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议论文阅读·课后特训(6)
一、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重视精神境界的培养

顾伯冲

①有个作家创作了一部历史题材作品,有人提出了一些善意的修改意见,却因“职务低”被其嗤之以鼻。作家自己不以为意,人们却由此看轻了他。生活中,类似有文化没修养的现象并不少见,引人思考。

一般来说,知识文化重在学,道德修养重在修。今天,知识更新的周期不断缩短,人们通过及时学习实现了水涨船高。然而,也有的人只注重这种知识文化的及时补充,却忽视了道德修养的修炼养成。有的人升迁了,却开始有架子;有的人名气大了,却忘记了谦逊;有的人面对名利,只想着去争,从不想自己是否够格。凡此种种,都值得我们警惕。

③人的思想境界高低,表现为思想修养、道德水准、审美观点和终极关怀等方面的优劣。境界决定人的品位,品位决定人格,人格决定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由此,我们应当关注并重视精神境界的培养,每个人都应把追求崇高精神境界作为一种自觉和习惯。之所以出现有文化没修养的现象,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就个体而言,认为有了知识就有了在这个社会上立足的资本,而境界高低是无所谓的,这是人生定位发生了问题;二是就社会而言,有的地方只要你有本事能办成事,就会得到大家的称赞,至于修养境界高低没人在意,这是风气出现了偏差。

④人生应当有崇高境界的追求。人生的道理其实很简单,能立定志向,生命就会有所转变;能持之以恒,生命就会脱胎换骨,最后终能获得美好的结果。许多值得羡慕与崇拜的人,大都在认知上掌握了正确方向,然后持之以恒,生命就赢得了精彩。当然,要不断用知识涵养自己的思想境界,跳出自己看自己、立足全局看自己、着眼未来看自己,以广阔的视野博采众长,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培养自己广阔眼光和战略思维。

⑤与此同时,在一个文明社会里,还应致力于不断提升全社会的思想境界。让有知识、有本事的人受欢迎,更要让那些既有本事又有思想境界的人受欢迎,从而使崇尚气节、讲求操守、追求崇高思想境界,始终成为中华民族生存、繁衍和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12月4日)

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为什么社会上会出现类似文章开头作家有文化没修养的现象?

2.选文第②段中加着重号的“一般来说”能否删去?请说出理由。(议论文语言)

3.请为选文补充一个道理论据。(论据)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贵于得间

①“读书得间”,是古人读书的一条重要经验。“间”,即“空隙”,也就是著书者考虑不周之处、错谬之处、遗漏之处。读者能够发现“间”,并能够予以修正弥补的话,则无疑对学术大有裨益。那么,读者怎样才能够得于“间”呢?

②读书得间贵于心存疑虑。北宋理学家张载说:“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每知所益,则学进矣。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质疑精神和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这种对书中内容的怀疑不是拒绝,更不是自大,而恰恰是为了更好地学习。读任何书籍都要有自己的思考,即便是古典名著,也要有自己的思考,用新的观念去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不能书中说什么就信什么。读书的过程,从本质上讲,就是在怀疑中带着疑问学的过程。学习中提出的疑问越多,对问题的思考研究越深,学习效果就越好,倘若后之学者都迷信前人的知识和经验,拘泥于权威,那就失去了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要把读书当成一种创造,在质疑中学习,既不会感觉枯燥,还能够迸发出新的观点。

③读书得间贵于精准选择。“盖破万卷取其神,非囫囵用其糟粕也。”现代社会,书似山、报像海、刊物如林,当一本本书摆在面前,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灰色书籍”。名为“读书”,其实读的不过是一些应景的、应急的“快餐”。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

④读书得间贵于持久用力。读书犹如吃饭,一日三餐,在注重营养的同时更要坚持经常,也就意味着要下更大的功夫,付出更大的努力。一些官兵不是不读书,而是不能持之以恒;不是不知道读书得间的好处,而是不愿下深钻细研的苦功。要逐渐养成一种风气,克服知足自满和不求甚解心理,就像深山寻宝一样执着、痴迷,享受发现书中宝藏的欣喜若狂。毛泽东同志一生与书为伴,手不释卷,晚年时仍孜孜不倦地看历史书籍,在患严重白内障的情况下,还每天让秘书为他读书讲文件。可见,任何一个有成就的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长期实践积累的结果。

⑤当前部队建设中,小到连队的创新攻关,大到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创新突破,都需拿出“读书贵于得间”的思维和勇气,想出新方法、提出新思路、解决新问题。只有不断破旧立新、勇于创新、克服困难,才能使创新思维真正在自己思想中落地生根。

(节选自《时文选粹》2019年第21期,有删改)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概括中心论点)

2.选文第③段中,加着重号的“快餐”是什么意思?

