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说明文阅读·课后特训(6)
一、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锁物锁景更锁人心——中华古锁

采薇

①木心先生的一首《从前慢》,让锁成为“从前”的物象。从前的锁或玲珑精致,或威严神秘,仿佛时光剪影里一个历史的缩影轮回。

②新石器时期,先民们就懂得把贵重物品用兽皮包裹起来,外面用绳索捆绑,在开启处打上特殊的绳结。这个绳结只能用一种叫“骨锉”的工具才能打开,绳结和骨锉就是锁和钥匙的雏形。

③目前,已发现的我国最早的锁具是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木制锁,起源于门闩。我国东汉时期就出现了簧片结构的金属锁,锁上镂有龙、豹、麒麟等动物图案。至唐朝时,锁具已经十分普及,多为金、银、铜、铁、木等材质。唐朝以后,锁的品种日益增多。明清时期,我国以铜质和铁质锁为主,有广锁、花旗锁、首饰锁、刑具锁四大类,另外还有较为少见的密码锁、机关锁等。

④广锁俗称“绍锁”,民间也叫“横开锁”“枕头锁”,大多为铜质,正面呈“凹”字状。广锁造型简洁,开关方便,使用范围最为广泛。花旗锁即有各式各样外形的锁,专用于锁柜、箱、抽屉等,往往刻有器物、植物、动物、文字、人物以及故事等,造型奇特,富有民族传统风格。首饰锁是装饰用的金属锁,多为金银所制,用链子穿好挂于颈项,有如意、元宝、花和动物等造型。其表面刻有精致的图案,以及“福”“禄”“寿”“喜”“如意吉祥”等字样,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⑤密码锁中最出名的要数藏诗锁了,简直就是益智玩具。它是古时候大户人家才会用到的防盗工具。藏诗锁是圆柱体,上面有几个大小相同的转轮,每个转轮刻有不同的汉字。只有将转轮的字连成一条线,并且转到预定的那句诗,锁才能打开。

⑥除了对诗句开锁,我国古锁还有很多千奇百怪的开锁方式。无匙锁,顾名思义,就是没有钥匙,要靠手指的默契配合和手上的适当力度才能打开。鸳鸯锁要用两把钥匙才能打开,三巴掌锁则需要对锁连拍三下才能打开。

⑦清代有一种古月琴锁,样式精美,寓意爱情。云南少数民族的小伙会用弹奏月琴的方式,吸引姑娘们前来林间相会,古月琴锁或许就是这些人互通心意的最好信物。另有同心锁,传说其是掌管人间姻缘的月老所拥有的一件宝物,寓意永结同心、百年好合。喜鹊锁被人们当作信物相互馈赠,以表“今生永不诀”的心意。这样美好的寓意让人很想把锁长存,锁中不仅有情意,还有对生活的企盼与热爱。

⑧中华古锁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不仅仅是人们实用的日常用具,锁体上反映的民俗风情吉祥图、书法及文字等,无不令人感叹古人的智慧与巧夺天工,可谓是中华民族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选自《学生天地》2019年第10期,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文意转述)

A.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木制锁是目前已发现的我国最早的锁具,它起源于日常生活中的门闩。

B.明清时期,广锁使用范围最广,金银制成的首饰锁起装饰作用,花旗锁有精致的图案。

C.藏诗锁是圆柱体,只要将刻有不同汉字且大小相同的转轮连成一条线,并且转到预定的那句诗,锁就能打开。

D.古月琴锁、同心锁、喜鹊锁都是古人寄情于锁,用锁来表达心意寄托对生活的企盼。

2.为什么说中华古锁是中华民族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局部信息提取与概括)

3.选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中华古锁的?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

①2019年12月17日,中国人靠自己的双手独立建造的第一艘航空母舰“山东舰”入列!这艘纯国产航母从开始建造、下水、试航到今天服役,共用了约6年时间。6年来,这艘航母可以说是在全国人民的关注下完成的。002型山东号航空母舰,作为中国首艘国产航母,同时也是中国海军第二艘航母,今天正式入列海军,透露出两大关键信息。

②国产航母服役意味着什么?

