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地理试卷 > 试卷信息
2010-2011学年河南省辉县市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文综地理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读全球气候的长期演变图,回答下列各题: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特点是:

A.全球气温逐渐升高                                           B.降水量总的趋势在增加

C.冷暖、干湿交替出现                                          D.气候变化周期长短一致

2.从①到②是:

A.气候由暖湿变为干冷                                          B.冰川面积减少

C.雪线高度不变                                              D.海平面上升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下图中C为AB的中点,ABCD四点此时太阳高度均为0°,A点以北处于极昼,B点以南处于极夜,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若A点纬度为66°34´,经度为90°E,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时C点昼长夜短                               B.此时地球公转速度接近最快

C.此时太阳直射点在23º26´N,90°W     D.此时长江口盐度较高

2.下列关于ABCD四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A.正午太阳高度A>B>C>D        B.自转线速度A<B<C<D

C.昼夜长短A>D>C>B            D.地方时A=B=C=D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我国某边防站(海拔4900米)的驻防官兵在艰苦的条件下,为改善生活试种蔬菜。他们先盖起简易阳光房,但种的蔬菜仍不能生长。后来,他们又在简易阳光房中搭架,架上盆栽,终于有了收获。回答下列各题。

1.盖简易阳光房改造的自然条件主要是

A.热量                         B.水分                  C.土壤                  D.光照

2.在简易阳光房中再搭架盆栽,蔬菜才能生长,解决的问题是

A.蒸发量大                  B.多虫害                     C.地温低                     D.太阳辐射强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下图为“各国能源消耗强度(单位国民生产总值所消耗的初级能源)此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图中反映出 :

①发展中国家的能耗强度都在逐年下降

②1980年至1995年中国的能耗强度约下降了50% 

③若按目前的趋势发展,2000年中国能耗强度将达到美国的水平 

④按目前的趋势发展,2000年中国能耗强度仍比美国的水平高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针对我国能源利用现状,中国应采取的最根本措施是 

①调整工业结构,控制高能耗企业的盲目发展    

②使用廉价、清洁燃料

③加强管理、发展科技        

④关、停高能耗企业,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受暖流影响明显的地方是

A.T                              B.Q                      C.R                       D.S

2.气候特点为“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的地方是

A.T                              B.Q                      C.R                       D.S

3.根据下图所示的几种气温年内变化和年降水量情况中,与P地相符的是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A.①              B.②              C.③              D.④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26分)根据“世界某著名河流流域局部图及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读图甲,L河流的名称为    ,图示范围该河流经的自然带有            。(6分)

(2)简要说明L1河上游地区降水丰富的影响因素。(4分)

(3)读图乙,并结合甲图,分别说明Q湖以下河段在20世纪60年代与70年代流量变化的主要特点,并简析出现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6分)

(4)依据图丙,描述该河三角洲地区土壤盐度状况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10分)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20分)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城市的 “空心”现象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的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开始向郊区迁移,在城市周围形成新城或卫星城,并将城市文化和产业等带到郊区,在郊区构建了许多超级市场、高级住宅、大型停车场,且在老城区和新城区或卫星城之间迅速发展高速公路和地铁等交通运输,整个都市区人口出现负增长。

【材料二】部分国家城市化及其经济发展情况统计图(图甲)和部分国家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百分比统计图(图乙)。

说明: 6ec8aac122bd4f6e说明: 6ec8aac122bd4f6e

说明: 6ec8aac122bd4f6e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材料一中叙述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图甲和图乙中的                  等国家,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            ,分析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2)有关材料一中叙述的现象,正确的说法是(双选)(    )

A.是社会生产力退化的表现              B.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

C.是城市化发展的继续                     D.是大量非农业人口转化为农业人口造成的

(3)由图甲和图乙可知,城市化水平可以体现            水平,二者的关系是相互促进。

(4)由图甲和图乙可知,发达国家城市化处于城市化发展的                阶段,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处于城市化发展的                阶段。

(5)美国洛杉矶城区分散,占地面积广,“空心”现象严重,分析其今后发展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旅游地理】(10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9 年 12 月 31 日,国务院批复海南岛国家旅游岛战略,提出将海南岛建成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和经营好免税店,逐步将海南建设成为国际购物中心。

【材料二】海南省区位图(图24 )和旅游资源全布图(图25)

【材料三】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和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但由于发展起步晚,基础差,目前海南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仍然较低,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仍然比较落后,保护生态环境、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科学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材料四】香港素来有“东方之珠”,商品来自世界各地的美誉,拥有迷人的景色,是亚太地区的交通中枢要地。香港是自由港,大部分商品不收关税。香港中西文化合壁的独特风格,对游客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1)海南岛有热带风光、海滩浴场、红色旅游、古代遗迹状、名人故居等,这说明该地旅游资源的        状况和            状况较好。(2分)

(2)当前海南岛旅游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4分)

(3)香港繁荣的购物旅游与未来的“海南免税岛”相比,具有哪些优势?                 。(4分)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自然灾害与防治】(10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9年7月14日,台湾花莲附近海域发生6.7级地震。

【材料二】下图为台湾某地区等高线(单位:米)示意图。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台湾岛及其附近海域地震频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2分)

(2)在同一次自然灾害中,台湾岛的西部往往比东部灾情严重,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4分)

(3)近30年来,地震中人员伤亡数量有减少趋势,但造成的经济损失却有加重趋势,为什么?(4分)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环境保护】(10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湖,是控制其西部荒漠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生态地位显著。但目前,仅有为数不多的几条入湖河流,不仅水量在逐年减小,而且流域水土流失形势异常严峻,给环湖地区生态和群众生产、生活安全带来严重危害。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青海湖入湖河流水量减小的原因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2分)

(2)青海湖入湖河流水量减小可能带来哪些危害?(4分)

(3)当地政府应该采取哪些措施避免青海湖环境进一步恶化?(4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