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什么决定的( ) A.出生率 B.死亡率 C.出生率和死亡率 D.人口基数
|
2. 难度:中等 | |
读图1“四个国家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柱状图”,完成2~4题。 1.图中可能会出现劳动力不足的国家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近年来②国家人口大量迁往④国家,其主要因素是 ( ) A.经济因素 B.生态环境因素 C.政治因素 D.社会文化因素 3.按照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先后出现的人口增长模式类型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④①②③ D.③②①④
|
3. 难度:中等 | |
二战后,下列地区为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人口迁出地区的是 ( ) A.欧洲 B.拉丁美洲 C.西亚和北非 D.北美
|
4. 难度:中等 | |
改革开放后,中国大批学生到欧美留学和大量民工涌向我国东南沿海大城市,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 A.都是政策性移民,具有自发的性质。 B.交通和通信的发展是最重要的拉力因素 C.地区自然条件相差很大,环境质量不同是决定性因素 D.都是追求自身职业更好的发展,谋求更高的生活水平
|
5. 难度:中等 | |
近年来我国人口流动逐年增加,2001年全国流动人口超过了1.2亿,读下图分析回答7—8题。 1.2001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是 ( ) A.从人口稠密区流向地广人稀地区 B.从城市流向农村 C.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 D.从东部地区流向西部地区 2.对于人口迁移所造成的影响,错误的是( ) A.在迁入地,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 B.在迁出地,有利于加强当地与外界的各种联系 C.在迁入地,经济得到发展,同时产生一定环境问题 D.在迁入地,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
|
6. 难度:中等 | |
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 A.科技水平 B.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 C.资源状况 D.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
|
7. 难度:中等 | |
读“木桶效应(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这只木桶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那一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图”,完成第10题。 某一封闭区域以耕地、森林、淡水、矿产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 000、6 000、4 500、10 000,则该地的人口容量取决于( ) A.耕地 B.森林 C.淡水 D.矿产
|
8. 难度:中等 | |
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的影响因素是( ) A.资源的数量 B.人均消费水平 C.区域开放程度 D.科技发展水平
|
9. 难度:中等 | |
一般城市都具有的功能区是( ) A.商业区、文化区、交通区 B.工业区、农业区、商业区 C.行政区、仓库区、娱乐区 D.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
|
10. 难度:中等 | |
该图是商业、工业、居住三种活动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活动A的区位有不断向城市外缘移动的趋势 B.活动B是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C.活动C对交通的依赖性较大,往往安排在市中心 D.活动A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
|
11. 难度:中等 | |
直接影响城市地租高低的因素有( ) 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②交通便捷程度 ③知名度 ④种族和宗 教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12. 难度:中等 | |
城市工业区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是为了( ) ①靠近交通干道 ②拓展城市范围 ③降低生产成本 ④保护城市环境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
13. 难度:中等 | |
下列工业区(阴影部分)与住宅区(空白部分)布局不合理的是( )
|
14. 难度:中等 | |
我国城市等级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 A、城市的人口规模 B、城市经济规模 C、城市用地规模 D、城市地域位置
|
15. 难度:中等 | |
图为“甲、乙、丙三个服务中心的服务范围示意图”,读图,完成18-19题。 1.下列商业部门与图中服务中心甲、乙、丙的服务职能依次对应正确的是( ) A.汽车销售、珠宝商行、星级宾馆 B.高档电器、早点铺、星级宾馆 C.星级宾馆、家用电器、早点铺 D.早点铺、星级宾馆、家用电器 2.对图中甲、乙、丙三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租水平:乙>丙>甲 B.在该区域范围内,类似甲的城市数量最多 C.乙处最可能布局居民区 D.据图中显示的条件,乙地服务范围和功能有增大的趋势
|
16. 难度:中等 | |
通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最主要标志是( ) A.城市人口数量 B.城市的用地规模 C.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D.特大城市数量
|
17. 难度:中等 | |
该图某地区人口结构图,根据此图回答21-22题 1.该图说明该地区 ( ) A.人口密度大 B.约10%的人口生活在郊区 C.城市人口为2500万 D.城市化水平高 2.此人口结构状况,比较符合下列哪个国家( ) A.英国 B.印度 C.巴西 D.俄罗斯
|
18. 难度:中等 | |
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 ( ) A.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B.农作物品种的选择 C.农作物生产所选择的地理位置 D.农业与地理环境的相互联系
|
19. 难度:中等 | |
我国海南岛利用光热条件,重点发展蔬菜,花卉的生产供给北京市,主要依靠 ①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②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 ③优良的品质和政策优势 ④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
20. 难度:中等 | |
下列对澳大利亚混合农业描述不准确的是( ) A.经营方式采用国营大农场,生产规模大 B.生产交替进行,可以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 C.农场为一良性农业生态系统 D.主要进行小麦和牧羊混合经营
|
21. 难度:中等 | |
读左图“人口增长模式随时间变化图”和右图“0~14岁、15~64岁、65岁以上三种年龄段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重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 (1)左图中斜线部分表示____________,其计算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右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国家中,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是______,左图中哪个阶段可能会出现该问题____________,其人口增长模式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于我国实行了____________政策,人口增长模式已经入__________________。 (4)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图中②国应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 A.计划生育 B.鼓励生育 C.采取移民政策 D.鼓励人员出国
|
22. 难度:中等 | |
读某城市(盛行风为东北风与西南风)示意图,回答问题。(12分) (1)甲、乙、丙、丁四地中最有可能成为商业中心的是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乙、丙、丁四地中适宜建设高级住宅区的 是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丙、丁四地中适宜建设仓储批发中心的是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丁处规划建设自来水厂,请分析该规划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
23. 难度:中等 | |
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变化曲线图”,回答(17分) (1)AB两条曲线代表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是______曲线,代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是________曲线。 (2)从图中可看出,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________,水平______;1950年以后,发展中城市化速度加快甚至超过发达国家,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图中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______,水平______,目前处于城市化____阶段。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人们对____________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和小城镇____________逐步完善,出现了____________现象,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向________和____________回流,大城市中心区______________,中小城镇则发展迅速。 (4)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主要有哪些?(3分)
|
24. 难度:中等 | |
读“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图”,回答问题。(13分) (1)图中字母表示的区位因素有“土壤、地形、市场、交通运输”四种,根据示意图的提示,填出A、B、C、D各自对应正确的区位因素: A __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 ,C ____________,D ____________ 。 (2)A、B、C、D因素中,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的是____________。 (3)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中,____________因素比较稳定,而_________________ 因素则发展变化较快。 (4)分析回答形成下列各地农业类型最主要的区位因素: 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 ____________ ; 东北平原农作物大都是一年一熟,华北平原农作物大都是两年三熟:____________; 我国东南丘陵红壤地区种植茶树:____________ ; 上海市郊区建设蔬菜、奶、禽蛋、肉类生产基地:____________。 (5)澳大利亚东南部混合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性条件是:____________ ,政府的解决措施是实施了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