③辽宁号航母当年作为中国唯一一艘航母服役时,是全中国的“宝贝疙瘩”,她并不属于三大舰队,而是直接隶属于更高级别的机构管理指挥,且官方表述定位为“用于科研训练的航母”,这表明中国海军在使用辽宁舰时必定小心谨慎。

④辽宁号和山东号国产航母都是排水量约6万吨的中型航母,中国既可以编成两支单航母舰队,也可以编成一支双航母战斗群。如果采用双航母战斗群,战斗机载机数量将会提高一倍,具有更加多样化的出击模式,比如防空作战战斗机数量将会更多,对海攻击一波次的战机出动数量也会更多,打击力和防御能力会更强,达到“1+1>2”的战斗力。

⑤中国为什么能建造那么快?

⑥国产航母从开建、到下水再到服役,总感觉好像一眨眼就完成了。

⑦从目前的公开资料来看,首艘国产航母于2013年11月19日在大连造船厂开工建造,2017年4月26日出坞下水,2018年5月13日,首次展开海上航行试验。到今天约用了6年。

⑧而英国皇家海军“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于2008年宣布订购,2009年7月7日动工,2014年7月4日下水,2017年12月7日入列服役。如果从2009年7月7日开始算起,那么“伊丽莎白女王号”耗费了英国约7年半的时间。

⑨美国福特级核动力航母首舰“福特号”由于是核动力且吨位大、应用了太多新技术故花费了十几年的时间。

曾拥有丰富航母建造、运用经历,工业化水平很高的日本,在建造“出云号”直升机护卫舰时很快,仅用了3年多的时间,不过“出云号”的满排吨位仅有2.6万吨,不到中国航母吨位的一半。意大利在制造和日本“出云号”准航母体量相仿的“加富尔号”航母前后用了8年多时间。

⑪因此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建造首艘纯国产航母的速度并不算慢,已经是成熟工业国的水平了。作为中国第一次独立自主生产航母的尝试,那些并没有航母生产经验的中国军工科研人员一定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才能在短短6年里建设成功,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向参与这项伟大事业的默默付出的军工人致敬!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12月17日,有改动)

1.请简要概括国产航母服役的意义是什么?(局部信息提取与概括)

2.选文第⑥段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

3.请结合全文说说我国国产航母到今天约用了6年时间,作者为什么还说其建造的速度比较快?(全文信息提取与概括)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漫说侯店毛笔

①在衡水侯店村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当年蒙恬带领三十万大军守秦朝北疆,路经侯店,正值农历三月三,蒙恬将军用兔毫竹管为笔写家书一封,随后将毛笔赠给了侯店村人。后来,侯店人仿制出“蒙恬精笔”。每年农历三月三,侯店一带家家户户包饺子、饮酒庆贺,纪念蒙恬这位制笔的鼻祖。

②侯店毛笔制作工序复杂。拿顶级的狼毫毛笔来说,原料选用东北大小兴安岭一带上乘的黄狼尾,而时间上又只采用大寒、小寒这两天的黄狼尾毛,圆润而富有弹性,质量上乘。制作经过选料、水盆、零活、干作、刻制、成装6大工序,包含73道小工序,每道工序都有各自的绝活和技巧,纯手工制作,机械不能替代。如选料要熟知同种毛的不同品质,仔细鉴别毛质、性能和用途,对原料的长度、颜色、锋颖、毛杆粗细、直顺状况进行认真挑选,分门别类,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毛毫,达到物尽其用、尽善尽美的效果。

