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海洋是人类生存的第二环境,海峡是重要的海上通道。读图(图中阴影部分为陆地),回答问题。 1.一艘远洋货轮从上海到鹿特丹,走最近路线所经过的海峡依次是( ) A.②④⑤③ B.②⑤①④ C.②④①⑤ D.②④①③ 2.下列关于上图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海峡①和②是大洲间分界线 B.世界上锡矿出口最多的国家在②图中 C.有明显密度流的海峡是①和③ D.在通过④海峡时,船只吃水深度变深
|
2. 难度:中等 | |
关于喜马拉雅山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壳的垂直运动形成 B.地壳的水平运动形成 C.亚欧板块和大洋洲板块碰撞形成 D.是板块的生长边界
|
3. 难度:中等 | |
阅读某海域等深线图(数字表示深度),完成问题。 1.①处地形的特点是 A.坡度缓,海洋生物繁盛 B.深度大,地壳相对稳定 C.两侧群峰对峙,内壁陡峭 D.狭长而深凹 2.②处地形名称是 A.大陆架 B.大陆坡 C.海沟 D.洋盆
|
4. 难度:中等 | |
如图是“170°W附近三个观测站水温随深度变化曲线图”。三个观测站中 A.①位于大西洋 B.②的纬度位置最低 C.③的海底地形是大陆架 D.0~1 km,①的水温变化比②大
|
5. 难度:中等 | |
如图为“某海岸景观示意图”。读图,完成问题。 1.此景观在我国多分布于( ) A.渤海沿岸 B.黄海沿岸 C.东海沿岸 D.南海沿岸 2.近年来,我国某些沿海地区该植被的面积有所扩大,其主要目的是( ) ①涵养水源 ②减少台风、海浪的侵袭 ③为过往船只提供避风场所 ④保持生物的多样性 ⑤淤积泥沙,生成新地 ⑥增加用材林 A.①②④⑥ B.②③④ C.①③⑤⑥ D.②④⑤
|
6. 难度:中等 | |
读图,完成问题。 1.关于图中两天文台的正确叙述有( ) ①均位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 ②两地沿海地区终年温和湿润 ③两地均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 ④两地沿海均有寒流经过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图中两处阴影区域为大渔场,其成因为( ) ①甲有寒暖流交汇 ②乙有上升补偿流 ③都为浅海大陆架 ④都有大河汇入,饵料丰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7. 难度:中等 | |
读图回答问题。 1.若右图为地球侧视图,且大圆为经线圈。P点自转线速度为0,且位于一大陆上。则M点的常规盛行风为(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2.若右图为南极投影图,且大圆为赤道。则M处的洋流方向和性质为( ) A.顺时针 暖流 B.顺时针 寒流 C.逆时针 暖流 D.逆时针 寒流
|
8. 难度:中等 | |
读“沿36°N纬线部分海域浅层海水盐度(单位:‰)分布图”,完成问题。 1.冬季,自西向东航行的船只将( ) A.顺风顺流 B.顺风逆流 C.逆风顺流 D.逆风逆流 2.该海区东侧海水盐度较高,主要原因是( ) A.受寒流影响 B.受暖流影响 C.气候相对干燥,蒸发旺盛 D.冬季结冰,盐分相对集中
|
9. 难度:中等 | |
如图为某区域洋流环流简图,右侧箭头为相应风带的盛行风。读图,完成问题。 1.流经a处的洋流流向与该图所示一致的是( ) 2.a、b、c、d四处盐度最高的是( ) A.a B.b C.c D.d
|
10. 难度:中等 | |
读图回答,完成问题。 1.若曲线abc为海水等温线,则经过b、d处的洋流,下列最可能的是 A.日本暖流 B.千岛寒流 C.墨西哥湾暖流 D.秘鲁寒流 2. 若曲线abc为一月等温线,则b地位于 ①北半球大陆上 ②北半球海洋上 ③南半球大陆上 ④南半球海洋上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
11. 难度:中等 | |
如图为某科研机构为研究大西洋上的飓风而绘制的大西洋部分海区日平均由海洋输往大气的总热量分布图(单位:W/m2)。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中A海区的值可能是( ) A.230 B.180 C.110 D.90 2.导致上题所示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A.地热 B.洋流 C.太阳辐射 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
12. 难度:中等 | |
下面为两幅等值线简图,虚线表示温度信息,则下列对应关系可能正确的是( ) ①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的等盐度线与等温线——甲 ②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的等盐度线与等温线——乙 ③气压为冷高压的近地面等压面与等温面——甲 ④气压状况为暖低压的近地面等压面与等温面——乙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
13. 难度:中等 | |
关于图A和B两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A处矿产资源丰富且开发难度小 B. B处地质灾害多发 C.A位于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交界处 D. B海的盐度比A海小
