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说明文阅读·课后特训(12)
一、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 难度:困难

(2018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中国瓷器

①中国瓷器是世界公认的伟大发明之一。它之所以名扬天下,主要在于其本身所包含的三项独创技术:胎质、瓷釉、烧结火候。

②中国瓷器的胎质大多具备一定的透明性,所谓有素肌玉骨之像。它的原料多为高岭土,无论东南沿海还是华中各省都有此土,尤其是在江西景德镇高岭村一带,风化了的白云母花岗岩蓄藏丰厚。也就是说,在中华大地取用制瓷原料是得天独厚的。

③瓷釉覆盖在瓷胎上,实际上就形成了一种复合材料。宋代以后,景德镇成为瓷业的主要生产地之一,就是因为这一带开始以“白云石”加入釉中,使瓷洁白又易于施加彩饰。

④烧结火候,主要是指瓷器烧成的温度。烧制陶器、砖瓦都在1000℃以下,瓷器则不然。据推测,早期瓷器的烧成温度就已经达到1200℃了。日本大阪大学美术史教授木村重信先生曾撰文:“尽管要通过1300℃高温煅烧,釉料仍不变色,纹样依然如故,这就是中国瓷器烧制技术上关键的秘密所在。”

⑤中国瓷器享誉世界,也在于它是科学技术与民间工艺美术技法完美结合的产物。传统细瓷早已形成一整套美化装饰的方式方法,不管是刻花、剔花,还是贴花、印花;也不管是堆雕、镂雕,还是镏金、戗金……均极尽缤纷艳丽,堪称巧夺天工。(A)宋代以后,瓷业工艺技法愈加精细,彩绘画面也刻意追寻名画师的笔意,有的春花烂漫,有的冬雪裹枝,有的高山流水,有的繁星满天。(B)早期的纹饰简单、自然,完全由烧瓷艺人自行设计,例如水纹、云纹、花纹和兽纹等。(C)盛唐以来,纹饰大量借鉴金属器皿、各种织物等图案,使瓷器的装饰意味更浓。这无不增添了瓷器美的意蕴。

⑥中国瓷器还承载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它的彩绘内容有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也有“犀牛望月”“龙凤吉祥”“岁寒三友”等寓意丰富的图案。康熙年间,景德镇窑曾经烧制过一组花卉瓷盅,薄胎青花,加彩题句,一盅一花一词。其中梅花盅题为“素艳雪凝树,清香风满枝”;杏花盅题为“青香和宿雨,佳色出晴烟”;桃花盅则题为“风花新社燕,时节归春浓”……瓷精,图美,词句优雅,在有限的空间中令人感受到无限的韵味

⑦中国瓷器,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有删改)

1.阅读全文,概括“中国瓷器”具有哪些特点。

2.第④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根据文意,将第⑤段中(A)(B)(C)三个句子重新排列顺序,并说明理由。

(拓展训练)

4.结合全文,说说第⑥段加着重号的“无限的韵味”有什么含义。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茶道是活泼的

①在中国,茶道泛指茶的文化,也指茶的根本的精神和理念。茶道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但是到了日本有很多变化。日本茶道的意义与中国的茶道含义不同。日本茶文化强调寂静、和敬,日本寺庙的布置用的是枯水和枯枝,中国的寺庙中是流动的水。中国文化是活泼的美,我们要弘扬中国自己的茶文化。

②茶文化包含茶德、茶礼和茶养生。简单来说,茶是我们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情。

③茶中有德。不论喝什么茶,除了茶叶,还包括各类茶,例如花茶、草茶,天然的甜茶、苦茶等等,要从喝茶中学习茶的德行是最重要的。茶永远是付出,不求回报的。天很热的时候,一杯清茶,很清爽;天冷的时候,一杯热茶,身心暖洋洋。