③水盆和干作是制笔的两道主要工序。水盆是最复杂、最关键的工序之一,把精挑细选的各类笔毛材料,在小盆里捋直,制作成半成品的毛头。这道工序是在水中完成的。干作是制笔技术含量最高的一道工序,它的水平高低决定了毛笔的品质。将笔毫从笔尖到底部每一部位不符合标准以及影响书写效果的杂毛择掉,操作时须凝神静气,最后将笔头定型。经过这一番精心“梳理”制作,侯店毛笔几百年来刚柔相济、含墨量大而不滴、书写流畅而不滞的优点才能体现得淋漓尽致。

④侯店毛笔的独特之处,还体现在工艺精、装饰美上。配了红木、黄杨木等高档材料制成的毛笔,笔杆上精雕镶嵌二龙戏珠、龙凤呈祥、双凤展翅、山水花木等图案,显得精致高雅,既是优良的书写工具,又是艺术珍品。

⑤侯店毛笔书写流利,造型典雅,多年来一直深受广大书画名家及收藏家们的喜爱。著名书法家林岫为侯店毛笔赋诗一首:“灵头精进案头珍,一扫云烟自快人。凌软天姿求韵胜,清雄也信笔传神。”爱新觉罗·溥杰写诗有赞:“嬴秦祖肇蒙恬笔,源远流长举世珍。侯店璨华衡水畔,讴歌四化庆同春。”

⑥侯店毛笔是河北的骄傲,是千百年来中国优秀文化传承的缩影,也体现着侯店人几百年来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选文有改动)

1.选文介绍的侯店毛笔都有哪些特征?(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2.选文第③段加着重号的词语“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说明文语言)

3.选文第⑤段引用爱新觉罗·溥杰的诗句意在说明什么?(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穿山甲为新冠病毒中间宿主,责任依然在人类自身

周俊生

①华南农业大学2月7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一项科研成果。据称,科研人员的最新研究表明,穿山甲为新型冠状病毒的潜在中间宿主。攻关团队通过分子生物学检测,揭示穿山甲中β冠状病毒的阳性率为70%;进一步对病毒进行分离鉴定,通过对病毒的基因组分析,发现分离的病毒株与目前感染人的毒株序列相似度高达99%。

②全民“抗疫”正进入关键时刻,对于数以亿计为避免传染而不得不禁足家中的国人来说,听到这样的消息,未免有点五味杂陈。这场疫情究竟是由什么引起的,一个多月来一直是一团迷雾,但由一些地方的野味动物引起,却已经成为舆论的一致意见。在17年前的非典疫情中,果子狸就被指为病毒宿主,此次新冠肺炎,蝙蝠曾经被视为病毒宿主,那些喜欢吃蝙蝠汤的人受到了舆论的声讨。如今科学家的最新研究将元凶指向穿山甲,看来,这场令人担忧的疫情,同非典一样,还是野生动物惹的祸。

③一些“借宿”在野生动物身上的不明病毒可以和动物相安无事,但当人与野生动物“亲密接触”时,那些人的肉眼看不见的狰狞病毒过渡到人身上,却可以给人带来灾难。相比于当年的果子狸,穿山甲在一些国人的餐桌上更是常见,这是不是导致这场新冠肺炎疫情凶猛程度超过非典的一个原因,自然还需要科学家的严密论证。但美食家们对野生动物的“暴饮暴食”,确实是需要认真反思了。

④在人类的进化史上,对于膳食类动物早已经过了去粗取精的过程,通过长期的驯化和豢养,培植了适合于人类进食的各种动物,其可能寄宿的病毒也因在人类控制之下而基本杜绝。至于一些未进入人类基本食谱的野生动物,其实大都肉质粗糙,还存在各种怪味,并不比家养动物肉食更招人喜欢。但是在一些人的心目中,食用野生动物成为身份的一种象征,一些腰缠万贯的富人奉行的是食不惊人誓不休。而一些毫无科学依据的养生保健传说,更是把野生动物的保健、医用价值吹得神乎其神,导致一些人对其趋之若鹜。但是,这些野生动物的捕猎、屠宰以至烹制,都没有考虑野生动物身上可能存在的病毒,一旦遇上高危性病毒,人类就必然受其戕害。穿山甲成为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但人因此而罹患新冠肺炎,却怪不得穿山甲,责任还是在人类自身。

