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地理试卷 > 试卷信息
2012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3人口迁移练习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改革开放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民工潮”的主要原因有( )

①城市和沿海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东南部地区劳动力不足

③我国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

④我国农村人口密度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以下人口的空间移动现象,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

A.某老人去外地旅游

B.某学者出国讲学

C.某家庭乔迁新居

D.南方某学子去北方求学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人口迁移的两种基本类型是( )

A.人口迁移和人口的自然增长

B.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

C.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D.有组织的人口迁移和自发的人口迁移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下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部分国家或地区人口移动方向示意图”。图中序号与选项排列顺序对应正确的是( )

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

A.①中国  ②美国  ③俄罗斯  ④拉丁美洲

B.①中国②俄罗斯③美国④拉丁美洲

C.①拉丁美洲②中国③俄罗斯④美国

D.①中国②拉丁美洲③俄罗斯④美国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下列关于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的居住地发生改变就属于人口迁移

B.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其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C.美国人到中国旅游(为期3个月)属于国际人口迁移

D.小明从德州到北京上大学,不属于人口迁移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下表资料摘自联合国于2000年发布的预测报告,反映了2001~2050年世界移民趋势。据此完成小题。

迁出国

数量(万人/年)

迁入国

数量(万人/年)

中国

30.3

美国

110.0

墨西哥

26.7

德国

21.1

印度

22.2

加拿大

17.3

印度尼西亚

18.0

英国

13.6[

菲律宾

14.4

澳大利亚

8.3

 

1.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向是( )

A.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

B.从北半球向南半球迁移

C.从西半球向东半球迁移

D.从内陆国家向沿海国家迁移

2.移民外迁的主要动因是寻求( )

A.更高的社会地位

B.更多的休闲时间

C.更高的收入

D.更优的自然环境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2011年6月中国移居俄罗斯人数约42万,大大促进了俄罗斯商业和农业发展,中国移民俄罗斯的主要原因是寻求( )

A.更高的社会地位                        B.更多的休闲时间

C.更优的自然环境                        D.更高的收入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据报道,目前广东省总人口达到1.1亿,其中户籍人口7 900万,长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3 100多万,这还不包括1 100万居住半年以下的流动人口。据此回答小题。

1.导致人口向广东省流动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原因                             B.政治原因

C.经济原因                             D.文化原因

2.若m是广东户籍人口的老年化比例值,n是总人口的老年化比例值,则( )

A.m=n                                B.m>n

C.m<n                                 D.无法判断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城市市民普遍为修车难、理发难、买菜难、婴幼儿和老人照料难等一系列难题而发愁。80年代以来,随着大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他们在城市从事和经营饮食、服装、修理、房屋装修、蔬菜和水果的贩运及家政服务,极大地缓解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服务矛盾。据此回答小题。

1.大量流动人口涌入城市,可能带来的后果是( )

①缓解了城市的人地矛盾

②给城市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③延缓了城内人口的老龄化速度

④降低了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关于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正确的叙述是( )

A.人口迁移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

B.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利大于弊,对迁入地恰恰相反

C.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人口迁出能更好地保护农村自然环境

D.人口迁移会造成国家政局不稳定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2011年5月20日,《北京日报》刊登了《北京市流动人口的八大特征》这一文章,文章中提到了一些特征:流动人口中未婚人口比例不断降低,夫妻二人同时在京流动者比例很高;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以初中为主,接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者所占比例接近6%,平均受教育年限高于全国人口的平均水平;北京的经济优势是吸引流动人口来京最主要的“拉力”;流动使绝大多数人实现了职业身份的“非农化”。阅读以上材料,回答小题。

1.上述材料中体现的影响人口迁移的社会和经济因素有( )

①土地数量和质量

②政治中心的所在地

③家庭和婚姻

④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下列选项中属于影响北京地区人口身体素质的社会和经济因素的是( )

①北京地区的噪声污染小

②北京地区的经济发展快

③北京地区的教育水平较高

④北京地区地势平坦,适合人类居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人口流动和人口增长会对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很大影响。读图回答问题。

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

为推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国务院将我国分为中部、东北部、西部、东部四大地区,并提出了“中部崛起”、“东北振兴”、“西部开发”和“东部新跨越”的战略决策。

(1)在四大地区中,人口净流入量最大的是________地区,人口净流出量最大的是________地区。在四大地区中,相互之间人口流动总量最小的是__________地区与__________地区。

(2)从四大地区人口流向看,________地区与________地区向________地区的流动成为区际人口流动的主流,从流入区产业结构特点分析,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读美国本土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

(1)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西部和南部,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反映的人口迁移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按是否跨越国界划分)。

(3)引起美国人口在本土范围内频繁迁移的主要原因有:战争、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________的开发、新工业区的建立、________的改善等。

(4)20世纪70年代以后,老工业区的城市出现人口回流现象,老工业区对其的拉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表为家住上海市的王强对本市2004~2008年人口部分资料调查。

年份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

-1.2

-1.46

-1.23

-0.10

-0.74

常住人口数(万)

1 742

1 778

1 815

1 858

1 888.16

 

材料二 上海市人口迁移示意图。

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

(1)自2004年以来,上海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均呈________增长,而常住人口却持续上升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海市人口状况分析,下图能正确代表上海市近期人口年龄结构曲线的是________。

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

(3)根据材料二总结20世纪80年代以前和20世纪80年代以后上海市人口迁移方向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