得,他从施工的楼上掉了下来,于是一阵昏迷,眼睛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②在疼痛中,他隐约听见临床的病友嘴里不知道在嘟囔着什么,或者在讲述着什么。过了好长时间,疼痛疲乏让他安静下来。他这才听清这是一位老人的声音。“窗外,这街景太美了。可以说是如诗如画的。那灯光,那么多颜色,一转一旋的,好迷离呀。比我做的梦还好看呢。那桥儿,真是桥儿,宽敞光滑。跑着那么多的车,像条长龙一般,扭起来,蜿蜒起来,就是街上的狮子舞啊……”嘎子听着,他的眼睛里就闪出这些景象,渐渐地,他于这些景象的幻影里睡去了。

③第二天早上,他还没有完全醒来,就听老人又絮叨起来。“哇塞,这太阳才叫太阳呢,比苹果还红,比刚摘的大柿子还新鲜。那一个个的小轿车,亮亮堂堂的,我要是年轻,肯定买一辆。那白云,白雪似地,飘飘悠悠的,真自在,还美滋滋的呢。哦,天上还跑着飞机呢,是个客机,哪天我一定去坐一把,享受享受……”嘎子在老人的絮叨里,幻影迭出,想象着老人絮叨出的那些美丽的景致。可是,这一切,几乎和我无缘。我的眼睛什么也看不见哪。他这么一想,立刻像杀猪似地猛来一嗓子,大声地嚎叫起来:“你不要说了!敢情你有眼睛了,你少刺激我!我恨你——”

④老人被他这么一吼,真的就什么也不说了,只是长长地叹息了一声。于是,病房死一样的沉寂起来,死一样地黑暗。也不知过了几天,过了多久,黑暗魔鬼那般死死地缠绕着他,让他每天都在黑暗里愣愣的,怔怔的。叫他一阵一阵地惧怕着。面前总是闪出张牙舞爪的人头像,就像庙里的凶神恶煞来抓他来了似的。梦里不时地被吓醒。他需要老人的絮叨,需要老人的声音。于是,老人又开始了他的絮叨。“那月亮,那么圆,那么亮。那星星,一眨一眨的,就是你们的眼睛啊,你们都快看见了。我祝福你们。小伙子,你也快看见了,白天大夫都说了……”嘎子听着,慢慢地进入了一个甜美的梦乡。

⑤就这样,老人每天都绘声绘色地絮叨着窗外的景色。记不起过了多少时日,嘎子终于迎来了喜悦的时刻,缠在他眼睛上的那层厚厚的白色纱布,被护士一点一点地拆了下来。他看见了,隐约之中看见了护士对他微笑的面孔,接着,看见了病榻,看见了医生,看见了那扇敞开了的大窗户。此刻,他哭了,转瞬又笑了。他猛地想起那位絮叨的邻床的老人。老人在病榻上侧然而坐,满头的白发,苍皱的背影,他正远眺着窗外的风景。嘎子走过去,用他那棱角分明的双臂拥抱老人。“谢谢你老人家,是你的絮叨帮了我,是你的祝福帮了我。我现在什么都看见了!”可是,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这个老人的眼睛里,白白的凹陷着,是一片枯涩。他惊呆了,傻了,不知所措了。原来老人双目失明了,而且没有希望能够治好。他的眼睛一瞥,又看见了老人念叨的窗外。他凑上去细瞅,窗外什么也没有,只是一片空旷的野地……

1.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第②③段的主要内容。

2.结合全文内容,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3.选文第③段中嘎子“大声地嚎叫起来:‘你不要说了!敢情你有眼睛了……’”与第④段中“于是,老人又开始了他的絮叨”这两句话是否矛盾?为什么?