⑤华南农业大学此次的研究成果为在源头上控制新冠疫情提供了突破,同时也再一次提醒我们要坚决改掉一些不良的、有害的饮食追求了。在谈疫色变的当下,相信人们一定会对野生动物避而远之。但是如果在疫情过后的云开日出之时,各种面目不清的野生动物再一次悄悄走上一些人的餐桌,那么,人类再一次遭受不明病毒的荼毒,就应该是难以逃脱的命运,为避免悲剧重演,所有人都该有所警觉。

(选自《南方都市报》2020年2月8日,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科研人员的最新研究表明,穿山甲为新型冠状病毒的潜在中间宿主,所以这场令人担忧的疫情,同非典一样,还是野生动物惹的祸。

B.当人与野生动物“亲密接触”时,那些人的肉眼看不见的“借宿”在野生动物身上的不明病毒,便过渡到人身上,一定会给人类带来不可预知的灾难。

C.导致这场新冠肺炎疫情凶猛程度超过非典的一个原因,可能是穿山甲在一些国人的餐桌上比当年的果子狸更常见,但这一点还需科学家进一步论证。

D.通过长期的驯化和豢养,适合于人类进食的各种膳食类动物,他们身上可能寄宿的病毒因在人类控制之下而基本杜绝,人们吃了它们的肉,一般不会得病。

2.选文②③④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说明顺序)

3.第⑤段中加着重号的词语“一些人”有什么表达效果?(说明文语言)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为何没有尾巴

李小凤

①绝大部分的哺乳动物都有尾巴,但人类和猿类没有。那么,为什么人类和猿类没有尾巴呢?

②人类在胚胎早期时曾有尾巴的出现,而人的尾巴在妊娠期31~35天时最为明显,当胚胎发育成胎儿时,尾巴就会被身体吸收,退化成四五节融合在一起的尾椎骨。

③对于绝大多数动物来说,尾巴的主要作用其实是使身体达到平衡,比如猫和猴子在跳跃的时候,尾巴就有掌握平衡和缓冲降落速度的作用。尾巴的另外一个重要功用就是驱赶蚊虫,因为大多数动物身体的后面部位都是嘴巴和前肢够不到的地方。

④但是对于人类和某些猿类而言,已经不需要尾巴的这些功用了,因为人类已经会直立行走,大多数猿类都会半直立行走,这样的行走方式已经完全不需要尾巴的平衡作用。更重要的是,人类和猿类都进化出了长长的手臂,可以轻松地伸到身后驱赶蚊虫,所以也就不需要尾巴起作用了。当第一批离开了森林的古猿开始尝试直立行走时,遇到的第一个障碍其实就是它们的尾巴。在四条腿的情况下也许尾巴还可以起到平衡机体的作用,但是在两条腿直立行走的状态下,尾巴不仅起不了平衡机体的作用,还是一种累赘。在一代又一代努力地挺直身体的作用下,古猿的尾巴也就被进化掉了,最终也只是剩下屁股上的一点尾椎骨的残余。

⑤因此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人类在直立行走后就已经不需要尾巴来保持平衡,尾巴在椎尾骨的挤压之下,也就渐渐地失去了养分的供给而萎缩掉了。尾巴就这样被淘汰了。

⑥我们人类的尾巴可以消失,同样地,人类的“近亲”黑猩猩也没有明显的尾巴,只在身体后部有一个明显的凸起,仿佛是尾巴还没有完全退化留下的痕迹,这也是黑猩猩不断进化的结果。那么,在未来,随着猴子的不断进化,它们的尾巴也会消失掉吗?