3.选文第④段中加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4.阅读选文后,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请简要作答。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顺不可喜逆不可厌

余足云

①明代学者吴与弼在《日录》中写道:“大凡处顺不可喜,喜心之生,骄侈之所由起也;处逆不可厌,厌心之生,怨尤之所由起也。一喜一厌,皆为动其中也,其中不可动也。圣贤之心如止水,或顺或逆,处以理耳,岂以自外至者为忧乐哉!”这段话的意思是,顺境不可得意忘形,逆境不可自甘堕落。为官做人,无论身处顺境逆境,都要正确认知,理性对待,避免过犹不及。

②得意不可忘形,失意不可失志。据《说苑·敬慎》记载,孙叔敖出任楚国令尹后,官吏、百姓都来祝贺,却有位老人穿着粗麻布、戴着白帽子来吊丧。孙叔敖不但不生气,反而彬彬有礼地询问老人为何如此。老人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这位老人谆谆告诫孙叔敖,面对职位升迁的顺境,要时刻保持敬畏之心,常怀“位高而忧”的警醒。

③“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顺境固然是好,但逆境并非全然坏事,有时恰恰是磨炼心性、锻炼意志、培养品行的好时机,有利于个人进步与自我完善。明嘉靖十六年,十三岁的张居正参加乡试,时任湖广巡抚顾璘虽爱其才,却不想让他早中举人。顾璘看来,小小孩童如果暴得大名,很容易骄傲自满、心浮气躁,将来恐怕难成大器,不如让他受点挫折,更有利于其成长。好在张居正自己也能正确看待挫折,他后来成长为国家栋梁,与顾璘的远见卓识不无关系。

④身陷逆境,何以自处,是对一个人心志、定力的重要考验。明代大儒王守仁的人生经历可谓跌宕起伏。成就剿除匪寇、平定叛乱等大功时,他不骄不躁;当遭廷杖、下诏狱、贬龙场等厄运接踵而至时,他从容应对,并以之磨炼自己的意志,完成了思想的升华和境界的提升。正因始终保持清醒冷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使他获得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美誉。同样被视为士人楷模的曾国藩,也有过屡败屡战的坎坷经历,但他始终坚持顺境不惰、逆境不馁,书写了一段人生传奇。不难发现,很多成功者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就一番事业,就是因为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和足够的自知之明,无论在怎样的境遇下,都能够做到以心制境而不以境役心。

⑤知古可以鉴今。成长并无捷径可走,经风雨、见世面才能壮筋骨、长才干。无论顺境逆境,我们都要谨记顺不可喜、逆不可厌,始终以积极乐观、淡然安然的态度,勇敢直面风险挑战、困难挫折,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选文有删改)

1.阅读选文,说说处于逆境时我们应该怎样做?

2.选文②③两段的位置能否调换?请说明理由。(段落顺序能否调换)

3.选文第④段列举了两个事例,删去一个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4.对选文的结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梳理论证结构)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把握人生紧要处

史迎凤

①作家柳青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不寻常的“点”,迈出这个“点”,可能只在一念之间,即所说的“紧要处的几步”。人生道路上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成功、诱惑、困难和挫折,冷静、理智地处理好人生发展不同阶段面临的紧要问题,走好一生中的关键几步,人生就会在平实中安康,心灵就会在平凡中充实,成功就会在朴实中闪光。

②孔子描述了这样的人生轨迹:“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在先哲所描绘的这个人生坐标上,几个重要节点被特别地强调出来,令人深思。追求幸福是人的本能,然而幸福生活要靠辛勤工作来创造。在现实的工作和生活中,做人要有原则,否则紧要处就会迷惘。做事要受规章、制度、程序约束,否则紧要处就会跌倒。