④茶中有礼。我们用茶待客、迎客、送客。通过茶我们学习长幼有序的行为礼节。我曾经设计过一个无我茶礼,我们每个人都在沏茶,每个人沏两杯茶,三五个人围成一圈,这两杯茶都不是为我喝的,而是敬给左右两个人。同时,我们又会得到左右人递来的茶,在无私的奉献中得到了回报,学会互相感恩。

⑤茶有很多养生的功能,茶与药同源。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以解。茶对我们的身体有很多的好处,让我们明目、清神、清肠健胃。精神上茶也能够使我们得到慰藉,读书人最喜欢窗明几净,一杯清茶,安心思考,安心写作。

⑥茶文化未来如何才能发展得更好?现在社会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都想往高处走,很多传统文化,比如茶变成了高雅文化。茶是雅文化,但也是俗文化。比如庙会中的茶摊。安安静静的是茶道,热热闹闹也是茶道。南方,比如四川,大家有空就在茶馆以茶会友,边喝边聊,七嘴八舌、乱乱哄哄,构成人际交流。这也是茶道。茶如果只往上走,不往下走,脱离了大众,脱离了生活,就不好了。如果只承认富有阶层和非常雅致的茶道,我们就是在自掘茶道的坟墓。所以,我们要重视、更好地将茶文化落实到大众的茶桌中。

⑦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应该从整体的角度看,将茶德、茶礼结合在一起,不只在外在的形式上,还要将高雅和平俗结合在一起,既可以安安静静,也可以热热闹闹,这样茶文化才会有生命,才会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融在一起。任何一种文化,无论利用任何一种载体,根本的目的就是让人明白做人的道理,并且在生活中实践,这就是道。

(选文有改动)

1.结合文本内容,说说茶对我们人体有哪些好处。

2.选文第①段写“日本茶道的意义与中国的茶道含义不同”,其用意是什么?

3.选文第③④⑤段都是介绍茶文化的,位置能否调换?请简要说明。

4.根据选文第⑥段,作者针对茶文化提出了“茶是雅文化,但也是俗文化”的主张,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印章中的学问

①中国传统书画,讲究诗、书、画、印融于一体。印章虽小,却在方寸之间,融合了书法美、绘画美、刀法美,凝聚了中国文人的审美趣味。

②每一枚印章背后都会有一段故事,留给后人探究考证,这也是印章的魅力之一。有“北齐(白石)南邓”之誉的邓散木曾送包光谱先生一枚印章,由寿山石中的桃花冻石制成,色泽红润,造型独特,印身上方雕刻着瑞兽,以示祥瑞之兆。印身刻着“丙戌十月/光谱先生/正篆/散木”。

③篆刻家刻印时,其性格、审美、谋篇布局都在这方寸之间的印章中显露无遗。例如齐白石曾有三枚印章三面都刻着大段的文字。原来,齐白石先生在京华城遇到一无赖,有些意难平,便将此记录下来。这样的印章独一无二,玩味印章,就像是与古人对话。

④在收藏家看来,玩味中国文化,有时就像是品赏一块石头。

⑤比如桃花冻石,即为中国传统“四大印章石”之一寿山石的一种,又名“桃花水”“桃花红”“浪滚桃花”,其状如片片桃花瓣,浮沉于清水中,娇艳无比。唐代诗人杜甫曾赞曰:“桃花一簇浑无主,可爱深红间浅红。”桃花冻石制成的印章,质地看起来如玉一样温润,光影穿过,影影绰绰,微妙而玲珑。有一枚清代书画篆刻家文鼎的闲章,便是用桃花冻石制成。它十分简约,独印身刻有一幅山水画,画中有一老者在朗朗月下,独坐于扁舟之上,悠然垂钓。远处有山,深山之中隐隐有人烟,引文为“月明满地相思”。印章则在方寸之间,将中国书法哲学之道发挥到极致。

⑥印章,最初只是一种信物,与画没有关系,作为持信和凭证,广泛应用于古代贸易、封检文书。宋人初始把印押在了画上,那也只是作为一种印证之用,以表明此画的所有权。宋、元以后,因注重了书画题跋和署款,书画家们逐渐认识到印章的艺术作用,并注意在书法作品中发挥这一作用,使书、印合璧之艺术得以形成。

