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地理试卷 > 试卷信息
2011年甘肃省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低层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作用是

A.能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          B.是植物呼吸作用的原料     

C. 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D.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若冬季冷锋快速南下,则我国大部分地区常出现的一种灾害性天气是

A.寒潮          B.台风            C.干旱             D.洪涝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秋季,我国广大北方的天气特点是“秋高气爽”,主要是由于此时这些地区

A.受台风控制    B.受气旋控制     C.受反气旋控制      D.受冷锋控制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某市近期的天气变化是:前两天天高气爽,气温较高,第三、四天云量逐渐增多,云层加厚,出现雨雪大风天气,第五天天气转好,气温降低,气压升高,这种天气现象属于

A.气旋           B.反气旋           C.冷锋           D.暖锋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地一月等温线分布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各题: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判断图中甲乙两地的气温

①甲地气温大于00C    ②甲地气温小于00C  

③乙地气温小于40C    ④乙地气温大于40C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地是盆地     

B.该区域主要粮食作物是谷子

C.该区域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     

D.图示地区植被若遭到破坏,易导致土地荒漠化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下图是北半球某地区近地面天气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n地的风向是

A.西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东北风

2.此时m、n两地的一般天气状况是

A. m、n两地都晴        

B. m、n两地都有雨    

C. m地有雨,n地晴     

D. m地晴,n地有雨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下图是影响我国某地比较稳定而常见的天气系统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图中四地,最可能为阴雨天气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当图中虚线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时,雨带位于

A.珠江三角洲     B.长江三角洲      C.四川盆地       D.华北平原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下图为“夏秋之交杭州三天气压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影响7~9日的天气系统

A. 气旋               B. 反气旋         C. 冷锋          D. 准静止锋

2.8日前后的天气现象最有可能是

A. 伏旱               B. 阴雨连绵       C. 狂风暴雨       D. 风干物燥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如图为北半球某纬线圈的昼夜分割情况,其中AMB为昼弧,α此时为最大值30°,回答下列各题: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此时国际标准时间(世界时)是

A.9时40分        B.10时        C.22时20分     D.21时40分

2.α由30°减小到0°的过程中,下列现象可信的是

A.地球公转的线速度越来越慢      B.天山牧民由山麓转到山坡放牧

C.悉尼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     D.南极地区出现了全球臭氧量最低值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读图,我国某地1月等温线分布示意图,对图中①、③处气温特点的正确说法是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A.①处气温最低的主要因素是海陆位置  B.①处气温最低的主要因素是海拔

C.③处闭合区域内气温低于-20℃      D.③处闭合区域内气温高于-20℃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图中箭头表示空气运动方向示意,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若该图为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甲的纬度比乙低,则

A.该环流是高纬环流                B.该环流是低纬环流

C.甲、乙之间近地面为中纬西风带    D.甲、乙之间近地面为低纬信风带

2.当甲、乙的气压带均向北移动最大时,则此季节

A.全球海洋等温线向高纬凸出        B.亚洲高压处于强盛时期

C.亚热带大陆西岸干热少雨          D.我国山区泥石流、滑坡频发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将1:10000的地图图幅放大为原图的四倍,表示的实际范围不变,则新图的比例尺为

A.1:2500       B.1:5000        C.1:40000       D.1:1000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关于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的正确叙述是

A.日照时数最长的地方太阳辐射最强

B.冬季纬度越低,日照时数越长,故低纬太阳辐射强

C.夏季纬度越高,日照时数越长,故高纬太阳辐射强

D.太阳辐射与日照时数、太阳高度、天气、海拔等因素有关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若在海平面附近A处有20℃的1立方米空气,含有水汽17克,如右图所示已达到饱和。当它上升到C处时有8克水汽析出,那么C处的海拔约为

A.1000米       B.1333米           C.1667米       D.2000米

2.若AC间的高度与IB的高度相同,但是AC间的温度变化小于IB间的变化,原因是

A. 坡度大小                   B. AC位于迎风坡,IB位于背风坡

C. 地面反射率大小             D.AC位于向阳坡,IB位于阴坡

3.不是由左图所示原因形成的降水差异是

A.太行山东南部降水多于西北部          B.台湾东部降水多于西部

C.福建省东部降水多于西部               D.欧洲西部降水多于东部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当北京时间2008年4月1日10时01分时,全球位于白昼的地区占到

A.一半        B.一大半          C.一小半          D.无法计算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假如一座高3000多米的高山,不受其他因素影响,下列哪幅图最能表示降水量与高度的关系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由于冷锋天气系统影响而形成的天气可能是

①北方夏季的暴雨             ②北方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天气

③长江流域的梅雨             ④江南地区的伏旱天气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此图是北半球             (高空或近地面)的风向示意图。

(2) 若用a代表水平地转偏向力,b代表水平气压梯度力,c代表摩擦力,请在图中另3个箭头旁用字母正确标注出来。

(3)水平气压梯度力总是垂直于               ,并由          压指向          压。

(4)水平地转偏向力只能改变风的方向,不能改变风的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读“我国部分地区春季某时天气系统图”,回答下列问题: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图中甲乙两处,为高气压中心的是             ,为低气压中心是                 ,天气晴朗的是                ,天气阴天多雨的是                  

(2)图中两个城市,气温较高的是             。长春刮           风(方向)。

(3)①②两处,风速较大的是               。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下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图中可以看出南半球等温线比北半球要平直些,简析其原因。

(2)图中A地平均气温明显高于纬度较低的赤道地区,简析其原因。

(3)简析与同纬度地区相比,B地气温低原因。

(4)简析D地成为世界气温最低地区的原因。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我国是季风气候区,夏季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可以影响到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冬季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可以影响到除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台湾、海南岛以外的广大地区。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写出冬季和夏季影响我国的气压系统名称。

(2)夏季风为什么不能影响到我国的西部地区?冬季风为什么不能影响到青藏高原地区?

(3)简要说明昆明形成“四季如春”特点的原因。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