③人的命运就把握在自己的手里,一切只能靠自己,也必须靠自己。所谓“自助者,天助之”,你必须学会掌握人生的方法,尤其要把握好人生中的关键几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人生之旅从选定方向开始,没有方向的人生不过是在绕圈子。仅仅有了方向还不够,还要沿着这个方向设定目标并不断调整目标,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一个个阶段性目标不断实现,就可能实现远大目标,掌握人生航向,引领自己走好每一步,特别是紧要处的几步,实现更加美好的人生。

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其实,人的一生是我们自己镌刻成的一个样子,我们首先要学会学习。列宁曾说:“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好的学习可以使我们增强紧要处明辨是非的判断力,获得抵御人生各种诱惑和干扰的免疫力;可以使人心胸豁然开朗,拥有高尚的情怀,关键时刻不再迷茫;可以为你打造金钥匙,去开启人生紧要处的每一道门!知识积累越多,越能在紧要关头获得灵光一闪,即使身处困境,都能被充实的知识和陶冶的心灵舒缓,甚至将那痛苦转化为力量。

⑤把握人生紧要处,珍惜现在最重要。人生既漫长又短暂,“现在”尤其紧要和关键。我们需从大处着眼,从紧要处立足,从现在开始,正确对待个人的得失名利,宠辱不惊,怀着一颗“悠然见南山”的平常心,去面对一切、看待人生。心灵中的大起大伏趋于平坦、有序,这人生的紧要处,不再那么难以把握,当岁月在身边倏尔而逝的时候,成功和幸福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在你面前。

1.阅读选文,简要概括如何把握人生紧要处。(信息提取与概括)

2.选文第④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阅读③~⑤段,说说下面这个论据放在哪一段合适?并说明理由。

黄文秀在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放弃留在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决定奔赴偏远的贫困山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初到村里,碰了“钉子”后,她调整目标,学习方言,帮助群众干农活,让群众接纳了她。她将扶贫与扶志相结合,“时代楷模”带动418名贫困群众脱贫。她获得了“全国敬业奉献模范”“最美奋斗者”等多项荣誉称号。虽然她已经离开了我们,但她永远是时代模范。

4.选文提出了很多把握人生紧要处的方法,请选择一点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点亮心灵

袁锋林杰

①读书是一场装点人生的心灵之旅。在寒冬季节,静坐在屋中一隅,捧读一本好书,往往能够震撼心灵,激起深沉的思考。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谈读书》中提道:“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成才。”可见,读书不仅能获取知识,还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脱离低级趣味。饱读诗书更是浸润心灵、领悟人生真谛的捷径。

②读书是心灵的旅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热爱旅行,喜欢通过亲身经历去增长见识。读书人就像一个旅者,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内穿梭,感受不同时代文化和人物带来的灵魂冲击。

③旅行者,游览名胜古迹,耳所能听到的,大多是导游的匆匆介绍;眼所能看到的,也只是标签的寥寥数语。如果之前不曾了解与之相关的知识,极易成为旅途中的仓促过客。不读书的旅行者,游走于无心、左顾右盼,但很难获得高明的见识和思辨的乐趣。

④读书者,畅游的是古往今来大文豪们构筑的精神世界。如果你去的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西湖,吃到的是“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的东坡肉,光顾的是“高堂会食罗千夫,撞钟击鼓喧朝晡”的灵隐寺,那么你所遇到的将是一个豪放不羁的苏轼,所经历的将是一个截然不同的杭州。

⑤读书是心灵的装扮。人生本就是一场盛装舞会,常阅史书的人,宛如穿着稳重的唐装;久读诗歌的人,好比穿着典雅的西服;那些喜读小说的人,则似穿着华丽的时装。

⑥华服还需搭配好妆容,深层次的阅读是心灵的装饰。作家林清玄将读书描述成“生命的化妆”,人生“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高明的化妆技巧是多读书、多思考,勤学思悟,人生的面容方能清新淡雅。

