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地理试卷 > 试卷信息
广东省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地理(文)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读图. 完成下列各题。

1.组成该山体演示的矿物直接来自

A. 地表 B. 地壳上部

C. 地壳下部 D. 地幔

2.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演示在地球表层可转换成

A. 喷出岩 B. 侵入岩

C. 沉积岩 D. 变质岩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图示意某流域开发的三个阶段(a)和三条流量变化曲线(b)。读图回答题。

1.该流域开发过程中

A.降水量增加 B.蒸发量增加 C.下渗减少 D.地表径流减少

2.假设该流域三个阶段都经历了相同的一次暴雨过程,在P处形成的流量变化过程为图1B.①②③分别对应的是

A. B. C. D.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下图中的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的K岛天然植被类型属于(   )

A.热带雨林 B.热带草原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与相同植被类型的大陆地区相比,K岛植被恢复迅速的独特条件是(   )

A.海拔高 B.种源丰富

C.火山灰深厚 D.光照充足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某区域地质剖面简图,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A.断层、向斜、背斜 B.断层、背斜、向斜

C.向斜、断层、背斜 D.背斜、向斜、断层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过程是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

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

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

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结合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A山地南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的差异,叙述正确的有  (  )

①都有落叶阔叶林带,因此南北坡差异不大 

②同一自然带,南坡分布的海拔高,原因是南坡热量比北坡丰富 

③南坡垂直自然带数目多,是因为南坡降水比北坡丰富 

④山麓自然带的差异主要是因为南、北坡热量差异明显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同一座山,南北两坡的基带却不同,影响基带的因素主要有  (  )

①纬度位置 ②山地的海拔 ③海陆位置 ④山麓的海拔 ⑤山坡的坡向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⑤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生物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其它要素,下列关于生物对其它地理要素的影响,正确的是

A.森林使昼夜温差变大

B.植被加快了海陆间水循环的速度

C.陆地上生物的出现加快了岩石的风化

D.森林加大径流的季节变化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下图是“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联图”,图中数码表示的作用正确的是

A.形成黄上高原千沟万壑地表形态的是③ B.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④

C.表示绿地对空气起净化作用的是① D.表示植被破坏引起上壤肥力下降的是②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使自然地理环境呈现整体性特点,下列关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描述最可信的是

A.枯水期时,河流搬运能力降低,河水含沙量增加

B.我国西北内陆地区, 风力侵蚀作用强烈,流水侵蚀作用较弱

C.洪水期时,河流携带大量矿物质到河口,加剧咸潮危害

D.北美西部温带荒漠的沙尘被气流携带到北太平洋,利于渔业资源的发展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下图为亚洲东部某区域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示自然带的分布主要体现了(   )

A.纬度地域分异规律 B.经度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2.自然带P在大陆东岸分布纬度较低,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 B.洋流

C.太阳辐射 D.大气环流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题。

1.2005-2010

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 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

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 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

2.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城间的人口迁移

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 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

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 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2005年我国东部沿海某市各圈层间人口净迁移模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可知该市

A.中心区和近郊区为人口净迁出区 B.城区边缘区和远郊区为人口净迁入区

C.城区边缘区人口净迁出量最大 D.近郊区人口净迁入量最大

2.可推测该市

A.处于城市化初级阶段 B.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C.城市空心化现象明显 D.城市人口规模逐渐减小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1980年我国开始执行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胎的计划生育政策,2013年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下左图是1978年以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图,下右图是我国未来基于不同生育政策的出生人口规模预测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1980年我国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后

A.人口规模开始下降 B.人口规模持续增加

C.人口增速开始减慢 D.人口规模保持稳定

2.不同生育政策可能对我国未来人口产生的影响是

A.全面放开二孩,人口增长速度将持续增加

B.生育政策不变,人口规模在未来30年持续下降

C.放开单独二孩,人口年龄结构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D.放开单独二孩,人口出生率在未来30年持续上升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图为某城市空间结构示意图。读图可知

A.城市空间形态呈放射状,多中心结构特征明显

B.传统与新兴并存的工业区位于城市西北部,公共服务设施齐全

C.城市新开发区主要位于东南部,适宜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D.外来人口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业,其生活区位于城市新开发区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下图是我国某城镇发展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位于老城区东南的码头选址考虑因素是

A.码头位于河流凸岸,不易淤积

B.码头位于河流凹岸,不易淤积

C.码头对面有沙洲,利于避风

D.码头受水流冲击小,航行安全

2.随着新城区的建成,区域交通格局改变,待建码头的主要作用是

A.实现各类交通有效衔接

B.减轻城镇人口压力

C.拉动城镇向西迅速扩展

D.完善区域城镇体系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老少比= ×100。下表是2009年四个国家人口统计数据,其中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是:

A.波兰 B.西班牙 C.白俄罗斯 D.匈牙利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下表为2002-2007年我国某特大城市郊区年平均人口迁移统计资料,迁入人口以初中学历的外来人口为主。读表完成下列各题。

1.上表反映的人口迁移对该市的影响是

A.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B.扩大环境人口容量

C.加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 D.加快人口老龄化进程

2.为了社会和谐发展,该市郊区最需要增加的职业人员是

A.环卫人员 B.中小幼教师

C.工程技术人员 D.建筑设计师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下图示意东欧城市的典型空间结构。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①②③代表的依次是

A.工业区、别墅区、绿化区 B.绿化区、工业区、别墅区

C.绿化区、别墅区、工业区 D.别墅区、绿化区、工业区

2.该城市

A.老城区地租最高 B.中心向西南方向移动

C.空间形态变化受交通影响 D.仓储式购物中心地处中心商务区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结合图文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2015年9月,联合国发布数据称,欧洲将迎来“战后最大难民潮”。源源不断的难民主要来自叙利亚、利比亚等战争、局势动荡地区。据了解,此次难民潮有大批难民选择前往德国。德国的经济发达,当前人口出生率和失业率都很低,政府和民众对难民持欢迎态度。

材料二:一个叙利亚家庭需要花费两年的家庭收入,才有可能将家中的年轻人送到欧洲。到达欧洲后,他们要找到工作或者做买卖,再将攒下的钱寄回家里,让其他的家庭成员来团聚。

材料三:叙利亚邻国示意图和难民分布图

(1)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大量叙利亚难民选择到德国避难的原因。

(2)从人口角度分析,大量难民涌入将会对德国带来哪些影响。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从A→B→C→D的自然带更替现象,体现陆地自然带的       地域分异规律。

(2)D处的自然带名称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其对应的气候类型是       ,这种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是受       交替控制的结果。

(3)F自然带呈狭长的分布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4)请分析A自然带形成的原因?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奥卡万戈三角洲(图中的A三角洲),亦称“奥卡万戈沼泽”,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三角洲,由奥卡万戈河注入卡拉哈里沙漠而形成。

材料二:奥卡万戈及其周边地区区域图。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试从外力作用角度描述A三角洲的形成过程。

(2)据材料二,从聚落规模、聚落发展两个角度比较甲、乙聚落,并分析原因。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