4.赏析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表达效果。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原创)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山行孝记

郭文斌

①我儿子叫大山。知道我喜欢吃榴梿,他会不时买一个,自己却只尝一口,然后就再不动勺子,凭你怎么动员。“对我来说,觉得吃一口和很多口是一样的,都是那个味道,后面的都是重复。”

②妻说,上幼儿园时,姥爷姥姥到县城,儿子回来从兜里掏出两块蛋糕,说,这是阿(我)给阿姥爷姥姥的。姥姥闪着泪花说,这么大的一点人儿,咋想起来的,知道给姥爷姥姥留着吃。妻说,儿子把两块蛋糕装回来,意味着一顿没有吃主食。妻说,每逢发了新鲜的东西,儿子都要装回来让她尝,虽然每次都要挨她一顿训斥,但他老是“旧病复发”。

③在儿子身上,我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是“顺”。小学三年级时,亲戚把给妻还的钱放在棉衣夹层让孩子从老家带过来,但妻翻遍衣服也没有找见。我便断定是儿子拿了。妻说从未发现儿子有此毛病,平时花一块钱,都是向她要的,如果不给,绝不自己动手取。但我那天感觉儿子神态有点不对。就举起竹竿,让儿子说实话。儿子的眼泪夺眶而出,但我的竿子还是下去了,心想在品德教育上不能手软。不想在我抽第二下时,儿子突然止了哭声,说,你说是我就是我吧,要打要杀由你吧。然后转过身去,坐在桌前写作业,把后背给我,意思是,本人没时间正面奉陪。我手中的竹竿就尴尬在空中。晚上,妻在亲戚家孩子的鞋子里找到了钱,我才知冤枉了儿子。十分不安,默默站在儿子身后,看着他脖颈里红肿着两绺,心里很难过。想说一声对不起,却无论如何出不得口,就温了一块毛巾,敷在他脖子上,算是道歉。

④去上大学那天,表哥表姐来送行,他拉了行李箱都要出门了,却掉转身,把我和妻叫到卧室,关上门,让我们并排坐在床上。我说,干吗啊?寻思间,他已经跪在地上,说,爸,妈,儿子给你们磕个头。起身磕第二个时,眼里已经含满泪水。送走儿子,我回到电脑前,想写一段文字,但好长时间,却不知写什么。儿子用三叩首表达了他想表达的,我却无法用文字表达我想表达的。但我分明听到心里有一个声音在说,从今天开始,做一个好父亲。

⑤一度时间,我的写作有些背离方向,他就提醒我,钱这个东西,只不过是银行账户上的一串数字,说有就有,说无就无,手头宽余了日子可以过舒适一些,不宽余了日子可以过清淡一些,不必为了挣稿费降低写作格调,说得我心里一震。为此,他的生活会更加“吝啬”。一次,我在北京出差,正好遇到他放假,他就邀请我一起坐火车回,但是已经买不上票,我就让他退掉火车票,和我同坐飞机回,他说什么都不干,说,等我啥时能挣来飞机票的钱再坐飞机。和他一起出门,没有赶急的事,你就别想打的,要么坐公交,要么步行。

⑥一次回老家,晚上哥安排我单独睡一屋,因为我的瞌睡轻,怕人惊动。不想儿子悄悄跟过来说,你应该和我爷爷奶奶睡,一年睡不了几次。我说,你爷爷打鼾。他说,那也没关系,听爷爷打一晚上鼾也挺好,不然将来您老会后悔的。觉得有道理,遂去父母身边睡。果然睡不着,但听着父亲平添了许多老态的鼾声,就更加佩服儿子……

⑦曾有朋友问我,怎么老是那么知足?我说,儿子已经把我的心装满,又有何求?

⑧也有朋友问我,怎么听不到你的抱怨?我说,此生已经拥有这样的儿子,又有何怨?

(选自《散文海外版》,有删改)

1.联系全文,分条概述文章从哪几方面写了儿子的“行孝”。

2.结合语境,理解下面两个句子的含意。

(1)想说一声对不起,却无论如何出不得口,就温了一块毛巾,敷在他脖子上,算是道歉。

(2)起身磕第二个时,眼里已经含满泪水。

3.“大山”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4.第⑦⑧段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以此结尾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