⑦米芾自篆自刻,赵孟頫首创圆朱文,吾丘衍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书、印相映成趣,不仅使书法作品增色,活跃气氛,还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且能调整重心,补救布局上的不足,对作品起到稳定平衡的作用。

⑧对古代文人来说,虽然刻章不是人人都行,但闲章倒是人人必有。

⑨这种闲章无关名讳,可以随意表心迹、抒志趣,一来可以对书、画作品起补白作用;二来托其寄志,里面清晰地反映了主人的志趣、情操、寄托、理念,印文就显得丰富多彩,不拘一格。

⑩一枚小小的印章,将物态神情、自然精神和自我情感融为一体,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蕴含着中国传统智慧,值得每一个人品味深思。

(选文有改动)

1.请将选文所介绍的印章的学问依次填入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蕴含中国书法的哲学之道——作为持信和凭证——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②段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可以去掉吗?请说明理由。

3.第⑤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选择一种分析作用。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百年糖画 传承经典

①糖画,顾名思义就是用融化的糖汁作画,是一种传统民间手工艺。成品亦糖亦画,可观可食,民间俗称“倒糖饼儿”或“糖灯影儿”。糖画是一门高深的民间技艺,里面蕴含了历史、美术、地方民情风俗、蔗糖工艺等等复杂的元素。

②糖画约起源于16世纪,在明代宫廷习俗中,每当新年祭祖时,官宦大户人家往往用模具印制糖狮、糖虎和文臣武将等形象用以祭祀,后来该技艺传入汉族民间,逐渐演化为糖画。这种集汉族民间工艺美术与美食于一体的独特手工技艺,曾广泛流行于四川省成都市周边及自贡、泸州、重庆、乐山、内江等巴蜀大地的城市乡村。

③第一次见到糖画是小时候在老家赶庙会。一摊子前站满了孩子,有的吮着手指,有的瞪大了眼睛,张大了嘴,有的则是垂涎三尺。探头凑上去,只见一位糖画艺人正在制作糖画。做糖画的工具很简单,为一勺一铲。民间手艺人拿出了一口铜锅,放入了清水和白砂糖,熟练地操作着小勺、小铲,慢慢细细地搅拌着,不久,烧熔化了的糖汁在锅中产生了一个又一个的大泡泡,锅内的糖逐渐微微发黄,也越来越黏稠,做糖画的原料——糖稀也就做好了。

④用小圆勺舀起铜桶中的糖稀,以腕力带动勺子运行,以糖为材料进行造型作画,以糖稀为“墨”、勺子为“笔”,随意挥洒在光洁如镜的大理石板上,或提、或顿、或放、或收,一缕缕糖丝不断飘洒,各种生动的图案造型随之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待新鲜的糖画凝固后随即用小铲刀将糖画铲起,粘上竹签,一个完美的糖画就出来了,既可观赏又可食用,融物质与精神文化享受于一体,观之若画,食之有味。

⑤糖画的内容题材丰富:十二生肖、花鸟鱼虫、吉祥物品、小说戏曲人物等,其中以人物和动物的造型较为有趣。由于糖料的流动性,即使相同的形象,亦不会出现雷同的造型。做糖画的艺人是没有底稿的,画稿全在他的头脑里,做糖画必须胸有成竹,要趁热一气呵成。他们汲取了传统皮影、民间剪纸的制作特征及雕刻技法,加上艺人个人的经验和风格,制作出的糖画样式饱满、线条匀称,给人以美的享受。清代文学家褚人获《坚瓠补集》载:明俗每新祀神,“熔就糖”印铸成各种动物及人物作为祀品,所铸人物“袍笏轩昂”,俨然文臣武将,故时戏称为“糖丞相”。