|
14. 难度:中等 | |
下列反映日、月、地位置关系的示意图,可提高潮汐发电效果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5. 难度:中等 | |
下列海域:“海——气”物质与能量交换最突出的是( ) A.波罗的海 B.加勒比海 C.渤海 D.红海
|
16. 难度:中等 | |
天津港是我国北方大港,其最主要的区位优势是( ) A.航行、停泊、筑港等自然条件优越 B.有京沪、京哈等铁路通过 C.经济腹地广阔,且邻近首都北京 D.环渤海地区自然资源丰富
|
17. 难度:中等 | |
有关渔业产量的叙述,与下图不相符的是( ) A.当捕鱼量达到C点时,鱼群就耗竭到无法再生产,无鱼可捕 B.OX表示与最大捕捞量相适应的最大资源再生量 C.通过控制捕捞活动可以使渔业资源持续利用 D.一旦捕捞量超过C点,渔业产量将开始下降
|
18. 难度:中等 | |
关于海洋能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海水中的能量全部来自太阳能 B.海水温差能主要分布在高纬海区 C.海水运动能量巨大,易开采 D.海洋能源污染小,可再生
|
19. 难度:中等 | |
下列海峡中波浪能资源最为贫乏的是( ) A.马六甲海峡 B.麦哲伦海峡 C.直布罗陀海峡 D.英吉利海峡
|
20. 难度:中等 | |
读“潮汐电站剖面示意图”,回答问题。 1.一天之内有两次潮涨和潮落,若H在农历十五这一天内出现极大值的时间是5∶30,那么这一天下一次出现H极大值的时间可能是( ) A.23∶55左右 B.17∶55左右 C.11∶30 左右 D.11∶55左右 2.若水位二是位于大坝靠大陆一侧的水位,则此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时段内,当地海滩游泳比较安全 B.是盐田灌水的最佳时期 C.是渔民拾贝的最佳时期 D.此时段,海洋船舶靠港的速度相对较快
|
21. 难度:中等 | |||||||||
如图是“杭州湾、舟山群岛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试舟山群岛的基岩海岸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2分) (2) 分析图中杭州湾地区形成钱塘潮“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现象的原因。(3分) (3)填表回答舟山群岛海域目前已利用的主要海洋资源类型及其利用方式。(6分)
|
22.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 图22为太平洋西部部分海域海洋初级生产力分布图。 材料二 海洋初级生产力是指浮游植物、底栖植物及自养细菌等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能力,以每年单位面积所固定的有机碳或能量来表示。海洋初级生产力主要受光照、温度、营养盐、海水垂直运动等因素的影响。 材抖三 海洋初级生产力决定了鱼虾等海洋生物饵料的多少,进而影响海产品产量的高低。 (1)说明图示海区海洋初级生产力分布的大致特点。(1分) (2)E地海洋初级生产力高的原因。(2分) (3)①、②、③地中,渔业资源最丰富的是 地,原因是 。(2分) (4)上世纪末,我国渔业资源的产量下降,请提出保持其可持续发展的应对措施。(4分)
|
23. 难度:中等 | |
分析海洋表面平均盐度、温度、蒸发量和降水量随纬度变化的曲线图回答:(8分) (1)图中表示海洋表层平均盐度的分布曲线的是______。分布规律是:_________。(2分) (2)南纬600的海区热量输送的主要方式是_____。其海水盐度大于同纬度北半球地区的原因是_____。(2分) (3)图中A处附近,线①呈峰值的原因是_____; ②呈峰值的原因是_____。(2分) (4)图中B处附近,线③呈峰值的原因是_____; ④呈峰值的原因是_____。(2分)
|
24. 难度:中等 | |
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发布《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意见》。读图完成下列问题(9分) (1)比较图中夏季A、B两处盐度高低并分析原因。(3分) (2)B附近有我国第二大盐场,其形成的条件是什么?(2分) (3)简析海南岛南部发展滨海旅游的区位条件。(4分)
|
25. 难度:中等 | |
读正常年份太平洋赤道地区上空“沃克环流”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7分) (1)图中序号①②③代表的洋流中,属于寒流的是________。属于风海流的是________。“沃克环流”呈________(顺、逆)时针方向流动。(3分) (2)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水温出现异常,会对南美洲西海岸地区的气候造成哪些影响?(2分) (3)分析南美洲西部海域的洋流类型及成因。(2分)
|
26. 难度:中等 | |
风暴潮是在热带气旋或温带气旋等强烈天气系统作用下,引起的近岸地区海面水位急剧升降的现象, 由台风或热带气旋引起的风暴潮,多见于夏秋季节,温带气旋引发的风暴潮,多发生于春秋季节,夏季也时有发生。读下图为“北印度洋及附近海域示意图”,回答。(9分) (1)图示季节为 季,判断理由是 。 (2)图中乙海底地形为 ,其成因为 。 (3)甲海区盐度高的原因有哪些? (4)试从气象、地形、水文、海湾形态方面,分析丙海域沿海地区风暴潮危害严重的自然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