⑦这个问题其实许多科学家也讨论过。有科学家认为:猴子的尾巴以后会不会消失,关键还是要看猴子的“生活习性”。猴子之所以长着长长的尾巴,是因为它们平时需要经常在树上攀爬,长着一条长尾巴可以帮助它们保持平衡。相比之下,黑猩猩则不需要经常爬树,我们人类也是一样,所以在漫长的进化中,用不到尾巴在爬树时“保持平衡”,自然也就慢慢地退化掉了。也就是说,如果猴子在未来长时间内,生活习性依旧没有什

么变化,还是在树上蹦来跳去摘桃子、香蕉吃,那么它们的尾巴还是会继续存在;而如果猴子未来从树上下到了地面,长时间在地面上生活,不需要再经常性地爬树,那么也就不需要这么一条长尾巴,也会像黑猩猩和人类那样,尾巴不断地变短,直至最终完全消失。

(选自《百科知识》2019年第23期,有删减)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当胚胎发育成胎儿时,人的尾巴就会被身体吸收,从而融合成四五节退化在一起的尾椎骨。

B.第一批离开森林的古猿在两条腿直立行走的状态下,尾巴不仅起不了平衡机体的作用,还是一种累赘。

C.人类的“近亲”黑猩猩,相比猴子的长尾巴,没有明显的尾巴,这是黑猩猩不断进化的结果。

D.猴子在未来长时间内,随着生活习性的变化,也会像黑猩猩一样,尾巴逐渐缩短直至消失。

2.选文第⑤段中加着重号的“淘汰”一词在选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词句理解)

3.请简要概括人类尾巴消失的原因。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骨文与中华文明的传承

李雪山

①1899年,甲骨文被发现,迄今已有120年。作为现存最早自成体系的汉字,甲骨文与汉晋木简、敦煌文书、明清档案被誉为中国近代学术史的“四大发现”,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②甲骨文是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目前中国历史上公认现存最古老而自成体系的文字。

③由甲骨文肇源的中国汉字具有连续性和使用时间长的特点。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到公元前四世纪随着波斯王国一起消亡了。埃及的象形文字到公元前五世纪也灭绝了,后来的埃及文字没有将其传承下去,以至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长期得不到解读。而甲骨文的境遇却大不相同,它与后世的文字传承关系十分密切。

④从文字结构看,甲骨文不仅完全具备后来汉字方块的特点,而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古人总结的汉字造字的六种方法,即“六书”理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在甲骨文中都可以找到例证。因此,可以说甲骨文是一种具有严密规律的文字,实为后世方块汉字的鼻祖。由甲骨文、商周金文,到春秋战国的大篆、小篆,汉魏的隶书及以后的行书、楷书,其嬗变轨迹清晰可见。

⑤甲骨文记载了商周时期,特别是商代晚期273年的史事,内容异常丰富,涉及祭祀、征伐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我们了解当时的国家形态、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礼制风俗、军事、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以及语言文字、书法艺术等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其中有关科学技术的内容显示了我们祖先的聪慧和创新精神。当时的天文历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具有世界上最早关于日食、月食和星象的文字记录。当时农业的发展水平也居世界的前列,已经种植黍、麦、稻、粟等农作物,掌握了播种、田间管理、收获、贮存等一整套农作物的栽培和管理技术。

⑥以夏商周为代表的上古史,曾受到怀疑。甲骨文发现后,学者们通过对殷墟甲骨文的研究,证明了《史记·殷本纪》的可信,证实了司马迁撰写的商代历史绝非向壁虚构,从而又极大地提高了《史记》中有关夏朝历史记载的可信度。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正以《史记·夏本纪》的记载为线索,探寻夏代的历史文化,目前已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因此,用出土文物去印证古代典籍,重建夏商周三代文明的可信历史,甲骨文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选自《光明日报》2019年12月1日,有删改)

1.甲骨文在中华文明的传承中具有怎样的作用和意义?请简要概括。

2.选文第②段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目前”能否删去?为什么?