⑥“拨浪鼓儿风车转,琉璃咯嘣画糖人儿。”这金黄剔透的糖画是童年回忆里弥漫的一股甜蜜芬芳。几个硬币就可以买个糖画,每每得到自己心仪的糖画时,举着腾云驾雾的飞龙或展翅欲飞的彩凤,腰板就会挺得像松柏一样笔直,一时还舍不得吃,只轻轻用舌尖舔一下,又得意地向同伴炫耀,其他的小朋友就会露出一股子羡慕的神情,站在一边猛吞口水,自己便会感觉十分的骄傲和满足。

⑦糖画是中华文化传承的一个载体,可以把民俗场景和民间艺术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如今,糖画在市面上已鲜见,这门记忆中最甜蜜的技艺,面临传承困境。在五彩缤纷的现代社会,应该想办法、结合各个方面的力量把糖画推向市场,把中国的传统文化推向世界,让更多人感受古老东方文明神奇的民间艺术。

1.文章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请简要分析第①段和第③段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3.结合全文,说说第⑦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糖画面临的困境。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2018原创)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代城市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

王永平

①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与流动,唐代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也有所增加,城市居民的构成成分越来越复杂,无论是达官显贵、富商巨贾,还是贩夫走卒、市井百姓,对文化娱乐的需求都越来越旺盛,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在无形中促进了城市文化娱乐生活的活跃与繁荣。

②唐代城市文化娱乐生活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可以分为琴棋书画、花鸟虫鱼、乐舞百戏、游戏竞技、节庆游赏等几大类,既有适合城市社会各阶层口味的大众文化娱乐活动,也有满足特定阶层和在少数人中流行的文化娱乐项目,如音乐歌舞是城市中较为常见的文化娱乐形式,而琴棋书画则主要流行于城市上层与文人雅士群体当中,秋千、风筝则是广大妇女儿童喜好的游戏项目

③城市文化娱乐生活的发展必然会刺激公共娱乐生活空间的扩大与增加。唐代城市居民的文化娱乐场所除了传统的以家庭为单位的私人空间外,城市中大量出现了旗亭、酒肆、妓馆、寺观、园囿等公共活动空间,甚至街道、广场等更具开放性的场所,其文化娱乐功能都较以往有了较大的开发与利用,尤其是戏场、毬场等专门的公共娱乐场所的出现,更是彰显出唐代城市文化娱乐生活的繁荣状况确非往昔可比。

④街道、广场作为城市的公共活动空间,在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政府经常在这里组织一些大型的文娱活动,《开天传信记》说:“上(唐明皇)御勤政楼大酺,纵士庶观看。百戏竞作,人物填咽。”一些自发性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也经常在这里举行,如长安市民经常在天门街举行民间音乐比赛活动。《李娃传》甚至还描写了长安东、西二肆从事殡葬服务业的商人,在天门街举行比赛殡仪用品和挽歌优劣的活动。

⑤唐代城市公共文化娱乐空间的拓展与延伸,催生了专门娱乐场所的出现,为城市居民的文娱生活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场所与选择。

⑥唐初城市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制度,城门和坊市门在夜间一律关闭,禁止居民在大街上自由活动。但是在宫禁大内和上流阶层的府邸,以宴饮聚会为主要形式的夜生活才刚刚拉开序幕。

⑦唐玄宗时下令,在正月十五日前后三日开放夜禁,让市民们纵情游乐观灯。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生动地描写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从此上元观灯作为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被正式确定下来。

⑧到中唐以来,坊市宵禁制度逐渐被打破,城市居民的夜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京城中夜生活最热闹的地方莫过于与平康坊南北毗连的崇仁坊,进京赶考的举子,大多在此歇脚,“因是工贾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长安志》)。在一些城市中还出现了夜市,王建《夜看扬州市》诗说:“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⑨城市文化娱乐生活总是与岁时节俗活动相结合。唐代的节日名目繁多,既有历代传承下来的古老节日,如年节、上元、上巳、寒食、端午、七夕、重阳等,也有唐代出现和定型的新兴节日,如中和、清明、中秋等,还有皇帝的诞节,如唐玄宗规定自己的诞辰为全国性的节日,称千秋节,从此成为惯例。由于节日所处的季节不同,节日的性质和过节方式也各异,如上元观灯、清明踏青、端午赛龙舟、七夕乞巧、中秋赏月、重阳登高等。而各具特色的过节形式也往往与综合性的文化娱乐活动交织在一起,如踏青时,还会野餐聚饮,并举行斗鸡、马毬、蹴鞠等许多游艺活动。