⑦一个人博览群书,便有如曹雪芹为你挑衣,辛弃疾为你画眉,李清照为你上妆。世间再精湛的化妆手法也无法像读书那样打扮心灵、升华气质,令整个人脱胎换骨。

⑧读书是心灵的对话。经典是智慧的结晶,是思想的瑰宝。德国诗人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书就是感受名人大家的心灵历程,从灵魂的碰撞中汲取营养,滋润自身的心灵。

⑨精读一本好书,就是仔细聆听前人的劝勉。在得意时,书是诤友,让我们浮躁的心平静如水;在失意时,书是亲朋,让我们黯淡的生活重焕生机;在彷徨时,书是良师,让我们脚下的步伐更加坚定。

⑩法国启蒙运动先驱孟德斯鸠说过:“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读书既是自身气质提升的过程,也是心灵上一种极大的享受。“腹有诗书气自华”,青年人应该把握美好时光,翻开书卷,踏足进步的阶梯,去追寻人生的意义。

(节选自《解放军报》2019年12月28日)

1.针对读书,选文提出了什么观点?请简要概括。

2.阅读选文第②~④段,为“读书是心灵的旅行”这一论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3.选文第⑥段中,“生命的化妆”是什么意思?(词句理解)

4.选文第⑨段加横线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词句赏析)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靠谱才会赢

周珊珊

①最近,因为招不到得力的员工,一位朋友很是发愁。问想招什么样的人,朋友答曰,条件只有一个:靠谱!

②越简洁的要求,往往意味着更高。怎样才算靠谱?现实生活中确有少数不靠谱的人:遇到难题先是躲,躲不过就抱怨;接手的工作不推进、没交代,等到耽误事了开始各种“甩锅”;更有甚者,品行出问题了,人前人后不一样,溜须拍马有一套,临事则一筹莫展,无计可施……

③靠谱,是一种宝贵品质,得敢担当,能成事,如此才值得托付。它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态度。

④在靠谱的人那里,说到做到是第一信条。做不到的事情不会应承,应下了就要尽最大努力做到。1958年,23岁的贵州遵义草王坝大队大队长黄大发带领村民建渠,历时36年,绕三重大山、穿山道险崖,硬是凿出一条近10公里的“生命渠”。36年的坚持,黄大发用行动践行了自己的承诺。从黄大发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诚信是靠谱的最好注脚。

⑤追求专业卓越,是靠谱的题中之义。要想“靠谱”,才干是前提,同行业几个团队竞争一个项目,靠什么赢?当然是专业,更专业的人更靠谱。“中国机长”刘传健关键时刻临危不惧,万米高空力挽狂澜,可算是靠谱的典范了。“史诗级迫降”绝非偶然得之,刘传健紧急关头稳得住,正是源自多年艰苦训练磨砺出的过硬技术,源自各种实操飞行中积累下的丰富驾驶经验。

⑥当然,说靠谱,关键还是做人靠得住,靠不靠谱是人品好坏的试金石。从这个意义上说,靠谱比聪明更重要。很多事情要做成,不仅要有激情,更要有股子韧劲儿;还要会看长远,算大账,这就需要大格局了。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有的人很精明,凡事都生怕自己吃亏,但这样的人并不能走远;有的人很“木讷”,但一门心思把事做好,最终闯出自己的广阔天地。

⑦靠谱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人际关系对成功来说不可或缺,但真正的好人缘,不是靠攀援、靠“勾兑”,而是要把自己活成品牌。当身边人提到你都能竖起大拇指赞一句:“靠谱”,试问,无论干事创业还是人生幸福,你还缺机会吗?

⑧靠谱才会赢。与其陷入成功焦虑不可自拔,不如起而行之,做个靠谱之人。不要再把“差不多先生”挂在嘴边,有个算术式很流行,说的是1.01和0.99相差不多,但1.01和0.99的365次方却差了1400多倍。时代飞速向前,自己还是要有内在的节奏,耐住性子,每天进步一点、每次靠谱一些,当下看可能不起眼,但经年累月就会不一样。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11月17日)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简要分析选文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3.选文第④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4.阅读选文,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诚信是靠谱的最好注脚”的看法。(谈看法)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