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地理试卷 > 试卷信息
高中地理人教版 必修1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下图为一张北极冰盖融化时的图片,酷似哭泣的人脸,被人们富有深意地命名为大自然母亲在哭泣。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上图反映的环境问题是

A.海洋环境污染   B.渔业资源减少     C.水资源短缺     D.全球气候变暖

2.针对此环境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有

植树造林 控制酸性气体排放 发展新能源、节能技术等 加大矿物燃料的开发力度 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据专家预测,因全球气候变暖,到2100年,世界海平面将升高40~50厘米。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海陆过渡地带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据预测,到2100年,海平面上升对该地带的影响有

加剧农田土壤盐碱化  ②有利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③淹没部分耕地 ④滩涂面积缩小

A.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2.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有

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  ②森林被大量砍伐 臭氧层破坏  ④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下图为地表碳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人类影响大气中CO2含量的主要环节是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

2.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是

A.全球各纬度降水量均增加                  B.全球热带雨林的面积缩小

C.全球极端天气出现频率增加                D.全球冰川数量增多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下图是CO2浓度曲线(①)与全国温度曲线(②)、黄河流域温度曲线(③)、江苏省温度曲线(④)、尼泊尔温度曲线(⑤)的多年比较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四个地区气温变化与CO2浓度变化呈

A.正比关系  B.正相关关系

C.反比关系  D.负相关关系

2.各地年平均气温的年际波动不一致说明

A.CO2浓度不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B.纬度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C.海陆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D.海拔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下图是1992年和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对比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1992年至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不断缩小,这反映了

A.地壳活动加剧       B.黄赤交角增大  C.全球气候变暖      D.太阳辐射增强

2.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缩,冰原面积不断缩小会导致

A.高纬地区作物减产           B.自然灾害将大幅减少

C.热带沙漠气候区会变得湿润             D.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加剧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在全球普遍进入工业化的近100年来,地球平均地表气温升高了0.74 ℃。如果升温1 ℃,澳大利亚大堡礁的珊瑚将会全部死亡;升温2 ℃,将意味着格陵兰岛的冰盖彻底融化,海平面上升7米。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大量使用煤、石油

B.森林特别是热带雨林大量被砍伐

C.家庭广泛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D.大量草场被破坏,草场沙化

2.气候变化的原因还可能引起

A.荒漠地区将变得湿润    B.海平面下降

C.温带地区粮食产量下降    D.北温带耕作区向高纬度延伸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的波动,总体上气温呈上升趋势。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明显增加。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对我国造成的影响是(  )

A. 各地降水量普遍增大    B. 南方与北方温差变大

C. 水稻种植的北界北移    D.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2.为减轻二氧化碳浓度增大而导致的气候变化的危害,各国政府应(  )

A. 改变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天然气的使用比例

B. 遵守国际公约,控制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C. 减少煤炭的使用量,降低能源污染税费

D. 扩大耕地面积,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

 

二、选择题组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北极熊多以近海浮冰为跳板,巡游在海中扑食(如下图)。然而,近年来科学家多次发现这些“浮冰行者”溺毙的现象,并为这一物种的未来深感忧虑。据此完成下列各小题。

1.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全球气候变暖,浮冰消融且间距增大    B. 北极熊物种退化,体质下降

C. 人类捕杀,北极熊向外海迁徙    D. 海洋污染,导致食物减少

2.与上述结论相关的地理现象有

①极端天气袭扰全球         ②北冰洋有望开通夏季航线

③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成为世界趋势      ④近年来火山、地震频发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三、单选题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读全球气温变化资料图,完成下列各小题

1.图中反映的环境问题是

A.臭氧层破坏

B.全球变暖

C.酸雨

D.水旱灾害

2.该问题带来的结果可能是

A.全球降水普遍增加

B.海平面上升

C.全球物种大量增加

D.高纬度地区的农作物种植面积缩小

3.针对该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我们人类应采取的对策是

植树造林控制酸性气体排放发展新能源、节能技术等

减少氟氯烃等对臭氧层的破坏改善能源结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读全球可能发生的某种环境迁移示意图,完成下列各小题

1.导致该“环境迁移”的原因可能是

A.地震

B.滑坡

C.全球变暖

D.台风

2.以下措施对该环境问题防治有明显效果的是

A.对建筑物进行加固

B.大面积植树造林

C.将人口全部迁出

D.退耕还湖还湿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某地理研究小组预计2030年我国的农作物熟制会发生如下表变化。完成下列各小题

农作物熟制

北界

一年一熟

向北推移200300km

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

向北推移500km左右

1.该地理研究小组的理论依据是

A.臭氧层空洞变大

B.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C.南方自然灾害增多

D.全球降水量增大

2.按照该小组的研究,下列现象2030年可能出现的是

A.我国1月0等温线南移

B.内蒙古高原适宜生长季延长

C.长江三角洲变大

D.黄淮海平原土壤盐碱化减轻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下图为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据材料推测该地气候的变化是

A.寒冷—温暖—寒冷交替变化

B.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

C.暖干—暖湿—暖干交替变化

D.湿冷—干冷—湿冷交替变化

 

四、计算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IPCC(全球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提出了三种不同的预案,其气温变化趋势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按A预案,全球自2000年起,平均气温每10年将升高约________℃;至2100年,按B预案和C预案,全球平均气温将比A预案分别低_________℃和__________℃。

(2)用直线将三种预案与其相应的能源消费结构连接起来。

(3)简述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不利影响。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可怕的全球气候变暖。

 

材料二:下图为中国能源消费构成示意图

 

1)结合材料一,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将给大洋洲带来的严重后果及其原因。

2)气候、石油、粮食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将甲、乙填到下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甲:石油资源短缺;乙:二氧化碳大量排放

3)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我国CO2排放总量大的原因

(4)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甲图为近150年来大气中CO2含量、全球气温、全球海平面的变化示意图乙图为世界主要CO2排放国家的人均CO2排放量。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A、B、C三条曲线中代表CO2增长曲线的是________

(2)工业革命以来,CO2排放量的增加主要是________(发达或发展中)国家所致。今后CO2排放量可能将要迅速增加的是________(发达或发展中)国家。

(3)结合乙图可以看出,世界上人均CO2排放最多的国家是________,CO2排放总量最多的两个国家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4)列举一、二项事例说明由于CO2的增多,使气候发生变化所带来的后果。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克兰河发源于阿尔泰山南坡(图),由北向南穿过阿勒泰市区,属额尔齐斯河的一条支流。阿勒泰市以上的河流流域为克兰河的上游(即阿勒泰水文站以上流域)。

材料二

全球气候变暖对克兰河上游气候和水文的影响(图和图

(1)根据材料说出克兰河河水的主要补给水体。

(2)根据图归纳全球气候变暖对克兰河上游流域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3)根据图丙说明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克兰河上游径流量的变化。并推测其变化对下游的阿勒泰市生产生活的影响。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