(《光明日报》2017年6月26日,有删改)

1.简要概括选文第④段的内容。

2.第②段画线句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简要分析第⑨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4.第⑥~⑧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唐代的城市文化娱乐生活”的?请结合内容具体说明。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起死回生的针灸术

①我国的传统医学和中华民族的历史一样,可谓是源远流长。其中属针灸术的历史最为久远,大约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算得上是整个中医的开端。针灸是针术和灸术的统称,它们都是通过刺激穴位使得经络畅通来治疗疾病。

②关于针灸的起源,古书记载颇多。如图世纪皇甫谧编纂的《帝王世纪》中记载伏羲氏“尝味百草而制九针”,7世纪时孙思邈《千金要方·序》又说“皇帝受命,创制九针”等等。这些早已无从考证,但可以确定的是,无论是针具还是针灸术都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在与大自然斗争磨合中逐步演化而来的,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而不是个人的发明创造。

③如此神秘的针灸医术是如何演化来的呢?

④早在远古时期,生活条件恶劣,我们的祖先经常会受伤。很多时候创口部位会感染化脓。实在是疼痛难忍,原始人会用尖锐的石块或是磨尖的石器刺破患处,排出脓放出血来减轻疼痛。后来发展到对于其他一些疼痛,比如头疼、肚子疼或是四肢关节处的酸疼,他们也会无意识地捡起石头敲几下。渐渐地,他们发现敲一敲之后疼痛竟然减轻了许多。这样的情况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引起了古人的注意:刺伤或是敲打身体的某一部位反而能缓解疼痛。久而久之,聪明的先人发明了针刺疗法。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制作石器水平有所提升,石器被磨得更加光滑。更多精致、样式各异的石器被磨制出来专门用来治病,这就是“砭石”。

⑤“砭石”算得上是古老的医疗器械和外科手术工具。《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中记录着砭石的由来:“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东汉的许慎《说文解字》中也有提及:“砭,以石刺病也。”

⑥后来,冶金技术的发明促使了针刺用具的改进,战国时期,青铜针、金针、银针、铁针等相继问世,代替了砭石、骨针等简单磨制而成的自然针。金属针更为精细、尖锐,增加了进针深度,减轻了治疗时的疼痛。这一改革扩大了针刺的应用范围,加快了针灸术的发展进程。

⑦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针灸疗法迎来了第二次的改革。这次改革得益于低频低压脉冲电流的引入。超短波、微波、共鸣火花、激光、超声波等运用到针灸疗法中,相比于中华传统的创伤疗法,激光针、超声波针不仅减轻疼痛,还解决了可能感染的问题,受到患者的欢迎。

⑧我国广大的科研人员,本着继承扬弃中华传统的观点,对针灸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发展并创造了指针、鼻针、头皮针、腕踝针等各种治疗方法,丰富了针灸学。

(选文有改动)

1.结合选文第④段内容,说明什么是“针刺疗法”。

2.选文第④~⑦段的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

3.选文第⑤段中加着重号的字可以删掉吗?请说明理由。

 

详细信息
7. 难度:困难

(2019原创)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普通话的前世今生

潘佳

①普通话的“普通”是普普通通的意思吗?这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其实这里的“普通”是普遍通行的意思。

②人类的语言随着时间推移、社会进步产生变化,时空差异形成了方言,由于沟通的需要,同时也产生了通用语、共同语。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之一,也是世界上方言分歧较大的语言之一。

③早在先秦、两汉时期,汉语就已形成当时的共同语“雅言”和“通语”了。他们是我们当代共同语的远古“祖先”。《论语》中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郑玄注“雅言”为“正言”。