3.选文第③段在文章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句段作用)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茶非人人可饮,喝对了才养生

①现在已进入冬季,喝上一杯暖暖的茶是不少人的休闲享受。的确,喝茶养生,是中国人的传统。与各式各样的饮料相比,喝茶不仅能帮助人体补充水分,其中还含有像茶多酚、茶多糖、儿茶素、锌、硒、铜、锰、铬等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很多研究证明,喝茶具有一定的降脂减肥功效,还有抗辐射、调节血脂、强健骨骼、抗氧化等作用。

②但喝茶也要讲究体质和方法,只有喝对了,茶才能起到真正的养生作用。关于喝茶,以下几大常识,你是否知晓呢?

③喝茶时注意水温别太高。喝茶的水温至关重要,茶水温度应介于56℃至60℃,对健康较为有利。水温太高,食管黏膜容易受到慢性热损伤,长期损伤后会增大癌变风险。尤其是爱好抽烟喝酒的人,如果喝热茶(65℃以上),会损害食道抵御酒精与尼古丁毒素的能力,患癌风险更高。

④每日用茶的量要控制在12克左右。一般来说,对于有喝茶习惯的健康人,每日用茶可在12克左右,分3至4次冲泡较合适。爱喝茶、饮食油腻的人可适当增加;孕妇、儿童及神经衰弱、心动过速的人要少饮茶或不饮茶。

⑤喝茶需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不同体质的人群所喝的茶也不尽相同。未发酵茶(绿茶如龙井、碧螺春、毛尖等)具有清热、利尿、生津等作用,但因为偏凉,胃寒或有慢性胃病人群不宜饮。而半发酵茶(青茶如铁观音、乌龙茶等)、全发酵茶(红茶)和后发酵陈茶(黑茶、普洱茶)有消食去滞、助消化、提神等作用,这些茶性味平和,比较适合大多数人群。

⑥当然,喝什么茶除了要看体质之外,也要看习惯。即使体质不太适合,但如果喜欢喝某种茶,也可以少量、适当地喝一些。

⑦喝茶也要与季节匹配。春夏两季,可以喝绿茶和乌龙茶,能起到清热解暑的作用。秋冬季节,适合喝红茶或普洱茶,这两种茶是温热性质的,可以起到驱寒的作用。

⑧以下四类人不宜喝茶:

一是身体虚弱之人不宜喝茶(特别是绿茶)。患有胃溃疡的病人,茶叶中的茶碱会影响胃酸分泌,影响溃疡愈合,从而加重病情。

二是便秘的人不宜饮茶。因为茶中的鞣酸和咖啡因等物质能减少胃肠道消化液的分泌,同时有收敛作用,减缓肠管蠕动进而诱发便秘,长期便秘者饮茶需慎重。

三是儿童和孕产妇不宜喝茶。因为茶叶中含有大量鞣酸,可能影响身体对钙、铁及其他一些营养物质的吸收,可能影响胎儿及儿童的生长发育。

四是正在服药的人不宜饮茶。茶叶中的鞣酸会与含多种金属离子或含生物碱的药物在胃中结合生成难以溶化的化合物,服药后若饮茶过多,会影响药物吸收。

(选自《今晚报》2019年12月13日,有改动)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茶中含有许多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喝茶具有一定的降脂减肥功效,还有抗辐射、调节血脂、强健骨骼、抗氧化等作用。

B.半发酵茶、全发酵茶和后发酵陈茶有消食去滞、助消化、提神等作用,但胃寒或有慢性胃病人群不宜饮。

C.文章从“水温”“茶量”“因人、因时”三方面说明喝茶要讲究体质和方法。

D.因为茶中的鞣酸和咖啡因等物质能减少胃肠道消化液的分泌,有收敛作用,减缓肠管蠕动,所以便秘的人不宜饮茶。

2.选文第④段加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结合链接材料和文章内容,简要谈谈你对“茶文化”的认识。(分析探究)

(链接材料)

从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船古道,到今天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茶从中国出发,穿越历史、跨越国界,越来越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今天,她已在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收割”了30多亿“铁粉”。

——摘自《人民网》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