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读某地区城市规划图,回答下列各题。 1.从城镇规划来看,该地区的地形最有可能是( ) A.平原 B.山区 C.高原 D.丘陵 2.图中信息显示,城市的服务功能( ) A.沿铁路线较强 B.沿干道较强 C.沿环路较强 D.区域内一样强
|
2. 难度:简单 | |
下图是某城市从市中心到远郊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该城市2000年与2007年地价变化反映了( ) ①远郊地价升值幅度高于市中心 ②地价整体有所上涨 ③中心城区范围扩大 ④城市规模扩大 A. ①② B. ①③ C.②④ D. ③④ 2.在2007年地价变化曲线上,近郊区地价出现了两个峰值,根据城市功能分区理论模型推测该区可能建设了( ) ①蔬菜种植基地 ②高新技术开发区 ③大学城 ④美术馆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
3. 难度:简单 | |
图中的四国均有回归线穿过,回答下列各题。
1.上述四国中没有沙漠分布的是( ) A.a B.b C.c D.d 2.下列有关图中四个国家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c河流较少,但中部地区地下水丰富 B.图b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旱雨季分明 C.图a地势西高东低,高原面积广阔 D.图d有世界最长的河流经过 3.下列有关四个国家经济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a是世界上最大的咖啡和天然橡胶的生产国 B.图b工业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 C.图c是工矿业和农牧业发达的国家 D.图d最主要的经济支柱是长绒棉的生产和出口
|
4. 难度:简单 | |
某学者在图所示地区考察时发现了一些现象。回答下列各题。 1.该地区平原面积广大,但农业发展水平不高,发展农业生产最主要的限制性因素是 A.热量条件差 B.降水较少 C.农业基础薄弱 D.土壤条件差 2.在考察过程中,发现图中河流下游的平原地区多沼泽,下列叙述与该地沼泽形成无关的是 A.地势平坦,水流缓慢 B.纬度高,气候寒冷,冻土广布 C.该地区河流的凌汛现象常导致河水泛滥 D.该地气候恶劣,不适合人类居住
|
5. 难度:简单 | |
北京时间2008年8月8日20点,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国家体育场(鸟巢)隆重开幕,全球205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欢聚在五环旗下实现了奥运史上空前大团聚.结合景观图分析回答下列各题.
1.奥运会结束后,鸟巢将不仅仅作为体育场,同时也将成为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该旅游景点属于 ( ) A.地质地貌景观 B.水文地理景观 C.建筑景观 D.风土人情 2.鸟巢成为旅游景观,体现了旅游资源的哪种特性.( ) A.非凡性 B.多样性 C.可创造性 D.长存性
|
6. 难度:简单 | |
永定土楼是典型的客家民居(如下图),它用生土夯筑而成,依山偎翠,错落有致。土楼遍布该县的每个乡村,它们布局合理与大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构成了神奇、古朴、壮观、美丽的画卷。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永定土楼反映出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是 ( ) A.气候寒冷,多大风天气 B.地形平坦,森林茂密 C.河流稀少,水资源匮乏 D.土质粘重,降水较多 2.历史上,永定土楼除了有居住功能外,还具有的主要功能是( ) A.安全防卫功能 B.宗教信仰功能 C.信息传递功能 D.文化交流功能
|
7. 难度:简单 | |
根据卫生防护带的概念和作用,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防护带具有保护居住环境免受直接污染的作用 B.防护带也就是绿化带 C.防护带内不可以设置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机构 D.防护带内可以设置仓库、停车场与市政工程建筑物等
|
8. 难度:简单 | |
下列世界经济活动空间扩散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以全球来看,世界经济的核心地区首先出现在美国,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向外围空间扩散 B.在世界经济中,发展中国处于核心地位,发达国家相对处于边缘地区 C.西欧、北美、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地是世界经济的核心地区,拉美、非洲和亚洲广大地区处于边缘地区 D.在世界经济中,发达国家处于核心地位,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原料和燃料
|
9. 难度:简单 | |
下列不属于基本实体内容的是 ( ) A.地形 B.农业 C.耕地资源 D.大专以上人口的比重
|
10. 难度:简单 | |
下图为“某特大城市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变化图”。白天人口主要指工作人口,夜间人口主要指居住人口。完成下列各题。 1.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的变化直接反映( ) A.中心商务区地价高于工业区 B.中心商务区工业用地减少 C.住宅区与中心商务区分离 D.工业区与中心商务区分离 2.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变化的必备条件是( ) A.城市服务等级提高 B.城市交通条件改善 C.城市流动人口增加 D.城市生态环境优化
|
11. 难度:简单 | |