④秦汉时代,语言的统一性更强。西汉扬雄的《方言》中出现了“通语”“凡语”,就是指当时的共同语。东汉时的洛阳话、唐代的长安话、宋代的汴梁话等,都曾先后成为汉民族的共同语。金、元、明、清四代都曾建都北京,北京话成为明代“官话”的基础语言,“官话”成了明清时期的“共同语”。

⑤清末变法维新的思潮中出现了推广民族共同语的呼声。1911年,清政府学部议决了《统一国语办法案》,代表着封建社会的“官话”退出历史舞台,旨在向士农工商普及的“国语”正式确立。民国时期开展的民族共同语运动,就叫“国语运动”。

⑥在中国最早提出普通话的是朱文熊,1906年,他对普通话的定义是“各省通行之话”。20世纪30年代,在文艺语言大众化的讨论中,瞿秋白、鲁迅等都使用了“普通话”这个术语,他们所指的是五方杂处的城市自然形成的一种互相能听懂的语言。1934年兴起的大众语运动最终对普通话有了基本一致的认识:普通话是以一种流行最广的方言为基础的,习惯上全国各地共同使用的,大众能说得出、听得懂、写得来的人民大众的口语,它是更具普遍性的“国语”和更接近人民口语的白话文。

⑦新中国建立后,国家推行民族平等、语言平等的政策。在1955年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上,决定把清末至民国的“国语”改名为“普通话”。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完整地赋予了“普通话”科学的定义:“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这个定义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明确规定了普通话的标准。

⑧普通话以北京话为标准音,那么,普通话就等于北京话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是不符合实际的。我们所指的以北京话为标准,是以北京语音的系统为标准,并不是北京土音,也不是把北京语音的一切读法照搬。因此,普通话不等于北京话。

⑨普通话的推行与方言的使用是和谐共存的关系。推广普通话并不意味着消灭方言,推广普通话既不以消灭方言为目标,也不以消灭方言为手段。我们不能把普通话和方言简单地对立起来,两者的功能和地位不同,处在不完全相同的时空之中。任何一种方言都有它的稳固性和不可替代的实用性。同时,普通话不仅是汉民族的共同语,也发挥着中华民族族际共同语的重要作用,这也并不妨碍各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给“普通话”下定义。

2.文章第③段加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文章③④两段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4.选文第⑥段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基本”能否删除?为什么?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中国墨

①古代文人曰:“有佳墨者,犹如将之有良马也。”墨在“文房四宝”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好的墨锭常被冠以“金不换”的美名。2007年,乾隆的御墨在拍卖中拍出448万元的天价,“中国墨”引起了更多的关注。

②为什么墨的价值如此昂贵呢?这源于它制作工艺的复杂与考究。墨其实是一种“烟”,是一种以油烟、松烟等为原料纯手工制成的黑色颜料。它的制作,首先要点燃桐油、猪油等各种油类或松木取烟;再在烟中加入鸡蛋白、鱼皮胶、牛皮胶和各种香料、药材等,和成烟料团;然后将烟料团放入铁臼中捣练三万次左右,或用铁锤锤击一万次左右,制成墨团;最后把墨团放入墨模中,合紧锤砸即可制成松烟墨或油烟墨的成品——“烟墨”。

③烟墨的选择和应用直接影响到书画作品的神采,由于制作原料的差异,松烟墨色乌光泽度差,胶质轻,只宜写字;油烟墨色黑,有光泽,多用于绘画。中国画一般多用油烟墨,只有着色的画偶尔用松烟墨。墨的浓淡更是影响作品艺术效果的直接要素。浓墨书写时行笔实而沉,墨不浮,具有凝重沉稳,神采外耀的效果。淡墨介于黑白之间,呈灰色调,给人以清远淡雅的美感。涨墨是指过量的墨水在宣纸上溢出笔画之外的现象,这种墨法既保持了笔画的基本形态,又线面交融,富有朦胱的墨趣。

④由于人们对墨的喜爱,“墨”已经超过了它作为一种书写工具的内涵,成为构成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从字形上看,“墨”字上“黑”下“土”,表明墨是用黑灰制成的;后来,“墨”因它的颜色而有了“黑色”的意思;“墨”又因用它创作的艺术作品的形式,引申为“诗文或书画”。“墨客”指的就是善于书写作画的文人,他们的作品被称为“墨迹”,珍贵的字画则被称为“墨宝”。

⑤成语“胸无点墨”用来形容一个人没有学问。“惜墨如金”形容绘画写作诗文的态度极其严谨,从不轻易落笔,“舞文弄墨”常指玩弄文字技巧,而“孟母三迁”更是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内涵演化到极致了。

(原文有则改)

1.阅读全文,说说本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中国墨的?

2.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油烟墨色黑,有光泽,用于绘画。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2018乌鲁木齐改编)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古代图书馆

刘绍义

①有人经常把书院与图书馆混为一谈。

②尽管古代的书院,如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河南登封太室山的嵩阳书院等,都有不少藏书,但它们与图书馆还不是一回事。图书馆是以藏书为主,书院是以讲学为主,其目的和设置都相差甚远。

③早在周代,我国就有了图书馆。只不过,那时不叫图书馆,叫“盟府”,主要保存盟约、图籍、档案等与皇室有关的资料。严格地说,这只是图书馆的雏形。老子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图书馆馆长,据《史记》记载,老子“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这个“守藏室”,就是藏书之所。

④到了西汉,皇室就开始大量收藏图书了,开国之相萧何还在宫内设置了专门用来藏书的石渠阁、天录阁,这也是后来人们常常把皇家图书馆称为“石渠”“天录”的原因。汉武帝算得上一位重视保存典籍的开明之君,他不但在宫里修建了专门收藏图书的“秘府”官舍,还以官方命令在全国广泛征集图书,来丰富皇室藏书。兰台、石室、麒麟阁,都是汉代收藏图书的地方。当时人们为了防火防潮,已经开始把藏书之所修建成石头的了,从“石室”的名称上,我们就可以知道。汉代收藏图书的书柜,多为铜色包边,所以也有人把图书馆称为“金匮”。

⑤东汉桓帝时设置的秘书监一职,即专门管理图书秘籍的官员。秘书监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这一官职被后代沿用,到隋炀帝的时候,秘书监已经是正三品了。唐代的魏徵就曾经担任过秘书监一职,他为唐代的书籍整理,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⑥唐代以前,图书主要是由官府掌控,民间是不允许大量藏书的。有的朝代,比如秦朝就取缔了私人藏书。唐代民间私人图书馆的出现,开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藏书的先河。唐代的私人藏书,是随着印刷业的发展而兴盛起来的。在那些逐本抄书的年代,私人要想收藏大量的书籍,经济情况就是个问题。有了先进的印刷技术,官府藏书大量增加,私人藏书也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韩愈就曾在自己的诗歌里,提过老友邺侯的藏书,“插轴三万卷”,由此可知唐代私人藏书之丰之盛了。

⑦到了明代,专门管理图书秘籍的秘书监一职就被废止了,图书馆馆长的职务也并入了翰林院。清代除了文渊阁、文津阁、文澜阁这些图书馆外,翰林院、国子监、内府等机构也收藏过图书。这些机构的长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负责管理这些图书,算得上是兼职的图书馆馆长了。

⑧那么,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图书馆”这一名称的呢?据记载,真正使用“图书馆”一词,还是从“江南图书馆”开始的。修建于清代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的江南图书馆,不但最先使用“图书馆”三个字,也把图书馆丰富的藏书推到了公众面前。

⑨所以说,“江南图书馆”开创了我国“图书馆”的新篇章,是一所真正的大众图书馆。

(选自《意读》2017年七月刊,有删改)

1.文章第③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3.请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赏析第⑤段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4.根据第①段的文字,就内容方面提出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简要作答。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