读“沿40°N纬线地形剖面”图,完成下列各题。 1.有关E地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地表景观以落叶阔叶林为主 B.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 C.该地盛产稻米 D.地表形态深受冰川作用影响 2.有关F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有丰富的石油和铁矿资源 B.有所在国家最大的内流河 C.大气的水汽来自大西洋和太平洋 D.地势低平、土壤肥沃、种植业发达
|
12. 难度:简单 | |
下图是“世界某地区水平衡分布图”,其中水平衡指的是年降水量与年蒸发量的差值,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a地区的气候特征是( ) A.温和多雨 B.干湿季分明 C.冬寒夏暖 D.全年炎热干燥 2.从图中可以判断,该地区( ) A.纬度越低,水平衡数值越大 B.距海越近,水平衡数值越大 C.海拔越低,水平衡数值越小 D.赤道地区,位置越东,水平衡数值越小
|
13. 难度:简单 | |
读甲、乙两国地形剖面图,甲图剖面线为38oN,乙图剖面线为23o26′S,回答下列各题。 1.关于两国自然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国西部均分布有地中海气候 B.甲国是世界最大的粮食进口国 C.甲国有世界面积最大的亚寒带针叶林 D.乙国有世界面积最大的沙漠 2.关于两国经济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国种植业的产值明显高于牧业 B. 两国都是世界上主要的农矿产品出口国 C.乙国经济支柱是旅游和侨汇收入 D.甲国工农业发达,乙国经济以农牧业和工矿业为主 3.甲、乙两城市的气候 ( ) A.高温期与多雨期均相同 B.高温期相同,多雨期不同 C.高温期不同,多雨期相同 D.高温期与多雨期均不同
|
14. 难度:简单 | |
读下图,回答相关问题(15分)。 材料一: 材料二:美国国内曾出现过四次人口迁移的高潮。第一次是19世纪中期人口大规模西移;第二次是在19世纪20世纪之交,人口由乡村大量流入城市;第三次是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第四次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部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地带。20世纪70年代后,又出现人口向东北部和城市回流的现象。 ⑴乙图中阴影部分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___ ,分析地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区位条件。(5分) ⑵②地所在国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出现了国内人口迁移高潮,分析迁移的主要原因。(3分) ⑶乙图P城所在区域是世界最著名的传统工业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春去春又回”的景象,即早期在丰富的 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后因耗能高、运输量大和污染严重而出现衰落,但现在又“重震雄威”,说出所采取的措施有哪些?(4分) ⑷丙图中的Ⅰ、Ⅱ两条人口数量变化曲线,能反映乙图P城城市人口变化过程的是 线,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
15. 难度:简单 | |
读等高线及城市区位图,回答问题(11分):
(1)图中有两条虚线,其中哪一条可能是河流,将其连成实线,并用箭头标出河流的流向。 (2)图中A 、B、C、D、E几点中哪点适合建自来水厂? 点。 理由是: (3)哪一点适合建钢铁厂? 点。 理由是: (4)依据图所示,高级住宅区可能在城市的 部,而低级住宅区可能在 部。简单说说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在图中分布不同的理由
|
16. 难度:简单 | |
读两大半岛图,回答下列问题:(18分)
(1)两图中比例尺较大的是__________。(1分) (2)甲半岛A地位于乙半岛B地的___ __方向。(1分) (3)甲半岛上的气候类型包括:______ ____、 、______ __ _三种。乙半岛上的气候类型包括:_______ __ 、_______ __ ____ 两种。(5分) (4)甲半岛东侧海域的盐度不超过 ,其原因是 (4分) (5)试比较甲、乙两个半岛上的植被差异:甲半岛上主要是_________ ,乙半岛上主要是_____________ ,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4分) (6)甲半岛西海岸与同纬度北美西海岸相比,相同的气候,甲半岛分布的北界要偏____________,其原因是 (3分)
|
17. 难度:简单 | |
(6分)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有关问题。 资料一:敦煌莫高窟为已有1 600多年历史的大型石窟,保留着精美绝伦的壁画、彩塑及从晋到宋近十个朝代的各种写经、文书、帛画等文物,是驰名中外的一颗艺术明珠。 哈密地处新疆的东大门,有绿洲民族风情游、大漠风光游、巴里坤草原风光和伊吾河谷风光游,游人可在一天之内游遍“新疆”风光。 资料二:上述区域相关资料示意图。 (1) 据图中信息并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敦煌许多文物经历千余年仍保存比较完好的自然地理原因。(2分) (2) 每年4月份大量的鸟儿飞去青海湖的鸟岛繁殖,6月就陆续的飞走。请据此说出去鸟岛赏鸟的最佳时间并说明欣赏该景观应把握的关键。(2分) (3) 每年夏天,来自全国及世界各地的游客在游完敦煌莫高窟后,乘坐敦煌至乌鲁木齐的火车,途经哈密到吐鲁番旅游,而去哈密的游客很少。简要分析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